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 金泰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621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3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73页
  • 主题词:劳动卫生;职业病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2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2

二、职业性病损 3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 6

四、职业卫生服务 6

第二节 职业生命质量 8

一、职业生命 8

二、职业生命质量 8

三、提高职业生命质量 9

一、体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11

第三节 职业生理学 11

二、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16

三、劳动负荷的评价 18

四、作业能力 24

第四节 职业心理学 29

一、社会心理因素 30

二、职业紧张 32

三、心身疾病 36

第五节 职业病理学 39

一、生产性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39

二、职业性病损的基本病理变化 40

三、职业性病损的病理学诊断 43

一、职业流行病学特点与应用 44

第六节 职业流行病学 44

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设计 45

三、职业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7

四、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49

五、混杂和偏倚因素及其控制 51

第七节 职业毒理学 52

一、职业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52

二、职业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54

三、职业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55

第八节 职业工效学 56

一、合理用力 56

二、人体测量及应用 58

三、机器设备和工具 60

四、作业环境 62

五、劳动组织 63

第二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65

第一节 概述 65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 66

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66

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 66

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67

四、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68

五、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69

六、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70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 72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 72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 72

三、生产性粉尘体内过程 74

四、生产性粉尘对健康影响 75

五、生产性粉尘的控制 75

六、常见的生产性粉尘 77

第四节 物理性有害因素 79

一、高温作业 80

二、低温作业 81

三、异常气压 82

四、噪声 82

五、振动 88

六、非电离辐射 91

七、电离辐射 93

第五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 95

一、致病微生物 95

二、寄生虫 98

三、动物和植物 99

第六节 心理因素 99

一、单调作业 99

二、夜班作业 100

三、物理因素作业 101

四、生产性毒物作业 102

五、粉尘作业 102

六、脑力作业 103

第七节 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有害因素 103

一、矿山 103

二、冶金 105

三、机械制造 108

四、化学工业 109

五、纺织工业 110

六、农业劳动 111

七、高新技术产业 112

第三章 职业与健康 115

第一节 神经、精神系统 115

一、病因 116

二、发病机制 116

三、病理改变 118

第二节 呼吸系统 119

一、病因 119

二、发病机制 120

三、病理改变 122

第三节 血液系统 123

一、造血器官的解剖和功能 123

二、引起血液系统损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125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血液系统的毒作用 126

