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针灸学 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针灸学  下
  •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刘冠军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014433X
  • 出版时间:1888
  • 标注页数:958页
  • 文件大小:376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高等中医函授教材 针灸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 411

中篇 针灸术 411

第一章 毫针 411

第一节 毫针的基本知识 411

一、九针 412

二、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保藏 414

第二节 针刺练习 416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418

一、选择针具 418

二、解释工作 419

三、选择体位 419

四、消毒 421

五、医者的态度 422

第四节 毫针刺法 423

一、进针 423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426

三、行针与得气 427

四、针刺补泻 431

五、留针与出针 436

第五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439

一、晕针 440

二、滞针 440

三、弯针 441

四、折针 442

五、血肿 443

六、刺伤脏器 443

第六节 针刺的注意事项 446

第二章 灸法(附:拔火罐疗法) 448

第一节 灸用材料 448

第二节 灸法的分类及其操作 449

一、艾炷灸 450

二、艾卷灸 454

三、温针灸 456

四、温灸器灸 456

五、药物灸 457

六、灯草灸 458

第三节 灸法的作用 459

第四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460

一、点穴与体位 460

二、施灸的程序 461

三、施灸剂量的大小 461

四、灸疮的处理 462

五、灸法的禁忌 462

六、灸法的补泻 463

附:拔罐法 464

第三章 其他针法 470

第一节 三棱针 470

一、操作方法 470

二、适用范围 471

三、注意事项 471

第二节 皮肤针 474

一、操作方法 474

二、刺激部位 475

三、适用范围 475

四、注意事项 476

第三节 皮内针 477

一、皮内针具 478

二、操作方法 478

三、适应范围 479

四、注意事项 479

第四节 火针 480

一、针具 480

二、操作方法 480

三、适用范围 481

四、注意事项 481

第五节 电针 482

一、电针器的选择 482

二、操作方法 483

三、脉冲电流的作用和电针的适应证 483

四、注意事项 484

第六节 水针(附:埋线) 486

一、用具及常用药物 486

二、操作方法 487

三、适应范围 487

四、注意事项 488

附:埋线 488

第七节 耳针 491

一、耳廓表面解剖 492

二、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493

三、耳穴的分布 494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494

五、耳针的应用 503

六、注意事项 505

第八节 头针 507

一、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作用 507

二、操作方法 511

三、适应范围 512

四、注意事项 512

第四章 针刺麻醉 514

第一节 针麻概念和简史 514

第二节 针麻特点和方法 516

一、针麻特点 516

二、针麻方法 517

第三节 针麻的要求及辅助用药 524

下篇 治疗 527

第一章 治疗总论 527

第一节 针灸治病原理 528

第二节 针灸治则 530

第三节 八法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532

一、汗法 533

二、吐法 533

三、下法 534

四、和法 534

五、温法 535

六、清法 536

七、补法 537

八、消法 537

第四节 辨证立法 539

一、八纲辨证与针灸 539

二、脏腑经络辨证与针灸 541

第五节 特定穴的应用 554

一、五输穴的应用 554

二、原穴、络穴的应用 557

三、俞、募穴的应用 558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559

五、八会穴的应用 561

六、郗穴的应用 562

七、下合穴的应用 563

八、交会穴的应用 564

第六节 配方与选穴 573

一、配方种类 574

二、配方原则 575

三、配方方法 577

四、配方时应注意的问题 645

第七节 症状治疗取穴 647

一、内科症状 648

二、妇科症状 660

三、儿科症状 661

四、外科症状 662

第二章 治疗各论 664

第一节 内科疾病 664

中风 664

感冒 670

中暑 674

疟疾 677

咳嗽 679

哮喘 683

肺痨 687

呕吐 附:呃逆 690

噎膈 附:反胃 694

胃痛 697

腹痛 700

泄泻 703

痢疾 706

便秘 709

脱肛 713

胁痛 715

黄疸 716

水肿 722

惊悸 725

不寐 729

郁证 732

淋证 735

癫狂 738

痫证 742

癃闭 745

遗精 附:阳痿 748

疝气 752

头痛 754

面痛 759

面瘫 761

眩晕 764

痹证 附:坐骨神经痛 766

痿证 附:多发性神经炎 771

腰痛 774

落枕 777

脚气 779

消渴 782

第二节 外科疾病 785

疔疮 785

乳痈 附:乳癖 788

肠痈 791

痔疮 795

瘰疬 797

瘿气 801

丹毒 804

蛇丹 806

扁平疣 809

牛皮癣 810

破伤风 813

扭伤 816

风疹 818

斑秃 820

第三节 妇科疾病 823

月经不调 823

痛经 827

经闭 830

崩漏 833

绝经前后诸证 837

带下病 840

妊娠恶阻 843

滞产 846

产后腹痛 848

产后血晕 851

乳少 853

阴挺 855

不孕 858

第四节 儿科疾病 861

顿咳 861

小儿泄泻 864

疳疾 867

急惊风 附:慢惊风 870

小儿痿证 874

小儿遗尿 878

痄腮 881

第五节 五官疾病 884

针眼 884

目赤肿痛 886

眼睑下垂 888

迎风流泪 890

近视 892

斜视 894

青盲 896

耳鸣耳聋 898

聋哑 901

聤耳 904

鼻渊 906

鼻衄 908

牙痛 911

咽喉肿痛 91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