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洪秀华,刘文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599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585页
- 主题词: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 2
绪论 2
一、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2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3
三、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6
第一章 细菌基本性状 8
第一节 细菌大小与形态 8
一、球菌 8
二、杆菌 8
三、螺形菌 9
第二节 细菌结构和功能 9
一、附属结构 10
二、表层结构 12
三、内部结构 17
第三节 细菌营养 19
一、细菌营养类型 19
二、细菌营养物质 19
三、细菌营养物质吸收 20
第四节 细菌生长繁殖 21
一、细菌个体生长 21
二、细菌群体生长繁殖 22
三、细菌人工培养 24
第五节 细菌代谢与生化反应 25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 25
二、细菌的代谢与生化反应 26
三、细菌的能量代谢与代谢的调节 27
第六节 消毒与灭菌 29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29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31
第二章 细菌遗传与变异 34
第一节 细菌遗传物质 34
一、细菌染色体 34
二、质粒 36
第二节 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37
一、基因型与表型 37
二、突变 38
三、诱变 40
四、DNA的损伤修复 41
第三节 基因水平转移 41
一、转化 41
二、转导 43
三、接合 47
四、溶原性转换 49
五、转座因子与转座 49
六、整合子和基因盒 51
第四节 细菌耐药变异与其他变异现象 52
一、细菌耐药变异 52
二、其他变异现象 55
三、研究变异的意义 56
第三章 真菌基本性状 58
第一节 真菌细胞形态与结构 58
一、细胞壁 58
二、细胞膜与内部结构 59
第二节 真菌结构特征 61
一、营养体 61
二、繁殖体 62
三、真菌的菌落 66
第三节 真菌营养代谢与繁殖 67
一、营养物质 67
二、生长条件 67
三、繁殖 67
四、生化反应 67
五、抵抗力 69
六、人工培养 69
第四章 病毒基本性状 70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70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70
二、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71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73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74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78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79
一、病毒的变异现象 79
二、病毒变异机制 80
三、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82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82
一、物理因素 82
二、化学因素 83
第五节 朊粒与亚病毒 83
一、朊粒 83
二、亚病毒 87
第五章 微生物感染与宿主免疫 89
第一节 宿主与微生物相互关系 89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病 90
一、病原微生物感染与感染病 90
二、病原微生物感染类型 90
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92
第三节 条件致病微生物与内源性感染 92
一、条件致病微生物感染 92
二、内源性感染 93
三、内源性感染病原学检验 93
第四节 人体微生物群与微生态相关疾病 94
一、人体微生物群基本概念 94
二、常见微生态相关疾病 97
三、微生态检验 99
第五节 医院感染 100
一、医院感染的来源 100
二、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 100
三、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和处理 101
第六节 细菌感染与宿主免疫 101
一、毒力 101
二、侵入数量与部位 104
三、宿主免疫反应 104
第七节 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 106
、病毒的致病作用 106
二、宿主抗病毒免疫 110
第八节 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 115
一、真菌感染 115
二、宿主抗真菌免疫 117
第二篇 微生物检验技术 120
第六章 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120
第一节 细菌形态学检查 120
一、原理 120
二、检查方法 120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22
第二节 细菌分离与培养 122
一、原理 122
二、分离与培养技术 123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27
第三节 细菌鉴定 127
一、原理 127
二、鉴定方法 128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32
第四节 细菌非培养快速检验 133
一、原理 134
二、检测方法 134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36
第五节 细菌自动化检验 137
一、原理 137
二、自动化培养系统与自动化鉴定系统 137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38
第六节 菌种保存技术 139
一、原理 139
二、保存方法 139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40
第七章 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141
第一节 真菌形态学检查 141
一、原理 141
二、检查方法 142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42
第二节 真菌分离与培养 143
一、原理 143
二、分离与培养技术 143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45
第三节 真菌鉴定 146
一、原理 146
二、鉴定方法 146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50
第四节 真菌其他非培养检测技术 151
一、原理 151
二、检测方法 152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53
第八章 病毒检验基本技术 155
第一节 病毒形态学检查 155
一、原理 156
二、检测方法 156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57
第二节 病毒培养与鉴定技术 157
一、原理 157
二、检测方法 157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65
第三节 病毒非培养检验技术 166
一、原理 166
二、检测方法 166
三、临床意义与评价 172
第九章 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 175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175
一、抗细菌药物 175
二、抗分枝杆菌药物 177
三、抗厌氧菌药物 177
四、抗真菌药物 177
五、抗病毒药物 178
第二节 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试验 179