第四节 消化系统 127

一、口腔病变 128

二、胃肠病变 128

三、中毒性肝损害 129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 131

一、毒理学特点 131

二、致病因子 131

三、职业性心血管系统损害 132

第六节 肌肉骨骼系统 133

一、致病因子 134

二、病理改变 135

三、损伤机理 136

四、常见病损 137

五、预防措施 138

第七节 泌尿系统 139

一、肾脏生理 139

二、肾脏对毒物的易感性 140

三、中毒性肾损伤的选择性 141

第八节 生殖系统 142

一、生殖过程 142

二、生殖系统的生理调节 142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与生殖健康 143

第九节 感官系统 144

一、生理和解剖 144

二、致病因子 144

三、病理改变 145

四、主要职业性病损 146

第十节 皮肤 146

一、病因 147

二、发病机制 149

三、病理改变 150

第十一节 免疫系统 155

一、免疫学基础 155

二、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57

三、职业性超敏反应 158

四、诱导职业性超敏反应的变应源 159

五、多重化学物过敏 160

六、职业性超敏反应的处理 161

第四章 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 162

第一节 职业中毒概述 162

一、临床类型 162

二、主要临床表现 162

三、职业中毒的诊断 164

四、职业中毒的急救和治疗原则 165

第二节 金属与类金属中毒 166

一、常见金属与类金属 167

二、其它金属与类金属 175

一、概述 180

第三节 刺激性气体中毒 180

二、氯气 185

三、氮氧化物 187

四、氨 189

五、光气 191

六、氟化氢 192

第四节 窒息性气体中毒 193

一、概述 193

二、一氧化碳 196

三、氰化氢 198

四、硫化氢 201

第五节 有机溶剂中毒 203

一、概述 203

五、甲烷 203

二、苯 205

三、甲苯、二甲苯 209

四、二氯乙烷 210

五、正己烷 212

六、二硫化碳 214

第六节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216

一、概述 216

二、苯胺 220

三、三硝基甲苯 221

第七节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中毒 224

一、概述 224

二、氯乙烯 225

三、丙烯腈 227

四、含氟塑料 228

五、二异氰酸甲苯酯 230

六、二甲基甲酰胺 232

第八节 农药中毒 233

一、概述 233

二、有机磷酸酯类农药 236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43

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245

五、百草枯 246

第九节 尘肺 248

一、矽肺 249

二、煤工尘肺 255

三、硅酸盐尘肺 257

四、其它尘肺 262

五、有机粉尘及其引起的肺部疾患 267

第十节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272

一、不良气象条件 272

二、噪声 283

三、振动 289

四、电离辐射 296

五、非电离辐射 302

第十一节 职业性传染病 305

一、炭疽(anthrax) 305

二、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 307

三、森林脑炎 307

一、煤焦油和煤焦沥青所引起的皮肤病 308

第十二节 职业性皮肤病 308

二、石油及其分馏产品引起的皮肤病 311

三、橡胶业职业性皮肤病 313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皮肤损害 314

五、合成树脂所致职业性皮肤病 318

第十三节 职业性肿瘤 321

一、职业性致癌因素 321

二、常见的职业性肿瘤 327

三、职业性肿瘤的预防原则 329

第十四节 职业性五官疾病 331

一、职业性眼病 331

二、职业性耳鼻咽喉疾病 340

三、职业性口腔疾病 344

第五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346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 347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及危险度评定 347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 350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 355

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 355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监测 356

三、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 359

四、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 359

第三节 生物监测 360

一、生物监测的特点 361

二、常见生物监测类别 362

三、生物监测策略 363

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364

四、生物接触的卫生标准 364

第四节 作业场所卫生安全评价 364

二、有害作业分级评价 369

第五节 作业场所通风与照明 372

一、作业场所的通风 372

二、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 390

第六节 个人防护用品 397

一、防护头盔 397

二、防护服 398

三、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399

四、呼吸防护器 400

五、防噪声用具 401

七、复合防护用品 402

六、皮肤防护用品 402

八、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与保养 403

第六章 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 404

第一节 职业卫生服务 404

一、职业卫生服务概念 404

二、职业卫生服务内容 405

三、职业卫生服务模式 405

四、我国的职业卫生服务特点 407

第二节 健康监护 408

一、医学监护 408

二、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 411

三、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413

第三节 作业场所健康促进 416

一、作业场所健康促进意义 417

二、职业卫生与安全 419

三、作业场所健康促进规划与评价 422

第七章 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 426

第一节 职业病防治法 426

一、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化的发展 426

二、职业病防治法 427

第二节 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 429

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429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430

