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8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1

总论 1

引言 9

第一篇 水质监测采样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9

第一章 监测站位设计 10

第一节 地面水监测站位设计 11

二、理论计算 12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12

(二)控制断面的确定 13

(一)对照(或背景)断面的确定 13

三、站位的确定 13

(四)湖泊、水库中采样断面的确定 14

(三)消减断面的确定 14

(一)河流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15

四、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15

(五)潮汐河流监测断面的确定 15

(三)河口(感潮河流)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16

(二)湖泊、水库采样点位置的确定 16

第二节 地下水监测站位设计 17

七、断面和点位编号及断面岸边标志 17

五、专家会审与论证 17

六、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17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18

(二)站位的具体调整和确定原则 19

(一)优化布点 19

二、站位的确定 19

三、站位编号 21

(一)调查工业用水情况 22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22

第三节 废水和污水采样站位设计 22

(二)调查工业废水类型 23

(四)调查生活污水的排放情况 28

(三)调查工业废水的排污去向 28

(一)工业废水采样点的确定 29

二、站位的确定 29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 30

第四节 沉积物监测站位设计 30

(二)综合排污口、排污渠采样点的确定 30

(三)柱状样品采样点的设置 31

(二)采样点的设置 31

二、站位的设置 31

(一)采样断面的设置 31

(二)理论计算 32

(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2

第二章 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 32

第一节 地面水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 32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 32

(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3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 33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 33

第二节 地下水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 33

(一)车间排污口 34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 34

(二)理论计算 34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 34

(一)常规监测项目的确定 34

(二)特殊项目选测 34

第三节 废水和污水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 34

(四)确定采样频率和采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35

(三)城市主要入江排污口 35

(二)工厂排污口 35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 36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 38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 38

第四节 水体沉积物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 38

(一)容器材质的选择 39

一、采样前的准备 39

第三章 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及采样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39

