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流行病学基础与实践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环境流行病学基础与实践
  • 周宜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6498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250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环境流行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环境流行病学基础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1

一、环境流行病学萌芽 1

二、环境流行病学形成、发展期 2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概述 3

一、环境流行病学定义 3

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3

三、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特性 8

四、环境流行病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9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展望 11

一、发展动力 11

二、发展趋势 12

三、当前工作 18

第二章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21

第一节 分布论的运用 21

一、疾病流行的强度 21

二、疾病分布的形式 22

第二节 群体观念 28

一、群体概念 28

二、人群健康效应谱 29

三、个体反应不齐性的影响 30

四、人群易感性 30

五、弱效应的非特异性质 31

第三节 群体效应测量指标 32

一、率、比和构成比 32

二、常用的指标 33

第四节 效应指标的选择 41

一、多选指标 41

二、多项效应观察 41

三、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 42

四、对比法 42

第三章 暴露评估 4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4

一、暴露 44

二、暴露评估 44

第二节 暴露途径 46

一、大气 46

二、土壤(或降尘) 46

三、水 47

四、食物链 48

五、物理因素 48

第三节 暴露测量 50

一、暴露测量定义 50

二、暴露测量方法 51

第四节 暴露模型 53

第五节 暴露评估的设计和实施 56

一、暴露评估的目的 56

二、评估范畴 57

三、评估的精细程度 57

四、确定暴露定量估计方法 58

五、制定评估计划 58

第六节 研究案例 62

第四章 健康效应评估 65

第一节 健康效应评估的概念 65

一、基本概念 65

二、健康效应的性质 66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 68

一、消化系统 68

二、神经系统 68

三、呼吸系统 69

四、泌尿系统 69

五、造血系统 70

六、免疫系统 70

七、生殖系统 70

八、皮肤 71

第三节 健康效应评估 72

一、健康效应测量 72

二、健康效应评估 76

三、健康效应评估中的方法学问题 76

第四节 研究案例 77

第五章 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评价 79

第一节 概述 79

一、关联 79

二、暴露-效应关系 80

三、暴露-效应关系模式 81

第二节 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 82

一、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 82

二、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链 82

三、非确定性病因 83

四、因果关系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84

第三节 因果关系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84

一、因果关系评价的研究内容 84

二、因果关系评价的研究方法 85

第四节 因果关系评价依据 87

一、评价依据 87

二、交互作用的分析 88

三、混杂因素的控制 89

四、健康损害分担率分析 90

第五节 几种因果关系评价的基本程序 90

一、暴露明确型的因果关系评价 91

二、效应明确型的因果关系评价 92

三、不明原因健康损害型的因果关系评价 92

四、暴露效应未明型的因果关系评价 93

第六节 研究案例 94

第六章 环境流行病学基本研究方法 97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和任务 97

一、当前的研究特点 97

二、主要研究任务 97

三、常用的基本研究类型 98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98

一、现况研究 99

二、生态学研究 101

三、病例对照研究 102

四、队列研究 108

五、现场干预试验 114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学问题 119

一、研究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20

二、研究设计的策略 120

三、研究设计中的方法学问题 121

四、研究设计书的撰写提纲 123

第四节 研究案例 123

第七章 环境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与表达 126

第一节 数据处理的一般原则与基本内容 126

一、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 126

二、数据核查与离群数据的处理 127

三、统计分析方法前提条件的检查与描述 128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基本思路 128

一、研究目的、设计类型与统计分析方法 129

二、数据类型、分布特征与统计分析方法 129

三、环境流行病学数据统计分析常见的错误 130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常用调查方法资料的统计分析 133

一、横断面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133

二、队列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133

三、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134

第四节 环境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的表达 135

一、统计分析指标 135

二、统计表 135

三、统计图 136

四、统计推断结果的表达与解释 138

第八章 环境流行病学中数据管理、分析软件 140

第一节 EpiData软件简介 140

第二节 操作说明 140

一、建立调查表文件 141

二、数据的建立和修改 144

三、建立核查文件 145

四、录入数据 147

五、数据库的管理和维护 148

六、数据库的输出和输入 152

第九章 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155

第一节 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155

一、概述 155

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156

第二节 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在环境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164

一、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的作用 164

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时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 164