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431

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433

五、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435

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437

七、其他配套法规 438

第三节 职业卫生标准 439

一、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439

二、生物接触限值 444

三、化学致癌物职业接触“限值” 445

四、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 445

第四节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446

一、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 446

二、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 448

四、事故处理与卫生监督 449

三、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监督与管理 449

第五节 国际职业卫生法规与管理 450

一、国际性职业安全卫生机构 450

二、德国职业安全卫生的历史、法规与体制 451

三、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的法规与体制 454

第八章 职业安全 457

第一节 概述 457

一、职业安全的意义和任务 457

二、职业伤害的范围、分类 458

四、车辆伤害 461

三、高处坠落 461

五、电击伤害 461

一、物体打击 461

第二节 常见职业伤害事故类型及其危险因素 461

二、机械伤害 461

六、操作事故所致伤害 462

第三节 职业伤害流行病学 463

一、职业伤害分布特征 463

二、职业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 464

三、职业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65

四、职业伤害的调查与评估 467

第四节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事故预防对策 469

一、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政策 470

二、职业安全事故预防对策与措施 471

第一节 职业卫生监督的内容 475

一、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 475

第一章 职业卫生监督与管理 475

第二部分 实习部分 475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处理 476

三、卫生行政处罚 476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分析 477

一、某鞋业有限公司正己烷中毒事故 477

二、某电镀厂三氯乙烯中毒事故 479

第三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级管理 480

第二章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审查 482

第一节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审查程序 482

一、审查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计划任务书 482

二、审查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82

八、竣工验收 483

六、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效果鉴定 483

七、审批“三同时”竣工验收审批表 483

四、审批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审批表 483

三、审查初步设计和工业卫生篇章 483

五、施工的监督检查 483

第二节 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审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484

一、可行性研究阶段 485

二、初步设计阶段 485

三、施工设计和施工阶段 485

四、竣工验收阶段 485

第三节 现场测试 486

第四节 竣工验收标准 486

一、测试项目的达标率及超标率 486

二、测试项目综合评价指标 487

一、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488

第三章 职业卫生调查 488

第一节 职业卫生调查形式 488

二、职业卫生专题调查 489

三、职业卫生事故调查 490

第二节 职业卫生调查步骤 490

一、准备阶段 490

二、实施阶段 492

三、总结阶段 492

第三节 职业卫生调查示例 493

一、机械制造工业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调查 493

二、铅接触效应早期检测指标的筛选 495

二、样品的采集 499

一、检测前的准备 499

第一节 生产环境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的质量保证 499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 499

三、样品的运输和保存 500

四、样品的预处理 500

五、分析测定 500

六、计算 501

第二节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表示方法与计算 501

一、气体体积换算法 501

二、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 501

三、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 502

第三节 空气中几种有害物质测定方法 502

一、铅 502

二、镉 505

三、苯、甲苯、二甲苯 506

四、对硫磷(1605) 511

第五章 生产环境中粉尘的检测 513

第一节 粉尘浓度的测定 513

一、总粉尘浓度测定(滤膜质量法) 513

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 514

第二节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溶解涂片法) 516

第三节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517

一、焦磷酸质量法 518

二、X线衍射测定法 519

第四节 石棉纤维计数测定(滤膜/相差显微镜法) 521

第六章 物理因素及其对人体作用的检查 526

第一节 气象条件及其对人体作用的检查 526

一、气象条件的测定 526

二、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反应的检查 535

第二节 噪声测量及听力测定 537

一、作业环境噪声的测量 537

二、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测定 540

第三节 振动及其对人体影响的检查 542

一、振动的测量 542

二、振动作业工人体检 546

第四节 射频辐射测量 548

一、微波辐射的测量 549

二、超高频辐射的测量 550

三、高频电磁场场强的测量 550

第五节 物理因素测定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551

第七章 工效学评价方法 553

第一节 人体测量 553

第二节 动作分析 560

第八章 职业生理检查方法 564

第一节 体力劳动能力与负荷的常用指标 564

第二节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 566

第九章 工业通风系统的测定与评价 573

第一节 评价目的及内容与步骤 573

一、目的 573

二、内容与步骤 573

第二节 局部通风除尘排毒系统效果评价 581

一、排风罩的评价 581

二、通风管道的评价 582

三、通风机的评价 582

四、净化装置的评价 583

一、样品的收集 584

第十章 生物材料中有害物(代谢物)或生化指标测定 584

第一节 样品的收集与贮存 584

二、样品的贮存 585

第二节 测定方法与检测指标的选择 586

一、样品的预处理 586

二、检测方法 587

第三节 质量控制 588

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588

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588

二、“未检出值”的判断与处理 590

三、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 590

四、结果的统计分析 590

一、有效数字和数据的取舍 590

第四节 生物材料测定结果的分析 590

第五节 生物材料中常见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的测定 591

一、铅 591

二、镉 593

三、甲苯 593

四、三氯乙烯 597

五、一氧化碳 600

六、有机磷农药 601

七、尿中肌酐 602

主要参考文献 604

附录1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编号与名称 605

附录2 法定职业病名单 610

附录3 职业接触限值 61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