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人体生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人体生理学
  •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0144992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395MB
  • 文件页数:5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人体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 1

(二)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1

(三)人体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二、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2

三、人体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3

四、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4

(一)新陈代谢 4

(二)兴奋性 4

五、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5

(一)神经调节 5

(二)体液调节 6

(三)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6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8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9

(一)脂质双分子层 9

(二)细胞膜蛋白质 10

(三)细胞膜糖类 10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1

(一)被动转运 11

(二)主动转运 13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 15

(四)渗透作用 16

第二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的原理 16

一、浓差电动势和平衡电位 16

(一)物理化学现象 16

(二)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及膜的通透性 17

二、细胞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17

三、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19

(一)除极相 21

(二)复极相 21

(三)Na+、K+的主动转运 21

第三节 兴奋的引起和传播 22

一、兴奋的引起 22

(一)阈刺激、阈电位与动作电位 22

(二)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及其总和 23

(三)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 25

二、兴奋的传播 25

(一)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26

(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27

第四节 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 34

一、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一般特征 34

(一)生理完整性 34

(二)绝缘性 34

(三)双向传导 35

(四)不衰减性 35

(五)不能融合 35

(六)相对不疲劳性 35

二、神经纤维在传导冲动时的电变化与兴奋性变化 35

(一)电变化 35

(二)兴奋性变化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36

(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 38

三、神经冲动传导的原理 38

四、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40

五、神经纤维的分类 41

(一)根据电生理特性分类 41

(二)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分类 41

六、神经纤维的支配作用 42

(一)功能性作用 42

(二)营养性作用 42

七、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42

第五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43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43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43

(二)肌管系统 46

二、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46

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47

四、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48

(一)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48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51

第三章 血液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55

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56

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56

(一)血液的组成 57

(二)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58

四、血液的一般生理功能 59

(一)运输功能 59

(二)保持酸碱度相对稳定 60

(三)调节体温的功能 60

(四)防御和保护功能 60

五、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 60

第二节 血细胞 61

一、红细胞 61

(一)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61

(二)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 61

(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 62

(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63

二、白细胞 64

(一)吞噬作用 64

(二)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65

三、血小板 67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67

(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68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69

一、血液凝固 69

(一)凝血因子 70

(二)凝血过程 71

(三)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73

二、纤维蛋白溶解 74

(一)纤溶酶原激活 75

(二)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76

第四节 血量与血型 77

一、血量 77

二、血型 78

(一)红细胞血型 78

(二)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 83

第四章 血液循环 86

第一节 心脏 86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87

(一)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87

(二)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89

(三)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及其跨膜电位 90

(四)通道的激活与失活原理 91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92

(一)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92

(二)心肌细胞的传导性 94

(三)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96

(四)心肌细胞的收缩性 99

(五)离子对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 103

三、心动周期与心率 105

(一)心率 105

(二)心动周期 105

四、心脏射血与心音 106

(一)心脏射血过程 107

(二)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 109

(三)心音与心音图 110

五、心输出量 112

(一)正常心输出量及其生理变异 112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13

(三)心力储备 114

六、心电图 114

(一)心脏兴奋过程中的电变化 115

(二)容积导体 116

(三)心电图的导联 118

(四)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理 119

(五)心电图与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区别和关系 123

七、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124

第二节 血管 125

一、各类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125

(一)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 125

(二)小动脉和微动脉——阻力血管 126

(三)毛细血管——交换血管 126

(四)微静脉和小静脉——后阻力血管 126

(五)静脉——容量血管 126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26

(一)血流量 127

(二)血流阻力 128

(三)血压 129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31

(一)动脉血压 131

(二)动脉脉搏 135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137

(一)静脉血压 137

(二)静脉脉搏 137

(三)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138

(四)静脉血流 138

五、微循环 140

(一)微循环的组成 140

(二)真毛细血管管壁的结构 142

(三)毛细血管血压 143

(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43

六、组织液 144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44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146

