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丛书 脊柱相关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分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丛书  脊柱相关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
  • 裴久国,刘再高主编;吴绪平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978750677677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脊柱病-针灸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分部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丛书 脊柱相关疾病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解剖学 3

绪论 3

一、人体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3

二、解剖学姿势、常用方位术语和切面术语 3

(一)解剖学姿势 3

(二)常用方位术语 3

(三)切面术语 4

第一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 5

第一节 细胞 5

一、细胞的形态结构 5

(一)细胞膜 5

(二)细胞质 7

(三)细胞核 8

二、细胞的增殖 8

(一)分裂间期 8

(二)分裂期 8

第二节 基本组织 9

一、上皮组织 9

(一)被覆上皮 9

(二)腺上皮 10

(三)感觉上皮 11

二、结缔组织 11

(一)固有结缔组织 11

(二)软骨组织和软骨 12

(三)骨组织和骨 13

(四)血液 13

三、肌组织 15

(一)骨骼肌 15

(二)平滑肌 16

(三)心肌 16

四、神经组织 17

(一)神经元 17

(二)神经胶质细胞 20

第二章 运动系统 22

第一节 骨学 22

一、骨的形态 22

二、骨的构造 24

三、骨的理化特性 24

四、躯干骨 25

(一)椎骨 25

(二)胸骨 26

(三)肋 26

五、上肢骨 28

(一)上肢带骨 28

(二)自由上肢骨 28

六、下肢骨 31

(一)下肢带骨 31

(二)自由下肢骨 31

七、颅骨 32

(一)脑颅骨 33

(二)面颅骨 35

(三)颅的整体观 35

第二节 关节学 37

一、直接连结 37

二、间接连结 37

(一)关节的主要结构 37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38

(三)关节的运动形式 38

三、躯干骨的连结 39

(一)椎骨间的连结 39

(二)脊柱 39

(三)胸廓 39

四、上肢骨的连结 41

(一)上肢带连结 41

(二)自由上肢连结 41

五、下肢骨的连结 41

(一)下肢带连结 41

(二)自由下肢连结 42

六、颅骨的连结 44

第三节 肌学 46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47

二、肌的起止和辅助装置 47

三、躯干肌 47

(一)背肌 47

(二)胸肌 48

(三)膈 48

(四)腹肌 49

四、头颈肌 52

(一)头肌 52

(二)颈肌 52

五、上肢肌 52

(一)肩肌 54

(二)臂肌 54

(三)前臂肌 55

(四)手肌 56

六、下肢肌 56

(一)髋肌 56

(二)大腿肌 58

(三)小腿肌 58

(四)足肌 59

第三章 消化系统 61

第一节 消化管 61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和腹部分区 61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61

