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言学概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认知语言学概论
  • 李福印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440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言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认知语言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 3

第一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言学 3

1.1引言 3

1.2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3

1.3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 7

1.4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哲学假设 8

1.5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10

1.6结语 13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15

2.1引言 15

2.2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16

2.3其他学科的影响 25

2.4结语 28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 30

3.1引言 30

3.2方法论 32

3.3认知语言学的热点议题 33

3.4认知语言学的热点研究方法 36

3.5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38

3.6结语 40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 41

4.1引言 41

4.2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 42

4.3理据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43

4.4象似性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44

4.5象似性的表现形式 47

4.6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存在的问题 52

4.7结语 53

第五章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 54

5.1引言 54

5.2生成语言学简介 55

5.3认知语言学对生成语言学的批判 63

5.4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关系 68

5.5结语 70

第二部分 认知语义学 75

第六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 75

6.1引言 75

6.2意义的本质 76

6.3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一:概念结构的体验性 77

6.4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二: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 78

6.5认知语义学假设之三:语义表征的百科观 79

6.6认知语义学假设之四: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 80

6.7结语 80

第七章 色彩范畴 82

7.1引言 82

7.2色彩研究的历史 82

7.3色彩的神经生理基础 84

7.4色彩的范畴化进程 86

7.5Berlin和Kay的色彩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88

7.6结语 90

第八章 原型理论 92

8.1引言 92

8.2范畴理论发展简史 92

8.3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 97

8.4原型理论的应用 103

8.5原型理论存在的问题 109

8.6结语 109

第九章 基本层次范畴 110

9.1引言 110

9.2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 110

9.3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 113

9.4上位范畴 115

9.5下位范畴 116

9.6结语 117

第十章 框架与框架语义学 119

10.1引言 119

10.2框架的本质:原型和视角 120

10.3框架对语义现象的解释 121

10.4框架语义学与传统语义分析方法 124

10.5框架语义学的应用 126

10.6框架网络工程和知网 129

10.7结语 130

第十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 131

11.1引言 131

11.2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 131

11.3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问题 133

11.4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 140

11.5隐喻研究的信息资源 142

11.6结语 143

第十二章 概念转喻理论 144

12.1引言 144

12.2概念转喻的认知本质 144

12.3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的区别与联系 150

12.4概念转喻的分类 153

12.5作为原型范畴的概念转喻 160

12.6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 165

12.7结语 167

第十三章 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 168

13.1引言 168

13.2心理空间理论 168

13.3心理空间与语篇分析 171

13.4概念合成理论 174

13.5结语 180

第十四章 概念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 181

14.1引言 181

14.2两种理论中的术语 181

14.3认知操作的异同 183

14.4概念合成理论的优势 184

14.5两种理论的互补性 185

14.6合成理论的广泛解释性 185

14.7结语 186

第十五章 意象图式理论 188

15.1引言 188

15.2什么是意象图式 188

15.3常见的意象图式和主要特点 191

15.4意象图式理论的发展轨迹 195

15.5结语 200

第十六章 理想化认知模式 202

16.1引言 202

16.2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概念 202

16.3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构建原则 203

16.4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点 204

16.5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原型效应 205

16.6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应用 211

16.7结语 212

第十七章 一词多义现象 213

17.1引言 213

17.2认知框架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14

17.3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214

17.4框架语义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220

17.5概念合成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221

17.6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扩展性研究 224

17.7结语 226

第十八章 空间关系 227

18.1引言 227

18.2空间关系与认知 227

18.3Talmy对空间场景成分的划分 229

18.4空间图式 235

18.5视角 242

18.6注意力 243

18.7对Talmy理论的挑战 244

18.8结语 246

第十九章 体验性假说 247

19.1引言 247

19.2客观主义和体验性假说 247

19.3体验性假说的实证研究 252

19.4体验性假说的意义和不足 254

19.5结语 257

第三部分 认知语法 261

第二十章 认知语法的概念分析基础 261

20.1引言 261

20.2概念语义学 261

20.3语义内容 264

20.4识解能力 268

20.5结语 271

第二十一章 语法的象征性和结构式 272

21.1引言 272

21.2语法的本质:象征性 273

21.3结构式的定义和类型 276

21.4结构式的相互关系 280

21.5结语 283

第二十二章 概念重叠和语法化 284

22.1引言 284

22.2语言作为多层级的象征结构 284

22.3概念重叠构成单词或词组 287

22.4概念重叠构成句子 290

22.5概念重叠的限制 291

22.6结语 292

第二十三章 构式语法理论 293

23.1引言 293

23.2构式语法理论的渊源 293

23.3构式语法理论模型 298

23.4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 299

23.5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视角 303

23.6结语 304

第二十四章 语言中的焦点和背景 305

24.1引言 305

24.2焦点背景理论的渊源 306

24.3焦点背景理论 308

24.4焦点背景和单句的主语宾语 312

24.5焦点背景和复句的主句从句 315

24.6结语 317

第二十五章 认知参照点 321

25.1引言 321

25.2认知参照点的定义 321

25.3认知参照点的凸显性和动态性 324

25.4认知参照点的解释力 326

25.5结语 334

第二十六章 话题、主语和所有格 336

26.1引言 336

26.2话题与主语概念的理论基础 337

26.3主语、话题和所有格的共性:认知参照点 339

26.4话题、主语和所有格的区别 342

26.5结语 345

第二十七章 概念化的动态性 346

27.1引言 346

27.2什么是概念化和概念化的动态性 347

27.3动态性的认知过程 348

27.4动态性的语言表现 350

27.5自然路径 353

27.6动态性的理论意义 356

27.7结语 357

第二十八章 主观性和主观化 359

28.1引言 359

28.2视角 360

28.3观察排列 361

28.4主观性 363

28.5主观化与虚化 366

28.6主观化与语法化 370

28.7结语 372

参考文献 374

英汉术语对照 41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