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苏)沙费也夫,К.主编;季谦等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4002·192
  • 出版时间:1962
  • 标注页数:602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1

前言页 1

第一篇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13

第一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必然性 13

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13

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 13

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 18

不同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的共同规律和特点 20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具 25

什么是过渡时期? 27

二 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客观必然性 27

过渡时期的经济成分和阶级 29

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 33

第二章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35

一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国有化 36

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实质 36

社会主义国有化的途径和方法 38

二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

过渡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质 41

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际运用 44

革命的土地改革 46

三 农民经济的合作化 46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及其实现 52

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的形式 59

消灭富农阶级 61

第三章 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途径 63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其基本特征 65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 65

大工业在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中的主导作用 65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 71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法 71

工业部门的发展次序 72

社会主义积累的来源 73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75

苏联变为高度工业化的强国 75

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7

四 大规模的、机械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主义农业的建立 78

苏联农业生产的积聚和技术水平的增长 80

人民民主国家在建立大规模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就 83

一 苏联过渡时期经济多成分性的消灭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 84

第四章 过渡时期的总结。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 84

二 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91

三 社会主义的完全和彻底的胜利 94

第二篇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97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97

一 生产力 97

劳动工具的生产和改进 100

劳动对象的生产和质量的改进 102

电力化——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 104

工作者人数和文化技术水平的增长 105

科学的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科学利用率的提高 107

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基本特征 108

二 生产关系 113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114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 115

个人财产 119

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活动的交换关系 119

分配关系 121

社会主义竞赛 122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22

一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性质 12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 127

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规律 128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以前各个社会形态的规律的区别 133

二 社会主义的最高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 135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135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38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 142

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方面的作用 143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科学基础 147

一 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必然性 152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152

二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比例性 155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比例的性质 155

最重要的国民经济的比例 158

三 计划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组织职能的表现 162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64

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发展 166

四 国民经济计划化的基本原则 167

计划化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68

远景计划和短期计划的配合 169

抓住计划的主导环节的原则 170

计划任务的科学技术依据 171

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171

五 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 172

计划化的平衡法 173

先进的资源利用定额 176

估计计划任务的经济效率 177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劳动 178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 178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组织的基础 179

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态度 181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 182

劳动的直接社会性质 183

劳动的有益于社会的性质 185

二 社会主义的劳动协作 187

三 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经济规律 191

生产关系是劳动生产率高涨的决定性力量 194

技术进步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因素 197

劳动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 199

生产组织的进步 202

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204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205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205

一般商品生产的本质 205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本质 207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特点 212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 212

商品生产的历史界限 215

商品的两个方面 216

三 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的性质 216

劳动的二重性 217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221

四 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种类 224

五 商品价值量 228

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228

商品的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 230

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特征 232

六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34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基本特征 234

全面利用价值规律的必要性 236

修正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问题的歪曲 237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 239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的必然性和本质 239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存在的必然性 239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的本质 242

二 货币的职能 244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职能的类别 244

货币是价值尺度 246

货币是流通手段 249

货币是支付手段 252

货币是社会主义积累和劳动人民储蓄的手段 254

利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黄金 256

货币的一切职能的统一 258

三 社会主义国家通货稳定性的保证 259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格、成本、赢利和经济核算 263

一 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 263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63

价格接近价值的客观必然性 264

社会价值是价格的经济基础 267

二 价格政策的经济本质 272

国民经济产品价格的种类 273

价格背离价值的原因 275

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格水平的差异 277

三 成本及其与价值的联系 279

成本的经济本质 279

成本的构成 281

降低成本的因素(途径) 283

四 社会主义生产的赢利 286

赢利的经济内容 286

提高生产赢利的因素 289

赢利和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290

五 社会主义企业内的经济核算 293

经济核算的客观必要性 293

经济核算的最重要特征 295

集体农庄中的经济核算 302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农业中的级差地租 305

一 大土地私有权垄断的消灭和绝对地租的废除 305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级差地租 307

社会主义制度下级差地租形成的一般前提 307

级差地租的形式 314

级差地租的取得 320

国营农场、采掘工业、林业、水利事业、城市建筑用地的地租问题 328

三 集体农庄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的分配 331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 335

一 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 335

二 国营企业的工资和集体农庄(合作社)的劳动报酬 342

国营企业的工资 342

工资等级制 346

工资形式和工资制度 349

职员的固定工资 349

集体农庄(合作社)中的按劳分配 351

三 劳动者实际收入的增加 354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流通 357

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流通的实质 357

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流通的实质和意义 359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流通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和前者对于后者的优越性 361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流通的形式 363

