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亚洲金融动荡趋势与中国开放新谋略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陈炳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4332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金融危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亚洲金融动荡趋势与中国开放新谋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金融危机的原因认识 1
第一节 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另外三个特殊原因 1
一、香港回归中国大陆是泰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 1
二、东南亚货币危机也许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转嫁与延续 3
三、东南亚货币危机是东亚经济模式的危机 4
第二节 东亚经济模式国家金融危机的理论新释 7
一、经济理论认识金融危机是错误的、令人困惑的 7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 10
三、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13
四、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 14
五、中国资本市场如何办 16
第二章 如何看待亚洲金融危机 19
第一节 东方世界的浮躁与西方的相对稳定 19
一、金融动荡震寰宇 急寻对策却无效 19
二、欲说原因好困惑 人人寻根又茫然 20
三、鱼与熊掌难兼得 危机来时无选择 22
四、天象人象经济象 谁能解开迷中谜 23
五、世事无常莫悲伤 青山可以再辉煌 24
六、和平谋略除浮躁 稳中求进弃固执 25
第二节 认识的缺陷与历史的必然 28
一、春花凋残因何在 28
二、大厦倾倒谁负责 29
三、自作自受谁预知 30
四、认识局限谁人辨 33
五、财散民聚出沧海 34
第三节 亚洲货币危机几个问题的研究与回答 35
一、常规经济指标不能简单地用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35
二、外汇储备是否是判断危机的重要指标 37
三、金融危机(来自外部)为什么主要出现在新兴市场国家 38
四、政府为什么放弃汇率市场干预,金融自由化下政府能够保持汇率的稳定吗 39
五、这次危机与墨西哥危机的异同 41
六、美国为什么开始对解决亚洲危机不积极 42
七、亚洲金融危机各自的特点 43
八、这次危机之中台湾、香港、新加坡为什么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46
九、新闻报道和人们的舆论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破灭 48
第三章 韩国金融危机的研究 49
第一节 韩国货币危机是东亚经济模式危机的继续 49
第二节 韩国经济能够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吗 51
第三节 韩国金融危机为什么如此深重 55
第四章 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了吗 59
第一节 东南亚货币危机会成为转机吗 59
第二节 日本是否下一个全面金融危机爆发的国家 62
一、日本全面金融危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62
三、日本金融、经济危机的特殊性 64
二、日本为什么是亚洲金融或经济危机的最后一个 64
四、日本离全面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65
第三节 走向深渊的东亚经济 66
第四节 亚洲金融动荡的可能趋势 69
一、最近印尼的行为可能加快摆脱持久不去的金融动荡 69
二、韩国金融或经济危机的时间可能延长 70
三、日本的趋向对亚洲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71
第五章 亚洲金融动荡的世界影响 73
第一节 东南亚货币危机对中国的意义 73
一、彻底结束了人们对外国经济模式的迷信与崇尚 73
三、促进总结中国自己的理论和政策经验 74
二、在事实上和历史上形成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74
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实力 75
五、历史可能赋予中国崛起的机会 76
六、促使中国反思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进程和进度 77
七、促使中国重新认识外向型经济战略 79
八、导致中国谨慎对待短期资本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自由化或开放 80
第二节 东亚经济模式结束了 82
一、日本是东亚经济模式破灭的最后一个 82
二、东亚经济模式结束了 84
三、东亚经济的恢复在于东亚经济精神 89
一、常规经济指标是否可以继续判断危机的演变或结果 90
第三节 需要从更大范围和空间来认识东亚金融经济危机 90
二、从更深层次和空间来认识亚洲金融危机 91
第六章 东亚金融动荡的哲学思考 96
第一节 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观、思维方式差别 96
一、马哈蒂尔如何看待货币危机 96
二、索罗斯告诉马哈蒂尔:我不是白痴 97
三、争论的简单评论 99
四、争论与思维方式 101
第二节 市场经济也需要自觉、自律的道德价值观 102
一、同名异物与适应:关于东亚经济模式 106
第三节 东亚金融危机原因以及理论争论的哲学思考 106
二、整体与片面的矛盾:谁的理论、认识正确 108
三、内因、外因谁为主 109
四、经济理论争论与认识片面是如何产生的 111
