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烧伤治疗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烧伤治疗学
  • 廖镇江,方培耀,史济湘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412797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烧伤-治疗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烧伤治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近年来临床一般资料和病死率分析 1

第二节 烧伤治疗的回顾与总结 5

第三节 治疗进展与体会 6

一、伤后早期液体复苏和冬眠疗法 6

二、烧伤创面早期切、削痂与覆盖 8

三、吸入性损伤 9

四、烧伤感染 9

五、对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10

六、烧伤代谢支持 11

七、烧伤并发症 11

第四节 学科展望 12

一、火灾逃生 14

第一节 火灾逃生和烧伤急救 14

第二章 烧伤急救与早期处理 14

二、烧伤急救 15

第二节 烧伤后初步救护措施 16

一、生命体征的检查和危重患者的抢救 16

二、烧伤伤情的判断 17

三、创面处理和保护 19

四、病史及初步处理的记录 19

五、烧伤后的分流与转送 20

第三节 烧伤专科早期处理 20

一、早期治疗的重点 20

二、烧伤创面的清创处理 22

第三章 烧伤休克 25

第一节 病理生理 25

一、液体复苏方法 26

第二节 临床防治 26

二、目前主要采用的液体复苏公式及其特点 28

三、输液量在输入时间上的分配 28

四、液体复苏的监护 28

五、其他治疗 31

第三节 冬眠疗法在烧伤休克防治中的应用 31

一、应用方法 32

二、应用冬眠疗法的注意点 32

第四节 与液体复苏有关的并发症 32

一、高钠血症 32

二、低钠血症 32

三、肺水肿 32

四、急性肾衰竭 33

第五节 关于烧伤延迟复苏 33

一、失水性脱水 35

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35

第一节 水代谢失常 35

二、水中毒 36

第二节 电解质代谢失常 37

一、低钠血症 37

二、高钠血症 38

三、低钾血症 39

四、高钾血症 39

五、高钙血症 40

六、低钙血症 41

七、高磷血症 41

八、低磷血症 42

九、低血镁 43

十、高血镁 43

一、代谢性酸中毒 44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常 44

二、呼吸性酸中毒 45

三、代谢性碱中毒 46

四、呼吸性碱中毒 47

五、混合型酸碱平衡失常 47

附:常用的血气与酸碱测定指标 48

第五章 吸入性损伤 50

第一节 致伤因素和机制 50

一、致伤因素 50

二、致伤机制 50

第二节 病理生理 53

一、上呼吸道 53

二、下呼吸道 53

三、肺实质 53

二、坏死黏膜脱落与感染期 54

第三节 病程分期 54

一、急性期 54

三、修复期 55

第四节 临床分类 55

一、轻度吸入性损伤 55

二、中度吸入性损伤 55

三、重度吸入性损伤 56

第五节 诊断 56

一、病史 56

二、体格检查 57

三、X线检查 57

四、血气分析 57

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57

八、支气管肺泡灌注液的检查 58

七、肺功能测定 58

六、133氙连续闪烁摄影肺扫描 58

九、HbCO测定 59

十、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与磁共振成像 59

第六节 治疗 59

一、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通气功能 59

二、CO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的处理 60

三、改善换气功能,纠正缺氧 60

四、应用冬眠合剂 62

五、液体复苏 62

六、控制感染 63

七、解除支气管痉挛 63

八、防止吸入性肺炎 63

九、深度烧伤创面处理 63

二、气管肉芽肿 64

四、肺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异常 64

三、气管、支气管、肺部慢性炎症 64

十、其他探索性的治疗措施 64

一、气管狭窄 64

第七节 后遗症 64

第六章 烧伤复合伤 66

第一节 概述 66

第二节 致伤原因及损伤机制 66

一、爆震伤 67

二、机械性损伤 67

三、坠跌伤 68

四、挤压伤 68

第三节 伤情评估 68

一、抢救 69

第四节 烧伤合并外伤的处理原则 69

二、诊断 70

三、治疗 70

第五节 各类合并伤及处理 71

一、烧伤合并颅脑损伤 71

二、烧伤合并胸部外伤 73

三、烧伤合并腹部损伤 74

四、烧伤合并脊柱损伤 75

五、烧伤复合骨、关节损伤 76

六、热压伤 77

第七章 创面处理 78

第一节 创面愈合机制及创面处理原则 78

一、包扎 79

第二节 创面处理方式与选择 79

二、暴露 81

三、开放 81

四、湿敷 82

五、浸泡 82

第三节 创面覆盖物 83

一、创面覆盖物性能 83

二、暂时性创面覆盖物 84

三、暂时性创面覆盖物的应用方案 87

第四节 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88

一、手术去痂法 88

二、自然脱痂法 91

三、皮肤移植 92

第一节 皮肤结构 97

一、表皮 97

第八章 皮肤结构、皮肤移植与免疫机制 97