国营商业 364

合作社营商业 367

集体农庄(农民)商业 368

批发商业和零售商业 370

公共饮食业 371

三 商品流通费。商业机构和企业的利润 372

追加流通费和纯粹流通费 372

商业机构和企业的利润与商业加价 376

四 日用品的零售价格 377

零售价格的种类 377

社会主义国家在零售价格方面的政策 378

五 社会主义各国商业的发展情况 380

社会产品的流通 382

生产基金 382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企业生产基金的循环和周转 382

一 生产基金的概念 382

二 生产基金的循环 384

循环的概念 384

生产时间 388

流通时间 391

流通和生产的相互联系 392

三 生产基金的周转 392

固定基金周转的概况 394

四 固定基金 394

固定基金的构成 396

固定基金使用效果 397

五 固定基金的损耗 398

固定基金的无形磨损 399

固定基金的折旧 401

六 固定基金的再生产 402

小修理和大修理 402

基本建设 404

流动基金周转的概述 405

七 流动基金 405

八 流通领域基金 407

九 流动资金 409

概念的定义 409

流动资金的成分和结构 411

流动资金的周转率 413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 414

一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414

再生产的概念 414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基本特征 416

二 社会总产品是再生产的物质成果 422

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产品 423

创造社会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425

社会产品的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 426

三 社会生产两个部类之间的比例(对比) 430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个部类之间的比例(对比) 431

社会主义积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个部类之间的比例(对比) 434

四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经济必然性 437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客观必然性 437

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和社会生产两个部类之间的比例 440

五 社会总产品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实现 446

社会产品运动和实现的经济形式 447

社会产品各部分按价值和按实物形式的补偿 448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 451

一 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概念 451

二 国民收入的创造 453

创造国民收入的劳动 455

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和速度 456

三 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 458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458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59

货币形式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 462

国民收入分配的改进 463

四 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使用(支出) 464

积累基金 465

消费基金 466

国民收入使用过程的改进 470

五 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创造、分配和使用的计划性 470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 472

财政的实质 472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政和国家预算 472

财政体系 474

二 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预算的内容 475

国家预算的实质 475

苏联的预算体系 478

三 国家预算收入 479

来自国营企业的收入 479

合作社营企业所得税 482

居民收入税的征收 484

国家信用的一般概念 487

储蓄事业 487

四 国家信用 487

国家公债 488

五 国营保险 490

六 国家预算支出 491

对国民经济的拨款 492

对社会文化设施的拨款 493

国家管理费和国防费 494

一 社会主义经济中信用和银行的必要性和作用 496

信用的经济基础 496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信用和货币流通 496

银行的作用和职能 498

信用的形式、种类和对象 500

社会主义经济中结算的原则 503

利息及其意义 505

二 信用系统的结构 506

苏联国家银行及其任务 508

苏联全联盟基本建设投资拨款银行。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的原则 511

苏联对外贸易银行 512

三 货币流通 513

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流通的规律 513

货币流通的计划和调节 516

信用和现金出纳的计划 518

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货的含金量 519

银行券和国库券之间的统一和区别 520

外汇垄断 521

四 苏联巩固货币单位和改变价格标准的措施 522

五 社会主义国家货币信用制度的特征和优越性 523

第三篇 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 528

第二十章 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528

一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 528

新的社会发展规律性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中的确立 532

二 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规律性 532

社会主义各国共同发展水平的趋于平衡 535

三 世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各国的经济合作 539

社会主义国际分工 539

社会主义各国经济合作的形成 540

第二十一章 两个世界体系的和平共处和经济竞赛 548

一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处和经济竞赛的必然性 548

两个体系的和平共处 548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经济竞赛的必然性 554

二 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的性质 556

三 两个世界体系经济竞赛的前景 563

第四篇 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和社会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性 570

第二十二章 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570

一 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 570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570

社会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 573

二 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 575

三 在向共产主义过渡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579

向单一的共产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过渡的规律性 579

共产主义劳动及其形成途径 582

阶级和社会差别的消灭 584

商品货币关系的消失 587

向共产主义的生活资料的分配过渡 588

四 建立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需要 590

建立儿童社会教育和居民生活服务机构的体系 590

为文化部门建立物质基础 593

五 国家、党和人民群众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594

国家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594

党和人民群众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596

六 社会主义国家大致同时过渡到共产主义 59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