图书介绍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
  • 王家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239911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流行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临床流行病学发展的简史 1

二、临床流行病学的国际学术地位与贡献 3

三、临床流行病学的特点 4

四、临床流行病学的任务 4

五、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 5

六、临床流行病学对临床医学的作用和价值 8

第二章 疾病负担与国家基本健康问题 10

第一节 疾病负担的概念 10

第二节 我国及全球疾病负担现状 10

一、我国疾病负担现状 10

二、全球疾病负担现状 11

第三节 测量疾病负担的指标 11

一、发病指标 12

二、死亡指标 13

三、残疾失能指标 13

第四节 疾病负担的调查方法 18

一、疾病负担的调查方法 18

二、应用疾病负担的指标测量疾病危害的类型与程度 21

第五节 国家基本健康问题的研究 22

一、国家基本健康问题的确立 22

二、确定卫生研究重点的依据和方法 25

第三章 临床科研选题与立题的原则与方法 31

第一节 临床医学研究立题的特点 31

一、临床研究对象与条件的复杂性 31

二、临床研究有别于基础医学的研究 31

三、临床科研的实用性与渐进性 32

四、临床医学研究的大众性与稀少性 32

第二节 确定临床研究重点的方法 32

一、选定相关人员,建立研究重点设定的小组 33

二、分析健康状况与卫生系统的服务和研究资源与水平 33

三、确定重点研究的领域 33

第三节 选择与确定临床科研的课题 34

第四节 立题研究的重要内涵 35

一、充分地掌握研究课题的最新、最佳信息 35

二、研究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6

三、研究的设计方案与方法要科学可行 36

四、干预措施应有科学性和创新性 36

五、要考虑研究对象的来源和数量的要求 36

六、要预测研究的效果与效益 37

七、可行性 37

八、医德 37

九、经济支持 37

十、研究期限规定 37

第五节 立题研究的评价标准 38

一、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国家或地区确定的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38