第一节 地面水和地下水的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和采样QA/QC 39

(一)水质物理化学特征的现场测定与描述 40

二、水样采集和采样设备及采样QA/QC 40

(二)容器的封口材料 40

(三)容器的洗涤 40

(三)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及采样QA/QC 41

(二)水文参数的测量 41

(二)现场-实验室质控样 52

(一)密码质控样 52

三、采样中的质量控制样 52

二、样品采集 53

一、采样前的准备 53

第二节 废水和污水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和采样QA/QC 53

(一)流量测量 54

(二)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及采样QA/QC 64

一、悬浮物样品的采集 65

第三节 悬浮物样品的采集和采样QA/QC 65

(二)吸滤法 66

(一)压滤法 66

二、悬浮物样品的分离 66

三、沉积物采样的QA/QC 67

二、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 67

三、悬浮物采样的QA/QC 67

第四节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及采样QA/QC 67

一、样品容器的准备 67

(一)样品采集 69

四、柱状沉积物岩芯样品采集及采样QA/QC 69

(三)采样记录 70

(二)样品采集的QA/QC 70

(二)化学法 72

(一)冷藏法 72

第四章 样品保存、运输及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72

第一节 水样的保存方法及QA/QC 72

一、水样的保存要求 72

二、水样的保存方法 72

五、水样的过滤和离心分离 73

四、保存剂的添加 73

三、对保存剂的要求 73

六、水样的保存技术 74

七、水样管理 75

一、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和处理 79

第二节 固体样品的保存、处理和QA/QC 79

第三节 样品运输的QA/QC 81

二、悬浮物样品的保存和处理 81

一、水质采样的安全要求 82

第四节 采样安全 82

三、采样设备的安全运输 83

二、采样设备的安全操作要求 83

第一篇主要参考文献 84

(二)安装调试 85

(一)开箱清点 85

第二篇 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 85

第五章 分析仪器 85

第一节 一般注意事项 85

一、验收 85

(一)天平的分类 86

二、天平的分类与分级 86

二、操作使用 86

三、仪器的维护和管理 86

(一)定期维护 86

(二)仪器技术档案 86

第二节 天平和砝码 86

一、概述 86

三、天平的计量性能指标 87

(二)天平的分级 87

(二)计量性能检定 88

(一)外观检查 88

四、天平的检定 88

(一)天平的正确使用 91

五、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91

(三)检定结果的处理 91

(二)天平的维护 92

(四)跳针 93

(三)横梁扭转 93

六、天平的常见故障及其调修 93

(一)横梁摆动异常 93

(二)横梁自落 93

(七)光学系统的常见故障 94

(六)吊耳倾侧及脱耳 94

(五)带针 94

(二)砝码的允差 95

(一)砝码的等级和用途 95

七、砝码 95

(三)砝码的正确使用 96

(一)玻璃电极的使用和维护 97

三、电极 97

(四)砝码的保养 97

第三节 pH计 97

一、概述 97

二、使用的注意事项与日常维护 97

四、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与使用 98

(二)参比电极的使用和维护 98

二、原理 99

一、概述 99

五、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99

第四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 99

(六)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的局限性 100

(五)用样量少 100

三、特点 100

(一)线性范围广 100

(二)快速 100

(三)应用范围宽 100

(四)设备简单 100

四、仪器与电极的正确使用 101

(四)测量条件 102

(三)溶液 102

五、测量误差来源与消除方法 102

(一)仪器 102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参比电极 102

二、电导仪的级别 103

一、概述 103

第五节 电导仪 103

(一)电导池常数的测定 104

四、仪器的校正 104

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04

(一)电气部分的维护 105

五、仪器的维护 105

(二)电导值刻度的校正 105

(三)温度系数的测定和温度校正 105

(二)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06

(一)概述 106

(二)电导池的维护 106

六、电导率测定的注意事项 106

第六节 测汞仪 106

一、冷原子荧光测汞仪 106

(四)测定条件的设定和影响测定的因素分析 107

(三)仪器的正常安置 107

(五)仪器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 108

(三)仪器的正确使用与日常维护 109

(二)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109

二、冷原子吸收测汞仪 109

(一)概述 109

(五)常见的误差来源与消除方法 110

(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分析 110

一、概述 111

第七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11

(六)仪器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 111

(一)波长的校正 112

二、仪器的校正 112

(三)杂散光的校正 113

(二)吸光度的校正 113

(四)比色皿的校正 114

(四)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115

(三)最佳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115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115