七、淋巴液 147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48

一、神经调节 148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48

(二)心血管中枢 152

(三)心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 155

(四)心血管反射 156

二、体液调节 161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 161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因素 164

三、自身调节 165

(一)肌源学说 165

(二)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166

第四节 血量的调节 166

一、血量的神经、体液调节 166

(一)容量感受性反射在血量调节中的作用 167

(二)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血量调节中的作用 167

(三)化学感受性反射在血量调节中的作用 167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酮固系统的作用 167

二、急性失血时的生理反应 167

(一)第一时期 168

(二)第二时期 169

(三)第三时期 169

(四)第四时期 169

第五节 器官循环 170

一、冠脉循环 170

(一)冠脉血流的特点 170

(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71

二、肺循环 173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173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74

三、脑循环 175

(一)脑循环的特点 175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176

(三)血-脑脊液屏障与血-脑屏障 178

第五章 呼吸 181

第一节 肺的通气 182

一、肺通气的结构及其功能 182

(一)呼吸道 182

(二)肺泡 183

二、肺通气的原理 187

(一)肺通气的动力 187

(二)肺通气的阻力 191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195

(一)肺容量 195

(二)肺通气量 197

第二节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198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 199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99

(一)肺换气过程 199

(二)组织换气过程 200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201

(一)气体扩散的速度 201

(二)呼吸膜 201

(三)通气/血流比值 202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03

一、O2的运输 203

(一)物理溶解 203

(二)化学结合 203

二、CO2的运输 207

(一)物理溶解 207

(二)HCO- 3的形式 207

(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 208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08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 209

(一)延髓呼吸中枢 209

(二)脑桥呼吸中枢 210

(三)节律性呼吸的形成机制 211

(四)高位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12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213

(一)肺牵张反射 213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214

(三)其它内外感受性和防御性呼吸反射 215

三、动脉血液中化学成分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16

(一)CO2对呼吸的影响 216

(二)〔H+〕对呼吸的影响 218

(三)缺O2对呼吸的影响 219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222

第一节 概述 222

一、消化的方式 222

(一)化学性消化 222

(二)机械性消化 223

二、消化腺分泌 223

(一)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223

(二)盐酸分泌的机制 223

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25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225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26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28

五、胃肠激素 230

(一)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231

(二)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 231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233

一、唾液 233

(一)唾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233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233

二、咀嚼与吞咽 235

(一)咀嚼 235

(二)吞咽 235

(三)食管胃括约肌 236

第三节 胃内消化 236

一、胃的分泌功能 237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37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238

二、胃的运动功能 244

(一)胃运动的形式 244

(二)胃运动的调节 244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245

(四)呕吐 247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248

一、胰液的分泌 248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48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249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251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51

(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252

三、小肠液的分泌 252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52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253

四、小肠的运动 253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253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255