二、研究课题的目的与科学假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否确切 38

三、是否掌握了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最新研究信息 38

四、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 38

五、课题执行时的可行性如何 38

六、预期效果的估价 38

七、医德如何 39

第四章 医学文献的检索、评价与应用 40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检索 40

一、医学文献检索的概论 40

二、常用检索工具的特点 42

三、计算机检索 44

四、如何快速查寻相关的最佳文献资料 48

第二节 医学文献的应用 50

一、医学文献与临床医疗实践 51

二、医学文献与临床科研 51

三、医学文献与医学教育 52

四、医学文献与卫生决策 52

第三节 文献检索实例 53

一、提出可回答的临床问题 53

二、将提出的临床问题按照PICO原则分解 53

三、根据PICO结果确定检索词和检索策略 53

四、确定拟检索的数据库并应用上述检索策略 53

五、评价和应用文献解决提出的临床问题 54

第五章 医学研究文献的阅读方法与评价要素 55

第一节 阅读与评价医学文献的重要性 55

一、医学文献的种类 55

二、阅读和评价医学文献的重要性 56

第二节 高效率阅读医学文献的基本步骤 57

一、明确阅读文献的目的 57

二、熟悉文献的基本结构 57

三、选择性地阅读文献 57

第三节 评价医学文献 58

一、初筛临床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58

二、确定研究证据的类型 60

三、根据研究类型评价医学文献 60

四、评价医学文献的一般原则 60

第六章 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63

第一节 随机化 63

一、概述 63

二、随机化的方法 64

三、随机化的隐匿 69

第二节 对照 70

一、设置对照的理由 70

二、对照组的类别 70

第三节 盲法 72

一、随机双盲法 72

二、单盲 73

三、三盲 73

第四节 验前基线可比性 73

第七章 临床研究常用的设计方案与应用 75

第一节 随机对照试验 75

一、概述 75

二、应用范围 77

三、随机对照研究的特点 77

四、试验设计模式 79

五、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80

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81

七、随机对照试验的优缺点 83

八、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质量的评价标准 83

九、其他形式的随机对照试验 85

第二节 交叉试验 88

一、概述 88

二、应用范围 89

三、设计方案 89

四、统计分析方法 91

五、优缺点 92

第三节 队列研究 92

一、概述 92

二、应用范围 92

三、设计方案的类型 93

四、研究对象的选择 95

五、设计方案 95

六、统计分析方法 101

七、优缺点 103

八、思考题 103

第四节 前-后对照研究 104

一、概述 104

二、应用范围 104

三、设计方案的类型 104

四、统计分析 108

五、优缺点 109

六、思考题 110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 110

一、概述 110

二、特点 110

三、应用范围 111

四、设计方案 111

五、偏倚及控制方法 114

六、优缺点 117

七、统计分析方法 118

第六节 非传统病例-对照研究 121

一、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21

二、病例-队列研究 124

三、病例-病例研究 125

四、病例交叉(自身)对照研究 127

第七节 横断面调查设计 130

一、概念和特点 130

二、目的和用途 131

三、调查类型和方法 132

四、调查设计 133

五、调查实施 136

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137

七、资料的分析 137

第八节 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138

一、设计模式 138

二、结果分析 139

三、优缺点 139

第九节 临床综合治疗干预方案的设计 139

一、什么是综合干预性治疗方案 139

二、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特点 139

三、综合性干预治疗的优势 141

四、综合性干预措施的纳入条件 141

五、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应用的目的 141

六、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设计模式 142

七、综合性干预治疗方案的优缺点 143

第十节 叙述性研究 143

一、特点 144

二、叙述性研究的分类 144

三、设计和结果 145

四、优缺点 146

第八章 临床医学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方法 147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来源 147

