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 谢国武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495819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87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医学-免疫学-高等学校-教材;病原微生物-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免疫学概述 1

二、微生物学概述 2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基础 5

第一章 抗原 5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5

一、抗原的概念 5

二、抗原的分类 6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7

一、异物性 7

二、一定的理化性状 7

三、宿主因素 8

四、免疫方法 8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9

一、抗原的特异性 9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9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0

一、异种抗原 10

二、同种异型抗原 11

三、自身抗原 11

四、肿瘤抗原 11

五、变应原 12

六、超抗原 12

第五节 佐剂 12

第二章 免疫系统 14

第一节 免疫器官 14

一、中枢免疫器官 14

二、外周免疫器官 15

第二节 免疫细胞 16

一、免疫活性细胞 16

二、其他免疫细胞 18

第三节 免疫分子 20

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20

二、补体系统 25

三、细胞因子 28

四、其他免疫分子 31

第三章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3

第一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3

一、MHC的基因结构 33

二、MHC的遗传特征 34

第二节 MHC编码的分子 35

一、MHC分子的分布 35

二、MHC分子的主要功能 35

第三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36

一、HLA与器官移植 36

二、HLA分子表达异常与疾病 36

三、HLA与疾病的关联 36

四、HLA与法医 37

第四章 免疫应答 39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9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0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40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42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2

四、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43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43

一、抗原递呈识别阶段 44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44

三、效应阶段 44

四、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45

第四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45

一、免疫耐受 45

二、免疫调节 46

第五章 抗感染免疫 47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 47

一、屏障结构 47

二、吞噬细胞 48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49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 49

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50

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50

三、抗毒素免疫 50

第六章 临床免疫 52

第一节 超敏反应 52

一、Ⅰ型超敏反应 52

二、Ⅱ型超敏反应 56

三、Ⅲ型超敏反应 58

四、Ⅳ型超敏反应 60

第二节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63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63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63

三、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63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 64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5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67

第四节 肿瘤免疫 68

一、肿瘤抗原 68

二、抗肿瘤免疫 68

三、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 70

第七章 免疫学应用 71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71

一、免疫预防 71

二、免疫治疗 74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77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77

二、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 79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80

第八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80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80

一、细菌的大小 80

二、细菌的形态 81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82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82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85

第九章 细菌的生理 88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88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88

二、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和速度 89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90

一、培养基 90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90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实际应用 91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医学意义 91

一、与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 91

二、与治疗有关的代谢产物 92

三、与鉴别细菌有关的代谢产物 92

第十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94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 94

一、感染的来源 94

二、感染的途径 95

三、感染的类型 95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96

一、细菌的毒力 97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100

三、细菌的侵入门户 100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01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101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01

二、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02

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 102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103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104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104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08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09

第一节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109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 109

二、菌落变异 109

三、毒力变异 110

四、耐药性变异 110

第二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110

一、染色体 110

二、质粒 110

三、转座因子 111

第三节 微生物变异的机制 111

一、基因突变 111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11

第四节 微生物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 112

一、传染病预防 112

二、病原学诊断 112

三、临床治疗 112

四、基因工程 112

第十三章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13

第一节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113

一、病原学诊断 113

二、血清学诊断 115

第二节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115

一、发现和控制传染源 115

二、切断传播途径 115

三、保护易感人群 116

第三节 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116

一、抗菌药物的治疗 116

二、免疫学治疗 116

第十四章 病原性球菌 11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18

一、生物学性状 1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0

四、防治原则 121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21

一、生物学性状 12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3

四、防治原则 123

第三节 奈瑟菌属 124

一、脑膜炎奈瑟菌 124

二、淋病奈瑟菌 125

第十五章 肠道杆菌 128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29

一、生物学性状 130

二、致病性 13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2

四、防治原则 132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32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4

四、防治原则 134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34

一、生物学性状 1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6

四、防治原则 137

第十六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属 139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39

一、生物学性状 1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1

四、防治原则 142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142

一、生物学性状 14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3

四、防治原则 143

第三节 弯曲菌属 143

一、生物学性状 14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4

四、防治原则 144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145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45

一、破伤风梭菌 145

二、产气英膜梭菌 147

三、肉毒梭菌 148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49

一、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无芽胞厌氧菌 150

二、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征 151

三、常见疾病 151

四、微生物学检查 151

五、防治原则 152

第十八章 分枝杆菌属 153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53

一、生物学性状 15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5

四、防治原则 156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56

一、生物学性状 15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7

四、防治原则 157

第十九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158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158

