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口腔生物学 第2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口腔生物学  第2版
  • 樊明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177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口腔科学: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口腔生物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牙矿化组织和骨 1

第一节釉质 1

目录 1

一、釉质的化学特性 2

(一)有机成分 2

(二)无机成分 3

(三)水 3

二、釉质的组织结构 3

第二节牙本质 8

一、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9

(二)牙本质小管 10

二、牙本质的结构 10

(一)牙本质增生线 10

(三)罩牙本质 11

(四)髓周牙本质 11

(五)管间、管周、球状和球间牙本质 12

(六)原发、继发和第三牙本质 12

(七)托姆斯粒层 13

第三节牙骨质 13

一、牙骨质的基本结构 13

(一)细胞 13

(一)按牙骨质内有无细胞分类 14

二、牙骨质的类型 14

(二)胞外基质 14

(二)按纤维来源以及有无细胞分类 15

三、釉牙骨质界 16

第四节骨 16

一、细胞 16

二、骨基质 18

三、骨的结构类型 19

四、牙槽骨 20

第二章釉质牙本质的生物矿化 22

第一节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矿物结构 22

二、牙本质的组织学和化学构成 23

一、牙釉质的组织学和化学构成 23

三、牙釉质和牙本质的表面性质和渗透特性 24

第二节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生物矿化 24

一、晶体形成的化学过程 24

二、生物矿化的一般过程 25

三、牙釉质的生物矿化过程 25

四、牙本质的生物矿化过程 26

五、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矿化过程是多基因调控的发育过程 27

第三节牙釉质和牙本质的脱矿与再矿化 28

一、牙齿硬组织脱矿与再矿化的动力学 28

二、再矿化现象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 29

三、磷蛋白体外对牙本质脱矿与再矿化的作用 31

第三章 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与功能 34

第一节口腔上皮的结构 34

一、口腔上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结构 34

(一)细胞核 34

(二)内质网和核糖体 34

(三)线粒体 35

(四)高尔基复合体 35

(五)溶酶体 35

(六)细胞间连接 35

(七)细胞间质和张力丝 35

二、口腔上皮的组织结构 35

(一)角化上皮 36

(二)非角化上皮 37

三、非角质形成细胞 37

(一)朗格汉斯细胞 37

(二)黑色素细胞 38

(三)梅克尔细胞 38

四、基底复合物 38

(一)结构 38

(二)基底复合物的成分、来源与功能 39

第二节 口腔上皮的细胞更新 39

一、上皮的增殖细胞 39

三、更新节律 40

二、细胞周期 40

五、全身因素对上皮增殖的影响 41

(一)肾上腺素 41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 41

(三)表皮生长因子 41

六、上皮更新的速率 41

四、控制细胞增殖和成熟的机制 41

七、上皮更新的年龄因素 42

第三节 口腔上皮的生化特征 42

一、上皮的化学成分 42

(一)张力丝和角蛋白 42

(四)脂质 43

(二)透明角质颗粒 43

(三)细胞膜 43

(五)糖蛋白复合物 44

二、上皮的代谢 44

(一)能量转换 44

(二)合成代谢 45

(三)细胞溶解 45

第四章唾液腺和唾液 47

第一节唾液腺组织学 47

一、腺泡 47

(二)粘液性腺泡 48

(一)浆液性腺泡 48

二、导管系统 49

(一)闰管 49

(二)纹管 49

(三)排泄管 49

(三)混合性腺泡 49

三、肌上皮细胞 50

四、神经支配 50

第二节唾液分泌与收集 51

一、唾液收集方法 52

二、影响唾液分泌的因素 52

(三)饮食 53

(一)流速 53

(二)腺体类型 53

(四)遗传的作用 54

(五)年龄、性别和种族 54

第三节唾液成分与功能 54

一、唾液电解质 54

(一)分泌机制 54

(二)唾液主要电解质 55

二、蛋白质 58

(一)分泌过程 58

(二)成分 59

(三)其他物质 66

三、功能 67

第五章疼痛、温度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71

第一节疼痛 71

一、疼痛的一般特征和测量 71

(一)痛觉的特性 71

(二)痛反应 72

(三)疼痛的测量 72

(四)口腔组织的痛阈 73

二、传入通路及机制 73

(一)一级传入机制 73

(二)脑干 74

(三)丘脑和大脑皮层 75

