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资本理论与区域技术创新:河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新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8048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区域-技术革新-研究-河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资本理论与区域技术创新:河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第一节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现状 2
一、社会资本概念、特征与分类 2
二、国外研究现状 9
三、国内研究现状 20
第二节 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22
一、技术创新概念 23
二、技术创新体系的含义 26
三、国外的相关研究 27
四、国内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36
第三节 社会资本理论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出 38
一、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39
二、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40
三、研究主体的新突破 41
第二章 社会资本下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框架 42
第一节 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42
一、社会资本模式对技术创新影响 43
二、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影响 46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下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60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60
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模式 64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模型 68
一、建立社会资本下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69
二、建立社会资本下企业间合作机制 70
三、社会资本下产学研合作机制 71
四、社会资本下技术扩散与转移机制 71
五、社会资本下区域创新体系模型 72
第四节 河南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体系实证分析 75
一、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76
二、社会资本与高校技术创新能力 77
三、增强社会资本创新能力 79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本质 83
第一节 社会资本下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内涵 83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特征 85
一、社会资本对创新体系促进 86
二、建立适应技术创新的社会资本 90
三、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社会资本双重性 92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本质 94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94
二、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创新体系 96
三、建立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 98
四、建立多渠道社会融资支持体系 100
五、完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102
第四节 河南社会资本下建立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与本质 107
一、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07
二、把文化理念融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 108
三、结合实际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110
四、河南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优势明显 111
五、河南社会资本下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本质 113
第四章 河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120
第一节 社会资本弱效性影响技术创新 120
一、传统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错位 121
二、没有形成对创新主体激励的机制 123
三、人际诚信缺失影响技术创新 124
第二节 社会资本弱效性影响创新资源整合 126
一、社会资本弱效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126
二、社会资本弱效影响创新资金使用效率 128
三、社会资本弱效影响缄默知识学习 129
第三节 没有形成社会资本下政策协调机制 132
一、政府对创新投资认识偏差 132
二、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的不协调 134
三、政府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不到位 135
四、社会对科研人员的认同态度不到位 136
第四节 技术创新没有形成集群和网络 138
一、河南企业集群效应名不符实 139
二、河南企业网络效应缺失 143
三、企业相互交流和学习风气尚未形成 145
四、缄默知识传播受到限制 147
第五节 河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丧失 148
一、政府忽视对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与管理 149
二、创新博弈抑制小企业创新 150
第六节 河南高校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153
一、企业和科研院校的联系不紧密 154
二、高校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动力 156
三、小企业和科研院校难以建立相互支持平台 157
四、高校服务地方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159
第五章 营造社会资本 建立网络化技术创新体系 162
第一节 建立社会引导机制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162
第二节 发展优良文化 弘扬创新精神 165
一、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 167
二、引导高校积极参与技术创新 169
三、鼓励企业间建立稳定的技术交流平台 176
第三节 促使企业集群培养创新网络 179
第四节 建立企业间社会关系网络 182
第五节 建立企业和用户间的创新反馈机制 183
第六节 利用国内外渠道培育创新基因 190
一、区域内培育创新基因 190
二、利用国际渠道培育创新基因 196
第六章 利用社会资本打造企业家创新精神 201
第一节 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基础 201
一、社会资本下的企业家精神 202
二、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05
三、建设社会资本文化 培育企业家精神 208
第二节 培养企业家精神 营造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212
一、培养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 213
二、根据区域实际培育企业家精神 215
三、提倡企业文化推动技术创新 217
第三节 培育企业家精神所需要的社会资本环境 222
一、提倡“士魂商才”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 223
二、承认企业家价值 淡化行政权威 224
三、建立企业家市场 形成激励创新氛围 225
四、学校重视培养企业家精神 226
第四节 培育河南社会资本 增强企业家责任 229
一、培育河南区域优势文化 230
二、发挥政府作用 推动河南文化发展 234
第七章 建立社会资本下高校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237
第一节 利用高校科技实力营造技术创新体系 237
一、推进高校深层次发展 238
二、建设合理的科技评估体系 241
第二节 创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共生范式 241
一、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 242
二、在市场环境中实现共生 243
三、加快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 247
四、培育大学文化 引导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 249
第八章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52
第一节 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科研经费 253
一、企业承担主要科研经费 253
二、政府投入起引导作用 255
第二节 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政策 257
一、完善机构提高创新投入 257
二、强化政府引导作用 259
三、发展风险投资 拓宽投入渠道 260
四、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投资效益 261
五、加大科技开放力度 提高创新水平 261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下建立企业内部创新组织 262
一、选择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263
二、重视企业的积累性创新 264
三、加强企业内部创新管理 268
第四节 增强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70
一、减小博弈阻力 提高小企业创新能力 270
二、减少小企业动态博弈阻力 274
三、消除不对称信息博弈阻力 276
四、构建小企业创新模式 277
第九章 建立扩散机制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284
第一节 完善法律法规 推动技术转移 284
一、强化技术扩散意识 带动企业创新 284
二、制定技术扩散的政策和法规 285
第二节 提高知识产权意识 加大应用力度 287
一、加强对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 287
二、建立科技系统知识产权托管中心 287
第三节 强化政府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288
一、健全科技项目的转移与扩散机制 288
二、发展技术市场 促进技术转移 289
三、安排技术转移专项资金 289
第四节 建立技术转移机构 完善技术扩散机制 290
一、积极培育技术转移主体 290
二、促进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全面发展 290
三、打造名牌技术中介机构 290
四、拓宽技术交易融资渠道 291
第五节 外资技术借鉴与应用 291
一、建立外资技术模仿和吸收机制 292
二、正确处理引资与技术创新关系 294
第十章 弘扬中原文化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297
第一节 改造中原文化丰富社会资本内容 297
一、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297
二、以文化发展促创新体系建设 299
三、建设河南文化丰富社会资本 302
第二节 以文化为基础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305
一、建设文化强省 推动持续创新 305
二、企业持续创新的路径选择 308
第三节 以城市群文化为基础搞好创新体系建设 312
第四节 提倡集聚文化增强技术创新 315
一、倡导相互信任与默契的文化氛围 316
二、政府“穿针引线”扮演好协调角色 316
三、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对技术扩散的推动作用 317
四、提高企业集群内网络组织化程度 317
第十一章 建立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资助机制 318
第一节 以产业优化为契机支持技术创新体系 318
一、把握产业方向 促进技术跨越发展 319
二、培养整合能力 加快核心能力建设 322
第二节 加强群众性技术创新引导工作 324
第三节 强化政府在社会资本培育中作用 325
一、通过政府教化 推动“信任”社会资本的形成 326
二、积极利用社团 培育社会资本环境 328
第四节 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329
一、营造政策环境 支持技术创新 329
二、建立完善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332
三、培育适应中小企业创新环境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