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生产力经济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实用生产力经济学
  • 刘旨贤,张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ISBN:754181220X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379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生产力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因素篇 1

第一章 劳动者 15

第一节 劳动者的概念及其内在矛盾 15

一、劳动者的规定性 15

二、劳动者的特点 16

三、劳动者的内在矛盾 17

第二节 劳动者的地位与作用 18

一、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地位 18

二、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20

第三节 劳动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21

一、劳动者构成的涵义 21

二、劳动者总体结构的制约因素 22

三、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趋势 24

第四节 劳动者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25

一、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多样性 25

二、劳动创造价值的不确定性 26

三、企业劳动力的优化组合 27

四、社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8

第一节 劳动资料的涵义与分类 30

一、劳动资料的涵义 30

第二章 劳动资料 30

二、劳动资料的分类 31

第二节 劳动工具的更新与改造 33

一、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二、劳动工具的寿命 35

三、影响劳动工具更新改造的因素 36

一、劳动工具发展的途径 37

第三节 劳动工具发展的途径和趋势 37

二、劳动工具发展的趋势 38

第四节 劳动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40

一、劳动工具的选择 40

二、劳动工具的合理使用 42

第三章 劳动对象 44

第一节 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44

一、劳动对象的涵义及其分类 44

二、 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7

一、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化 48

第二节 劳动对象的发展趋势 48

二、劳动对象加工日益深化 49

三、人工合成材料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50

四、多功能材料的作用日益增大 51

五、结构性材料高质量化 51

第三节 劳动对象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52

一、劳动对象合理利用的意义 52

二、劳动对象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53

三、劳动对象的保护 56

一、科学技术的涵义与分类 58

第四章 科学技术 58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58

二、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60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63

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 63

二、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64

三、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的趋势 66

第三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 66

一、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与特征 66

二、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69

三、面对新技术革命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71

第五章 现代教育 73

第一节 教育是生产力的因素 73

一、教育的本质和组成 73

二、教育的生产力功能 75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特点与趋势 78

一、现代教育的特点 78

二、教育先于经济发展的趋势 80

一、教育投资的性质 81

第三节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81

二、教育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 82

三、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途径 84

第六章 经济管理 87

第一节 经济管理的性质和职能 87

一、经济管理的性质 87

二、经济管理的职能 89

三、经济管理独立化为生产力因素的过程 91

第二节 经济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92

一、微观经济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93

二、宏观经济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94

第三节 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95

一、管理手段现代化 96

二、管理方法现代化 97

三、管理组织现代化 98

四、管理内容信息化 99

第一节 生产力因素组合的内容与特点 101

一、生产力因素组合的涵义 101

第七章 生产力因素组合一般 101

第二篇 组合篇 101

二、生产力因素组合的内容 104

三、生产力因素组合的特点 105

第二节 生产力因素组合合理化的标准 105

一、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可能 106

二、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优势 106

三、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需要 107

四、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效果 108

第三节 生产力因素组合的制约因素 108

一、自然条件 109

二、经济条件 111

三、社会条件 115

第八章 生产力结构与结构经济 123

第一节 生产力结构基本概念与分类 123

一、生产力结构基本概念 123

二、生产力结构分类 124

第二节 结构经济的来源 130

一、同质满负荷效应 130

二、同质优化效应 131

三、同质激励效应 131

五、同质结合的创新效应 132

四、同质结合可节 约关联费用提高关联质量 132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33

一、新中心取代老中心 133

二、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134

三、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 135

四、“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 137

五、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139

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141

一、分工是什么 144

第九章 分工 144

第一节 分工的性质与起源 144

二、分工的种类 148

三、分工的起源 155

第二节 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58

一、形成集体力 158

二、提高劳动技能 159

三、节 约劳动时间 160

四、降低劳动成本 160

五、改进劳动工具和促进机器发明 161

六、分工劳动的局限性 163

第三节 分工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 164

一、分工的历史演进 164

二、分工的规律 168

第十章 第一产业生产力 171

第一节 第一产业生产力的特点 171

一、第一产业是生物生产 171

二、生物生产要遵循生物规律 172

四、生物生产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173

三、生物生产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 173

第二节 第一产业生产力的地位与作用 174

一、农业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粮食等基本 175

生活资料的来源 175

二、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事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175

