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 刘淑兰主编 著
  • 出版社: 渭南地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药学会陕西渭南地区
  • ISBN: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生物药剂学 1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论 1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1

第二节 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方法 2

第三节 生物药剂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地位 3

第二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 4

第一节 给药途径与药物转运 4

一、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 6

二、药物分布途径 6

第二节 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

第三节 药物转运的机理 8

一、被动扩散 8

二、主动转运 8

三、促进扩散 9

四、胞饮作用 9

第三章 药物的吸收 10

第一节 概述 10

一、药物吸收的含义及吸收部位 10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 10

第二节 口服给药的吸收 11

一、消化管的生理状况对吸收的影响 11

(一)胃肠的表面积及胃肠液的PH值 11

(二)胃空速率 12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15

(一)药物的解离常数和脂溶性 15

(二)药物的溶解速度 21

(三)药物在胃肠液中的稳定性 31

(四)药物因理化性质的相互作用对吸收的影响 32

三、附加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3

(一)辅料 33

(二)表面活性剂 34

四、剂型与吸收 36

(一)溶液剂 36

(二)混悬剂 36

(三)胶囊剂 36

(四)片剂 37

第三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37

一、口腔吸收 37

(一)口腔吸收的特点 37

(二)口含片或舌下片的设计 37

二、直肠吸收 38

(一)直肠吸收的特点 38

(二)栓剂中的药物吸收 38

三、注射部位的吸收 40

(一)静脉内给药 40

(二)肌内给药 40

(三)皮下给药 43

(四)动脉内给药 43

四、肺吸收 43

(一)肺吸收的特点 43

(二)药物理化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43

五、眼吸收 44

(一)眼吸收途径 44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45

六、皮肤吸收 47

(一)皮肤的结构 47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48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50

第一节 分布概论 50

一、药物分布与药理效应 50

二、药物分布的类型及分布容积 51

(一)分布类型 51

(二)分布容积 52

第二节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55

一、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及血管透过性 55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56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56

(二)蛋白结合与药效 56

(三)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 59

三、药物的化学结构 61

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62

(一)蓄积 62

(二)药物联用与组织分布 63

五、肝脏的首过作用 64

第三节 药物向血室外的转运 64

一、淋巴系统的药物转运 64

(一)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 64

(二)淋巴循环的特点和作用 65

(三)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66

(四)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66

(五)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 66

二、药物的脑内转运 67

(一)血脑屏障 67

(二)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 67

(三)从中枢神经系统向血液排出 69

三、药物的胎盘转运 69

四、药物向脂肪组织的分布 70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71

第一节 代谢概论 71

一、药物代谢的含义 71

二、药物代谢的反应类型 71

(一)氧化 71

(二)还原 72

(三)水解 72

(四)结合 72

三、药物代谢的部位 73

(一)肝脏代谢 73

(二)消化管和肠粘膜的代谢 74

(三)其他部位代谢 74

第二节 药物代谢与药效 75

一、代谢及药理作用钝化与活化 75

二、药物的分子结构与代谢 76

三、剂型、剂量及给药途径与代谢的关系 77

四、合并用药与代谢 78

(一)酶促作用 79

(二)酶抑作用 81

(三)双相活性作用 83

第三节 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83

一、年龄差异 83

二、性别差异 84

三、个体差异 84

四、种族差异 85

(一)药物代谢速度的种族差异 85

(二)药物代谢途径的种族差异 85

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87

第一节 概述 87

一、药物排泄的含义 87

二、药物排泄的器官 87

第二节 药物的肾排泄 87

一、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点 87

(一)肾的基本结构——肾单位 87

(二)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89

二、药物肾排泄的机制 89

(一)肾小球滤过 90

(二)肾小管分泌 90

(三)肾小管重吸收 91

三、肾机能与肾排除率 93

(一)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测定 93

(二)肾清除率 94

四、合并用药与排泄 95

(一)对肾小球滤过的影响 95

(二)对肾小管分泌的影响 96

(三)对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96

第三节 药物从胆汁或其他途径的排泄 97

一、药物的胆汁排泄 97

(一)胆汁的生成及作用 97

(二)药物胆汁排泄的类型和机制 98

(三)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 98

二、药物从其它途径的排泄 100

(一)唾液排泄作用 100

(二)乳汁排泄作用 101

(三)肺部排泄作用 101

(四)皮肤排泄作用 101

第二篇 药物动力学 103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 103

第一节 概论 103

一、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103

二、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104

(一)速度类型 104

(二)隔室模型 105

(三)模型参数及混杂参数 106

(四)“药——时”曲线与“药——时半对数”曲线 106

(五)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106

第二节 单室模型药物 109

一、血药浓度法 110

(一)快速静脉注射 110

(二)恒速静脉滴注 113

(三)口服吸收 117

二、尿药排泄数据的处理 121

(一)静脉注射 121

(二)口服吸收 123

(三)亏量法在尿药速度法中的应用 124

第三节 双室模型药物 125

一、血药浓度法 126

(一)静脉注射 126

(二)口服吸收 128

二、尿药排泄数据的处理 130

附表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公式 132

第八章 药物动力学的应用 140

第一节 多剂量给药 140

一、多剂量给药后的血药浓度 140

(一)多剂量给药公式 140

(二)多剂量函数的推导 141

(三)多剂量给药“药——时”曲线的特点 142

二、稳态血药浓度的概念 144

(一)稳态血药浓度的含义 144

(二)稳态血药浓度公式 145

三、“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概念 146

(一)“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定义及其通式推导 146

(二)不同途径多剂量给药后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公式 147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的拟定 150

一、以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来制定给药方案 150

二、使稳态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浓度范围的给药计划 151

(一)连续静注在体内呈现单室模型的药物 151

(二)连续口服在体内呈现单室模型的药物 152

三、根据最低稳态血药浓度制定给药计划 152

四、首剂量的求法 154

五、维持量的求法 155

第三节 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155

一、概述 155

(一)药物的质量标准 155

(二)生物利用度的含义 156

二、生物利用度的一般设计 159

三、生物利用度的计算方法 159

四、生物利用度研究概况 164

(一)生物利用度与溶解速度的相关性 164

(二)附加剂工艺处方对生物利用度或溶解速度的影响 165

(三)晶体、微粉化与吸收 167

第三篇 实 验 169

实验一 APC片中阿斯匹林溶解速度的测定 169

实验二 几种常用辅料对度米芬吸附实验 176

实验三 尿药浓度法测定SM2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182

实验四 消炎痛栓剂释放度与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18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