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 袁伯俊,廖明阳,李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9519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83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808页
  • 主题词:药物-毒理学-实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一、定义和术语 2

第一节 药物毒理学 2

二、目的和意义 3

三、研究领域和内容 6

第二节 药物毒理学发展简史 8

一、古代的药物毒理学 9

二、近代的药物毒理学 10

三、现代的药物毒理学 12

一、药物安全性的多学科综合评价 14

第三节 药物毒理学发展趋势 14

二、药物毒理学新技术 15

三、关于3R研究 16

四、发现毒理学 17

五、毒理组学技术 18

参考文献 19

一、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 21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器 21

第二章 常用实验仪器  21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实例 22

三、注意事项 25

一、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 26

第二节 血液分析仪器 26

二、血液分析仪实例 27

三、注意事项 31

一、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简介 32

第三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器 32

三、注意事项 33

二、血凝仪器实例 33

一、基本结构和原理简介 34

第四节 尿液分析仪器 34

二、尿液分析仪实例 35

一、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36

第五节 安全药理实验常用仪器 36

三、注意事项 36

二、自主活动记录仪 38

参考文献 39

一、小鼠 40

第一节 毒性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特征 40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40

二、大鼠 46

三、豚鼠 48

四、家兔 51

五、犬 53

六、猕猴 54

一、实验动物设施的功能设置情况 57

第二节 毒性实验的实验动物设施、设备和使用管理 57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运转监测 59

依据实验计划书订购动物 63

第三节 毒性实验的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 63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 66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管理 66