一、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 179
二、非苛养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183
三、苛养菌体外抑菌试验 187
四、厌氧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188
五、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189
六、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91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检测 192
一、细菌耐药表型检测 192
二、耐药基因检测 195
三、特殊耐药菌检测 196
第三篇 微生物检验 202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202
第一节 细菌分类与命名 202
一、细菌分类方法 203
二、细菌命名与分类系统 204
第二节 病毒分类与命名 207
一、病毒分类方法 207
二、病毒命名与分类系统 208
第三节 真菌分类与命名 212
一、真菌分类方法 212
二、真菌命名与分类系统 212
三、临床常见真菌 212
第十一章 球菌 216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216
一、分类和命名 216
二、生物学特性 216
三、鉴别与鉴定 217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20
五、临床意义 220
第二节 链球菌属 220
一、分类和命名 221
二、生物学特性 221
三、鉴别与鉴定 22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24
五、临床意义 225
第三节 肠球菌属 225
一、分类和命名 225
二、生物学特性 225
三、鉴别与鉴定 22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27
五、临床意义 227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卡他莫拉菌 227
一、分类和命名 227
二、生物学特性 227
三、鉴别与鉴定 22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29
五、临床意义 229
第十二章 肠杆菌科 231
第一节 概述 231
一、分类和命名 231
二、生物学特性 231
三、初步鉴别和分群 232
第二节 埃希菌属 234
一、分类和命名 234
二、生物学特性 235
三、鉴别和鉴定 23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38
五、临床意义 238
第三节 沙门菌属 238
一、分类和命名 238
二、生物学特性 239
三、鉴别与鉴定 240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41
五、临床意义 241
第四节 志贺菌属 242
一、分类和命名 242
二、生物学特性 242
三、鉴别与鉴定 24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44
五、临床意义 244
第五节 克雷伯菌属 244
一、分类和命名 244
二、生物学特性 245
三、鉴别与鉴定 24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45
五、临床意义 246
第六节 肠杆菌属 246
、分类和命名 246
二、生物学性状 246
三、鉴别与鉴定 24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47
五、临床意义 247
第七节 沙雷菌属 247
一、分类和命名 247
二、生物学特性 248
三、鉴别与鉴定 24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48
五、临床意义 249
第八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摩根菌属 249
一、变形杆菌属 249
二、普罗威登斯菌属 251
三、摩根菌属 251
第九节 多源菌属及哈夫尼亚菌属 252
一、多源菌属 252
二、哈夫尼亚菌属 253
第十节 枸橼酸杆菌属及爱德华菌属 253
一、枸橼酸杆菌属 253
二、爱德华菌属 254
第十节 邻单胞菌属 255
一、分类和命名 255
二、生物学特性 255
三、鉴别与鉴定 25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56
五、临床意义 256
第十二节 耶尔森菌属 256
一、分类和命名 256
二、鼠疫耶尔森菌 257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258
四、假结核耶尔森菌 259
第十三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261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262
一、分类和命名 262
二、生物学特性 262
三、鉴别与鉴定 26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64
五、临床意义 265
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 265
一、分类和命名 265
二、生物学特性 265
三、鉴别与鉴定 26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67
五、临床意义 267
第三节 窄食单胞菌属 267
一、分类和命名 267
二、生物学特性 267
三、鉴别与鉴定 26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68
五、临床意义 268
第四节 产碱杆菌属与无色杆菌属 268
一、分类和命名 268
二、生物学特性 268
三、鉴别与鉴定 26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70
五、临床意义 270
第五节 其他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270
一、伯克霍尔德菌属 270
二、金黄杆菌属 271
三、莫拉菌属 272
第十四章 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 275
第一节 弧菌属 275
一、霍乱弧菌 275
二、副溶血弧菌 280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 281
一、分类和命名 281
二、生物学特性 281
三、鉴别与鉴定 281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82
五、临床意义 282
第十五章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284
第一节 弯曲菌属 284
一、分类和命名 284
二、生物学特性 284
三、鉴别与鉴定 28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87
五、临床意义 287
第二节 螺杆菌属 288
一、分类和命名 288
二、生物学特性 288
三、鉴别与鉴定 28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90
五、临床意义 290
第十六章 苛养菌 292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292
一、分类和命名 292
二、生物学特性 292
三、鉴别与鉴定 29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94
五、临床意义 295
第二节 鲍特菌属 295
一、分类和命名 295
二、生物学特性 295
三、鉴别与鉴定 29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97
五、临床意义 297
第三节 军团菌属 297
一、分类和命名 297
二、生物学特性 297
三、鉴别与鉴定 29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299
五、临床意义 300
第四节 艾肯菌属 300
一、分类和命名 300
二、生物学特性 300
三、鉴别与鉴定 300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01
五、临床意义 301
第五节 金氏杆菌属 301
一、分类和命名 301
