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典文献学基础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古典文献学基础
  • 董洪利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2980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古文献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古典文献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普通高校中文学科基础教材》总序&温儒敏 1

第一章 总论——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1

第一节 文献与文献学 1

一 文献释义 1

二 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 3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架构 8

一 核心层面 8

1.校雔与目录学 9

2.版本学 11

3.校勘学 13

4.古籍编纂学 14

5.辨伪与辑佚学 19

6.经典诠释学 24

二 一般层面 25

1.载体与形制 25

2.刊刻印刷 28

3.古籍典藏 31

三 专题层面 36

1.简帛文献 36

2.敦煌文献 38

3.域外汉籍 40

4.石刻文献 43

5.方志与族谱 45

第三节 古典文献学的价值体现 49

第二章 古籍版本学 52

第一节 古籍版本学的定义 52

一 “古籍” 52

二 “版本” 52

三 “古籍版本学” 54

第二节 何谓“善本” 55

第三节 版本学有关名词术语 57

一 单页古书的版式结构 57

二 古书的外形结构 59

三 其他名称 60

四 古书版本的类别 61

1.以刻印时间分 61

2.按刻印地区分 61

3.以刻印单位区分 61

4.以工艺区分 62

5.以内容区分 63

第四节 书册制度 63

一 图书简史 63

1.甲骨文 63

2.金文 64

3.简策 64

4.帛书 65

5.石经 65

二 纸的发明 66

三 纸书装帧形式的演变 68

1.卷轴装 68

2.旋风装 69

3.经折装 72

4.梵夹装 73

5.蝴蝶装 74

6.包背装 74

7.线装 75

第五节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76

一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76

1.有关诸说 77

2.几点认识 79

二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80

1.毕昇与泥活字 80

2.各种活字印刷的发展 82

第六节 历代刻书状况及特点 85

一 宋代刻书 85

1.监本 86

2.公使库本 86

3.家刻 87

4.坊刻 88

5.刻书特点 88

二 辽、金、元刻书 90

1.辽国刻书 90

2.金国刻书 90

3.元代刻书 91

三 明代刻书 93

1.经厂本 93

2.南北监本 94

3.藩刻本 94

4.书帕本 95

5.毛晋刻本 95

6.坊刻本 96

7.刻书特点 96

四 清代刻书 97

1.武英殿本 97

2.监本 98

3.官书局本 98

4.家刻 99

5.坊刻 100

6.刻书特点 100

第七节 古籍版本学基本技能 102

一 版本鉴定 102

1.基本方法举例 102

2.活字印本的鉴别 115

3.写本的鉴别 118

二 版本考订 120

1.意义 120

2.怎样分析版本源流、归纳版本系统 121

3.版本考订成果的几种表达形式 127

三 版本鉴定与版本考订的辩证关系 129

1.目的不同 129

2.方法不同 129

3.二者之间又有机联系 130

第三章 古籍目录学 131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131

一 “目录”名称的由来 131

二 目录学的形成及意义 132

第二节 古籍目录的功用 133

一 指点读书治学的门径 133

二 考察学术源流的演变 134

三 了解书籍的内容,查找所需图书 135

四 考察书籍的源流,辨别书籍的真伪 137

第三节 古籍目录分类及演变 138

一 《七略》与六分法 138

二 四部分类法的产生 140

三 “四分”、“五分”、“七分”法并行 142

四 四分法正统地位的确立 146

第四节 古籍目录编制简况 147

一 《汉书·艺文志》 147

二 《隋书·经籍志》 149

三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 150

四 宋代的几部重要目录 151

1.《崇文总目》 152

2.《中兴馆阁书目》及《中兴馆阁续书目》 152

3.《宋史·艺文志》 153

4.《郡斋读书志》 154

5.《直斋书录解题》 155

6.《通志·艺文略》 155

7.《文献通考·经籍考》 156

五 明代的几部目录 157

1.《文渊阁书目》 157

2.《新定内阁藏书目录》 158

3.《国史经籍志》 158

4.《千顷堂书目》 159

5.《明史·艺文志》 160