一、社区人群 147

二、医院和专门的防治机构 148

第二节 样本的抽样方法 149

一、个体随机抽样 149

二、群组随机抽样 149

三、系列样本 150

四、非随机抽样 150

第三节 诊断标准 150

一、诊断与疾病诊断 150

二、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定 150

第四节 纳入与排除标准 152

一、纳入标准的制定 152

二、排除标准的制定 152

第五节 样本量对总体代表性的影响因素 153

一、样本含量 153

二、随机原则 153

三、无应答和失访 153

四、依从性 154

五、选择性偏倚 154

第九章 研究对象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 156

第一节 概述 156

一、临床常用假设检验类型 156

二、样本含量估计的基本条件 157

三、样本含量估计的注意事项 157

第二节 检验效能 158

第三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 159

一、总体均数的估计 159

二、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160

三、配对资料 160

四、两均数比较 161

五、多个样本均数比较 161

第四节 无序分类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 162

一、估计总体率 162

二、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 163

三、配对资料 164

四、两样本率比较 165

五、多个样本率比较 166

第五节 有序分类资料的样本含量估计 167

一、符号检验 167

二、配对比较的符号秩和检验 167

三、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167

第六节 等效性检验的样本含量估计 168

一、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 168

二、两样本均数比较 168

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 169

四、两样本率比较 170

第七节 非劣效性检验样本含量估计 171

一、两样本均数比较 171

二、两样本率比较 171

第八节 其他设计的样本含量估计 172

一、诊断性试验的样本含量估计 172

二、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的样本含量估计 173

三、多元回归分析的样本含量估计 176

四、多因素分析的样本含量估计 177

五、重复观测设计样本含量估计 177

六、两生存率比较样本含量的估计 178

第十章 影响研究质量的偏倚与防控措施 179

第一节 偏倚 179

一、偏倚的定义 179

二、产生偏倚的原因及类型 179

三、预防和控制偏倚的策略 184

第二节 机遇 186

一、机遇的定义 186

二、机遇的特点 186

三、控制影响机遇的因素 187

四、机遇与偏倚的关系 188

第三节 临床意见分歧的分析和处理 189

一、临床意见分歧的概念 189

二、产生临床意见分歧的原因 189

三、判定临床观察意见分歧的方法 190

四、控制机遇避免临床意见分歧的方法 192

第十一章 临床研究中的依从性 193

一、依从性的定义 193

二、依从性的测量方法 193

三、临床研究中依从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194

四、依从性的改善策略 196

第十二章 临床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198

第一节 基线资料的来源 198

第二节 基线资料的分析 199

一、可比性分析 199

二、分层后随机分组 200

三、变异因素的分析 201

第三节 对基线的要求 202

一、受试对象的选择条件 202

二、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 202

三、防止向均数回归现象的影响 202

四、减少基线资料的变异 203

五、保证基线的可比性 203

第十三章 临床研究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正确抉择 205

第一节 临床研究资料收集 205

一、临床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 205

二、临床研究资料的记录 206

三、临床研究资料的检查与整理 207

四、临床研究资料的管理与分析集 207

第二节 正确抉择统计学方法 208

一、研究目的及资料类型 208

二、设计类型及样本大小 209

三、数据结构及特定条件 209

四、资料分布类型与综合分析 210

第三节 单组构成比资料统计分析 210

一、联合可信区间法 210

二、X2检验 211

第四节 行列有序分类资料的相关分析 211

一、X2 CS检验 211

二、等级相关分析 213

三、行×列表X2检验 213

第五节 单因素方差分析 214

一、多个样本均数比较勿用t检验 214

二、多个方差齐性检验 214

三、方差分析 215

四、多个样本均数间相互比较 215

第六节 有序分类资料 215

一、秩和检验 215

二、X2 S检验 217

三、X2检验 218

第七节 医学遗传资料 218

一、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 218

二、两组样本基因型频率比较 219

三、两组样本基因频率比较 220

第八节 等效性检验 220

一、数值变量资料的等效性检验 221

二、无序分类资料的等效性检验 223

第九节 确定多指标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统计学方法 226

一、概述 226

二、多指标百分位数法 227

三、多指标正态分布法 229

第十节 临床常用多因素分析 231

一、概述 231

二、多元方差分析 232

三、多元线性回归 233

四、逐步回归分析 234

五、判别分析 235

六、聚类分析 237

七、主成分分析 237

八、因子分析 238

九、logistic回归 239

十、COX回归 242

第十一节 统计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 244

一、小样本与大样本 244

二、正确应用假设检验 245

三、正确应用可信区间 245

四、正确应用标准化率 249

第十四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252

第一节 系统评价概述 252

一、基本概念 252

二、为什么要进行系统评价 253

三、系统评价与叙述性文献综述的区别与联系 254

第二节 系统评价的方法 255

一、确立题目、制订系统评价计划书 255

二、检索文献 256

三、选择文献 256

四、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257

五、收集数据 259

六、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 259

七、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 260

八、更新系统评价 260

第三节 Meta分析 260

一、Meta分析的概述 260

二、Meta分析的基本过程 261

三、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 264

四、慎重应用与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 268

第四节 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 268

一、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 269

二、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重要 269

三、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应用于你的患者 269

第五节 系统评价的应用 270

一、临床医疗的需要 270

二、科研工作的需要 270

三、反映学科新动态 271

四、医学教育的需要 271

五、卫生决策的需要 271

第十五章 临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272

第一节 临床研究中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272

第二节 生命伦理学的原则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273

一、尊重原则 273

二、慈善原则 274

三、公正原则 274

第三节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 275

一、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研究方案的独立审批 275

二、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76

第四节 研究者的伦理方面责任 277

一、严防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 277

二、正确处理利益冲突 278

三、作者的署名 279

第五节 临床研究中其他的一些伦理问题 279

一、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279

二、对于以前收集的样本和资料的研究 280

三、遗传学研究 280

四、研究受试者的报酬 281

第十六章 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组织与设计 282

第一节 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理由 282

一、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征集到足够数量的受试者 282

二、可以选择更具代表性的样本 282

三、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少见的不良反应 282

四、可以为更多的临床医师提供参加医学研究的机会 282

第二节 组织和准备工作 283

一、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组织 283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前的准备 285