三、疼痛的调制 75

(一)外周机制 75

(二)中枢机制 76

(三)闸门控制学说 76

四、口腔颜面部的一些疼痛 77

(一)牙髓疼痛 77

(二)牙本质过敏 82

(三)牵涉牙髓痛 85

(四)根尖周疼痛 86

(六)三叉神经痛 87

(五)牙周疼痛 87

(八)急性上颌窦炎 88

(七)蝶腭神经痛 88

(九)急性中耳炎 89

(十)心源性颌骨疼痛 89

(十一)颞下颌关节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 89

(十二)涎石病 90

(十三)非典型性面痛 90

(十四)慢性灼痛 91

(一)外周机制 92

(十五)继发于恶性肿瘤的面痛 92

五、针剌镇痛的作用机制 92

(二)中枢机制 93

(三)神经化学机制 94

第二节温度觉 94

一、刺激和测量 95

二、一级传入机制 95

(一)解剖学方面 95

一、刺激和测量 96

第三节触觉 96

(一)皮肤和粘膜 96

(二)生理学方面 96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 96

(二)牙周组织和颞下颌关节 97

二、一级传入机制 98

(一)解剖学方面 98

(二)生理学方面 98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 99

(一)一级传入通路 99

(二)脑干 99

(三)丘脑 99

一、味觉 100

(一)一般特征和测量 100

第四节味觉和嗅觉 100

(四)大脑皮层 100

(二)一级传入机制 101

(三)中枢通路及机制 101

(四)改变味觉的因素 101

二、嗅觉 102

第六章咀嚼、吞咽及其相关活动 104

第一节口腔颌面部神经生理基础 104

一、肌肉 104

二、运动单位 105

三、肌肉感受器和初级传入纤维 105

(一)肌梭 105

(三)传入通道与中枢调节 106

(二)腱器官 106

第二节神经反射 107

一、简单反射活动 107

(一)一般特征 107

(二)颌反射 108

(三)面部反射 109

(四)舌反射 110

(五)咽、喉及腭反射 110

二、中枢调节和外周感觉调节 111

(一)中枢调节 111

(二)感觉调节 112

第三节咀嚼 113

一、一般特征 113

二、咀嚼效率与消化 113

三、下颌运动 114

四、咀嚼运动 115

五、咀嚼运动的类型 115

六、咀嚼时的肌肉活动 115

七、咀嚼的神经控制 116

八、中枢和外周感觉调节与?关系 116

(一)咬合运动 116

一、一般特征 117

第四节吞咽 117

(二)息止颌位 117

二、吞咽运动 118

三、吞咽中的肌肉活动 119

四、吞咽的中枢机制与外周感觉调节 119

第七章 口腔免疫体系 121

第一节口腔免疫体系 121

一、口外淋巴结 121

二、口咽淋巴组织环 121

(一)腭扁桃体 121

三、固有口腔屏障 122

(三)咽扁桃体 122

(二)舌扁桃体 122

(一)唾液屏障 123

(二)粘膜物理屏障 127

(三)免疫细胞屏障 128

(四)免疫球蛋白屏障 129

(五)口腔耐受性 129

四、口腔内免疫影响因素 130

第二节菌斑的免疫 130

一、新生儿期免疫状况与细菌定植 130

(三)佐剂或免疫抑制作用 131

(二)刺激多克隆B细胞反应 131

(一)对吞噬细胞的效应 131

二、牙菌斑成分对免疫的刺激作用 131

三、牙菌斑和免疫反应 132

第八章营养与口腔健康 134

第一节营养与口腔组织的生长发育 134

一、营养对口腔硬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 135

(一)牙齿硬组织 135

(二)骨组织 136

二、营养对口腔软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 136

(一)唾液腺 136

一、营养与组织损伤 137

二、营养与组织修复 137

(二)口腔上皮 137

第二节营养与组织损伤和修复 137

第三节营养与感染 138

一、宿主、致病原和营养之间的关系 138

二、营养与口腔防御机制 139

三、营养不良与口腔感染 139

第四节营养与龋病 140

一、碳水化合物与龋病关系的研究 140

(二)动物研究 141

(三)人体研究 141

(一)流行病学调查 141

二、蔗糖对龋病发生的独特作用 142

三、蛋白质的作用 143

四、矿物质的作用 144

(一)氟化物 144

(二)钙、磷和磷酸盐 144

(三)钙、磷比例 145

(四)镁 145

五、维生素的作用 145

(二)脂类 146

(一)微量元素 146

六、其他营养物质的作用 146

第五节营养与牙周病 147

一、营养因素对牙周病发生的可能机制 147

(一)唾液和龈沟液 147

(二)龈沟上皮的屏障功能 148

(三)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148

二、特殊营养物质的作用 149

(一)蛋白质的作用 149

(二)维生素的作用 149

(三)矿物质的作用 150

(一)唇 151

二、营养不良与口腔粘膜组织的改变 151

(二)舌 151

一、营养不良的口腔粘膜表征 151

第六节营养与口腔粘膜病 151

(三)颊和腭粘膜 152

第九章 口腔微生物 153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53

