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原论 导论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缘起 1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1
一 导言 1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1
二 本篇大意 3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3
三 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7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 17
四 佛学与空理 26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26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 32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35
七 结论 43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46
一 本文宗趣 46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49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55
四 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66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66
五 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73
六 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80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89
一 导论 89
二 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90
三 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93
四 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95
五 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97
六 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101
七 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104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106
一 缘起 106
二 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107
三 辨“或”与“假” 109
四 辨“效” 111
五 辨“辟” 114
六 辨“侔” 115
七 辨“援” 116
八 辨“推” 118
九 辨“辩”之七事 120
十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121
十一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125
十二 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128
一 导言 132
二 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132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132
三 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138
四 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140
五 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142
六 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145
七 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146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148
一 墨家之论“辩” 148
二 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151
三 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154
四 言与无言 160
五 葆光与物化 163
六 孟子之论“辩” 167
七 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170
八 荀子之论“辩” 173
九 孟荀之辩与默 177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181
一 导言 181
二 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185
三 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189
四 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191
五 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198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202
一 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202
二 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209
三 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212
四 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216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219
一 序言 224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224
二 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225
三 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226
四 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227
五 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230
六 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231
七 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232
一 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235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235
二 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237
三 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241
四 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 243
五 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247
六 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250
七 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252
八 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253
一 导言 256
二 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256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256
三 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 260
四 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织所在 262
五 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 265
六 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268
七 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270
八 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272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278
一 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278
二 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283
三 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285
四 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288
五 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290
六 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294
七 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298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 302
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302
一 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302
二 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303
三 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308
四 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311
五 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313
六 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 314
七 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315
八 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317
九 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318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322
一 导言 322
二 诗书中之言命 323
三 春秋时代之天命观 327
四 孔子之知命 330
五 墨家之非命 334
六 孟子之立命义 336
七 庄子之安命论 339
八 老子之复命及荀子之制命观 342
九 易传中庸礼运乐记及大戴礼本命中之天命与性命论 344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348
一 导论 348
二 五德终始说中之帝王受命之三含义 349
三 帝王受命之思想与孔孟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发展 351
四 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 353
五 汉人三命之说之即人之命禄以言命 360
六 王充之自然之命论,及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之分别论 362
七 列子力命论之无“命之者”之命论 365
八 郭象之即遇言命论 367
九 附论郭象与庄子言命之异同 369
十 佛家之以业识言命根论,及范缜之拨无因果论 373
一 宋代理学家之即理言命,与别命于遇之说 376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 376
二 濂溪之即性即命论,与横渠之变化气质以立命论 378
三 程子之穷理尽性即至命论,与天命及外所遇之命 380
四 朱子对“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气分三命之论 383
五 陆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义 386
六 王船山之命日降与无定命义,及立命者之死而不亡义 389
七 戴东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转移趋避者为命之说,及阮元之性命古训之陋 390
八 结论、总述中国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观念 392
索引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