(三)回盲括约肌 255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256

一、大肠液的分泌 256

二、大肠的运动功能 257

(一)大肠的运动 257

(二)排便反射 257

(三)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 258

第六节 吸收 258

一、吸收的部位 258

二、吸收的机制 261

(一)被动性转运 261

(二)主动性转运 261

(三)胞饮作用 261

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 262

(一)糖类 262

(二)蛋白质 262

(三)脂肪 262

第七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整体性 263

一、消化器官各个部分的功能联系 263

二、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联系 263

三、消化和吸收的联系 26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266

第一节 能量代谢 266

一、热价与呼吸商 266

(一)食物的热价 266

(二)氧的热价 266

(三)呼吸商 267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267

(一)直接测热法的原理 267

(二)间接测热法的原理 267

(三)测定氧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方法 268

(四)能量代谢的测算方法 268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70

(一)神经因素的作用 270

(二)激素的作用 270

(三)肌肉活动的影响 270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271

(五)环境温度的影响 272

四、基础代谢 272

(一)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的关系 272

(二)基础代谢率测定的基本原理 273

(三)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其变异 274

(四)基础代谢率计算方法 275

第二节 体温 276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277

(一)体温的昼夜变动 277

(二)体温的性别变动 278

(三)体温的年龄变动 278

(四)肌肉活动的影响 279

(五)其它因素的影响 279

二、产热和散热 280

(一)产热 280

(二)散热 282

三、体温调节 286

(一)温度感受器 287

(二)体温调节中枢 287

(三)体温调节的作用机制 288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292

第一节 肾脏的功能与特点 292

一、肾脏的功能 292

(一)生成尿液,排泄代谢终产物和异物 292

(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93

(三)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293

二、肾的结构特点 293

(一)肾单位的组成 293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295

(三)近球小体 296

三、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297

(一)肾的血液供应特点 297

(二)肾血流量调节的特点 298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300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300

(一)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的实验证据 300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的结构基础 301

(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303

(四)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304

(五)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因素 30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 307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08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314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 317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320

一、肾髓质的渗透压梯度现象 320

二、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 321

(一)尿液浓缩的部位 321

(二)集合管浓缩尿液的机制 322

三、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322

(一)逆流交换与逆流倍增现象 322

(二)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逆流假说 324

(三)直小血管在保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326

四、尿液稀释的机制 327

五、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及尿液浓缩和稀释的临床意义 327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328

一、交感神经的作用 328

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释放调节 329

(一)抗利尿激素的来源 329

(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 330

(三)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调节 330

三、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332

(一)醛固酮的来源与作用 332

(二)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333

四、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的作用 335

(一)甲状旁腺素的作用 335

(二)降钙素的作用 335

第五节 血浆清除率 335

一、血浆清除率的概念 335

二、血浆清除率的计算方法 336

三、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337

(一)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 337

(二)肾血流量的测定 337

第六节 排尿反射 338

第九章 感觉器官 340

第一节 概述 340

一、感觉器官和感受器 340

(一)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340

(二)感受器的分类 341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341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341

(二)感受器的阈值 342

(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42

(四)感受器的适应 343

第二节 视觉 344

一、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345

(一)光的折射和眼内物像的形成 345

(二)眼的调节 347

(三)眼折光与调节能力的异常 350

(四)房水和眼内压 352

二、眼感光系统的功能 353

(一)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353

(二)视网膜的光化学反应 356

(三)视网膜的生物电变化 358

三、视觉功能 360

(一)视力 360

(二)视野 361

(三)后作用与融合现象 362

(四)暗适应与明适应 363

(五)色觉 365

(六)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 366

第三节 听觉 367

一、传音系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368

(一)外耳的功能 368

(二)中耳的功能 368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370

二、感音系统——内耳耳蜗的功能 371

(一)耳蜗中的三个管道 371

(二)声音感受器——螺旋器(柯蒂氏器) 372

(三)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373

(四)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373

三、听觉功能 376

(一)听觉器官对声源的空间定位 376

(二)听觉器官对声音频率和强度的分析 376

(三)听力障碍 381

第四节 皮肤感觉 382

一、触觉和压觉 382

二、温度觉 383

三、痛觉 383

第五节 嗅觉与味觉 384

一、嗅觉 384

二、味觉 385

第六节 前庭迷路感觉、内脏感觉和深部感觉 386

一、前庭迷路感觉 386

(一)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 387

(二)前庭器官反射 389

二、内脏感觉 391

(一)内脏感觉 391

(二)内脏痛觉 392

三、深部感觉 394

第十章 中枢神经系统 396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396

一、神经元和突触 396

(一)神经元 396

(二)突触 397

二、突触传递的电生理研究 401

(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401

(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403

(三)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相互作用及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发生 405