一、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53

(一)有益作用 154

(二)损害作用 154

二、口腔环境及微生态系统 155

(一)口腔生态学 155

一、口腔微生物的获得 156

第二节口腔微生物的发育 156

(二)口腔微生态环境 156

二、附着与定殖 157

(一)影响附着的因素 157

(二)细菌附着机制 158

第三节口腔天然菌群 159

一、革兰阳性球菌属 159

(一)链球菌属 159

(二)厌氧球菌 162

(三)葡萄球菌和微球菌 162

二、革兰阴性球菌 162

(一)韦永菌 162

(一)乳杆菌属 163

(二)奈瑟菌属 163

三、革兰阳性杆菌 163

(二)放线菌 164

(三)罗氏菌属 164

(四)丝杆菌属 164

(五)蛛网菌属 165

(六)双歧杆菌 165

(七)丙酸菌属 165

(八)棒状杆菌属 165

(九)真杆菌属 165

(一)类杆菌属 166

四、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166

(二)梭状杆菌属 167

(三)纤毛菌属 167

(四)沃廉菌属 168

(五)月形单孢菌属 168

(六)竹节菌属 168

(七)弯曲杆菌属 168

五、革兰阴性兼性厌氧杆菌 168

(一)嗜血菌属 169

(二)放线杆菌属 169

六、螺旋体属 170

(五)肠道杆菌和假单孢菌属 170

(四)埃氏腐蚀菌 170

(三)嗜碳酸噬纤维菌属 170

七、支原体 171

八、真菌 172

九、病毒 172

十、原虫 172

第十章 口腔细菌的糖代谢 179

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 179

一、细菌细胞外的糖分解 180

(一)细菌降解多糖的能力 180

(二)细胞外蔗糖酶与蔗糖的降解 180

(二)磷酸转移酶系统 181

(一)透性酶转运系统 181

二、细菌细胞对糖的摄取 181

三、细菌细胞内糖的分解 182

(一)糖酵解途径 183

(二)磷酸戊糖途径与恩特纳-道德洛夫途径 184

(三)糖原分解 187

(四)丙酮酸与糖代谢的终末产物 187

四、口腔微生物的能量贮存 188

第二节糖的合成代谢 190

一、细胞内聚合物 190

(一)胞内多糖的合成(糖原的合成) 190

(一)葡糖基转移酶与葡聚糖 191

(二)胞内多糖的作用 191

二、细胞外聚合物 191

(二)果糖基转移酶与果聚糖 194

第三节糖代谢的调节 194

一、限速酶 194

二、“乳酸阀门” 195

第十一章获得性膜与牙菌斑 198

第一节获得性膜 198

一、结构 198

二、组成 199

三、功能 199

第二节牙菌斑 200

一、菌斑的结构 201

(一)平滑面菌斑 201

(二)窝沟菌斑 202

二、菌斑的组成 202

(一)碳水化合物 202

(二)蛋白质 203

(三)无机成分 203

(四)菌斑细胞外液 203

三、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204

(一)获得性膜 204

(二)细菌附着 204

(三)细菌附着的分子机制 207

四、菌斑微生物 209

五、菌斑细菌的糖代谢 210

(一)糖的分解代谢 210

(二)糖的合成代谢 211

六、菌斑的致龋性 212

第十二章分子遗传与口腔疾病 214

第一节分子遗传学基础 214

一、生命的主要遗传物质——DNA 214

(一)遗传物质的认识 214

(二)核酸的组成、分布及基本化学结构 214

(一)DNA复制中的几个概念 215

(三)DNA结构模型 215

二、DNA的复制 215

(二)DNA复制的方式 216

三、基因表达 217

(一)RNA的类型 217

(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218

(三)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219

四、中心法则 221

五、基因表达的调节 221

第二节分子克隆技术 222

一、分子克隆常用材料 222

二、分子克隆的主要步骤 223

第三节分子克隆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224

一、变形链球菌属致龋毒力因子 224

(一)葡糖基转移酶 224

(二)其他介导变链粘附的因子 226

(三)变链菌致龋的毒力因子 228

二、核酸杂交法检测牙周病相关细菌 228

(一)概述 228

(二)核酸杂交的分子基础 229

(三)探针 229

(五)探针的验证 230

(四)探针的标记 230

(六)核酸杂交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231

第四节遗传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与鉴定 231

一、遗传学的基础知识 231

(一)遗传疾病的分类 231

(二)DNA多态性遗传标记 232

二、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 232

(一)连锁分析 232

(二)放射杂种 232

(三)原位杂交 232

(一)基因克隆的几种策略 233

三、疾病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33

(五)全基因组扫描 233