(二)腹部分区 62

二、口腔 63

(一)口腔壁 63

(二)口腔内和口腔旁结构 63

三、咽 66

(一)咽的形态和位置 66

(二)咽的分部和结构 66

四、食管 66

(一)食管的位置 66

(二)食管的狭窄 66

五、胃 67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67

(二)胃的位置 67

六、小肠 68

(一)十二指肠 68

(二)空肠和回肠 68

七、大肠 68

(一)盲肠和阑尾 68

(二)结肠 69

(三)直肠和肛管 69

第二节 消化腺 70

一、肝 70

(一)肝的形态 70

(二)肝的位置 71

(三)肝的组织结构 71

(四)肝外胆道 72

二、胰 72

(一)胰的形态 72

(二)胰的位置 73

第三节 腹膜 73

第四章 呼吸系统 74

第一节 肺外呼吸道 74

一、鼻 74

(一)外鼻 74

(二)鼻腔 74

(三)鼻旁窦 75

二、咽 75

三、喉 75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77

第二节 肺 78

一、肺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78

二、肺的组织结构 78

第三节 胸膜和纵隔 80

一、胸膜 80

二、纵隔 81

第五章 泌尿系统 82

第一节 肾 83

一、肾的形态 83

二、肾的内部结构 83

三、肾的组织结构 83

四、肾的位置和被膜 86

第二节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87

一、输尿管 87

二、膀胱 88

三、尿道 88

第六章 生殖系统 90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90

一、内生殖器 90

(一)睾丸 90

(二)附睾 91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91

(四)附属腺 92

二、外生殖器 92

(一)阴囊 92

(二)阴茎 93

(三)男尿道 94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95

一、内生殖器 95

(一)卵巢 95

(二)输卵管 95

(三)子宫 96

(四)阴道 96

二、外生殖器 97

[附]乳房 98

第七章 循环系统 99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99

一、心 100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100

(二)心各腔的结构 101

(三)心壁 104

(四)心的传导系统 105

(五)心的血管 106

(六)心包 106

二、血管 107

(一)肺循环的血管 107

(二)体循环的血管 107

第二节 淋巴系统 116

一、淋巴管道 116

(一)毛细淋巴管 116

(二)淋巴管 117

(三)淋巴干 117

(四)淋巴导管 118

二、淋巴器官 118

(一)淋巴结 118

(二)脾 118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 119

一、甲状腺 119

二、甲状旁腺 120

三、肾上腺 120

四、垂体 121

五、松果体 122

六、胸腺 122

第九章 感觉器 123

第一节 视器 123

一、眼球 123

(一)眼球壁 123

(二)眼球内容物 125

二、眼副器 126

(一)眼睑 126

(二)结膜 126

(三)泪器 126

(四)眼球外肌 127

第二节 前庭蜗器 127

一、外耳 127

二、中耳 128

三、内耳 129

(一)骨迷路 130

(二)膜迷路 131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33

第一节 概述 133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133

(一)按位置和功能区分 133

(二)按分布对象区分 134

二、反射和反射弧 134

三、常用术语 135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135

一、脊髓 135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35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138

二、脊神经 139

(一)后支 139

(二)前支 140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144

一、脑 144

(一)脑干 144

(二)小脑 148

(三)间脑 148

(四)端脑 150

二、脑神经 154

(一)嗅神经 154

(二)视神经 154

(三)动眼神经 154

(四)滑车神经 156

(五)三叉神经 156

(六)展神经 158

(七)面神经 158

(八)前庭蜗神经 158

(九)舌咽神经 158

(十)迷走神经 159

(十一)副神经 161

(十二)舌下神经 161

[附]角膜反射 161

第四节 传导通路 162

一、感觉传导通路 162

(一)本体觉传导通路 162

(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163

(三)视觉传导通路 164

二、运动传导通路 164

(一)锥体系 164

(二)锥体外系 165

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 165

一、内脏运动神经 166

(一)交感神经 168

(二)副交感神经 169

二、内脏感觉神经 169

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脑脊液 169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69

(一)脊髓的被膜 169

(二)脑的被膜 171

二、脑室 171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174

第七节 脑的血管 174

一、脑的动脉 174

(一)颈内动脉 175

(二)椎动脉 176

二、脑的静脉 176

下篇 生理学 179

绪论 179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79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79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179

(一)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79

(二)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180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81

一、新陈代谢 181

二、兴奋性 181

三、适应性 181

四、生殖 182

第三节 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182

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182

(一)神经调节 182

(二)体液调节 183

(三)自身调节 183

二、机体功能活动的控制方式 183

(一)反馈控制系统 184

(二)前馈控制系统 184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86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86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86

(一)脂质双分子层 186

(二)细胞膜蛋白 187

(三)细胞膜的糖类 187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87

(一)被动转运 187

(二)主动转运 189

(三)胞吐和胞吞 190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91

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1

(一)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 191

(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192

二、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3

三、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93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93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93

(一)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194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94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95

二、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96

(一)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97

(二)阈电位 197

(三)阈下刺激和局部反应 197

(四)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 198

(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98

第四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99

一、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199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199

(二)肌管系统 200

二、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原理 200

(一)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200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202

三、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202

(一)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202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203

第二章 血液 205

第一节 概述 205

一、体液 205

二、内环境与稳态 205

三、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206

(一)血液的组成 206

(二)血量 206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207

(四)血液的生理功能 208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208

一、红细胞 209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09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09

(三)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的调节 210

二、白细胞 210

(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210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211

(三)白细胞生成与破坏的调节 212

三、血小板 212

(一)血小板的数量 212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212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213

(四)血小板生成与破坏的调节 213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213

一、血液凝固 213

(一)凝血因子 214

(二)血液凝固过程 214

二、抗凝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215

(一)抗凝系统 215

(二)纤维蛋白溶解 215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216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16

二、ABO血型系统 216

三、Rh血型系统 217

四、输血原则 217

第三章 血液循环 218

第一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218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18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19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20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222

