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经络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鸿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2735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1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经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经络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经络还原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经络学发展简史 3
一、早期萌芽阶段 3
二、奠基阶段 4
三、逐渐发展阶段 4
四、蓬勃复兴阶段 6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构成 7
一、经络的定义 7
二、经络系统的构成 8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0
一、沟通联系作用 10
三、运输渗灌作用 11
二、双向感应传导作用 11
四、平衡、调节作用 12
第四节 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 12
一、分经辨证 12
二、循经考穴 13
三、药物归经 15
第二章 经络系统主要结构 17
第一节 正经 17
一、概述 17
二、手三阴经 18
三、手三阳经 22
四、足三阴经 25
五、足三阳经 28
六、总结 31
一、概述 32
第二节 奇经 32
二、督脉 33
三、任脉 34
四、冲脉 35
五、带脉 37
六、阳跷脉 37
七、阴跷脉 38
八、阳维脉 39
九、阴维脉 39
十、总结 40
第三节 经别 40
一、概述 40
二、循行部位 43
一、概述 49
三、总结 49
第四节 络脉 49
二、循行部位 52
三、总结 54
第五节 经筋 54
一、概述 55
二、循行部位 56
三、总结 63
第六节 皮部 64
一、概述 64
二、循行部位 66
第七节 腧穴 68
二、腧穴的命名 69
三、特定要穴 69
一、腧穴的分类 69
四、腧穴的作用 75
第八节 经气 77
一、经气的概念与内涵 78
二、经脉行气 79
三、经脉病证是经气变动所致 79
四、脉诊可以诊察经气变动 80
五、针灸治疗目的是调整经气 80
六、毛脉合精,气和精血津液相互转化 81
七、总结 81
第九节 经络联系 83
一、表里联系 83
二、上下联系 83
三、前后联系 85
四、左右联系 86
五、远近联系 87
六、足太阳经为十二经脉的核心 88
第三章 古典经络理论 93
第一节 标本 93
一、标本的概念 93
二、标本的内容 93
三、标本的意义 94
第二节 根结 95
一、根结的概念 95
二、根结的内容 95
三、根结的意义 96
一、根溜注入的概念 97
二、根溜注入的顺序 97
第三节 根溜注入 97
三、根溜注入的意义 98
第四节 本输 99
一、本输的概念 99
二、本输的内容 99
三、本输的意义 100
第五节 气街 101
一、气街的概念 101
二、气街的结构 101
三、十二正经所归属气街 102
四、气街的功能 103
第六节 四海 104
一、四海的概念 104
二、四海的内容 104
三、十二正经的四海归属 105
四、四海的意义 107
第七节 关合枢 107
一、关合枢命名 107
二、六经与关合枢 108
结语 110
第四章 经络循行规律 111
第一节 命名规律 111
一、手经与足经 111
二、阴经与阳经 111
三、属脏与属腑 111
四、三阴与三阳 111
第二节 分布规律 112
一、头面部的分布 112
二、四肢部的分布 112
第三节 正经起止走向规律 113
一、经脉起于肢端、向心走行的经典记载 113
四、左右对称性分布 113
三、躯干部的分布 113
二、经别、经筋全部起始于肢端 114
三、标本、根结、本输、根溜注入的意义 114
四、“脉行逆顺”分析 116
五、营气流注证伪 117
六、经脉起止走向规律的现实意义 118
七、总结 118
第四节 正经表里配合规律 119
第五节 正经交接交会规律 119
一、交接规律 119
二、交会规律 120
第六节 经气双向运行规律 120
二、经络功能的双向性 121
一、“营气流注”的反向记载 121
三、经气“从还” 122
四、得气与调气的启示 122
五、针刺感觉传导现象的双向性 123
六、总结 124
第七节 脏腑使道联络规律 125
一、使道的定义 125
二、使道的分类 125
三、脏脏相使及其使道 127
四、脏腑相合及其使道 129
五、脏腑相关及其使道 130
六、总结 131
第八节 经络分野规律 131
一、官窍分野 132
二、头、面、颈、项分野 134
四、胸、胁、腋、腹分野 135
三、肩、背、腰、臀分野 135
五、总结 136
第五章 营气流注 139
第一节 营气流注理论概要 139
一、主要文献 139
二、主要理论 140
第二节 营气流注理论分析 141
一、理论自相矛盾 141
二、违背人体生命规律 143
三、主观推想成分很多 145
四、违背基本科学常识 145
第三节 营气流注相关问题 146
一、手五里穴禁刺原理 146
二、经脉环状联系 148