三、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实例 165

第十章 环境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 171

第一节 环境健康监测和暴露监测 171

一、公共卫生监测 171

二、环境健康监测 171

第二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程序 174

第三节 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聚集性 177

第四节 局部(地区)污染健康影响的调查 178

第五节 在政策和管理中的作用 179

第六节 研究案例 186

第十一章 环境镉污染及健康效应 191

第一节 镉的生物学效应 191

一、镉与生物大分子 191

二、镉与金属硫蛋白 191

三、镉、钙交叉作用 192

四、镉与氧化损伤 192

五、镉与基因的异常表达 192

六、镉与细胞凋亡 192

第二节 镉的环境暴露 192

一、环境镉污染的来源 192

二、镉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归 193

第三节 镉的健康效应 193

一、镉的吸收及代谢 193

二、镉的健康效应 194

三、镉损伤的效应指标 200

四、镉中毒防治 201

第四节 镉污染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202

一、环境中的镉污染 202

二、镉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03

三、环境镉污染人群健康危害研究现状 203

四、人群健康危害的监测预警 205

五、镉污染的环境预防与治理 205

第五节 研究案例 206

第十二章 环境汞污染及健康效应 210

第一节 环境中的汞 210

一、汞的理化性质 210

二、环境汞的来源 210

三、汞在环境中的变迁 212

第二节 汞的环境暴露 214

一、人类接触环境中的汞 214

二、汞暴露标准的制定 214

第三节 汞的健康效应 215

一、无机汞毒性 215

二、有机汞化合物的毒性 216

第四节 水俣病——慢性甲基汞中毒 217

一、水俣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 217

二、水俣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18

三、慢性甲基汞中毒的流行病学概况 220

第五节 研究案例 223

第十三章 环境铅污染及健康效应 226

第一节 铅的性质和用途 226

一、铅的理化性质 226

二、铅的用途 226

第二节 铅的环境暴露 227

一、铅污染来源 227

二、铅暴露途径 227

三、铅在环境中的迁移 228

第三节 铅的健康效应 229

一、铅的毒性 229

二、铅致机体各系统损害的表现 230

三、铅健康损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232

四、防治策略和措施 234

第四节 铅污染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234

一、人群环境铅暴露调查和估计 235

二、铅安全负荷剂量 235

三、铅毒性作用的选择性 235

四、铅中毒危险因素 236

五、铅暴露生物监测 236

六、铅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指标 238

七、铅污染治理措施效果的评价 239

第五节 研究案例 240

第十四章 环境铬污染及健康效应 243

第一节 铬的性质 243

一、铬的生理作用 243

二、无机铬的毒性 244

第二节 铬的环境暴露 245

一、铬的自然环境分布 245

二、铬污染环境暴露 246

第三节 铬的健康效应 247

一、铬及其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248

二、铬的健康效应 249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52

第四节 铬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53

一、调查对象 253

二、调查方法 254

第五节 铬污染防治措施 258

一、污染治理 258

二、预防措施 259

第六节 研究案例 259

第十五章 环境砷污染及健康效应 262

第一节 砷的毒性 262

一、砷毒性概述 262

二、砷中毒分子机制研究 263

第二节 砷的环境暴露 264

一、地球化学性砷暴露 264

二、环境污染性砷暴露 265

三、砷暴露标准的制定 266

第三节 砷的健康效应 267

一、砷的吸收及人体分布 267

二、砷的健康效应 268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70

第四节 砷的致癌性 272

一、影响DNA的甲基化和修复 273

二、引起基因变异 273

三、对细胞产生氧化损伤 273

四、其他致癌机制 273

第五节 砷污染危害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74

一、调查对象 274

二、调查方法 275

第六节 砷污染防治措施 278

一、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 278

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预防 279

三、环境污染型砷污染防治 279

第七节 研究案例 280

第十六章 环境氟污染及健康效应 283

第一节 氟的环境暴露 283

一、土壤中的氟 283

二、水体中的氟 286

三、大气中的氟 288

四、氟在自然界的循环 288

第二节 氟的健康效应 289

一、氟的毒性 289

二、氟的健康效应关系 290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中毒 295

一、简介 295

二、地方性氟中毒分类 295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297

第四节 氟污染危害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98

一、调查研究目的 299

二、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 300

第五节 研究案例 301

第十七章 环境农药污染及健康效应 304

第一节 农药种类 304

第二节 农药的毒性 309

一、毒害作用方式 309

二、毒性评价和分级 310

三、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 311

四、常用农药的毒性概况 313

第三节 农药的环境暴露 313

第四节 农药的健康效应 316

一、农药的吸收和代谢 316

二、农药的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320

三、农药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321

第五节 农药的致畸、致突变效应 324

一、农药的致畸效应 324

二、农药的致突变效应 325

第六节 农药污染危害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26

一、调查研究目的 327

二、调查研究内容 327

三、调查研究方法 328

第七节 研究案例 329

第十八章 主要有机污染物及健康效应 332

第一节 环境主要有机污染物种类 332

一、有机污染物 332

二、有机污染源 333

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主要有机污染物 334

第二节 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毒理学性质 335

一、多环芳烃的毒理学性质 335

二、多氯联苯的毒理学性质 338

三、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性质 339

第三节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暴露 341

一、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341

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暴露 342

第四节 有机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344

一、致癌作用 344

二、生殖和神经发育影响 345

三、免疫功能影响 345

四、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346

第五节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46