(一)自动节律性 222

(二)传导性 222

(三)兴奋性 224

(四)心肌的收缩性 226

三、心电图 226

(一)心电图的导联与曲线形态 227

(二)正常心电图 227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228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228

二、心脏泵血过程及其机制 229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230

(一)每搏量与射血分数 230

(二)心排血量与心指数 231

(三)心脏做功量 231

四、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232

(一)每搏量 232

(二)心率 233

五、心泵功能的贮备 233

(一)心率贮备 233

(二)每搏量贮备 233

六、心音 233

(一)第一心音 233

(二)第二心音 234

第三节 血管生理 234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3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234

(一)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235

(二)血流阻力 235

(三)血压 236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236

(一)动脉血压 236

(二)动脉脉搏 238

四、微循环 239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239

(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239

(三)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240

五、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240

(一)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机制 240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241

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242

七、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242

(一)静脉血压 242

(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242

第四节 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 243

一、神经调节 243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43

(二)心血管中枢 245

(三)心血管反射 245

二、体液调节 247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47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47

(三)心房钠尿肽 247

(四)其他体液性调节 248

三、自身调节 248

(一)肌源学说 248

(二)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248

第五节 器官循环 249

一、冠脉循环 249

(一)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 249

(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50

二、脑循环 250

(一)脑血流的特点 250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 251

第四章 呼吸 252

第一节 肺通气 252

一、肺通气的动力 252

(一)呼吸运动 252

(二)肺内压 253

(三)胸膜腔与胸膜腔内压 254

二、肺通气的阻力 255

(一)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255

(二)非弹性阻力 257

(三)呼吸功 257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257

(一)肺容积 257

(二)肺容量 258

四、肺通气量 258

(一)每分通气量与最大通气量 259

(二)无效腔与肺泡通气量 259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259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260

(一)气体扩散 260

(二)气体扩散速率与影响因素 260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260

(一)体内不同部位的氧及二氧化碳分压 260

(二)肺换气过程 261

(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261

(四)组织换气过程 262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62

一、氧的运输 262

(一)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性结合 262

(二)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263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264

(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264

(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265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266

一、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形成 266

(一)呼吸中枢 266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 267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268

(一)呼吸的机械性反射调节 268

(二)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 269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271

第一节 概述 271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271

(一)一般生理特性 271

(二)电生理特性 272

二、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72

(一)自主神经系统 272

(二)内在神经系统 273

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273

(一)消化腺分泌方式 273

(二)消化液成分及其作用 273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273

(一)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类型 274

(二)胃肠激素的作用 274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275

一、唾液的分泌 275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275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275

二、咀嚼和吞咽 275

第三节 胃内消化 276

一、胃液的分泌 276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276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 278

二、胃的运动 279

(一)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 279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279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280

一、胰液的分泌 280

(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280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 281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281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281

(二)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 281

三、小肠液的分泌 282

(一)小肠液的组成与作用 282

(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282

四、小肠的运动 282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282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283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283

一、大肠液的分泌和作用 283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284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284

(二)排便反射 284

第六节 吸收 284

一、吸收的部位及其特点 284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85

(一)水 285

(二)无机盐 286

(三)糖 286

(四)蛋白质 287

(五)脂肪 287

第六章 体温 288

第一节 体温和体热平衡 288

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变动 288

(一)人体温度正常值 288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289

二、体热平衡 289

(一)体热来源与基础代谢 289

(二)产热过程 290

(三)散热过程 291

第二节 体温调节 292

一、自主性体温调节 292

(一)温度感受器 292

(二)体温调节中枢及调定点 293

(三)体液调节 294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294

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296

第一节 肾脏的微细结构和血液循环 296

一、肾脏的微细结构 296

(一)肾单位 296

(二)球旁器 298

二、肾脏血液循环 298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99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99

二、有效滤过压 300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00

(一)滤过膜面积与通透性 300

(二)有效滤过压 300

(三)肾血浆流量 301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301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概述 301

(一)重吸收的部位和特点 301

(二)重吸收的途径和方式 302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302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302

(二)HCO-3重吸收及NH3与H+的分泌 303

(三)K+重吸收与分泌 303

(四)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304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304

一、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304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 304

(二)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原理 305

(三)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中的作用 306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306