二、实验动物设施的微生物监测 67

一、实验动物管理各种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制作 70

第五节 实验动物管理各种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 70

二、实验动物管理各种操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内容 71

参考文献 72

二、环境设施的分类 73

一、环境设施的一般要求 73

第四章 动物实验设施和实验准备  73

第一节 动物实验观察室环境设施设备条件与要求 73

一、毒性实验中小动物的日常管理要求 74

第二节 普通环境下动物实验观察与日常管理要求 74

三、饲养观察室内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设备 74

四、饲养观察室内可配备的一些特殊设备 74

三、手术后动物日常管理要求 75

二、感染试验中动物的日常管理要求 75

二、屏障环境的一般工作流程 76

一、屏障环境的一般特点 76

第三节 屏障环境内动物实验观察与操作规范 76

三、屏障环境内的消毒措施 77

五、辅助工作 78

四、饲育器具的清洗和灭菌 78

一、隔离器的组装与灭菌 79

第四节 隔离环境内动物实验观察与操作规范 79

二、隔离器的使用 80

三、微型隔离环境的使用 83

二、维护 83

第五节 简易隔离环境内的操作规范 83

一、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83

一、实验动物饲料的准备 84

第七节 实验动物准备与要求 84

第六节 动物手术室设备及管理要求 84

一、动物手术室设备要求 84

二、动物手术室的管理要求 84

六、实验动物的准备 85

五、实验动物电子秤的准备 85

二、实验动物饮水的准备 85

三、实验动物垫料的准备 85

四、实验动物笼具的准备 85

二、常用清洁液、抗凝剂和麻醉液的配制 86

一、实验器具的清洗和准备 86

第八节 实验器材的清洗和准备 86

三、实验试剂的准备 87

三、组织病理染液的配制 89

二、组织病理固定液的配制 89

第九节 动物病理解剖的准备 89

一、动物解剖前的准备 89

一、动物血液的采集方法 90

第十节 动物样品的采集 90

四、蜡块的准备 90

五、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浸泡与准备 90

二、动物体液的采集法 95

参考文献 99

一、全身状态的一般检查 100

第一节 实验动物临床检查基本方法 100

第五章 动物实验常用操作技术  100

二、系统检查内容及方法 102

三、实验室检查 104

一、实验动物的处死 114

第二节 实验动物病理解剖技术 114

二、实验动物的尸体剖检 116

三、动物组织学标本的选取 121

二、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 122

一、健康动物的识别 122

第三节 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122

三、实验动物性别的判定 124

四、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 125

五、实验动物的脱毛方法 127

六、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129

七、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133

参考文献 140

二、LD50计算常用的统计方法 141

一、急性毒性试验和半数致死量 141

第六章 常用统计方法  141

第一节 半数致死量的常用计算方法 141

一、t检验 146

第二节 药物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 146

二、方差分析 149

三、秩和检验 153

四、x2检验 157

参考文献 160

一、脂水分配系数 161

第一节 受试物对毒性实验的影响 161

第七章 影响药物毒理学实验的因素  161

三、溶解度 162

二、电离度 162

四、赋形剂 163

一、实验动物的种属差异 164

第二节 实验动物对毒性实验的影响 164

二、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 167

一、给药途径 169

第三节 给药方法对毒性实验的影响 169

二、其他影响因素 170

一、饲料 171

第四节 实验环境对毒性实验的影响 171

二、温度 172

四、其他因素 174

三、湿度 174

一、捕捉、固定动物 175

第五节 其他因素对毒性实验的影响 175

四、病理切片操作 176

三、观察、记录及保存 176

二、操作技术 176

参考文献 177

五、统计处理 177

一、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178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178

