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邢玉瑞,王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619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370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概念、属性与特点 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内容 5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6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 9

五、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5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3

第一节 精气学说 23

一、精气的含义 23

二、哲学之气的特性 24

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6

四、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8

第二节 阴阳学说 31

一、阴阳学说的形成 32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3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9

第三节 五行学说 43

一、五行学说的形成 43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44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8

第二章 藏象学说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55

二、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55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56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57

第二节 五脏 59

一、心 59

附:心包络 62

二、肺 63

三、脾 67

四、肝 71

五、肾 76

附:命门 82

第三节 六腑 83

一、胆 83

二、胃 84

三、小肠 85

四、大肠 86

五、膀胱 87

六、三焦 87

第四节 奇恒之腑 89

一、脑 89

二、女子胞 90

附:精室 92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92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93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97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97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101

第一节 精 101

一、精的概念 101

二、精的生成 102

三、精的生理功能 102

第二节 气 104

一、气的概念 104

二、气的生成 105

三、气的运动 106

四、气的生理功能 107

五、气的分类 110

第三节 血 114

一、血的概念 114

二、血的生成 114

三、血的循行 115

四、血的功能 117

第四节 津液 118

一、津液的概念 118

二、津液的代谢 118

三、津液的功能 120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21

一、精与气的关系 121

二、精与血的关系 121

三、气与血的关系 122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 123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124

第四章 经络学说 12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26

一、经络的概念 126

二、经络系统 12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28

一、名称 128

二、循行规律 128

三、循行部位 130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40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140

二、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40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140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46

一、经别 146

二、别络 148

三、经筋 149

四、皮部 151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15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52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54

第五章 体质学说 156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说 156

一、体质的概念 156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及标志 157

三、体质的特点 158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58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58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59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61

一、阴阳平和质 161

二、偏阳质 161

三、偏阴质 161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62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62

二、阐释发病原理 162

三、解释病理变化 162

四、指导辨证 163

五、指导治疗 163

六、指导养生 163

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64

第六章 病因学说 167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68

一、六淫 168

二、疠气 173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74

一、七情内伤 175

二、饮食失宜 178

三、劳逸失度 180

第三节 病理产物 181

一、痰饮 181

二、瘀血 182

三、结石 184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85

一、外伤 185

二、寄生虫 186

三、药邪 187

四、医过 188

五、先天因素 188

第七章 发病 190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90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91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94

第二节 发病类型 196

一、感邪即发 196

二、徐发 197

三、伏而后发 197

四、继发 197

五、合病与并病 197

六、复发 197

第八章 病机 200

第一节 基本病机 201

一、邪正盛衰 201

二、阴阳失调 203

三、精气血失常 207

四、津液代谢失常 212

五、内生五邪 214

第二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 218

一、疾病传变 218

二、疾病转归 224

第九章 防治原则 227

第一节 预防 227

一、未病先防 227

二、既病防变 229

第二节 治则 230

一、治疗观 231

二、基本治则 23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