(一)尿浓缩 306

(二)尿稀释 306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307

一、肾内自身调节 307

(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 307

(二)球-管平衡 307

二、体液调节 307

(一)血管升压素 307

(二)醛固酮 308

(三)心房钠尿肽 309

第六节 排尿活动 310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310

二、排尿反射 311

第八章 内分泌 312

第一节 概述 312

一、激素的分类 313

(一)含氮激素 313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 313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313

(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313

(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313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313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314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314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314

(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315

第二节 下丘脑和垂体 315

一、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 315

(一)下丘脑和腺垂体 316

(二)下丘脑和神经垂体 316

二、腺垂体激素 316

(一)生长激素 317

(二)催乳素 318

(三)促黑激素 318

三、神经垂体激素 319

(一)血管升压素 319

(二)催产素 319

第三节 甲状腺 320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320

(一)甲状腺腺泡聚碘 320

(二)I-的活化 320

(三)酪氨酸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321

(四)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运输与代谢 321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21

(一)对代谢的影响 322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22

(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23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323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 323

(二)甲状腺的自身调节 324

(三)自主神经对甲状腺活动的影响 324

第四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324

一、甲状旁腺激素 324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25

(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325

二、降钙素 325

(一)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 325

(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326

三、1,25-二羟维生素D3 326

(一)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成 326

(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学作用 326

第五节 肾上腺 327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327

(一)糖皮质激素 328

(二)盐皮质激素 330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330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30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331

第六节 胰岛 331

一、胰岛素 331

(一)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332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333

二、胰高血糖素 333

(一)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 333

(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334

第七节 性腺 334

一、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334

(一)睾酮的生物学作用 335

(二)睾丸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335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335

(一)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36

(二)孕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36

三、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 336

(一)卵泡期(排卵前期) 337

(二)黄体期(排卵后期) 337

四、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338

(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338

(二)胎盘雌激素和孕激素 338

(三)绒毛膜生长素 338

第九章 神经系统 339

第一节 神经元和神经突触 339

一、神经元 339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39

(二)神经纤维的分类 340

(三)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340

(四)神经纤维的轴质运输 340

(五)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因子 340

二、神经突触和突触间信息传递 341

(一)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和分类 341

(二)定向突触信息传递的过程 342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345

(一)神经递质 345

(二)神经递质的受体 346

第二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348

一、反射中枢 348

二、反射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48

三、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349

四、中枢抑制 350

(一)突触后抑制 350

(二)突触前抑制 350

(三)中枢易化 351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351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352

二、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 352

(一)丘脑核团 352

(二)感觉投射系统 352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353

(一)体表感觉 353

(二)本体感觉 353

(三)内脏感觉 353

(四)特殊感觉 353

四、痛觉 354

(一)皮肤痛觉 354

(二)内脏痛与牵涉痛 354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与运动的调节 355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55

(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355

(二)脊髓反射 355

(三)脊休克 355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56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与抑制区 356

(二)去大脑僵直 356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56

(一)维持身体平衡 357

(二)协调随意运动与调节肌紧张 357

(三)参与随意运动设计 357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57

(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 357

(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与损伤时病变 357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58

(一)大脑皮质的运动区 358

(二)躯体运动的传导系统 358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59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 359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359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360

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60

(一)脊髓 360

(二)低位脑干 360

(三)下丘脑 360

(四)大脑皮质 361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361

一、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 361

(一)正常脑电图 362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362

(三)皮质诱发电位 362

二、觉醒和睡眠 363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363

(二)睡眠的时相 363

(三)睡眠的发生机制 364

三、学习与记忆 364

(一)学习的形式 364

(二)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364

(三)记忆的过程 364

(四)学习记忆的机制 365

四、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与一侧优势 365

(一)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 365

(二)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 365

第十章 感觉器 367

第一节 概述 367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 367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67

(一)适宜刺激 367

(二)换能作用 368

(三)编码功能 368

(四)适应现象 368

第二节 视器 368

一、眼的折光功能 369

(一)眼折光系统及光学特性 369

(二)简化眼 369

(三)眼的折光功能调节 369

(四)眼的折光功能异常与矫正 370

二、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371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371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372

三、几种生理性视觉现象 373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373

(二)视力 373

(三)视野 373

第三节 听器 374

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374

(一)外耳的功能 374

(二)中耳的功能 374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375

二、内耳(耳蜗)的功能 375

(一)耳蜗的结构要点 375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375

(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376

第四节 前庭器 376

一、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 376

二、前庭反应与眼震颤 37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