第八章 GLP实验室的组织管理  178

二、GLP的适用范围 179

一、GLP的目的和意义 179

二、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179

第二节 实施GLP的目的和意义 179

二、我国GLP的主要内容 180

一、GLP的基本内容 180

第三节 GLP的内容 180

一、组织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184

第四节 GLP实验室管理要点 184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88

二、我国GLP与其他国家或组织GLP的主要差异 188

参考文献 189

二、国内外进展 190

一、目的和意义 190

第九章 安全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190

第一节 概述 190

三、基本原则 191

一、主要研究内容 192

第二节 国内一般药理学实验技术要求 192

五、给药途径 193

四、剂量设计和分组 193

二、实验系统 193

三、受试物 193

一、安全药理学的实验内容 194

第三节 ICH的技术要求 194

六、给药频率 194

七、检测指标 194

八、观察时间 194

九、统计处理和结果评价 194

二、安全药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196

三、实验系统的选择 197

四、实验设计 198

参考文献 199

二、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00

一、急性毒性实验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00

第十章 急性毒性实验技术要求  200

第一节 概述 200

第二节 急性毒性实验常用方法 203

二、固定剂量法 204

一、限度实验 204

三、上下法 205

四、累积剂量设计法(金字塔法,pyramiding studies) 206

六、急性毒性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07

五、半数致死剂量法 207

第三节 ICH对急性毒性实验的要求 209

参考文献 210

第四节 国外急性毒性实验指导原则简介 210

二、基本原则 212

一、目的和意义 212

第十一章 长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212

第一节 概述 212

二、对受试物的要求 213

一、实验条件 213

第二节 实验方法与技术 213

三、动物选择 214

四、剂量设计 215

五、给药方法 218

六、指标确定 221

八、实验结果分析 227

七、毒物代谢动力学 227

九、实验评价 229

参考文献 231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232

二、受试物 232

第十二章 皮肤给药毒性试验方法与技术  232

第一节 皮肤给药急性毒性实验 232

一、定义 232

六、观察指标 233

五、实验操作 233

四、剂量设计 233

四、剂量设计 234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234

七、结果评价 234

第二节 皮肤给药长期毒性实验 234

一、定义 234

二、受试物 234

八、实验操作 235

七、恢复期限 235

五、给药期限 235

六、给药频率 235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236

二、受试物 236

九、观察指标 236

十、结果评价 236

第三节 皮肤刺激性实验 236

一、定义 236

六、结果评价 237

五、观察指标 237

四、实验操作 237

第四节 过敏性实验 238

七、需要/不需要进行该实验的情况 238

一、皮肤过敏性实验 239

二、啮齿类动物局部淋巴结实验 241

三、被动皮肤过敏实验 242

四、皮肤光毒性实验 244

五、皮肤光过敏反应实验 246

六、全身主动过敏实验 247

参考文献 249

三、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 250

二、受试物 250

第十三章 局部给药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250

第一节 腔道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 250

一、定义 250

七、结果评价 251

六、观察指标 251

四、剂量设计 251

五、实验操作 251

一、眼刺激性实验 252

第三节 刺激性实验 252

第二节 腔道给药的长期毒性实验 252

二、血管刺激性实验 254

三、肌肉刺激性实验 255

四、直肠刺激性实验 256

六、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性实验 257

五、阴道刺激性实验 257

七、口腔用药和滴耳剂刺激性实验 258

二、常规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 259

一、定义 259

第四节 溶血性实验 259

三、体外溶血性实验法(分光光度法) 260

参考文献 261

五、体内溶血实验法(红细胞计数法) 261

四、体外红细胞计数法 261

第十四章 遗传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262

一、鼠伤寒沙门菌诱变性实验 263

第一节 体外遗传毒理实验方法 263

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268

三、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 YTK+/-基因突变实验 271

四、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 274

五、枯草杆菌DNA修复实验 276

六、SOS显色实验 278

七、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280

八、V79(CHO)/HGPRT基因位点突变实验 283

九、程序外DNA合成实验 285

一、动物体内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290

第二节 体内遗传毒理学实验方法 290

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292

三、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294

四、显性致死实验 296

五、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 297

参考文献 299

一、基本原理 300

第一节 一般生殖毒性实验 300

第十五章 生殖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300

二、材料与方法 301

三、实验设计 302

四、雄性动物的观察和检查 303

五、雌性动物的观察和检查 312

六、一般生殖毒性实验的统计处理 318

一、基本原理 321

第二节 围生期生殖毒性实验 321

七、一般生殖毒性实验的质量保证 321

八、实验结果的报告 321

三、实验设计 322

二、材料与方法 322

四、母体数据的采集 324

五、子代数据的采集 326

六、统计分析 341

七、围生期生殖毒性实验的质量保证 343

八、实验结果的报告 344

二、材料与方法 345

一、基本原理 345

第三节 致畸敏感期生殖毒性实验 345

三、实验设计 348

五、实验结果的报告 366

四、致畸敏感期生殖毒性实验的质量保证 366

参考文献 367

第一节 啮齿类致癌实验 368

第十六章 致癌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368

二、实验设计 369

一、基本原理 369

三、实验的实施 376

四、实验结果的评价 386

二、SHE原代细胞的制备 387

一、基本原理 387

第二节 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体外恶性转化实验 387

三、细胞转化实验 388

五、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 389

四、集落分离 389

八、动物接种致瘤实验 390

七、半固体琼脂培养基中集落形成率测定 390

六、细胞凝集实验 390

参考文献 391

第一节 身体依赖性实验方法 392

第十七章 药物依赖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392

一、自然戒断实验 393

二、替代实验 394

三、催促实验 395

第二节 药物的精神依赖性评价方法 396

四、诱导实验 396

一、自身给药实验 397

二、药物辨别实验 399

三、条件性位置偏爱试实验 401

参考文献 402

一、毒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403

第一节 概述 403

第十八章 毒代动力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403

三、毒代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的区别与联系 404

二、毒代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04

二、研究内容 405

一、研究对象 405

第二节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基本技术要求 405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 410