三、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 406

(一)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407

(二)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 408

(三)递质与调制质 411

(四)递质共存 411

(五)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 412

(六)受体学说 414

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417

(一)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 417

(二)转运物质的功能 418

(三)对神经细胞外的离子浓度和局部的递质活动起调节作用 419

(四)形成中枢神经纤维的髓鞘 419

(五)修复和再生作用 419

(六)吞噬作用 419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419

一、反射的概念 419

二、反射弧 420

三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421

(一)单线式联系 422

(二)辐散式联系 422

(三)聚合式联系 422

(四)环路式(环状)联系 422

四、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423

(一)单向传布 424

(二)中枢延搁 424

(三)总和 424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424

(五)后放(后放电) 425

(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426

五、中枢抑制 426

(一)突触后抑制 426

(二)突触前抑制 428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功能的概述 430

一、脊髓 430

(一)传导感觉与运动性冲动 430

(二)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 430

二、低位脑干 431

(一)延髓与脑桥 431

(二)中脑 431

(三)脑干网状结构 431

三、小脑 432

四、丘脑 432

五、下丘脑 432

六、纹状体 433

七、大脑半球 433

(一)新皮层 433

(二)边缘叶 433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433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433

(一)浅感觉传导路径 434

(二)深感觉传导路径 434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435

(一)丘脑核团的分类 435

(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436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440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 440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442

(三)两侧大脑皮层的功能相关 445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4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46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446

(二)脊休克 447

(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449

(四)牵张反射 449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452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452

(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455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56

(一)原始小脑(绒球小结叶) 457

(二)旧小脑 457

(三)新小脑 458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60

(一)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461

(二)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 462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462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462

(二)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464

第六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67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 467

(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468

(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469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74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74

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75

(一)体温调节 476

(二)摄食行为调节 476

(三)水平衡调节 477

(四)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477

(五)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477

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78

(一)新皮层 478

(二)边缘叶 478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 482

一、条件反射 482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482

(二)条件反射的消退与消退性抑制 483

(三)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与分化抑制 483

(四)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 484

(五)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484

(六)人类的条件反射 485

(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486

二、学习和记忆 487

(一)人类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487

(二)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487

(三)记忆障碍 489

三、人类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489

(一)人类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及其功能障碍 489

(二)人类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 490

四、脑电图 492

(一)脑电图的波形 492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494

五、觉醒和睡眠 496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496

(二)睡眠的时相 497

(三)睡眠发生的机制 498

第十一章 内分泌与生殖 502

第一节 内分泌概述 502

一、内分泌系统的概念 502

二、激素及其分类 503

三、激素的释放(分泌)与调节 503

(一)激素释放的周期性与阶段性 503

(二)激素释放的调节 504

四、激素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505

(一)激素的作用 505

(二)激素作用的原理 506

第二节 脑垂体 507

一、腺垂体 509

(一)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510

(二)腺垂体分泌的调节 512

二、神经垂体 513

(一)加压素(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513

(二)催产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514

第三节 甲状腺 515

一、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515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515

(二)甲状腺激素的贮存与释放 517

(三)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与清除 518

二、甲状腺激素(T3,T4)的生理作用 519

(一)对组织代谢的作用 519

(二)对生长与发育的作用 519

(三)其它作用 519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520

(一)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 520

(二)下丘脑的调节作用 521

(三)自身调节 521

第四节 甲状旁腺与甲状腺C细胞 521

一、甲状旁腺 521

(一)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521

(二)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调节 522

二、甲状腺C细胞 522

(一)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522

(二)降钙素的分泌调节 522

第五节 胰岛 523

一、胰岛素 523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523

(二)胰岛素的分泌调节 524

二、胰高血糖素 524

(一)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524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524

第六节 肾上腺 525

一、肾上腺皮质 525

(一)糖皮质激素 526

(二)盐皮质激素 528

二、肾上腺髓质 529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529

(二)肾上腺髓质机能的调节 530

第七节 生殖 531

一、男性生殖器官 531

(一)睾丸的功能 531

(二)睾丸活动的调节 532

二、女性生殖器官 532

(一)卵巢的功能 532

(二)月经周期 533

(三)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53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