三、经络气血多少 150
四、迎随补泻法 155
第四节 营气流注评价否定 157
一、营气流注理论自相矛盾 158
二、营气流注违背人体生命规律 158
三、营气流注主观构想成分很多 158
四、营气流注违背普通科学常识 158
五、营气流注属于错误推理构想 158
六、营气流注严重阻碍经络理论发展 159
第六章 经络现象 161
第一节 循经感觉传导 161
一、普遍性 163
二、循经性 164
三、效应性 165
六、慢速度 166
五、双向性 166
四、趋病性 166
七、感觉性质 167
八、感觉宽度 167
九、影响因素 167
十、可阻滞性 169
十一、其他现象 170
十二、经脉环状联系 172
十三、隐性感传与感传激发 173
第二节 循经感觉变化(循经性感觉障碍) 174
一、临床表现 174
二、病因病机 175
三、诊断治疗 176
四、循经性疼痛 176
五、循经痛觉消失 176
一、沿经出现的阳性反应物 177
六、其他循经感觉异常 177
第三节 循经皮肤变化 177
三、循经皮肤血管机能反应 178
二、循经皮肤病 181
第四节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 184
一、中枢兴奋扩散观 184
二、外周动因激发观 187
三、经穴——脏腑相关说 188
四、肌间隙环境条件假说 188
五、外周中枢统一论 188
第七章 经络研究 189
第一节 客观验证 189
一、肌电 189
二、低电阻特性 190
三、皮肤电位探测 191
四、经络腧穴冷光测定 192
五、血流图 192
六、微小振动波和电振荡信号 193
七、辐射场摄影 193
八、超声波摄影 195
九、红外热像图 195
十、电泳漆显示 198
十一、液晶显示 198
十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显像 200
十三、声波沿经络路线特异性传播 206
十四、彩色多普勒循经感传轨迹检测 208
十五、其他 210
第二节 实验研究 211
一、经脉组织液压波 211
二、药物归经现象分子作用机制 214
三、生化特性研究 228
第三节 实质猜想 229
一、神经论假说 230
二、体液论假说 234
三、神经体液论假说 236
四、肌肉、肌腱、间隙维假说 237
五、经络独特系统论 238
六、整体调节论假说 240
七、经络实质的其他假说 241
中篇 经络分级系统 247
第一章 引言 247
一、主要经络理论及其分类 247
二、营气流注错误影响必须肃清 248
三、构建经络三级系统 248
四、经络系统的定义 249
五、构建经络分级系统的意义 250
六、总结 251
第二章 正经系统 253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分系统 253
一、经脉 253
二、经别 256
三、别络 256
四、经筋 257
五、皮部 257
六、药物归经 257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258
九、核素示踪显像 258
七、经络现象 258
第二节 手少阴心经分系统 259
一、经脉 261
二、经别 262
三、别络 263
四、经筋 263
五、皮部 263
六、药物归经 264
七、经络现象 264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265
九、核素示踪显像 265
第三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分系统 266
一、经脉 266
四、经筋 269
五、皮部 269
二、经别 269
三、别络 269
六、药物归经 270
七、经络现象 270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271
九、核素示踪显像 271
第四节 手太阳小肠经分系统 271
一、经脉 273
二、经别 275
三、别络 275
四、经筋 275
五、皮部 276
六、药物归经 277
七、经络现象 277
第五节 手阳明大肠经分系统 278
一、经脉 278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278
九、核素示踪显像 278
二、经别 282
三、别络 282
四、经筋 282
五、皮部 283
七、经络现象 283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284
九、核素示踪显像 284
第六节 手少阳三焦经分系统 285
一、经脉 285
二、经别 288
三、别络 288
六、药物归经 289
五、皮部 289
四、经筋 289
七、经络现象 290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290
九、核素示踪显像 290
第七节 足太阴脾经分系统 291
一、经脉 291
二、经别 294
三、别络 294
四、经筋 295
五、皮部 295
六、药物归经 295
七、经络现象 296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296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分系统 297
九、核素示踪显像 297
一、经脉 299
二、经别 301
三、别络 301
四、经筋 301
五、皮部 302
六、归经药物 302