三、基本原则 410

第三节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414

三、精密度与准确度 415

二、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415

一、特异性 415

七、质控样品与质量控制 416

六、提取回收率 416

四、灵敏度和定量下限 416

五、样品稳定性 416

一、预处理的目的 417

第四节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和储存 417

八、免疫学和生物学法 417

二、预处理的方法与步骤 418

三、生物样品的储存 422

一、光谱法 423

第五节 常用分析方法 423

二、色谱法 424

三、免疫学方法 430

四、生物学检定方法 435

二、结果分析中应考虑的因素 436

一、暴露的定量 436

第六节 结果分析与评价 436

参考文献 437

二、心脏生理 438

一、心血管系统构成 438

第十九章 心血管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38

第一节 心血管毒理学概念 438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生理 438

一、作用于心脏的药物 439

第三节 作用于心血管药物的毒性 439

三、血管生理 439

二、作用于血管的毒物 443

第四节 心血管药物的毒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 445

二、血管毒性评价技术和方法 446

一、实验系统的选择 446

三、心脏毒性评价技术和方法 447

四、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454

一、心脏毒性作用机制 455

第五节 心血管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 455

参考文献 457

二、血管毒性作用机制 457

一、神经系统毒性的特点 459

第一节 神经系统毒性概述 459

第二十章 神经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59

二、神经系统毒性的表现 460

三、神经系统毒性的影响因素 462

四、神经系统毒性物质 463

二、神经学检查 464

一、功能观测组合检查方法 464

第二节 神经系统毒性的研究方法概述 464

六、神经细胞培养的方法 465

五、电生理学方法 465

三、形态学方法 465

四、生化检查 465

八、行为学检测方法 466

七、神经毒理学的动物模型 466

一、实验方法及参数的选择 467

第三节 学习及记忆的评价方法 467

三、促动性刺激 468

二、学习及记忆测试组合数目的选择 468

六、评价学习及记忆功能的实验动物 469

五、学习及记忆功能测试从属变量数目 469

四、试验类型的选择 469

一、活动度测定 470

第四节 活动功能的评价方法 470

三、震颤 471

二、运动协调功能测试 471

参考文献 472

四、评价动物活动的测试组合 472

二、实验设计 473

一、引言 473

第二十一章 免疫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73

第一节 概述 473

第二节 免疫抑制 474

三、实验方法的鉴定和验证 474

一、与免疫毒性有关的标准毒理学研究 475

二、免疫毒性或免疫功能研究 477

一、动物模型 491

第三节 超敏反应实验 491

四、评价接触性超敏反应的方法 492

三、评价呼吸性超敏反应的方法 492

二、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 492

第四节 自身免疫反应实验 495

参考文献 496

一、骨髓 498

第一节 造血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498

第二十二章 血液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498

二、脾与网状内皮系统 499

三、淋巴组织 500

四、胸腺 501

五、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502

一、骨髓抑制 503

第二节 药物对于造血细胞与微环境的毒性作用 503

二、对红系细胞的毒性 504

三、对白细胞的毒性 505

四、对血小板与止血功能的影响 506

一、血液一般检验 507

第三节 血液毒性的研究方法 507

二、凝血检测 509

三、骨髓检查 511

四、体外血液毒理学检测方法 513

参考文献 515

一、肝细胞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 516

第一节 肝损伤的体内评价方法 516

第二十三章 肝脏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516

二、肝功能实验 521

三、肝纤维化测定 526

一、离体肝脏灌流技术 527

第二节 肝损伤的体外评价方法 527

二、肝细胞原代培养 530

一、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532

第三节 肝损伤的动物模型 532

二、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535

三、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537

第四节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450)实验方法 538

二、肝脏微粒体的制备 539

一、大鼠肝脏微粒体酶诱导方法 539

三、肝脏微粒体蛋白定量(Lowry基本法) 541

四、细胞色素P450及其主要亚型活性测定 542

一、肝脏线粒体的制备 547

第五节 肝细胞其他常用亚细胞组分的制备方法 547

三、肝细胞膜的制备 548

二、肝脏亚线粒体颗粒的制备 548

参考文献 549

一、肾小球滤过率实验法 551

第一节 整体实验 551

第二十四章 肾脏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551

二、肾小管功能测定法——葡萄糖重吸收试验 552

三、功能生化检验法 553

一、肾脏灌流技术 558

第二节 离体实验 558

二、肾切片技术 559

四、肾细胞培养实验法 560

三、游离肾小管、肾小球悬液 560

二、细胞生长和增殖活性 562

一、细胞形态学 562

第三节 体外药物肾毒性实验方法 562

三、细胞结构损伤 563

五、细胞代谢功能 564

四、细胞周期的改变 564

参考文献 565

一、呼吸系统毒性研究意义 567

第一节 呼吸系统毒性概述 567

第二十五章 呼吸系统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567

二、药物及其毒副作用 568

四、给药途径与周期 569

三、对受试物的要求 569

七、观察指标 570

六、剂量选择 570

五、动物选择 570

一、呼吸功能测定 571

第二节 呼吸系统毒理学实验方法 571

三、生化检测 577

二、物理学检查 577

四、体外实验 591

五、体内实验 596

六、病理组织学检查 610

第三节 结果与评估 612

参考文献 613

第一节 概述 614

第二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毒性实验方法与技术  614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的一般概况 615