(四)同源同线定位 233

(二)疾病基因的鉴定 234

四、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定位候选克隆 234

五、遗传疾病基因克隆的重要意义 237

第十三章龋病及其免疫预防 238

第一节变形链球菌及其致龋毒力因子 238

一、变形链球菌的表面蛋白抗原(AgⅠ/Ⅱ) 239

二、葡糖基转移酶和葡聚糖结合蛋白 240

第二节口腔和分泌性免疫系统 241

(一)pCIA-P防龋DNA疫苗的构造 243

一、pCIA-P防龋DNA疫苗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 243

第三节核酸免疫防龋 243

(二)动物实验研究 245

二、pCLUA-P防龋DNA疫苗的研制与动物防龋实验研究 245

三、pGLUA-P防龋疫苗的讨论 247

第十四章牙髓生物学基础 249

第一节牙髓的发育 249

一、牙髓细胞的胚胎来源 249

二、牙胚的形态发生 250

(一)牙胚形态发生的过程 250

(二)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 251

(三)牙胚形态发生中的信号分子 252

(四)牙胚形态发生中的转录因子与同源框基因 255

三、成牙本质细胞的终末分化 257

(一)成牙本质细胞终末分化的过程 257

(二)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调控 258

(三)成牙本质细胞终末分化的分子学机制 263

四、成牙本质细胞的生物合成与Ca2+转运 264

(一)成牙本质细胞的生物合成 264

(二)成牙本质细胞与Ca2+的转运 265

第二节牙髓的组织形态 266

一、成牙本质细胞层 266

四、固有牙髓 267

二、无细胞层 267

三、多细胞层 267

第三节牙髓的细胞 268

一、成牙本质细胞 268

(一)成牙本质细胞特征 268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 269

(三)成牙本质细胞的细胞连接 269

二、成纤维细胞 270

三、牙髓干细胞 270

(一)干细胞的概念 270

(二)牙髓干细胞 270

(一)免疫细胞的概念 271

四、淋巴细胞 271

(二)牙髓中淋巴细胞 272

五、巨噬细胞 273

六、牙髓树突状细胞 273

(一)树突状细胞的概念与作用 273

(二)牙髓树突状细胞 274

(三)牙髓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功能 274

七、肥大细胞 275

第四节牙髓的细胞外基质与代谢 275

一、牙髓的细胞外基质 275

(二)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276

(一)胶原 276

(三)粘着成分 277

二、牙髓的代谢 278

第五节牙髓的神经支配 278

一、牙髓神经传入-传出通道 278

二、牙髓神经纤维种类 279

三、神经分布 279

四、神经末梢分布 280

五、牙髓神经肽 281

一、牙髓血管来源与分布 283

二、血管组成 283

第六节牙髓的微循环 283

三、淋巴管 285

四、牙髓组织压 285

五、牙髓血流与调控 285

(一)牙髓血流量 285

(二)牙髓血流量的调控 287

第七节牙髓的修复 289

一、牙髓的修复潜能 289

(一)牙髓干细胞与修复潜能 289

二、第三期牙本质的形成 290

(一)第三期牙本质的概念 290

(二)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的来源 290

(二)第三期牙本质的特征 291

三、第三期牙本质形成的机制 291

(一)反应性牙本质形成的机制 291

(二)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机制 292

第十五章牙周病生物学基础 295

第一节牙生物膜 295

一、生物膜特性 295

(一)生物膜结构特点 296

(二)牙生物膜形成的选择性和复杂性 296

三、牙周生物膜——牙周菌斑 298

(二)基质的作用 298

(三)多种药物排斥泵 298

二、生物膜抗药性 298

(一)生物膜内的细菌生理状态 298

(一)龈上菌斑 299

(二)龈下菌斑 299

四、牙周菌斑的控制 302

(一)牙周环境控制 302

(二)机械清创——菌斑的清除 303

(三)抗生素的科学应用 303

(一)初期病损 304

(三)确立期病损 304

(二)早期病损 304

一、免疫与免疫病理 304

第二节牙周病的免疫 304

(四)进展期病损 305

二、牙周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因子 305

(一)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细胞 305

(二)健康牙周组织中的细胞因子 307

(三)牙周病时细胞因子的表达 308

(四)细胞因子与牙周病的状态 309

三、成人牙周炎免疫病理机制 309

(一)Ⅳ型超敏反应 309

一、龈沟液中龈下细菌及其产物 310

第三节龈沟液与牙周病 310

(四)Ⅰ型超敏反应 310

(三)Ⅱ型超敏反应 310

(二)Ⅲ型超敏反应 310

二、龈沟液中感染和免疫反应物质 311

(一)抗体 311

(二)补体 312

(三)细胞因子 312

(四)前列腺素 313

