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中医专业函授教材 生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高等中医专业函授教材  生理学
  • 郭民修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医骨伤科函授学院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201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高等中医专业函授教材 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2学时)&郭民修 1

第一节 生理学概述 1

一、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三、生理学发展简史 1

四、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2

第二节 生理机能的基本特征 2

一、新陈代谢 2

二、兴奋性 2

三、适应性 3

第三节 生理机能的协调 3

一、机能的完整和统一 3

二、内外环境的统一 3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

四、反馈调节 4

五、自身调节 4

第二章 神经肌肉(9学时)&庞立 6

第一节 概述 6

一、兴奋性 6

二、刺激与反应 6

第二节 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7

一、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7

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描记方法 10

三、组织在一次兴奋过程中的兴奋性变化 11

四、动作电位的传播 13

第三节 骨胳肌细胞的收缩机能 17

一、骨胳肌的细微结构概要 18

二、骨胳肌的收缩原理 19

三、骨胳肌的收缩形式 21

四、骨胳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22

第三章 血液(9学时)&宋承铮 24

第一节 概述 24

一、体液和内环境 24

二、血液的组成及一般理化性质 25

三、血液的功能 25

(一)运输功能 25

(二)调节功能 25

(三)防御功能 25

(四)维持酸碱度相对恒定的功能 25

第二节 血浆 26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26

(一)血浆蛋白 26

(二)无机盐 26

(三)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26

二、血浆渗透压 26

三、血浆的酸碱度 27

第三节 血细胞 28

一、红细胞 28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机能 28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28

(三)红细胞沉降率 28

二、白细胞 29

(一)白细胞的分类、形态及其机能 29

(二)白细胞的数量及它在疾病时的变化 29

三、血小板 30

第四节 血液凝固 30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30

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1

第五节 血型 31

一、ABO血型系统 31

(一)血液分型的依据 31

(二)血型的测定方法 31

(三)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32

二、Rh血型系统 32

第四章 循环系统(11学时)&宋承铮 34

第一节 心脏生理 34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34

(一)自动节律性 34

(二)传导性 35

(三)兴奋性 35

(四)收缩性 35

二、心动周期 35

三、心脏射血过程 36

四、心输出量 36

(一)静脉回流量 37

(二)心收缩力 37

(三)心跳频率 37

五、心电图 37

第二节 血管生理 38

一、血管的机能 38

二、血压和血流 38

(一)血流动力学 38

(二)动脉血压及脉搏 38

(三)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39

(四)微循环 40

第三节 心血管机能的调节 40

一、心血管机能的神经调节 41

(一)心血管中枢和支配心血管的神经 41

(二)血管内感受器对血压的反射性调节 41

二、体液因素对心、血管的调节 42

第四节 各别器官的血液循环 42

一、冠状循环 42

二、肺循环 42

三、脑循环 42

第五章 呼吸(9学时)&苏方荣 44

第一节 呼吸器官 44

肺泡 44

(一)肺泡的功能 44

(二)肺泡的表面张力和表面活性物质 45

第二节 呼吸运动的机制 46

呼吸运动 46

第三节 呼吸运动时胸腔压力的改变 47

呼吸时胸内压力和肺内压力的变化 47

(一)胸膜腔 47

(二)肺内压 48

第四节 呼吸气量 49

一、肺的容量 49

(一)潮气量 49

(二)肺活量 49

(三)时间肺活量 49

(四)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 49

(五)余气量 50

(六)肺总容量 50

二、肺通气量 50

(一)每分钟通气量 50

(二)肺泡通气量 50

三、肺通气的阻力 50

(一)弹性阻力 51

(二)非弹性阻力 52

第五节 呼吸时气体的交换和运输 53

气体分压及溶解度 53

(一)血液气体 54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57

第六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59

一、呼吸的频率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59

(一)呼吸中枢 59

(二)延髓呼吸中枢 60

(三)脑桥呼吸中枢 61

(四)大脑皮层对呼吸活动的调节 62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62

(一)肺牵张反射 62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63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63

(四)化学感受器反射 64

第七节 异常呼吸 66

周期性呼吸 66

(一)潮式呼吸 66

(二)不规则的间歇呼吸 66

第八节 呼吸时气体的成分 66

一、吸入与呼出气体成分的比较 66

二、肺血流量与肺通气的相互关系 67

三、通气和血流比值的测定 68

第九节 运动时呼吸与循环的调节 69

运动时呼吸循环的变化 69

第六章 消化系统的生理机能(11学时)&黄仲麒 73

第一节 概述 73

一、机械性消化 73

二、化学性消化 75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76

一、唾液分泌与调节 76

二、咀嚼与吞咽 77

第三节 胃内消化 78

一、胃液及其分泌 78

(一)胃粘膜的结构 78

(二)胃液的性质、主要成分和作用 79

(三)收集胃液的方法 80

(四)胃液的分泌调节 80

二、胃的运动 83

(一)胃的运动形式 83

(二)胃运动的调节 84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84

(四)呕吐 84

第四节 小肠的消化 85

一、胰液及其分泌 85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85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86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86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86

(二)胆囊的机能 86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87

三、小肠液的分泌 87

(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87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87

四、小肠的运动 88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88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88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89