一、生物学性状 15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9

四、防治原则 159

第二节 炭疽芽胞杆菌 159

一、生物学性状 16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1

四、防治原则 161

第三节 百日咳鲍特菌 161

一、生物学性状 1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2

四、防治原则 162

第四节 流感嗜血杆菌 162

一、生物学性状 16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3

四、防治原则 163

第五节 铜绿假单胞菌 163

一、生物学性状 16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4

四、防治原则 164

第六节 嗜肺军团菌 164

一、生物学性状 16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5

四、防治原则 165

第七节 鼠疫耶氏菌 165

一、生物学性状 16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6

四、防治原则 166

第八节 布鲁菌 167

一、生物学性状 16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7

四、防治原则 168

第二十章 病毒学概论 169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性状 169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69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69

三、病毒的增殖 170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71

第二节 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172

一、病毒的干扰现象 172

二、干扰素 172

第三节 病毒感染与机体的免疫性 173

一、病毒感染的方式与类型 173

二、病毒的致病作用 175

三、机体抗病毒免疫 176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77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177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78

第五节 噬菌体 179

一、生物学特性 179

二、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关系 179

三、噬菌体的应用 180

第二十一章 呼吸道病毒 181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81

一、生物学性状 1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2

四、防治原则 182

第二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 183

一、麻疹病毒 183

二、风疹病毒 184

三、冠状病毒 184

第二十二章 肠道病毒 185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85

一、生物学性状 1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6

四、防治原则 186

第二节 轮状病毒 186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7

四、防治原则 187

第三节 其他肠道感染病毒 187

一、柯萨奇病毒 187

二、埃可病毒 188

第二十三章 肝炎病毒 18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89

一、生物学性状 18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0

四、防治原则 190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90

一、生物学性状 19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4

四、防治原则 194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195

一、生物学性状 19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6

四、防治原则 19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196

一、生物学性状 19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7

四、防治原则 19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197

一、生物学性状 197

二、致病性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8

四、防治原则 198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198

一、庚型肝炎病毒 198

二、TT病毒 198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199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99

一、生物学性状 19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1

四、防治原则 201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01

一、生物学性状 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2

四、防治原则 202

第三节 狂犬病病毒 203

一、生物学性状 20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3

四、防治原则 204

第四节 汉坦病毒 204

一、生物学性状 20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5

四、防治原则 205

第五节 单纯疱疹病毒 205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6

四、防治原则 206

第六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07

一、生物学性状 2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8

四、防治原则 208

第七节 EB病毒 208

一、生物学性状 208

二、致病性 20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9

四、防治原则 209

第二十五章 真菌 210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210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10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 212

三、真菌的抵抗力 212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213

一、浅部感染真菌 213

二、深部感染真菌 213

三、真菌毒素 214

第三节 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14

一、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 214

二、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214

第二十六章 螺旋体 216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 216

一、生物学性状 2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8

四、防治原则 218

第二节 梅毒螺旋体 218

一、生物学性状 2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9

四、防治原则 219

第二十七章 其他微生物 221

第一节 衣原体 221

一、生物学性状 22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3

四、防治原则 223

第二节 支原体 223

一、概述 223

二、肺炎支原体 224

三、溶脲脲原体 224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24

一、生物学性状 22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6

四、防治原则 226

第四节 放线菌 227

一、生物学性状 227

二、主要病原性放线菌及所致疾病 227

第二十八章 医院感染 229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述 229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229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229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230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征 231

一、微生物的特点 231

二、常见的微生物 231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232

一、传染原 232

二、传播途径 232

三、易感人群 232

第四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 233

一、医院感染的监测 233

二、医院感染的控制 233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235

第二十九章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235

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 236

一、寄生虫及其分类 236

二、宿主及其类别 237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237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237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238

三、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 238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治 239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39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239

三、寄生虫病的诊断 240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240

第三十章 医学蠕虫 241

第一节 线虫 241

一、似蚓蛔线虫 241

二、毛首鞭形线虫 243

三、蠕形住肠线虫 244

四、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245

五、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 248

六、旋毛形线虫 250

七、粪类圆线虫 252

第二节 吸虫 253

一、华支睾吸虫 253

二、布氏姜片吸虫 254

三、卫氏并殖吸虫 256

四、日本裂体吸虫 258

第三节 绦虫 261

一、链状带绦虫 261

二、肥胖带吻绦虫 263

三、细粒棘球绦虫 265

第三十一章 医学原虫 267

第一节 原虫概述 267

第二节 叶足虫 268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268

二、病原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270

第三节 鞭毛虫 271

一、阴道毛滴虫 271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 272

第三节 孢子虫 273

一、疟原虫 273

二、肺孢子虫 276

三、其他孢子虫 277

第三十二章 医学节肢动物 280

第一节 常见的皮肤寄生节肢动物 280

一、疥螨 280

二、蠕形螨 281

三、虱 281

第二节 常见的病媒节肢动物 282

一、蚊 282

二、蝇 283

三、蚤 283

四、蜚蠊 283

附录 285

附录1 我国法定传染病及其病原生物 285

附录2 常见医学节肢动物的虫种及传播的疾病 286

主要参考文献 28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