六 《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 161

第五节 古籍目录的主要类型 164

一 从编制目的、功用上区分 164

1.国家书目 164

2.史志目录 165

3.私藏目录 166

二 从内容、性质上区分 184

1.综合目录 184

2.专科目录 184

3.特殊目录 185

第四章 校勘学 187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187

一 什么是校勘?为什么古籍需要校勘? 187

1.什么是校勘 187

2.“校勘”的基本含义及历史演变 187

3.校勘的根本原则 189

4.古籍校勘的重要性 190

二 校勘与校勘学 191

三 与校勘相关的几个概念 192

1.校勘与校对 192

2.校勘与校读 193

3.校勘与校雠 193

第二节 校勘的历史发展与校勘学的形成建立 195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和依据 208

一 古籍的基本构成 208

二 校勘的方法 210

1.对校 210

2.本校 212

3.他校 214

4.理校 216

三 校勘的依据 218

1.理论依据 218

2.材料依据 219

第四节 致误原因和校勘通例 228

一 讹误现象 228

二 误字通例 229

1.字形致误 229

2.语音致误 231

3.文义致误 234

三 脱文通例 236

四 衍文通例 239

五 倒文通例 242

六 错简通例 244

第五节 校勘的具体步骤与校记的撰写 245

一 校勘的准备工作 245

二 校勘考证 247

三 校记的撰写 248

1.出校原则 248

2.校改方式 249

3.校记的撰写 250

4.叙例 251

第五章 训诂学 255

第一节 概说 255

一 训诂释义 255

二 训诂的起因与发展 259

1.先秦时期的训诂学 261

2.汉代的训诂学 262

3.魏晋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267

4.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269

5.清代的训诂学 274

第二节 训诂的内容与方法——解释语言文字 279

一 解释词义 279

1.形训 279

2.声训 287

3.义训 300

二 解释语法 312

1.解释虚词 312

2.解释句法结构 315

第三节 常用的训诂术语 319

一 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319

二 谓 320

三 言 320

四 犹 321

五 曰 322

六 当为、当作 323

七 读为、读曰 324

八 读如、读若 325

九 之言(之为言) 325

十 谓之 326

第四节 分析句读 327

一 什么是句读 327

二 分析句读的重要性 330

三 如何分析句读 332

第六章 辑佚与辨伪 340

第一节 辑佚 340

一 什么是散佚文献以及散佚文献的类型 340

1.散佚之书 341

2.散佚之篇 341

3.脱佚之文 341

二 什么是辑佚以及辑佚工作的意义 342

1.恢复旧典 342

2.完备资料 343

3.保存文献 343

4.存目备考 343

5.合力作用 344

三 古书散佚的原因 344

1.书厄说 344

2.文献传播的技术手段造成的散佚 345

3.文献自身学术水平造成的散佚 346

4.由于观念落后引起的散佚 346

5.集大成性质的书籍出现造成早期文献散佚 347

四 辑佚的方法 348

1.郑樵的观点 348

2.辑佚的文献资源 350

3.散佚文献的认定 355

4.散佚文献的检索与搜集 357

5.辑本文献的编排与考校 360

五 辑佚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362

1.辑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363

2.辑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 364

第二节 辨伪 367

一 什么是伪书、辨伪以及辨伪工作的重要性 367

1.伪书 367

2.辨伪 367

3.辨伪的重要性 368

二 古人作伪的原因 370

1.古人作伪的主观原因 371

2.古人作伪的客观条件 374

三 辨伪的方法 376

1.古人对辨伪方法的总结 376

2.近代以来对辨伪方法的总结 378

3.辨伪方法 380

四 辨伪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384

1.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 384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86

3.关注考古发现 387

五 正确认识伪书的价值 388

1.保存古代的佚书 388

2.保存古代的神话 389

3.保存古代的制度 389

4.保存古代的思想 390

5.保存古代的科技 390

6.保存古代的语言 390

后记 39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