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乡村医生中医学培训教程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邓国清,裴毅,姚大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ISBN:780121723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5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乡村医生-技术培训-教材;中医学-乡村医生-技术培训-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乡村医生中医学培训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
一、整体观念 2
二、辨证论治 3
第三节 阴阳学说 5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5
二、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6
第四节 五行学说 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8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
第五节 藏象 11
一、藏家理论的基本概念 11
二、五脏 12
三、六腑 16
四、奇恒之腑 17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8
第六节 气血津液 20
一、气 20
二、血 22
三、津液 22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23
第七节 经络 23
一、十二经脉 23
二、奇经八脉 24
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25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26
第八节 病因 27
一、病因概念及分类 27
二、发病原理 28
三、致病因素 28
第九节 发病 33
一、邪正与发病 33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34
第十节 病机 35
一、邪正盛衰 35
二、阴阳失调 36
三、气血失常 38
四、津液代谢失常 40
五、内生五邪 41
六、经络病机 43
七、脏腑病机 43
第十一节 治则 49
一、治病求本 49
二、扶正与祛邪 50
三、调整阴阳 51
四、调理气血 51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51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 53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53
一、中医诊断学基本定义 53
二、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 53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53
第二节 四诊 55
一、望诊 55
二、闻诊 64
三、问诊 67
四、切诊 72
第三节 辨证 73
一、八纲辨证 73
二、病因辨证 75
三、气血津液辨证 81
四、脏腑辨证 83
第四节 预防和治则 86
一、预防 86
二、治则 88
三、治法 91
第三章 中药学 93
第一节 总论 93
一、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93
二、中药的炮制 93
三、中药的性能 95
四、中药的应用 97
第二节 常见中药 99
一、解表剂 99
二、清热药泻火药 105
三、泻下药 118
四、祛风湿药 123
五、芳香化湿药 126
六、利水渗湿药 128
七、温里药 132
八、理气药 135
九、消食药 138
十、驱虫药 140
十一、止血药 141
十二、活血祛瘀药 144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49
十四、安神药 155
十五、平肝息风药 157
十六、开窍药 160
十七、补益药 162
十八、收涩药 176
十九、涌吐药 180
二十、外用药及其他 182
第四章 方剂学 187
第一节 总论 187
一、方剂的概念 187
二、方剂与治法 187
三、方剂的组成原则 187
四、方剂的变化规律 188
五、常用剂型(制剂) 188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 190
二、解表剂 190
二、泻下剂 195
三、和解剂 198
四、清热剂 202
五、温里剂 209
六、补益剂 212
七、固涩剂 219
八、安神剂 221
九、开窍剂 222
十、理气剂 224
十一、理血剂 226
十二、治风剂 231
十三、治燥剂 233
十四、祛湿剂 236
十五、祛痰剂 240
十六、消食剂 242
十七、驱虫剂 243
十八、涌吐剂 244
第五章 中医常见病证 246
第一节 中医内科 246
一、感冒 246
二、咳嗽 247
三、肺痈 248
四、哮病 249
五、喘证 250
六、血证 252
七、心悸 255
八、胸痹 256
九、失眠 258
十、郁证 259
十一、癫狂 260
十二、痫证 261
十三、胃痛 262
十四、呕吐 263
十五、泄泻 264
十六、痢疾 265
十七、腹痛 266
十八、便秘 268
十九、胁痛 269
二十、黄疸 270
二十一、积聚 271
二十二、臌胀 272
二十三、头痛 273
二十四、眩晕 275
二十五、中风病 276
二十六、腰痛 277
二十七、水肿 278
二十八、淋证 279
二十九、消渴 281
三十、痹证 281
三十一、痿证 283
三十二、内伤发热 284
第二节 中医外科 285
一、痈 285
二、疖 286
三、疗 286
四、瘰疬 287
五、乳痈 287
六、乳癖 288
七、肠满 289
八、缠腰火丹 289
九、瘾疹 290
十、湿疮 291
十一、扁瘊 291
十二、白疕 292
十三、粉刺 293
十四、油风 293
十五、肠痈 294
十六、痔 295
十七、肛裂 296
十八、肛痈 296
十九、肛瘘 297
二十、水火烫伤 297
二十一、脱疽 298
二十二、臁疮 299
第三节 中医妇科 300
一、月经先期 301
二、月经后期 301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302
四、月经过多 303
五、月经过少 303
六、痛经 304
七、闭经 305
八、崩漏 306
九、带下病 306
十、妊娠恶阻 307
十一、妊娠腹痛 308
十二、胎漏、胎动不安 308
十三、堕胎、小产、滑胎 309
十四、妊娠肿胀 310
十五、难产 310
十六、产后恶露不绝 311
十七、产后发热 311
十八、产后身痛 312
十九、产后缺乳 312
二十、不孕症 313
二十一、阴痒 314
第四节 中医儿科 315
一、肺炎喘咳 315
二、厌食 316
三、惊风 317
四、水痘 320
五、痄腮 320
六、紫癜 321
七、遗尿 322
八、夜啼 323
九、疳证 323
第五节 中医骨伤科 325
一、上肢骨折 325
二、下肢骨折 327
三、上肢脱位 330
四、下肢脱位 331
五、颈椎病 333
六、肩关节周围炎 334
七、内伤概论 335
八、化脓性关节炎 337
九、骨肿瘤 338
第六章 针灸学 339
第一节 针灸的基本知识 339
一、针法 339
二、灸法 344
第二节 腧穴 346
一、取穴法 346
二、十四经穴 347
三、经外奇穴 363
第三节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366
一、牙痛 366
二、胃痛 366
三、腹泻腹胀 366
四、便秘 366
五、遗尿 366
六、高血压 366
七、心绞痛 366
八、心悸 366
九、头痛 366
十、偏头痛 366
十一、前头痛 367
十二、后头痛 367
十三、眩晕 367
十四、面瘫(口眼歪斜) 367
十五、中风 367
十六、不寐 367
十七、落枕 367
十八、痹证 367
十九、腰痛 368
二十、痛经 368
二十一、胎位不正 368
二十二、耳鸣 368
二十三、近视 368
第七章 中医推拿 369
第一节 推拿的一般常识 369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 369
二、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369
三、推拿对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的基本原理 369
第二节 推拿的治疗原则及治法 370
一、推拿的治疗原则 370
二、推拿基本治法 370
第三节 推拿注意事项 371
一、成人推拿注意事项 371
二、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371
第四节 推拿手法 372
一、成人推拿手法 372
二、小儿推拿手法 372
第五节 常见病的治疗 373
一、肱骨外上髁炎 373
二、肩关节周围炎 373
三、颈椎病 373
四、落枕 373
五、急性腰扭伤 373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373
七、慢性腰肌劳损 373
八、退行性脊柱炎 374
九、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374
十、胃痛 374
十一、头痛 374
十二、高血压 374
十三、半身不遂 374
十四、失眠 375
十五、痛经 375
十六、乳痛(急性乳腺炎) 375
十七、婴儿腹泻 376
十八、(小儿)呕吐 376
十九、(小儿)腋痛 376
二十、(小儿)便秘 376
二十一、小儿疳积 376
二十二、小儿发热 377
二十三、小儿感冒 377
二十四、小儿咳嗽 377
二十五、小儿遗尿 377
二十六、小儿肌性斜颈 377
二十七、夜啼 378
附件一 379
方剂汇编 379
附件二 392
卫生法规 392
第一章 卫生法 392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394
第三章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398
第四章 医疗与妇幼保健监督管理法规 401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414
第六章 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法规 417
第七章 血液与药品监督管理法规 425
第八章 传染病防治管理法规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