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区社会学引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明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2793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山区社会学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言 1
1.1 山区社会学的形成背景 1
1.1.1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1.1.2 多学科合作参与研究的基础 2
1.2 山区社会学的由来 4
1.2.1 国际的山区社会学研究 5
1.2.2 中国的山区社会学研究 5
1.3 山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6
1.4 山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8
1.4.1 山区人口问题的研究 8
1.4.2 山区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研究 8
1.4.3 山地社区结构研究 9
1.4.4 山地区域社会与其他区域社会的关系研究 9
1.4.5 山区社会问题的研究 9
1.4.6 山地区域社会变迁和发展机制的研究 10
1.5 山区社会学的研究意义 10
参考文献 12
2 山区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13
2.1 环境与社会互动论 13
2.1.1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评析 14
2.1.2 人类生态系统分析 16
2.1.3 环境社会学理论 18
2.1.4 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古尔格尔研究的模型 18
2.2 社会类型比较论 19
2.2.1 社会类型比较研究的对象、单位与方法 20
2.2.2 类型比较理论的主要观点 23
2.3 社会发展理论 27
2.3.1 发展观的演变 27
2.3.2 社区发展理论 29
参考文献 31
3 费孝通先生的山区社会学思想 32
3.1 费孝通先生的类型比较观 32
3.2 费孝通先生山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平衡观 36
3.2.1 人文生态概念的基本含义 36
3.2.2 山区人文生态失调的后果及社会原因 37
3.2.3 山区人文生态改造的思想 39
3.2.4 新型山区人文生态关系建立的区域观 40
3.2.5 结论与启示 41
参考文献 42
4 山区社会的界定 43
4.1 山区社会的概念与认定 43
4.1.1 山区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地域社会 43
4.1.2 山地社区认定 45
4.2 山地社区特征认定 49
4.2.1 山地社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49
4.2.2 山地社区的社会类型特征 51
4.3 一个具体的山地社区的界定与研究 54
4.3.1 山地社区界划的原则与方法 54
4.3.2 山地社区界划的高虹个案 55
参考文献 59
5 山区社会的经济文化类型特征 60
5.1 山区社会的人地生态系统结构 60
5.1.1 山区人地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60
5.1.2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的主要类型特征 61
5.1.3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的层次结构 62
5.1.4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结构的变迁类型 62
5.1.5 我国山区人地系统结构优化 64
5.2 山区社会的生计方式 66
5.2.1 生计方式的概念与内涵 66
5.2.2 生计方式研究的意义 67
5.2.3 山区农户生计经营行为的比较特点 68
5.2.4 可持续生计方式的改造生成机制 70
5.2.5 山区农民生计方式个案分析 71
5.3 山区社会的文化特性及其影响 73
5.3.1 山区文化基本特性及形成机理 73
5.3.2 山区文化对山地经济的影响 75
参考文献 77
6 山区社会的人口 78
6.1 山区人口分布特点 78
6.1.1 山区人口分布的历史考察 78
6.1.2 山区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 79
6.1.3 山区人口与生态环境 80
6.2 山区人口的角色关系与心理失衡 81
6.2.1 贫困山区人口的心理障碍 81
6.2.2 造成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形成机制 83
6.2.3 消除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85
6.3 山区人口移动的类型和原因 87
6.3.1 山区人口移动的类型 87
6.3.2 山区人口移动的原因 89
6.3.3 山区人口移动的社会效应 91
6.4 山区工业化与人口迁移 92
6.4.1 山区工业化与人口供求关系 93
6.4.2 山区人口内部迁移的特征 93
6.4.3 山区工业化对人口内部迁移的效果 94
6.4.4 山区人口内部迁移的对策 95
参考文献 96
7 山区社会的组织结构 97
7.1 传统的山区农村社区组织 97
7.1.1 宗族组织 97
7.1.2 行政和准行政组织 100
7.1.3 村际组织 102
7.1.4 现代组织因素的导入 104
7.1.5 山区棚民的社会组织 106
7.2 集体化运动与山区农村社区基层政权组织的创新 107
7.2.1 山区农村社区基层政权组织的创新 107
7.2.2 山区农村社区经济组织的创新 109
7.2.3 我国农村社区组织创新的社会效应 116
7.2.4 林业管理体制与山区社会组织 117
7.3 改革与山区农村社区组织的创新 118
7.3.1 国家对农村直接控制的隐退 119
7.3.2 农村与农民自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120
7.3.3 市场经济与农村和农民组织化变迁 125
参考文献 126
8 山区社会的区域关系 127
8.1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的研究意义 127
8.2 山区外部区域关系类型 132
8.2.1 生态关联关系 133
8.2.2 产业关联关系 135
8.2.3 社会文化类型的协调关系 136
8.2.4 人口迁移关系 137
8.3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失衡的症结 139
8.3.1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失衡的结果 139
8.3.2 城乡关系对立与山区社会区域关系失衡 139
8.4 山区社会区域关系的调整 141
8.4.1 发达国家协调山区区域关系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141
8.4.2 我国协调山区区域关系的对策和措施及其评价 143
参考文献 145
9 山区的贫困问题 146
9.1 我国贫困地区的分布及其特点 146
9.1.1 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在山区 146
9.1.2 贫困地区的范围和分布 148
9.1.3 贫困山区的主要特点 150
9.2 社会结构与山区贫困 153
9.2.1 对2种贫困观的分析 153
9.2.2 山区社会的贫困现象分析 154
9.2.3 山区贫困的社会结构原因分析 156
9.3 山区扶贫战略的评价 157
9.3.1 我国扶贫战略的演变 157
9.3.2 对现行扶贫战略的分析 158
9.4 贫困山区的脱贫模式 160
9.4.1 富裕中的贫困 160
9.4.2 脱贫模式 161
参考文献 167
10 山区农村的技术传播机制 168
10.1 技术传播分析的理论框架 168
10.1.1 技术传播与山区社会变迁 168
10.1.2 技术传播与山区社会结构 170
10.2 山区农村技术传播机制的实证分析 173
10.2.1 研究点的背景条件 173
10.2.2 农户类型分析 174
10.2.3 农户的技术观 176
10.2.4 技术选择的客观条件与制度背景 180
10.2.5 技术交流与社会关系结构 182
10.2.6 技术传播过程中的人际互动 184
参考文献 187
11 山区发展与山区城镇化 188
11.1 山区城镇化的反贫困效应 188
11.2 山区城镇化的过程及特点 190
11.2.1 山区集镇发育的农业发展推动机制 191
11.2.2 山区集镇发育的非农产业集聚机制 192
11.2.3 山区集镇发育的人口吸纳机制 193
11.2.4 山区集镇的确认机制与投入机制 195
11.2.5 社区服务机制与山区集镇社区质量的改善 196
11.3 山区集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201
参考文献 202
12 山区可持续发展 203
12.1 山区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 203
12.1.1 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203
12.1.2 评价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205
12.1.3 研究社会发展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212
12.2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理念 213
12.2.1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发展理念 213
12.2.2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参与理念 217
12.3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行动 219
12.3.1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识 219
12.3.2 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以来的进展 220
12.3.3 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议题 221
12.4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 222
12.4.1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222
12.4.2 影响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 224
12.4.3 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227
参考文献 229
附录 “参与性”方法在山区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230
1 参与性方法及其特点 230
1.1 参与性方法 230
1.2 参与性方法的特点 231
1.3 参与性方法的优点 231
2 PRRA方法在中国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32
3 参与性方法在临安的实践 233
3.1 参与性诊断过程 234
3.2 参与性设计过程 237
3.3 参与性推广方法 238
后记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