一、国内外概况 346

二、人群暴露调查 347

三、健康效应调查 347

第六节 案例分析 348

第十九章 放射性污染及健康效应 351

第一节 电离辐射剂量和常用剂量单位 351

一、放射性活度 352

二、照射量 352

三、吸收剂量 352

四、剂量当量 352

第二节 天然本底照射 353

一、宇宙射线 354

二、地球辐射 354

三、水和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来源 356

第三节 人工放射性污染源 356

一、医源性辐射 356

二、核武器试验、贫铀弹 357

三、核电站、核事故 358

四、核工业 359

五、生产、生活中的辐射 361

第四节 电离辐射健康效应 362

一、环境中放射性物质侵入体内的照射 362

二、急性放射病 363

三、慢性放射病 363

四、小剂量外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64

第五节 放射性卫生标准 366

一、放射性卫生标准制定依据 366

二、基本剂量限值 368

三、导出剂量限值 369

四、管理限值和参考水平 369

第六节 放射性防护原则 370

一、电离辐射源的防护方法 370

二、放射性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 370

三、对公众的健康保护 370

第七节 核与放射性事故现场救援技术方案 371

一、现场救援的基本任务 371

二、现场分区及其标记 371

三、现场医学救援行动的一般步骤 372

四、现场抢救程序 372

五、放射性污染现场的控制 373

六、人体体表放射性污染的去除 374

七、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375

第八节 案例分析 376

第二十章 电磁辐射污染与健康效应 379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 379

一、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379

二、射频辐射 380

三、射频辐射场 380

四、比吸收率 381

五、工频电磁场 381

第二节 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382

一、致热效应 382

二、非致热效应 383

三、累积效应 384

四、远位效应 384

第三节 电磁辐射健康效应 384

一、中枢神经系统效应 384

二、感觉器官效应 385

三、心血管系统效应 387

四、呼吸系统效应 387

五、内分泌和生殖系统效应 387

六、血液系统效应 388

七、消化系统效应 388

八、免疫功能效应 388

九、其他组织、器官效应 388

十、工频电磁场健康效应 388

十一、致癌、致畸问题 388

第四节 电磁辐射污染生态系统事例 388

一、电磁辐射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 388

二、电磁辐射危害生态系统的事例 389

第五节 家用电器电磁辐射危害和防护 390

一、安全使用家用电器 390

二、手机辐射危害和预防措施 391

第六节 电磁辐射源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392

一、电磁辐射源调查 392

二、环境暴露与人群健康调查 393

三、结果分析 394

四、综合评价及诊断 395

第七节 案例分析 395

第二十一章 大气环境污染及健康效应 397

第一节 大气的物理状态与化学组成 397

一、大气的物理状态 397

二、大气的化学组成 398

三、大气的结构 399

四、大气稳定度 400

五、大气湍流 401

第二节 大气污染来源 402

一、天然污染源 402

二、燃煤污染源 403

三、流动污染源 404

四、工业污染源 405

第三节 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405

一、一次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405

二、次生污染物的影响 408

三、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特点 410

第四节 室内空气污染 412

一、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412

二、室内环境污染的特点 413

三、主要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414

第五节 大气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 415

一、调查与监测目的 415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415

第六节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23

第七节 研究案例 424

第二十二章 水环境污染及健康效应 428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水 428

一、天然水的组成 428

二、天然水的分布和循环 429

第二节 水体污染 430

一、水体污染源 430

二、水体污染物 432

第三节 水污染与健康 435

一、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 436

二、重金属污染与慢性中毒和公害病 438

三、远期危害——致癌 439

四、远期危害——生殖损害与致畸 441

五、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危害 443

第四节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444

一、污染源调查 444

二、水环境暴露测量 445

三、人群健康影响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 449

第五节 研究案例 451

第二十三章 土壤污染及健康效应 454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54

一、土壤的组成 454

二、土壤的结构 454

三、土壤的理化性质 454

四、土壤结构、性质对污染物转归的影响 456

第二节 土壤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56

一、土壤元素与健康 457

二、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58

三、土壤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458

第三节 土壤污染 459

一、土壤污染概念和特点 459

二、土壤污染源 460

三、土壤污染物种类 464

四、土壤污染类型 466

第四节 土壤环境污染及健康效应 467

一、土壤污染物侵入人体途径 467

二、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 468

三、土壤污染物及健康效应 470

四、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 473

第五节 土壤污染环境流行病学调查与评价 473

一、环境暴露测量 473

二、健康效应测量 475

三、环境医学评价 476

第六节 研究案例 478

第二十四章 环境与致癌 482

第一节 环境致癌作用 482

一、环境致癌因素 483

二、环境致癌机制 490

三、环境致癌途径 491

四、影响环境致癌作用的因素 494

第二节 癌症流行病学研究 495

一、癌症环境分布特征 495

二、环境致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502

三、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507

第三节 癌症的预防 510

一、一级预防措施 510

二、二级预防措施 511

三、三级预防措施 512

第四节 研究案例 512

附录 517

附录1 某些非致癌污染物的参考剂量[RfD,mg/(ka·d)](美国) 517

附录2 BMDS软件及其应用实例 518

附录3 某些化学致癌物的致癌强度系数(美国) 523

附录4 相关标准及文件清单 524

附录5 美国65类有毒污染物名单(包括化合物及化合物类) 525

附录6 欧洲共同体公布的有机污染物“黑名单” 527

附录7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528

附录8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种类 529

附录9 卫生部推荐的生物材料检验方法 530

附录10 人体生物材料中常见元素正常参考值 532

英中文术语对照表 53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