五、理论、决策认识局限的一些具体原因 114
六、如何避免、减少经济理论与决策导致的危机 116
七、如何解决认识缺陷及其争论 118
第七章 世界的潮流与中国对外开放:总体研究 122
第一节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趋势吗 122
一、经济世界化、一体化的实质 122
二、世界化、国际化、一体化:谁“化”准 124
三、中国与国际接轨:如何对待加入WTO 125
第二节 中国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新秩序 128
一、中国加入WTO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128
二、中国与美国的行为都有各自的理性 129
三、认请世界潮流的实质 130
四、发展中国家、大国应提出自己的国际贸易规则,不能被动适应 131
五、中国是否应该提出自己的世界贸易活动规则 133
六、结束语 136
第八章 国际社会所处时代与中国开放:战略研究 137
第一节 我们所处的时代 137
一、第二代领导人时代的特征与主题 137
二、第三代领导人时代的特征与主题 142
三、如何看待、处理稳定与快速 145
第二节 中国加入WTO与APEC进程的战略研究 150
一、中国的开放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150
二、战略、战术、战对手 152
三、知彼、知己、知时局 159
四、河东河西驾潮流 162
第九章 历史的规律与中国开放:东方与西方差别研究 167
第一节 历史的规律与变化本质 167
一、历史的规律 167
二、历史的变化本质 169
一、西方社会的特征 173
第二节 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差别 173
二、东方社会的特征 176
三、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177
四、如何对待西方的东西 178
第三节 国际社会矛盾的变化与中国开放 181
一、体系矛盾转化为问题或主题矛盾 181
二、中国需要在稳定中逐步开放 182
第十章 春秋争霸无盟主对外战略要调整 185
第一节 1996年国际经济环境主要情况 185
一、国际经济环境的定义 185
二、1996年主要国际经济环境变动情况 187
第二节 国际经济环境变动的实质 195
一、当今国际经济活动的目的 196
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动的实质 198
第三节 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认识和政策建议 204
一、结合外交国情变化和国际外交战略的调整,适当转变外交人格 205
二、多极化趋势尚不稳定、还很脆弱,应采取不结盟的战略 208
三、密切注视多极化世界的变化,随时做好战略与关系调整 210
四、针对同盟,做分化瓦解工作,结束冷战思维 212
五、战争可能性极小,发展经济、提高技术、保障经济安全是核心目标 214
一、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和来源 217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 217
第十一章 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研究 217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规模 218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民族工业的关系 220
一、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 220
二、外资在中国的市场占领状况 222
三、外资与民族工业的关系 224
四、外资与民族工业关系的评价 226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评价 227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27
二、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230
三、外资在中国所产生负面作用的原因 233
第四节 中国未来3-5年的外资战略与政策 236
一、利用外资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236
二、外资战略的调整内容 239
三、利用外资具体政策建议 240
第十二章 中国金融若干问题的研究 247
第一节 谨防金融早熟 247
一、什么是金融早熟 247
二、金融经济与物质经济的关系 248
三、金融交易活动的目的与变异 248
四、金融交易活动的实质 249
六、我国存在金融早熟现象 252
五、金融早熟的危害 252
七、解决金融早熟的根本途径 254
第二节 人民币没有必要贬值 255
一、人民币没有必要贬值 255
二、中国目前面临可能的国际经济时局 261
附加材料:货币连环贬值不能提高竞争力 263
第三节 外汇储备的规模实质及政策设想 266
一、决定外汇储备规模大小的因素 266
二、外汇储备的实质 267
三、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可以稳定在目前的水平或降低 269
四、外汇储备增加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 273
五、对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对策 274
第四节 金融自由化面临历史的考验 277
一、自由化的前景不确定 277
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风险 278
三、中国如何对待国际金融自由化进程 279
附录:亚洲金融危机过程资料 280
东南亚各国金融危机过程 280
韩国金融危机过程 324
日本金融危机过程 345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