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纲要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纲要
  • 赵德馨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01680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1

一、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意义 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0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分期 19

第一章 建国时的经济状况与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 23

第一节 建国前夕的经济概况与经济发展环境 23

一、资源与人口 23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 25

第二节 对建国后经济体制的构思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33

一、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 33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36

二、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7

一、从公营经济到国营经济 40

第二章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与领导地位的确定 4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40

二、没收官僚资本 42

三、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与处理外资在华企业 43

四、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4

第二节 平抑物价,夺取市场领导权 45

一、建国前后物价上涨的情况及其原因 45

二、平抑物价的措施 47

第三节 统一财经工作 50

一、统一财经工作的主要内容 50

二、统一财经工作的主要成果 52

第四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53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53

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调整 55

第三章 继续完成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的民主改革 57

第一节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57

一、适应新解放区的特点,把减租减息作为土地改革的过渡性步骤 57

二、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政策 59

三、全国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61

四、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深远影响 65

第二节 城市的民主改革 67

一、民主改革是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必不可少的一步 67

二、城市民主改革的完成 69

第一节 合理调整工商业 74

一、物价稳定后私营工商业的困难及其原因 74

第四章 调整工商业和“五反”斗争 74

二、合理调整工商业 76

第二节 “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79

一、“五反”运动 79

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83

第五章 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86

第一节 开展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历史条件 86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86

二、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90

第二节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94

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94

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98

第三节 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102

一、1953年市场紧张状况及其原因 102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103

三、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105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6

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经济形势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106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06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 111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作用 115

第二节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8

一、手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118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进程 119

三、手工业所有制和经营形式趋向单一 122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3

一、利用、限制、改造是中国式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道路 123

二、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125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31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 1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34

一、经济体制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历史渊源 134

二、逐步趋向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35

第二节 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140

一、在不断克服急躁情绪的过程中稳步前进 140

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 143

三、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144

第三节 对七年建设成就的再认识 150

一、七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 150

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153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156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156

第八章 迈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步 156

二、理论上的探索 157

三、实践中的探索 161

第二节 急于求成的思想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干扰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62

一、急于求成思想不断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与“超英赶美”的经济发展战略 162

二、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思想的不断发展 164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66

第九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69

第一节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69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69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刮“共产风” 171

三、全民大炼钢铁与“以钢为纲”的“大跃进” 173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问题的暴露 175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得失 177

第二节 1959年8月庐山会议和继续“大跃进” 178

一、1958年冬季开始察觉并着手纠正错误 178

二、庐山会议上的一场争论 182

三、庐山会议后的继续“大跃进” 183

第三节 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185

一、农业生产连年下降 185

二、基本建设规模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承受力 186

三、工业内部比例失调 187

四、工业与交通运输比例失调 188

五、经济效益差 188

六、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189

七、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下降 190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193

第十章 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 19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历史性转折 193

二、“八字方针”的贯彻过程 194

第二节 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情况 198

一、农业 198

二、基本建设 200

三、工业 202

四、财政与金融 208

五、商业 209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1

第十一章 十年探索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216

第一节 大起大落与成就 216

一、经济发展经历大的曲折 216

二、经济建设成就 221

一、应该及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23

第二节 十年探索的经验与教训 223

二、经济建设必须循序渐进 226

三、经济建设必须处理好速度与比例、效益的关系 227

四、强行拔高生产关系会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的破坏 227

五、经济决策必须科学化、民主化 229

六、时刻警惕小生产思想的泛滥与危害 230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建设的干扰破坏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徘徊曲折的发展过程 233

第一节 历史悲剧的开端 233

一、潜伏着不利于经济发展诸因素的增长 233

二、“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经济概况 237

第二节 政治大动荡造成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238

一、无政府无计划状况给经济带来的灾难(1967~1968年) 238

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情况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冒进(1966~1973年) 239

三、“批林批孔”运动与“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给经济带来的两次波动(1974~1976年) 243

一、备战与“三线”建设思想的形成 247

第十三章 以备战为基点的经济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247

第一节 经济建设的战备性转轨 247

二、经济建设转轨的总体设想 249

第二节 以“三线”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过程 253

一、“三线”建设的第一个高潮的形成 253

二、国防工业的“大规模”以及“三线”建设第二个高潮的形成 255

三、对“三线”建设过热的调整 258

第三节 “三线”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59

一、“三线”建设的成果 259

二、“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 261

一、从“四清”运动到“文化大革命” 263

第一节 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与“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展 263

第十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经济的变化 263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演化 265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经济状况 269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业生产 269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 277

第十五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与经济建设上的得失 28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 280

一、生产领域的体制变动 280

二、流通领域的体制变动 282

三、分配领域的体制变动 283

第二节 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评估 287

一、经济建设的巨大损失 287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 29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298

一、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299

二、弄清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安定环境 300

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生产力布局要有一个全面发展的总体战略 301

四、“文化大革命”发生与发展的经济原因之反思 302

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30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失误 305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305

二、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310

第二节 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316

一、经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316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契机 318

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321

第一节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内容 321

第十七章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 321

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的内容 322

一、1979~1980年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323

二、国民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问题与进一步调整 326

三、对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 330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 332

第三节 国民经济发展历史性转折的完成 332

一、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332

二、国民经济开始走上发展的新道路 333

第十八章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336

一、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 337

二、农村经济形式的改革 339

三、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340

四、农村经济调节体系的改革 342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344

一、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合作经济新道路的起点 344

二、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347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 348

四、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的形成 349

第十九章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探索 351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351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 351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 357

第二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探索 360

一、1979~1984年国民经济体制的变化 360

二、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366

附录 367

附录一:工农业总产值指数(统计图) 367

附录二: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统计图) 368

附录三:国民收入(统计表) 369

附录四:国民收入中消费和积累比例(统计表) 371

附录五: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统计图) 373

附录六: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 374

附录七:主要工业品产量(统计表一) 376

主要工业品产量(统计表二) 378

附录八:物价指数(统计图) 380

附录九: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指数(统计图) 381

附录十:国家财政收支总额(统计表) 382

后记 38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