(五)P物质 313

三、蛋白水解酶及其他物质 313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 313

(三)弹性蛋白酶 314

(二)组织蛋白酶B和组织蛋白酶L 314

(四)类胰蛋白酶 315

(五)二肽肽酶 315

(六)β-葡糖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 316

(七)碱性磷酸酶 316

(八)髓过氧化物酶、溶菌酶、乳铁蛋白 316

(九)calprotein 317

(十)其他 317

四、龈沟液中死亡细胞释放的各种酶 317

(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17

(二)乳酸脱氢酶 317

(二)骨吸收产物 318

(一)软组织降解产物 318

五、龈沟液中牙周组织降解产物 318

六、龈下温度 319

第四节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牙周病 320

一、MMPs家族 320

(一)MMPs功能区 320

(二)MMPs的激活 320

(三)MMPs活性的调节 323

(一)牙周组织中主要的MMPs 324

(二)MMP产生类型与相关调节因子 324

二、MMPs与牙周病 324

(三)MMPs与牙周病的关系 325

第十六章无牙颌口腔的变化 327

第一节 口腔粘膜的增龄改变 327

一、覆盖口腔的粘膜 327

(一)正常口腔粘膜的分布 327

(二)覆盖在无牙颌骨上的粘膜 327

(三)戴义齿患者的口腔粘膜 328

(四)口腔粘膜与年龄的关系 329

一、牙槽嵴吸收的规律 330

(一)骨形态的改变 330

二、组织改变的原因 330

第二节无牙颌牙槽嵴的改变 330

(二)骨吸收后与软组织关系的改变 332

二、牙槽嵴的病理学 332

(一)肉眼观 332

(二)显微病理学 333

三、牙槽嵴吸收的病因学 334

(一)解剖因素 334

(二)代谢因素 334

(三)机械因素 336

(四)其他因素 338

第一节唇腭裂的多基因遗传 340

第十七章唇腭裂的生物学基础 340

第二节化学致畸与唇腭裂 341

一、药物致畸 342

二、化学物质的致畸机制 343

第三节唇腭裂的解剖学基础 343

一、唇裂患者口轮匝肌的解剖 343

二、腭裂患者腭肌的解剖 344

三、腭裂功能性修复的解剖学基础 345

第四节唇腭裂患者的免疫状态 345

第五节腭裂成形术对牙、?、颌发育的影响 347

一、唇腭裂患者牙、?、颌畸形发育的影响因素 347

二、腭成形术对牙、?、颌发育影响的生物学基础 348

三、腭裂成形术影响牙、?、颌发育的形态特点 349

第十八章颞下颌关节的生理及功能 353

第一节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学 353

一、关节窝与关节结节 353

二、髁状突 354

三、关节盘 354

四、关节囊与关节腔 356

五、关节韧带 356

第二节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运动 356

一、下颌的开闭运动 357

二、下颌的前后运动 357

三、下颌的侧向运动 358

第三节颞下颌关节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 359

第四节关节内紊乱 359

第十九章 口腔癌的生物学特性——侵袭和转移 362

一、恶性肿瘤的侵袭 362

(一)侵袭性的概念 362

(二)癌细胞侵袭的几个相关因素 362

(三)癌的侵袭过程 363

(四)癌细胞侵袭过程的形态学特征 364

二、口腔癌的转移 365

(一)癌的转移步骤 365

(四)癌瘤转移的途径 368

(三)转移性癌瘤的一般特性 368

(二)口腔癌的转移特点 368

三、抗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 371

第二十章骨移植生物学基础 374

第一节骨的解剖生理 374

一、骨的组织学 374

二、骨的发生与生长 376

三、骨再生的细胞学机制 377

第二节移植骨的愈合与成活机制 377

一、移植骨的愈合与再血管化 377

二、移植骨植入后新骨形成的机制 378

(三)骨传导学说 379

(一)骨诱导学说 379

(二)骨生成学说 379

第三节骨移植的种类与临床应用的基本条件 380

一、骨移植的种类 380

(一)自体骨移植 380

(二)异体骨移植 380

(三)异种骨移植 381

(四)复合骨移植 381

(五)异质材料种植 381

二、移植骨及异质种植材料应具备的基本性质 381

(一)一等移植 382

(二)二等移植 382

四、移植骨或种植材料的效果等级评估 382

三、植骨成功的基本条件 382

(三)三等移植(种植) 383

第四节骨移植在口腔科的应用 383

一、自体骨移植 383

(一)自体颗粒性骨髓-松质骨移植 383

(二)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 384

(三)非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 384

二、同种异体骨移植 385

(二)用于抑制同种异体移植骨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方法及措施 386