一、大肠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89

二、大肠运动与排便 89

第六节 吸收 90

一、概述 90

二、各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91

(一)水分的吸收 91

(二)无机盐的吸收 92

(三)糖的吸收 92

(四)蛋白质的吸收 93

(五)脂肪的吸收 93

(六)维生素的吸收 93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9学时)&黄仲麒 97

第一节 能量代谢 97

一、概述 97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98

(一)热价和呼吸商 98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99

(三)能量代谢的实际测算法 99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00

(一)肌肉活动的影响 101

(二)环境温度的影响 101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101

(四)精神紧张的影响 101

四、基础代谢 102

(一)基础代谢的测定 102

(二)基础代谢测定的意义 102

第二节 体温调节 103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103

(一)人体各部的温度 103

(二)人体温度的测量及其正常值 103

(三)体温的正常变异 103

二、产热和散热 104

(一)产热过程 105

(二)散热过程 105

三、体温调节 106

(一)体温调节的感受装置 107

(二)体温调节中枢 108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11学时)&韦黄度 112

第一节 概述 112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112

二、肾脏的功能 112

(一)排泄作用 113

(二)保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113

(三)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113

三、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 113

(一)尿量 113

(二)尿的正常化学成分 113

(三)尿的理化特性 114

四、肾脏的结构特点 114

(一)肾单位 115

(二)肾单位的类型 116

(三)肾小球旁器(近球小体) 117

五、肾脏的血液循环的特点 118

六、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119

(一)肾血流的自动调节 119

(二)肾血流的神经调节 119

(三)肾血流的体液调节 120

第二节 尿的生成 120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20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123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127

第三节 尿的生成调节 129

一、神经调节 129

二、体液调节 130

(一)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130

(二)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30

(三)甲状旁腺素 132

(四)降钙素 132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132

一、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理 132

(一)肾小管髓襻的逆流倍增作用 133

(二)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的作用 134

(三)尿的浓缩和稀释 135

二、影响尿浓缩的因素 136

(一)髓襻逆流倍增作用减弱或丧失 136

(二)直小血管逆流交换作用减弱 136

(三)某些疾病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136

(四)集合管异常 136

第五节 排尿 136

一、输尿管的功能 136

二、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136

三、排尿反射 137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9学时)&宋承铮 141

第一节 概述 141

一、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41

二、激素作用的机理 142

(一)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理 142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142

第二节 甲状腺 142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142

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143

三、甲状腺分泌的调节 143

第三节 甲状旁腺 144

一、甲状旁腺素 144

(一)甲状旁腺素的作用 144

(二)甲状旁腺功能的调节 144

二、降钙素 144

第四节 胰岛 145

一、胰岛素 145

(一)胰岛素的作用 145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145

二、胰高血糖素 145

第五节 肾上腺 146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 146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作用 146

(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调节 146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146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种类 146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147

(三)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调节 147

第六节 脑垂体 148

一、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148

(一)生长素 148

(二)促激素 148

(三)生乳素 148

(四)黑色细胞刺激素 148

二、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148

(一)抗利尿素的作用 148

(二)催产素的作用 149

三、脑垂体活动的调节 149

(一)腺垂体分泌的调节 149

(二)神经垂体分泌的调节 149

第七节 性腺 149

一、睾丸的内分泌机能 149

(一)睾丸酮的生理作用 149

(二)睾丸的机能调节 150

二、卵巢的机能 150

(一)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50

(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50

(三)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150

三、胎盘的内分泌机能 151

(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51

(二)人绒毛膜生长素 152

(三)孕激素和雌激素 152

第十章 神经系统(11学时)&宋承铮 154

第一节 反射中枢的生理 154

一、突触和突触传递 154

(一)突触的类型 155

(二)突触的传递过程及原理 155

(三)中枢递质 156

二、中枢抑制 156

(一)突触后抑制 156

(二)突触前抑制 156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157

一、特异性传入系统及其作用 157

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及其作用 158

三、丘脑和大脑皮层的感觉机能 158

(一)丘脑的感觉机能 158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机能 158

四、痛觉 159

(一)皮肤痛觉与传导途径 159

(二)内脏痛与牵涉痛 160

(三)针刺镇痛原理的探讨 161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61

一、脊髓反射 161

(一)脊髓休克 161

(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162

(三)肌紧张和骨骼肌牵张反射 162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163

(一)下行易化作用 163

(二)下行抑制作用 163

(三)去大脑僵直 164

三、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机能 164

(一)锥体系统及其作用 164

(二)锥体外系统及其作用 165

四、基底神经节、小脑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65

(一)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165

(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65

(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功能的调节 167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168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 168

二、植物性神经末梢兴奋传递 169

(一)递质 169

(二)受体 171

三、植物性神经机能的中枢调节 171

(一)脊髓和脑干 171

(二)下丘脑(或丘脑下部) 171

(三)大脑皮层的调节 172

第五节 大脑皮 的机能 173

一、条件反射 173

(一)阳性条件反射 173

(二)阴性条件反射 173

二、脑电图 174

三、大脑皮层和语言活动的关系 174

四、觉醒和睡眠 174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9学时)&韦黄度 177

第一节 概述 177

一、感觉、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177

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78

第二节 视觉器官 179

一、眼球结构概述 179

二、视觉与视觉传导 180

三、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180

四、眼的调节 181

五、眼折光异常 183

(一)近视眼 183

(二)远视 183

(三)散光 184

六、视网膜感光系统的功能 184

第三节 听觉生理 187

一、外耳的生理 187

二、中耳的生理 187

三、内耳的生理 189

第四节 平衡生理 193

一、半规管的生理 194

二、耳石器(椭圆囊及球囊)的生理 194

三、眼震颤 194

四、前庭器官反射与大脑皮层的关系 195

第五节 嗅觉器官 195

第六节 味觉 196

第七节 皮肤感觉 197

一、触觉和压觉 198

二、振动感觉 198

三、温度感觉 198

四、痛觉 199

五、痒党 19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