一、放射免疫法 616

第三节 内分泌激素的生化测定方法 616

二、酶联免疫吸附法 619

三、免疫放射分析法 622

四、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 623

六、荧光免疫分析法 624

五、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 624

七、单克隆抗体测定法 627

九、多聚酶链反应 629

八、基因表达法 629

参考文献 630

第二十七章 药物毒性病理学检查基本方法  631

一、解剖室条件 632

第一节 实验动物剖检 632

二、大动物剖检方法 633

三、小动物剖检方法 636

一、取材 637

第二节 组织制片 637

二、组织固定 640

三、组织脱水 644

四、组织透明 645

五、组织浸蜡和包埋 646

六、组织切片 647

七、骨组织脱钙 650

第三节 组织切片染色 652

八、眼球切片的准备 652

一、常规染色 653

二、胶原纤维染色 657

三、弹力纤维染色 659

四、网状纤维染色 660

五、肌组织染色 661

六、神经组织染色 664

八、肾组织染色 667

七、肝组织染色 667

九、胰岛三种细胞染色 669

十、垂体三种细胞染色 670

十一、脂类物质染色 671

十二、糖类物质染色 673

十三、细菌染色 674

十四、真菌染色 675

十五、组织内铁和钙的显示 677

第四节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 678

一、免疫荧光细胞化学 679

二、免疫酶细胞化学 680

三、亲和免疫细胞化学 682

四、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控制 685

一、脏器称重和脏器系数计算 689

第五节 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689

二、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的意义及局限性 690

二、读片程序 692

一、一般原则 692

第六节 组织学检查 692

三、分析判别 693

第七节 电子显微镜及超薄切片技术 695

三、固定 696

二、取材 696

一、样品制备概述 696

四、脱水 697

六、电镜标本的超薄切片 698

五、浸透和包埋 698

七、超薄切片染色 699

参考文献 700

第一节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701

第二十八章 分子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701

一、DNA的分离纯化 702

二、RNA的分离纯化 703

一、Southern印迹杂交 704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杂交 704

二、RNA的Northern印迹杂交 707

一、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和纯化 708

第三节 蛋白质转移印迹技术 708

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711

三、蛋白质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713

四、蛋白质的转移印迹技术 715

一、PCR的基本原理 717

第四节 聚合酶链反应 717

二、PCR反应成分和作用 718

四、PCR反应产物的检测 720

三、PCR反应引物的设计 720

第五节 转基因动物技术 721

一、转基因技术 722

二、转基因个体的建立 723

一、生物芯片的类型 725

第六节 生物芯片技术 725

三、转基因小鼠个体的检测 725

二、生物芯片应用的大致操作流程——探针的设计、合成与芯片的制作 726

三、生物芯片应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727

四、生物芯片在毒理中的应用 729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体系 731

一、概述 731

第七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 731

三、蛋白质组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737

四、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741

二、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生物体液 742

一、概述 742

第八节 代谢组学技术 742

四、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支柱——模式识别技术 744

三、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核心——核磁共振技术(NMR) 744

五、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的应用 745

参考文献 747

一、明确各层次人员的职责 749

第一节 计算机系统在新药安全评价研究应用中的基本要求 749

第二十九章 计算机技术在药物毒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749

三、维护和灾难恢复 750

二、人员的培训 750

六、计算机系统的确证 751

五、安全性 751

四、数据的采集和维护 751

九、计算机系统的审查 752

八、资料保管 752

七、文件要求 752

二、LIMS的分类 753

一、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753

第二节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753

四、LIMS的设计特点 754

三、LIMS技术的发展 754

参考文献 755

七、结语 755

五、LIMS的组成模块与设计 755

六、LIMS的确证 755

附录1 常用统计学界值表  756

一、常用酸碱溶液的比重及配制方法 766

附录2 常用浓度换算与常用试剂配制  766

二、常用缓冲液配制 767

三、常用染色剂的配制 774

四、常用洗涤剂的特性和配制 777

五、去污渍的方法 779

六、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数据 779

参考文献 78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