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秀林文存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李秀林文存
  • 李秀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8311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56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876页
  • 主题词:哲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李秀林文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序  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7

正确的能动性和盲动性  19

尊重经验和墨守成规  24

胸有成竹和主观框框  29

科学预见和主观臆测  34

相对性和相对主义  39

现在的可能性和将来的可能性  4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8

可能性、现实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化  54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63

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地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飞跃  73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概括——谈谈《实践论》《矛盾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88

评“四人帮”的实用主义哲学  104

“四人帮”为什么要顽固坚持“精神万能论”?  114

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122

总结历史经验 面对新的课题——关于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几个问题  136

真理不能有阶级性——驳“阶级的真理”、兼论人在真理面前应当平等  156

没有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  170

阶级真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吗?——答王正萍同志  174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研究要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石上  182

简论社会有机体  191

论社会有机体  197

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新探  216

哲学中的最高问题和其他问题的关系  224

“应用马克思学说改造社会”——读《李达文集》第一卷  232

必须“从形而上学转到辩证法”——读刘少奇同志《关于白区的党和群众工作》  238

唯物辩证法教学体系琐谈  246

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54

哲学教学法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26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法纲要  270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289

人类社会(human society)  308

社会与自然(society and nature)  314

劳动创造人(labour creates man)  317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onditions of social material life)  322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324

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population as a factor of social development)  326

人的全面发展(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328

人类解放(liberation of mankind)  33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原则  332

论人心所向  338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  3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6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重读《论十大关系》  38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意义  396

共性个性的辩证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  4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之路  423

遵循真理本身的规律去发展真理  426

关于人的自觉能动性问题——《自觉能动性研究》序  428

改革,也是一场人的革命——《悄悄的革命》序言  432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434

下卷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前言  463

导论 现代化与中国  465

第一节 现代化的涵义和特征  466

一、现代和现代性  466

二、现代化:世界性的巨大变迁  469

三、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473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477

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  477

二、中国现代化的现阶段  48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  484

第三节 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486

一、哲学探讨中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487

二、把握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发展  489

三、探索现代化规律体系和协调机制  490

第一章 中国现代化之目标  493

第一节 现代化目标的哲学涵义  494

一、目标范畴的一般属性  494

二、目标在现代化中的作用  496

三、目标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499

四、现代化目标的系统性  501

第二节 作为目标的现代化模式  504

一、模式在现代化中的意义  504

二、现代化模式的共性  507

三、现代化模式的个性  511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确定和实施  515

一、现代化模式的确定  516

二、现代化模式的实施  518

第二章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522

第一节 现代化的生产力系统  523

一、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523

二、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结构  528

三、现代生产力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534

第二 节与现代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体系  537

一、建立合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538

二、发展全面的社会经济联系  541

第三节 现代生产方式发展的趋势  545

一、科学技术领域里的激烈竞争  545

二、生产结构调整的世界潮流  549

三、全球性的经济体制改革  553

第三章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559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内容和涵义  560

一、作为生存方式的生活方式  560

二、生活条件、生活形式和生活关系  561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功能  563

一、影响生活方式的诸因素  563

二、人的需要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规律  565

三、生活方式的社会功能  566

第三节 传统生活方式分析  568

一、传统生活方式的总体特征  568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  571

第四节 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势  573

一、变革生活方式是历史发展的要求  574

二、生活方式变革的具体表现  576

三、生活方式变革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580

第四章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586

第一节 行为方式的内容  586

一、行为方式的涵义  587

二、行为方式的结构  589

三、行为方式的规律  590

第二节 行为方式与社会生活  596

一、行为方式的社会制约性  596

二、行为方式的社会功能  597

三、行为方式的历史变迁  599

第三节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趋势  603

一、传统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603

二、行为方式现代化的必然性  607

三、现代化行为方式的类型和特征  609

第五章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613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内容  614

一、思维方式的涵义  614

二、思维方式的要素和结构  616

三、思维方式的功能  618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根源和演变  622

一、思维方式的根源  622

二、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  624

三、思维方式的落后现状  626

第三节 思维方式现代化的趋势  628

一、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必然性  628

二、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类型  632

三、现代化思维方式的特征  635

第六章 情感方式的现代化  639

第一节 情感方式的内容和作用  640

一、情感方式的涵义  640

二、情感方式的类型及其关系  641

三、情感方式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643

第二节 情感方式的根源和演变  647

一、情感方式的根源  647

二、情感方式的历史演变  649

三、情感方式的落后现状  652

第三节 情感方式现代化的趋势  655

一、情感方式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655

二、现代化情感方式的类型  658

三、现代化情感方式的特征  661

第七章 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665

第一节 管理的职能、性质和要素  666

一、管理范畴  666

二、管理的职能  668

三、管理的性质  669

四、管理的要素  672

第二节 管理方式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677

一、管理规范的法律化  677

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680

三、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84

四、管理物质手段的自动化  688

第三节 中国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691

一、管理方式现代化的迫切性  691

二、立足中国实际的管理方式现代化  694

第八章 中国现代化之途径  702

第一节 发展商品经济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703

一、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  703

二、商品经济和过渡时期  707

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  711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民主化  716

一、民主的定义和中国民主化的含义  716

二、没有民主的现代化是否可能  720

三、中国民主化的历史和现状  723

四、寻求推进中国民主化的力量  726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繁荣与发展  729

一、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  729

二、现代化中意识形态发展的“主体工程”  732

三、意识形态发展中矛盾的反思  736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之主体  741

第一节 人:主体与客体及其统一  742

一、作为主体的人  742

二、作为客体的人  745

三、人是主客体的统一  747

第二节 人的现实与现实的人  750

一、现实是人的现实  750

二、人是现实的人  752

三、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  754

第三节 现代化:中国人对中国现实的超越  756

一、从现实出发的现代化蓝图  756

二、中国人在现代化中的二重因素  758

三、中国人对现实自我的超越  762

第十章 传统观念的现代化改造  765

第一节 现代化呼唤传统观念的变革  766

一、中国人的现实传统  766

二、现代化是对旧传统观念的改革  770

第二节 传统和谐观念与现代自我意识  773

一、传统和谐观念的内容和特点  773

二、对传统和谐观念的评价和改革  776

第三节 传统依附观念与现代民主意识  780

一、传统依附观念的弊端  781

二、必须强化现代民主意识  786

第四节 传统祖训崇拜与现代自由意识  788

一、传统祖训崇拜的危害  788

二、现代化要求自觉的自由意识  791

第十一章 靠中国人实现中国现代化  796

第一节 开发中国人的主体潜能  797

一、人的潜能及其发挥的条件  797

二、中国人主体潜能的开发  799

三、动能、功能、效能与社会机制  802

第二节 提高中国人的主体素质  805

一、人的素质及其现代化  805

二、提高主体素质的现实途径  808

第三节 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  814

一、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814

二、中国人的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816

李秀林传略  821

李秀林年表  839

编后记  85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