二、真皮 98

三、皮下组织 100

四、血液供应 100

五、神经支配 100

六、淋巴引流 100

第二节 皮肤移植的基本概念 100

一、自体皮肤移植 101

二、同系皮肤移植 101

三、同种异体皮肤移植 101

四、皮肤混合移植 101

五、异种皮肤移植 101

二、免疫反应 102

一、组织相容性 102

第三节 免疫排斥反应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 102

三、T细胞识别异型抗原的方式 103

四、移植抗原识别、排斥机制 103

第四节 混合皮肤移植方法 104

一、混合移植方法产生的历史及临床应用 104

二、混合移植方法成功机制研究的背景资料 105

三、混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105

第五节 混合皮肤移植免疫学的研究 108

一、混合皮肤移植后全身免疫状态的研究 108

二、混合皮肤移植诱导局部免疫耐受的研究 109

三、自体皮岛效应体外模拟系统的建立 109

四、自体表皮细胞诱导局部免疫耐受 110

五、局部免疫耐受中Th亚群的极化格局和细胞因子IL-10的作用 113

第一节 同种异体皮的制备 116

一、供体的选择 116

第九章 皮肤保存 116

二、同种异体皮的制备 117

第二节 有生机皮肤的保存 118

一、低温保存 118

二、深低温保存 118

第三节 皮肤活力的测定 122

一、台盼蓝染色法 122

二、琥珀酸脱氢酶法 123

三、氧耗量测定法 123

四、细胞培养法 123

第四节 无生机皮肤的保存 124

一、真空冷冻干燥法 124

二、戊二醛溶液保存法 124

第五节 组织工程皮肤的保存 125

三、辐射灭菌保存法 125

第十章 烧伤感染 127

第一节 感染的概念和定义 127

第二节 烧伤感染的概念 128

第三节 烧伤感染的诱因 130

一、皮肤破坏 130

二、局部坏死组织 130

三、血液供应障碍 130

四、免疫功能减退 131

五、正常菌群的生态失衡 131

六、营养不良 131

第四节 侵袭性感染的致病因素 131

一、创面感染 131

三、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132

二、吸入性损伤继发肺部感染 132

四、骨、关节病灶 133

第五节 烧伤感染常见的细菌 133

一、烧伤感染的细菌生态学 133

二、烧伤创面分离的常见微生物的致病性和临床意义 135

第六节 侵袭性感染的诊断 141

一、烧伤创面感染程度的判断 141

二、脓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 143

第七节 侵袭性感染的防治 143

一、改善机体的防御功能 144

二、截断细菌的入侵途径 147

三、合理应用抗生素 150

第八节 烧伤真菌感染 159

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 160

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160

一、引起真菌感染发生的因素 160

四、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162

第十一章 炎症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 166

第一节 脓毒症和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概念 167

一、烧伤创面脓毒症的概念 167

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概念的提出和争论 168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 169

一、烧伤脓毒症的发病 169

二、应激反应 169

三、炎症反应的生物学表现 169

四、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功能失调的病理生理表现 170

五、脓毒症和SIRS的细胞因子及非细胞因子介质 170

六、非细胞因子也参与SIRS的发病机制 171

七、一氧化氮在炎症反应和脓毒症中的作用 171

二、诊断标准 172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诊断 172

一、临床表现 172

第四节 防治进展 174

一、早期有效复苏 174

二、早期去除坏死组织 174

三、冬眠药物的应用 175

四、控制感染 175

五、器官功能的支持 175

六、有效的营养支持 176

七、抗炎症因子疗法的评价 176

八、脓毒症的防治研究 176

第十二章 烧伤并发症 180

第一节 肺炎 1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80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181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182

三、治疗 182

一、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183

二、诊断 185

三、预防 186

四、治疗 187

第三节 应激性溃疡 188

一、发病率 188

二、发病机制 189

三、病理变化和胃镜检查 189

四、临床表现和诊断 190

五、预防 190

六、治疗 191

第四节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 192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193