三、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主要来源 175

四、农村是工业产品、资金、技术等的重要市场 175

第三节 第一产业发展趋势 176

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 176

五、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176

二、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179

三、农工商相结合 183

第四节 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两条道路 185

一、渐变式道路 185

二、突变式道路 186

三、两条道路的关系 189

第十一章 第二产业生产力 192

第一节 第二产业生产力的特点 192

四、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 193

三、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的主要来源 193

五、农业的重要市场 193

一、现代化劳动资料的唯一来源 193

二、各种用房的唯一来源 193

第二节 第二产业生产力的地位与作用 193

六、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194

第三节 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194

一、以农轻重为序 194

二、以采掘、原材料、制造为序 197

三、由吃穿用向用穿吃转变 201

第四节 建筑业生产力 204

一、特点与作用 204

二、建筑工业化 205

三、建筑业现代化 207

四、我国建筑业现代化的途径 207

第十二章 第三产业生产力 210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性质与作用 210

一、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 210

二、第三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211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 214

第二节 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214

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趋势 215

三、第三产业的内部趋势 216

第三节 影响第三产业生产力的客观因素 219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19

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221

三、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22

第一节 经济规模和规模经济的涵义 223

一、几个相关概念 223

第十三章 生产力规模与规模经济 223

二、经济规模的分类 226

第二节 规模经济的来源 226

一、规模经济产生的内因 227

二、规模经济产生的外部原因 230

第三节 经济规模的发展趋势 230

一、企业规模大型化及其原因 231

二、企业规模小型化及其原因 232

第四节 经济规模优化的方法 236

一、平均最低成本法 236

二、企业资金利润率法 238

第十四章 生产力布局与布局经济 240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一般 240

一、几个相关概念 240

二、分类 241

三、制约因素 242

四、基本规律与指导思想 243

第二节 宏观布局 244

一、我国经济区划的演变过程 244

二、我国投资重点地区的演变过程 245

三、宏观布局的一些规律 246

第三节 中观布局 247

一、区域经济的布局 248

二、经济基点位置与规模的选择 249

第四节 微观布局 253

一、各小区布局的内容与目标 253

二、厂址选择的基本要求 254

二、时间的构成 256

一、时间的特征 256

第十五章 生产力时间与时序经济 256

第一节 时间构成与时间组合形式 256

三、时间的组合形式 258

第二节 时间组合的基本矛盾 259

一、时间组合的基本矛盾的涵义 259

二、时间组合基本矛盾的表现 259

三、解决时间经济基本矛盾的方法 263

第三节 三级时序 265

一、宏观时序 265

三、微观时序 267

二、中观时序 267

第四节 提高时间效益 268

一、不断提高时间节 约的标准 269

二、缩短并消灭时间差距 270

三、实现最优的时速 271

四、实现结合中的准时“正点” 272

五、树立对时间的四种观念 272

第三篇 环境篇 274

第十六章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 274

一、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外部条件 275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其构成 275

二、从生产力角度看自然环境的构成 277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交互作用 278

一、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 278

二、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284

第三节 生产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86

一、生产力发展要适应生态平衡规律 286

二、生产力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288

第十七章 经济环境与生产力 292

第一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区间” 293

一、“区间”的涵义 293

二、“区间”形成的根据和条件 294

第二节 社会主体对生产关系的选择 298

一、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依据 298

二、主体选择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300

三、实践是社会客观发展和主体能动选择统一的现实基础 302

四、如何实现正确的选择 303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 305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 305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通过物质利益机制转动的 309

第十八章 政治文化环境与生产力 313

第一节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形式 313

一、间接作用—折光式 313

二、直接作用—辐射式 314

三、环境影响—普照式 316

第二节 政治环境和生产力 317

一、国家权力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317

二、政治法律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319

第三节 思想环境和生产力 321

一、政治法律思想对生产力的影响 321

二、道德规范对生产力的影响 322

三、劳动者心理状态对生产力的影响 323

第四篇 发展篇 327

第十九章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327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327

一、同类的生产力因素内部的矛盾及其运动 327

二、不同类的生产力因素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 330

三、生产力系统层次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 331

五、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性动力。 332

四、生产力基本矛盾及其运动 332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动力 335

一、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动力 335

二、相对适宜的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天然动力 339

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生产力发展 340

的精神动力 340

的政治动力 340

三、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政治上层建筑是生产力发展 340

第二十章 生产力发展战略 343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概念与构成 343

一、概念 343

二、意义 344

三、构成 344

第二节 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依据和方法 348

一、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依据 348

二、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方法 350

一、一般构想 352

第三节 我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选择 352

二、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 354

第二十一章 生产力标准 358

第一节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规定性 358

一、生产力标准及其检验对象与检验角度 358

二、生产力标准的客观依据 359

三、生产力标准自身尺度 362

四、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364

一、生产力标准和各部门具体工作标准 367

第二节 科学地把握生产力标准 367

二、生产力标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68

三、生产力标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统一 369

四、生产力标准—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 370

五、生产力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70

六、生产力标准和四项基本原则 371

第三节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 373

一、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374

二、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价值标准 375

三、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377

后记 37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