二、生物学特性 302
三、鉴别与鉴定 302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02
五、临床意义 302
第六节 心杆菌属 302
一、分类和命名 302
二、生物学特性 303
三、鉴别与鉴定 30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03
五、临床意义 303
第七节 放线杆菌属 303
一、分类和命名 303
二、生物学特性 303
三、鉴别与鉴定 30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04
五、临床意义 304
第十七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306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 306
一、分类和命名 306
二、生物学特性 307
三、鉴别与鉴定 30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10
五、临床意义 310
第二节 李斯特菌属 310
一、分类和命名 310
二、生物学特性 310
三、鉴别与鉴定 311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12
五、临床意义 312
第三节 丹毒丝菌属 313
一、分类和命名 313
二、生物学特性 313
三、鉴别与鉴定 31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14
五、临床意义 314
第四节 加德纳菌属 314
一、分类和命名 314
二、生物学特性 314
三、鉴别与鉴定 314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15
第五节 棒状杆菌属 315
一、分类和命名 315
二、生物学特性 315
三、鉴别与鉴定 31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17
五、临床意义 317
第六节 需氧放线菌 318
一、分类和命名 318
二、生物学特性 318
三、鉴别与鉴定 319
四、药物敏感性试验 320
五、临床意义 320
第十八章 人畜共患病原菌 321
第一节 布鲁菌属 321
一、分类和命名 321
二、生物学特性 321
三、鉴别与鉴定 322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23
五、临床意义 323
第二节 巴斯德菌属 323
一、分类和命名 323
二、生物学特性 323
三、鉴别与鉴定 324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25
五、临床意义 325
第三节 弗朗西斯菌属 325
一、分类和命名 325
二、生物学特性 325
三、鉴别与鉴定 32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26
五、临床意义 326
第十九章 分枝杆菌属 32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327
一、分类和命名 327
二、生物学特性 328
三、鉴别与鉴定 32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32
五、临床意义 332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 333
一、分类和命名 333
二、生物学特性 333
三、鉴别与鉴定 334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34
五、临床意义 334
第三节 麻风分枝杆菌 335
一、分类和命名 335
二、生物学特性 335
三、鉴别与鉴定 33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35
五、临床意义 335
第二十章 厌氧菌 337
第一节 概述 337
一、厌氧菌的分类、命名与分布 337
二、厌氧菌感染 338
三、厌氧菌感染的分离与鉴定 338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42
第二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 342
一、分类和命名 342
二、生物学特征 343
三、鉴别与鉴定 34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46
五、临床意义 347
第三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348
一、分类和命名 348
二、生物学特性 348
三、鉴别与鉴定 350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53
五、临床意义 353
第四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354
一、分类和命名 354
二、生物学特性 354
三、鉴别与鉴定 356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57
五、临床意义 357
第五节 厌氧性球菌 358
一、分类和命名 358
二、生物学特性 358
三、鉴别与鉴定 359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60
五、临床意义 360
第二十一章 螺旋体和支原体 361
第一节 螺旋体 361
一、钩端螺旋体属 361
二、密螺旋体属 363
三、疏螺旋体属 365
第二节 支原体 366
一、支原体属 366
二、脲原体属 368
第二十二章 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371
第一节 衣原体属 371
一、分类和命名 371
二、生物学特性 371
三、衣原体检验 372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73
五、临床意义 373
第二节 立克次体 373
一、立克次体属 373
二、东方体属与埃立克体属 374
三、立克次体检验 37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 376
五、临床意义 376
第二十三章 真菌 378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 378
一、角层癣菌 378
二、皮肤癣菌 379
三、暗色真菌 382
四、孢子丝菌 385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387
一、念珠菌属 387
二、隐球菌属 390
三、曲霉菌属 391
四、毛霉目真菌 393
五、耶氏肺孢子菌 394
六、马尔尼菲青霉 395
七、组织胞浆菌属 396
八、镰刀菌属 397
第二十四章 有包膜DNA病毒 400
第一节 疱疹病毒科 400
一、分类和命名 400
二、单纯疱疹病毒 401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403
四、人巨细胞病毒 405
五、EB病毒 406
六、人疱疹病毒6、7、8型 408
第二节 嗜肝DNA病毒科 410
一、分类和命名 410
二、乙型肝炎病毒 410
三、丁型肝炎病毒 414
第三节 痘病毒科 415
一、分类和命名 415
二、生物学特性 416
三、病毒检验 416
四、药物敏感性 417
五、临床意义 417
第二十五章 无包膜DNA病毒 418
第一节 腺病毒科 418
一、分类和命名 418
二、生物学特性 418
三、病毒检验 419
四、药物敏感性 419
五、临床意义 419
第二节 乳头瘤病毒科 420
一、分类和命名 420
二、生物学特性 421
三、病毒检验 422
四、药物敏感性 422
五、临床意义 422
第三节 细小病毒科 423
一、分类和命名 423
二、生物学特性 424
三、病毒检验 424
四、药物敏感性 425
五、临床意义 425
第四节 多瘤病毒科 425
一、分类和命名 426
二、生物学特性 426
三、病毒检验 426
四、药物敏感性 427
五、临床意义 427
第二十六章 有包膜RNA病毒 428
第一节 正黏病毒科 428
一、分类和命名 428
二、生物学特征 429
三、病毒检验 431
四、临床意义 431
五、药物敏感性 432
第二节 副黏病毒科 432
一、分类和命名 432
二、麻疹病毒 433
三、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434
四、腮腺炎病毒 435
五、人副流感病毒 435
第三节 黄病毒科 436
一、分类和命名 436
二、日本脑炎病毒 437
三、登革病毒 438
四、丙型肝炎病毒 439