七、经络现象 303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03
九、核素示踪显像 304
第九节 足厥阴肝经分系统 304
一、经脉 304
二、经别 307
三、别络 307
五、皮部 308
四、经筋 308
六、药物归经 309
七、经络现象 310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10
九、核素示踪显像 311
第十节 足太阳膀胱经分系统 311
一、经脉 311
二、经别 315
三、别络 315
四、经筋 316
五、皮部 316
六、药物归经 317
七、经络现象 317
九、核素示踪显像 318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18
第十一节 足阳明胃经分系统 320
一、经脉 320
二、经别 324
三、别络 324
四、经筋 324
五、皮部 325
六、药物归经 325
七、经络现象 326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27
九、核素示踪显像 327
第十二节 足少阳胆经分系统 328
一、经脉 330
三、别络 333
四、经筋 333
二、经别 333
五、皮部 334
六、药物归经 334
七、经络现象 335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35
九、核素示踪显像 335
第三章 奇经系统 339
第一节 任脉分系统 339
一、经脉 339
二、络脉 342
三、经络现象 342
四、核素示踪显像 342
一、经脉 343
第二节 督脉分系统 343
二、络脉 345
三、经络现象 346
四、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46
五、核素示踪显像 346
第三节 冲脉分系统 348
一、循行部位 348
二、生理功能 348
三、交会穴 350
四、病候 350
五、诊断 350
六、治疗 350
七、经络现象 350
四、病候 351
三、交会穴 351
五、诊断 351
第四节 带脉分系统 351
一、循行部位 351
二、生理功能 351
六、治疗 353
七、经络现象 353
第五节 阴跷脉分系统 353
一、循行部位 353
二、生理功能 355
三、交会穴 355
四、病候 355
五、诊断 355
六、治疗 355
一、循行部位 356
二、生理功能 356
七、经络现象 356
第六节 阳跷脉分系统 356
八、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56
三、交会穴 358
四、病候 358
五、诊断 358
六、治疗 358
七、经络现象 358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58
四、病候 359
三、生理功能 359
五、诊断 359
六、治疗 359
一、循行部位 359
第七节 阴维脉分系统 359
二、交会穴 359
七、经络现象 361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61
第八节 阳维脉分系统 361
一、循行部位 361
二、交会穴 361
三、生理功能 361
四、病候 363
五、诊断 363
六、治疗 363
七、经络现象 363
八、大脑中央后回体觉区分域定位 363
1.经脉起止走向规律探讨 367
下篇 经络研究论文 367
2.经脉行气论 375
3.经气及其双向运行规律探讨 383
4.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研究 389
5.特定从属使道的发展演变 397
6.经络分野规律研究 405
7.经脉循行规律研究 411
8.营气流注分析评价 419
9.经脉环状联系与营气流注 427
10.手五里穴禁刺原理探讨 431
11.迎随补泻法探讨 435
12.经脉气血多少探讨 439
13.正经循行部位还原 445
14.正经循行的三种表达方式 449
15.古典经络理论本义辨析 455
16.古典经络理论及其统一 463
17.循经排穴法探讨 471
18.世界卫生组织《针灸穴名标准》改进建议 477
19.构建经络分级系统设想 483
20.手太阴肺经分系统考证 489
21.手少阴心经分系统考证 495
22.手厥阴心包络经分系统考证 501
23.手太阳小肠经分系统考证 509
24.手阳明大肠经分系统考证 515
25.手少阳三焦经分系统考证 521
26.足太阴脾经分系统考证 527
27.足少阴肾经分系统考证 533
28.足厥阴肝经分系统考证 539
29.足太阳膀胱经分系统考证 545
30.足阳明胃经分系统考证 551
31.足少阳胆经分系统考证 557
32.督脉分系统考证 563
33.任脉分系统考证 567
34.冲脉分系统考证 571
35.带脉分系统考证 579
36.阳跷脉分系统考证 583
37.阴跷脉分系统考证 587
38.阳维脉分系统考证 591
39.阴维脉分系统考证 593
40.奇脉探讨 595
41.六经皮部与关合枢研究 601
42.太阳蓄血证病位探讨 607
43.厥阴病本质探讨 613
44.经络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617
附录 627
主要参考书 627
主要参考文章 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