(一)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免疫学 386

(三)同种异体骨移植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387

三、异种骨移植 388

四、复合骨移植 388

五、异质材料种植 388

第二十一章骨内种植体的骨整合 391

第一节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形式 391

一、纤维-骨性结合 391

二、骨整合 392

第二节种植体植入后的组织愈合及组织学分期 392

(一)蛋白质在种植体表面的粘附 394

一、骨祖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粘附 394

第四节骨整合的形成机制 394

二、接触成骨 394

一、远端成骨 394

第三节种植体周围骨的形成方式 394

(二)骨祖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粘附 397

二、编织骨的形成 399

三、骨改建 402

第五节生长因子在骨整合中的作用 406

第二十二章 口腔创伤愈合生理 409

一、创伤愈合方式和类型 409

(一)创伤愈合方式 409

二、创伤愈合的分期及组织学变化 410

(二)创伤愈合类型 410

(一)炎性期 411

(二)血管新生期 411

(三)成纤维细胞增生期 412

(四)结缔组织修复期 412

(五)上皮再生期 412

(六)伤口收缩期 413

(七)瘢痕改建期 413

三、口腔组织创伤的愈合 414

(一)拔牙创口的愈合 414

(二)牙根折断的愈合 415

(三)颌骨骨折的愈合 415

(一)影响创伤愈合的全身性因素 416

四、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416

(二)影响创伤愈合的局部性因素 417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其他因素 418

五、创伤愈合研究的进展 418

第二十三章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机械原理 421

第一节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力学基础 421

一、基本概念 421

(一)力 421

(二)力矩和力偶 421

(三)应力与应变 421

二、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力学 422

(一)牙移动的生物力学 422

(二)矫形治疗的生物力学 425

(三)矫治器力学 426

第二节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学基础 427

一、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组织学基础 428

二、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细胞学基础 428

三、牙颌面畸形矫治骨改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430

四、牙颌面畸形矫治过程中的组织学反应 431

五、牙移动后牙周组织的改建与恢复 432

六、牙颌面畸形矫治过程中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因素 433

(一)正畸力的强度和时间 433

(二)机体条件 433

一、材料与人体组织的反应 436

第二十四章 口腔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436

第一节概述 436

二、材料生物学反应在临床上的并发症 437

三、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437

第二节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 438

一、生物学评价标准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438

二、生物学评价标准 439

三、生物学评价程序 439

四、生物学评价项目选择和评价原则 439

(一)生物学评价试验项目选择 439

(二)生物学评价原则 439

(一)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41

(二)全身毒性试验 441

第三节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 441

二、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 441

一、生物学评价试验 441

(三)皮肤刺激及皮内反应 442

(四)致敏试验 442

(五)遗传毒性试验 443

(六)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443

(七)牙髓牙本质应用试验、盖髓试验、根管内应用试验 444

附录1 口腔材料生物相容性临床前评价试验项目 447

附录2部分口腔材料分类及生物学评价与试验选项 44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