五、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 441
第四节 冠状病毒科 442
一、分类和命名 442
二、SARS冠状病毒 442
第五节 逆转录病毒科 444
一、分类和命名 444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45
三、人类嗜T细胞病毒 448
第六节 布尼亚病毒科 449
一、分类和命名 449
二、汉坦病毒 449
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451
第七节 丝状病毒科 452
一、分类和命名 452
二、埃博拉病毒 452
三、马尔堡病毒 454
第八节 披膜病毒科 455
一、分类和命名 455
二、风疹病毒 455
三、甲病毒属 457
第九节 δ病毒属 458
第二十七章 无包膜RNA病毒 460
第一节 微小RNA病毒科 460
一、分类和命名 460
二、肠道病毒属 461
三、嗜肝RNA病毒属 464
四、药物敏感性 465
第二节 呼肠孤病毒科 466
一、分类和命名 466
二、轮状病毒 466
第三节 其他无包膜RNA病毒 468
一、肝炎病毒科 468
二、杯状病毒科 469
三、星状病毒科 470
第四篇 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 474
第二十八章 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与生物安全 474
第一节 基本条件 474
一、设施与环境 474
二、设备和试剂 475
三、质量管理 476
第二节 检验前质量控制 476
一、检验申请 476
二、样品采集和运送管理 477
第三节 检验中质量控制 477
一、细菌 477
二、分枝杆菌 478
三、真菌 478
四、病毒 478
第四节 检验后质量控制 479
一、结果报告 479
二、菌种保存 479
三、检验后样本的处理 479
四、耐药性监测结果的统计和发布 480
第五节 实验室安全 480
一、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途径 480
二、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481
三、生物安全防护 481
第二十九章 血液及骨髓标本 485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485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486
一、血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486
二、血液标本的真菌学检验 489
三、血液标本的病毒学检验 490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490
第三十章 脑脊液标本 492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492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493
一、脑脊液标本细菌学、真菌学检验 493
二、脑脊液标本病毒学检验 495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495
一、细菌学、真菌学检验 495
二、病毒学检验 496
第三十一章 体液标本 497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497
第二节 体液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498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498
二、检验程序 498
三、检验方法 498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499
第三十二章 尿道标本 500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500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00
一、标本采集 500
二、检验程序 501
三、检验方法 502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504
第三十三章 呼吸道标本 506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506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07
一、呼吸道标本细菌学检验 507
二、呼吸道标本真菌学检检 509
三、呼吸道标本病毒学检验 510
第三节 结果解释与报告 511
第三十四章 胃肠道标本 514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514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15
一、胃肠道标本细菌学、真菌学检验 515
二、胃肠道标本病毒学检验 518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519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 519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519
三、抗原抗体检测 519
四、核酸检测 520
第三十五章 生殖道标本 521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521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22
一、生殖系统标本的细菌学、真菌学检验 522
二、生殖系统标本的病毒学检验 524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526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 526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526
三、抗原抗体及核酸检测 526
第三十六章 眼、耳标本 528
第一节 眼部标本 528
一、常见病原微生物 528
二、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29
三、结果解释及报告 530
第二节 耳部标本 530
一、常见病原微生物 531
二、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31
三、结果解释及报告 532
第三十七章 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标本 533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533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34
一、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细菌学检验 534
二、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真菌学检验 535
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病毒学检验 537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537
一、直接显微镜检查 537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538
三、病理学检查 538
第三十八章 组织与脓肿标本 539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539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40
一、标本采集 540
二、检验程序 540
三、检验方法 540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541
第三十九章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标本 542
第一节 常见病原微生物 542
第二节 标本采集、检验程序与方法 542
一、采样及检查原则 542
二、采样及检查方法 543
第三节 结果解释及报告 545
英文索引 546
中文索引 556
参考文献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