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速记宝典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田朝晖总主编;张学毅主编;田勇,高博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7784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速记宝典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6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4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6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6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6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7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0
一、阴阳的概念 2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8
第三节 五行学说 34
一、五行的概念 34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7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2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49
一、注重宏观观察 49
二、注重整体研究 50
三、擅长哲学思维 50
四、强调功能联系 51
第二章 藏象 52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52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52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53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54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5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57
第二节 五脏 58
一、心 58
二、肺 64
三、脾 70
四、肝 76
五、肾 83
第三节 六腑 92
一、胆 92
二、胃 93
三、小肠 95
四、大肠 96
五、膀胱 97
六、三焦 98
第四节 奇恒之腑 101
一、脑 101
二、女子胞 103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0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0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1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17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121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127
第一节 精 127
一、精的基本概念 127
二、精的代谢 128
三、精的功能 130
四、精的分类 132
第二节 气 133
一、气的基本概念 133
二、气的生成 134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 136
四、气的功能 139
五、气的分类 142
第三节 血 149
一、血的基本概念 149
二、血的生成 150
三、血的运行 151
四、血的功能 153
第四节 津液 15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54
二、津液的代谢 155
三、津液的功能 159
第五节 神 160
一、神的基本概念 160
二、神的生成 161
三、神的作用 162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63
一、气与血的关系 163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65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67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168
第四章 经络 170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70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17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7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73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73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75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77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78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80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81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87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87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188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93
一、经别 193
二、别络 196
三、经筋 200
四、皮部 203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20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204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207
第五章 体质 211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211
一、体质的概念 211
二、体质的标志和特点 215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217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17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219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223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223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24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22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226
二、阐释发病原理 227
三、解释病理变化 227
四、指导辨证 229
五、指导治疗 229
六、指导养生 231
第六章 病因 232
第一节 六淫 232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232
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34
第二节 疠气 244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244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244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245
第三节 七情内伤 247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247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247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49
第四节 饮食失宜 252
一、饮食不节 253
二、饮食不洁 253
三、饮食偏嗜 254
第五节 劳逸失度 255
一、过劳 255
二、过逸 256
第六节 病理产物 257
一、痰饮 257
二、瘀血 259
三、结石 263
第七节 其他病因 265
一、外伤 265
二、诸虫 267
三、药邪 268
四、医过 270
五、先天因素 271
第七章 发病 272
第一节 发病原理 272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272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278
第二节 发病类型 281
一、感邪即发 281
二、徐发 282
三、伏而后发 282
四、继发 283
五、合病与并病 283
六、复发 284
第八章 病机 287
第一节 基本病机 288
一、邪正盛衰 288
二、阴阳失调 292
三、精气血的失常 299
四、津液代谢失常 311
五、内生“五邪” 315
第二节 疾病传变 322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322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332
第九章 防治原则 336
第一节 预防 336
一、未病先防 336
二、既病防变 339
第二节 治则 340
一、正治与反治 340
二、治标与治本 343
三、扶正与祛邪 345
四、调整阴阳 347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349
六、三因制宜 352
参考文献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