第五节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193

一、发病机制 193

三、治疗 194

第十三章 烧伤患者的代谢支持治疗 196

第一节 概述 196

一、支持疗法 197

二、代谢支持疗法 197

第二节 超高代谢对机体的影响 197

一、临床表现 197

二、高涨期的代谢变化 197

第三节 烧伤后代谢紊乱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199

第四节 烧伤后的代谢支持治疗 200

一、能量补充的计算 200

第五节 各种营养素补充的比例及特殊营养素的强化摄入 201

二、各能量计算公式的比较 201

第六节 胰岛素及血糖调控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203

一、局部作用 203

二、全身作用 204

第七节 生长激素 205

一、rhGH在烧伤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205

二、rhGH的应用安全性 206

第八节 营养支持途径 207

一、口服饮食 207

二、肠道营养 207

三、肠外营养 207

第十四章 电损伤 210

第一节 概述 210

一、热性致病机制 211

第二节 致病机制 211

二、非热性损伤机制 213

第三节 临床表现 214

一、全身情况 214

二、创面特点 214

第四节 治疗 216

一、现场急救 216

二、早期处理 216

三、创面修复 217

四、不同部位电损伤的修复 218

第五节 并发症 223

一、神经系统并发症 223

二、急性肾衰竭 223

四、白内障 224

三、继发性出血 224

第十五章 化学烧伤 226

第一节 概述 226

一、特点 226

二、对局部组织的致伤机制 226

三、对全身的致伤机制 227

第二节 化学烧伤的治疗 227

一、急诊处理 227

二、全身治疗 228

第三节 常见的化学烧伤 230

一、酸烧伤 230

二、碱烧伤 232

三、有机化合物烧伤 234

四、其他化学烧伤 235

一、发病机制 238

五、常见军用毒剂 238

第四节 化学性眼烧伤 238

二、临床症状 239

三、治疗 239

第十六章 特殊部位烧伤 241

第一节 头、面部烧伤 241

一、头、面部的病理生理特点 241

二、头、面部烧伤的处理 241

第二节 眼烧伤 243

一、眼睑烧伤 243

二、眼球烧伤 243

第三节 耳烧伤 244

第四节 手烧伤 244

二、手烧伤的处理 245

一、手部的解剖特点 245

第五节 会阴部烧伤 246

一、会阴部烧伤的诊断 247

二、会阴部烧伤的临床表现 247

三、会阴部烧伤的治疗 247

第六节 骨、关节烧伤 247

一、骨烧伤的处理 248

二、关节烧伤的处理 248

第七节 足烧伤 248

一、足部的解剖特点 248

二、足烧伤的处理 249

第十七章 小儿和老年烧伤 250

第一节 小儿烧伤 250

一、流行病学特点 250

二、早期处理 251

三、创面处理 259

四、感染 261

五、代谢特点和营养支持 262

六、康复 264

第二节 老年烧伤 266

一、概述 266

二、生理、病理变化对烧伤治疗的影响 267

第十八章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与防治 270

第一节 烧伤瘢痕的形成和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270

一、瘢痕的形成过程 270

二、瘢痕的转归 271

三、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 272

一、增生性瘢痕 273

第二节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特征 273

二、瘢痕疙瘩 274

第三节 中国人群瘢痕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 274

一、瘢痕类型分布的特点 275

二、瘢痕增生的相关因素 275

三、瘢痕增生的客观评价指标 275

第四节 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生物学机制 275

一、瘢痕过度增生动物模型的建立 276

二、细胞生长因子调控失调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276

三、细胞外基质与瘢痕 278

四、修复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 280

五、真皮组织和瘢痕形成的关系 282

六、脂肪穹隆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284

第五节 增生性瘢痕的预防及治疗 284

一、瘢痕的临床评估 284

二、瘢痕的预防及非手术治疗 285

三、增生性瘢痕手术治疗的原则 288

第十九章 烧伤整形 290

第一节 整形外科常用的手术方法 291

一、皮片移植 291

二、皮瓣移植 291

三、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294

第二节 颜面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整复治疗 295

一、颜面部烧伤瘢痕的整复治疗总则 296

二、颜面部烧伤瘢痕的整复治疗 297

第三节 烧伤后瘢痕性秃发的修复 310

一、瘢痕切除缝合法 310

二、局部皮瓣法 310

三、头皮扩张法 310

一、临床分型 312

第四节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12

二、治疗 313

第五节 腋窝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16

一、分类 316

二、感染 317

三、治疗 317

第六节 肘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18

一、Z成形术 319

二、中厚皮片移植术 319

三、直接皮瓣转移术 319

第七节 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20

一、分类 320

二、治疗 321

二、治疗 327

第八节 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27

一、分型 327

第九节 腘窝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29

一、Z成形术 329

二、局部皮瓣法 329

三、游离植皮法 329

第十节 足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 330

一、足背瘢痕挛缩的修复 330

二、瘢痕挛缩性足下垂的修复 330

第十一节 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治疗 331

一、供皮区处理 332

二、供皮区选择 332

一、局部改变 333

二、系统性改变 333

第一节 烧伤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 333

第二十章 烧伤患者的麻醉 333

第二节 术前评估和准备 334

一、术前评估 334

二、术前准备 335

第三节 烧伤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336

一、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 336

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337

三、全身麻醉 337

第四节 麻醉管理 338

一、建立有效监测 338

二、建立有效输液通道 338

四、循环管理 339

五、术中体位改变 339

三、呼吸管理 339

六、麻醉次数多,患者耐受性差 340

七、镇痛要求高 340

八、术中失血 340

九、术中体温的变化 340

十、抗生素的影响 340

第五节 烧伤患者的监测 341

一、血压 341

二、脉搏氧饱和度 341

三、心电图 342

四、中心静脉压 342

五、尿量 342

六、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或分压 342

九、其他指标 343

八、血气分析 343

七、体温 343

第二十一章 烧伤后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344

第一节 烧伤后的心理应激 344

一、悲伤反应的概念 345

二、烧伤后悲伤反应的特点 345

第二节 烧伤后的精神障碍 346

一、烧伤后各时期中精神障碍发生的特点 346

二、烧伤后常见的精神障碍 347

三、儿童烧伤后发生精神行为问题的特点 350

第三节 烧伤后涉及的社会问题 351

一、烧伤患者对家庭的影响 351

二、烧伤患者的复工或复学能力 352

三、烧伤患者的婚姻、恋爱和性功能问题 352

第四节 关于建立烧伤后心理和社会治疗模式的探讨 35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