第三节 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87

一、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 287

二、多中心临床试验质量保证的管理措施 288

第四节 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标准 289

一、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和先进性评估 289

二、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评估 289

三、研究结果的实用性评估 289

第十七章 撰写临床科研设计书的原则与方法 290

一、立题依据或研究的背景资料 290

二、研究目的 291

三、科研假设 291

四、设计方案 291

五、研究地点 292

六、研究对象 293

七、样本大小的确定 293

八、干预方法 294

九、研究因素 294

十、资料收集和分析 294

十一、预期结果 294

十二、质量控制 295

十三、预试验或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前期研究 295

十四、医学伦理道德 295

十五、管理和时间安排 295

十六、经费预算 296

第十八章 病因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和评价 297

第一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基本概念 297

一、病因和病因学 297

二、病因的致病效应 297

三、直接病因、间接病因和危险因素 298

四、自然病史对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意义 298

第二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99

一、从临床特殊病例的发现,提出病因假说 299

二、提出病因假说,作临床回顾性的对照研究 299

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病因 300

四、实验病因学研究 301

第三节 病因学研究的主要设计方案 302

一、随机对照试验 302

二、前瞻性队列研究 302

三、病例-对照研究 302

四、个案报道或系列病历的分析报告 303

第四节 病因学研究控制质量的措施 303

一、选择研究对象时要防止选择性偏倚 303

二、观测结果时要防止测量性偏倚 303

三、因-果效应的分析时,一定要防止混杂因素 304

四、防止机遇因素的影响 304

第五节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的评价原则 304

一、评价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证据的真实性 305

二、评价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证据的临床重要性 307

第六节 病因学研究对医疗决策的价值 309

一、依据流行病学的宏观证据作出决策 309

二、依据临床医疗实践的观察作出决策 309

三、医疗决策应注重社会效益 309

第十九章 疾病诊断性试验的研究与评价 311

第一节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意义 311

第二节 诊断性试验研究的方法与评价条件 312

一、确定金标准 312

二、选择研究对象 312

三、盲法比较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的结果 312

四、样本量的估算 313

第三节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指标及四格表的运算 313

第四节 诊断性试验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315

一、诊断性试验指标的稳定性 315

二、似然比的临床应用 317

三、ROC曲线 320

四、多项试验的联合应用 321

第五节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 324

一、诊断性试验是否用盲法与金标准作过比较 324

二、纳入研究病例的分析和评价 324

三、病例的来源和研究工作的安排是否作了叙述 324

四、诊断性试验的重复性及其临床意义是否明确 324

五、诊断性试验所确定的正常值是否合理、可靠 324

六、在一系列试验中该诊断性试验是否最正确 325

七、诊断性试验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判断是否详尽,是否能重复 325

八、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如何 325

第六节 诊断性试验评价举例 326

一、概况分析 326

二、按照临床流行病学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327

三、按照循证医学对诊断试验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估 328

第二十章 临床治疗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 330

第一节 临床治疗性研究的目的与科学假设 330

第二节 临床治疗性试验研究决策基础 331

一、有无充分的科学依据 331

二、是否选择最有效的试验药物或措施 331

三、设计拟达到的最佳目的 332

四、最佳治疗水平的终点指标 332

第三节 治疗性研究设计的方法 333

一、选择合理的试验设计方案 333

二、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 335

三、研究样本的估算 336

四、试验的干预措施 337

五、界定治疗性研究的主要的终末结果及测试指标 338

六、临床治疗性试验效应终点的时间界定 338

七、治疗性试验中常见偏倚的防止 338

八、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340

第四节 治疗性研究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342

第二十一章 疾病预后的研究与评价 344

第一节 疾病预后的概念 344

一、疾病预后及其研究的意义 344

二、疾病的自然史 344

三、临床病程 345

四、预后因素 345

第二节 疾病预后评定方法及其指标 346

一、疾病预后的评定指标 346

二、生存分析 347

第三节 疾病预后研究方法 350

一、疾病预后研究常用设计方案 350

二、疾病预后研究设计的若干注意事项 350

三、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方法 351

第四节 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处理方法 352

一、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352

二、偏倚的处理方法 353

第五节 疾病预后研究的评价原则 354

一、观察预后的研究对象是否都处于同一起始队列 354

二、研究的对象是否能代表被研究疾病的目标人群 355

三、随访时间是否足够、随访是否完整 355

四、判断结局有无客观标准,是否采用了盲法 355

五、是否对影响预后研究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统计学的校正 355

六、报告预后研究的结果是否完整 356

七、研究结果的实用性和临床意义怎样 356

第六节 预后研究与评价实例介绍 356

第二十二章 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与评价 361

第一节 生存质量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361

一、生存质量的由来与产生背景 361

二、生存质量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362

第二节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试工具(量表) 363

一、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通用测量量表 363

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专用量表 364

三、量表的来源与选择 364

第三节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测试 365

一、HRQL量表的测试目的 365

二、HRQL量表的验证与预试 366

三、HRQL量表测试的一般要求 367

第四节 生存质量测定在临床研究及卫生政策决策中的应用 368

一、健康水平调查 368

二、临床试验与药物不良反应测试 368

三、效用评价 368

第五节 生存质量研究的评价 369

一、研究的结果是否真实可靠 369

二、HRQL研究的结果有多大的临床意义 369

三、HRQL的测试结果是否有助于自己的患者处治 370

四、HRQL的研究能否能促进临床实践 370

第二十三章 卫生经济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一、必要性 374

二、经济学评价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375

三、我国卫生领域中经济评价的应用情况 376

第二节 临床经济分析的类型 376

一、最小成本分析 376

二、成本-效果分析 376

三、成本-效用分析 377

四、成本-效益分析 380

五、临床经济分析类型的比较 380

第三节 完整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案的设计步骤 381

一、确定所要分析的项目及要进行比较的措施 381

二、确定经济评价的观点 381

三、按照研究目的,确定使用的经济评价方法 381

四、获得资料的研究方法 381

五、增值分析 381

六、确定结果测定的方法 381

七、成本的确定 381

八、对发生在将来的结果和成本作贴现计算 382

九、敏感性分析 382

十、推广及应用价值 382

第四节 有关临床经济评价文章的评定标准 383

第五节 评价实例介绍 383

第二十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干预与研究 388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388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388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388

三、某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规律 390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390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390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391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及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393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393

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393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研究 394

一、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原因的方法 394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 394

第五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 397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原则 397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 397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400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 400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401

第二十五章 临床决策分析 404

第一节 概述 404

一、为什么要进行临床决策分析 404

二、如何进行临床决策分析 404

第二节 决策树分析 405

一、决策树分析的步骤 405

二、决策树分析举例 406

第三节 Markov模型决策分析 409

一、Markov模型决策分析的步骤 409

二、小型腹主动脉瘤早期手术与严密随诊的决策分析 412

第四节 阈值分析法 412

一、诊断阈值与诊断-治疗阈值 412

二、预防治疗相关不良事件阈值的分析 415

第五节 临床决策分析评价 417

第二十六章 社会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 419

第一节 概述 419

一、社会医学概念 419

二、社会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419

三、社会医学在临床科研设计中的作用 419

第二节 课题重要性的评价 420

一、健康状况评价的概念 420

二、常用的疾病评价指标 421

三、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421

第三节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423

一、调查方法 423

二、问卷设计 427

第二十七章 分子流行病学与临床流行病学 435

第一节 概述 435

第二节 生物标志的分类和应用 436

一、生物学标志的分类 436

二、生物学标志在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439

第三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特点 441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442

二、研究模式的选择 442

三、生物学标志的选择 443

四、遗传因素的考虑 443

五、宏观资料的收集 444

六、误差、偏倚的控制 444

七、研究样本量的估计问题 445

第四节 分子流行病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447

一、筛检、诊断试验研究 447

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448

三、疾病预后研究 449

四、病因研究 449

第二十八章 药物流行病学与临床流行病学 451

第一节 概述 451

一、药物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451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诞生和发展 452

第二节 关于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 453

一、药物临床试验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 453

二、中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454

三、药物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 455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及药物不良反应 456

一、药物不良反应分类 456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57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 458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 460

第四节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 461

一、新药临床试验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461

二、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 461

三、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状况 462

第五节 药物警戒 463

一、概述 463

二、关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进展 463

三、信号的挖掘和处理 464

第六节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评价 465

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465

二、真实世界研究 465

三、观察性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467

四、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新方法 468

第二十九章 中医药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 470

第一节 中医药临床实践与研究的基本特点 470

一、提出并检验假说是中医药临床实践和研究的重要模式 470

二、“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470

三、中医学临床实践建立在整体论基础之上 471

四、中医药学的传统研究方法的作用 471

第二节 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药研究应用的意义 471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药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 472

一、完善或建立中医证候标准的研究 472

二、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474

三、重视非随机化对照研究 475

四、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 476

五、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研究 476

第四节 其他有关问题的讨论 478

第三十章 知识的科学管理 480

第一节 知识的科学管理 480

一、知识发现与获取 480

二、知识的评价与甄别 480

三、知识的转化与应用 481

第二节 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 481

一、医学教育终身化的需要 481

二、临床科研与临床医疗之需 482

三、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之需 482

第三节 科学地管理知识 482

一、知识发现与信息检索 483

二、知识评价与甄别 485

三、知识转化与应用 486

第三十一章 临床科研论文的撰写原则与方法 489

第一节 临床科研论文质量的基础 489

一、学术质量的基础 489

二、学术论文的医德基础 489

三、精湛的论文写作基础 489

第二节 撰写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490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90

二、资料的分析处理 491

三、合理地应用图表资料,清晰表达研究结果 491

第三节 论文撰写的格式与内涵 495

一、题目与摘要 497

二、背景的介绍 498

三、研究的方法 499

四、研究的结果 500

五、讨论 500

六、参考文献 501

参考文献 503

附表 510

附表1 t界值表 510

附表2 F界值表(方差齐性检验用) 511

附表3 F界值表(方差分析用) 512

附表4 X2界值表 513

附表5 ψ值表(1) 514

附表6 ψ值表(2) 515

附表7 λ值表(1) 516

附表8 λ值表(2) 517

附表9 估计总体均数时所需样本含量 518

附表10 估计总体率时所需样本含量 518

附表11 配对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519

附表12 非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时所需样本含量 520

附表13 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 522

附表14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单侧) 523

附表15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双侧) 524

中英文对照索引 525

英中文对照索引 53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