(一)光源强度调节 115

(二)仪器的灵敏度检查 115

(一)空心阴极灯 116

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116

(五)比色皿的沾污 116

(六)控制仪器的温升 116

(七)控制实验条件 116

第八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16

一、概述 116

三、最佳测定条件的选择 117

(六)测定与维护 117

(二)光电倍增管 117

(三)燃烧器火焰 117

(四)雾化器 117

(五)乙炔气钢瓶 117

(三)线性范围 118

(二)粘度及雾化效率 118

(一)空心阴极灯电流 118

(二)通带宽度 118

(三)波长 118

(四)增益 118

四、火焰原子吸收法操作注意事项 118

(一)灵敏度检查 118

(十)仪器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119

(九)背景校正 119

(四)试样的酸化 119

(五)试剂与器皿 119

(六)基体影响 119

(七)记忆效应 119

(八)校准曲线 119

(四)重复测定 120

(三)水与试剂 120

五、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操作注意事项 120

(一)环境因素 120

(二)常用器皿 120

(七)升温程序的设置 121

(六)石墨管和石墨锥 121

(五)进样 121

(二)分析方法 122

(一)分析流程 122

(八)干扰或背景 122

(九)气体的种类与流量 122

(十)记忆效应 122

第九节 气相色谱仪 122

一、概述 122

二、气相色谱的分析流程和分析方法 122

(二)进样系统 124

(一)气路系统 124

三、气相色谱分析的准备 124

(三)色谱分离系统 125

(四)检测系统 126

四、色谱仪使用的注意事项 128

(五)记录系统 128

(五)进样器 129

(四)微量注射器 129

五、仪器的日常维护 129

(一)色谱柱 129

(二)流路系统 129

(三)检测器 129

(四)前延峰 130

(三)大拖尾峰 130

(六)流量计 130

六、异常色谱图的分析 130

(一)无峰 130

(二)拖尾峰 130

(十)主峰前的负尖峰 131

(九)主峰后的负尖峰 131

(五)重叠峰 131

(六)圆头峰 131

(七)平顶峰 131

(八)怪峰 131

(十五)基线和记录笔不回零 132

(十四)连续进样时灵敏度重复性差 132

(十一)保留值正常而灵敏度很低 132

(十二)保留值增加时灵敏度降低 132

(十三)保留值重复性差 132

(二十一)基线噪声 133

(二十)基线不能调满程 133

(十六)程序升温时基线上升 133

(十七)程序升温时基线漂移 133

(十八)等温时基线不规则漂移 133

(十九)基线的周期性毛刺 133

(二)量器类 135

(一)容器类 135

第六章 玻璃仪器 135

第一节 玻璃仪器的分类与型号 135

一、容器与量器 135

(三)其他常用玻璃仪器 136

二、组合玻璃仪器 138

(一)分馏装置 139

(二)亚沸蒸馏器 140

(四)K-D蒸发浓缩器 141

(三)脂肪提取器 141

(六)半自动精密微量移液装置 142

(五)旋转蒸发浓缩器 142

(一)强酸性氧化剂洗液 145

一、洗涤液的配制和使用 145

(七)精密微量注射进样器 145

第二节 玻璃仪器的洗涤 145

(六)RBS洗剂 146

(五)有机溶剂 146

(二)碱性高锰酸钾洗液 146

(三)纯酸洗液 146

(四)纯碱洗液 146

(四)特殊的清洁要求 147

(三)水蒸汽洗涤法 147

二、玻璃仪器洗涤法 147

(一)例行洗涤法 147

(二)不便刷洗的玻璃仪器洗涤法 147

四、玻璃仪器的保存 148

(四)烤干 148

三、玻璃仪器的干燥 148

(一)控干 148

(二)烘干 148

(三)吹干 148

(二)流出时间 149

(一)精度(容量的允许误差) 149

第三节 量器的容量检定 149

一、量器的等级和公差 149

二、量器的校准 150

(一)滴定管的校准 152

(三)量瓶的校准 153

(二)移液管的校准 153

(三)其他规格的试剂 154

(二)高纯试剂 154

第七章 化学试剂与试液 154

第一节 化学试剂 154

一、试剂的质量规格和用途 154

(一)一般试剂 154

(二)保存 155

(一)使用 155

二、试剂的使用和保存 155

(三)重结晶法 156

(二)等温扩散法 156

三、试剂的提纯与精制 156

(一)蒸馏法 156

第二节 水 157

(七)其他方法 157

(四)冻结法 157

(五)萃取法 157

(六)醇析法 157

二、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检验 158

(四)贮存 158

一、实验室用水的质量要求 158

(一)外观 158

(二)等级 158

(三)质量指标 158

(四)吸光度测定 159

(三)可氧化物检验 159

(一)pH值测定 159

(二)电导率测定 159

(一)离子交换树脂 160

四、去离子水 160

(五)二氧化硅测定 160

三、特殊要求的实验用水 160

(一)不含氯的水 160

(二)不含氨的水 160

(三)不含二氧化碳的水 160

(四)不含酚的水 160

(五)不含砷的水 160

(六)不含铅(重金属)的水 160

(七)不含有机物的水 160

(四)注意事项 161

(三)树脂处理 161

(二)交换床 161

(二)质量分数浓度(原称重量百分比浓度) 162

(一)物质的量浓度(原称摩尔浓度) 162

第三节 普通试液 162

一、定义 162

二、一般规定 162

(一)水和溶剂 162

(二)溶质 162

(三)容器 162

三、浓度表示方法 162

(三)水和溶剂 163

(二)浓度 163

(三)体积分数浓度(原称体积百分比浓度) 163

(四)体积比浓度 163

四、试液的使用和保存 163

第四节 指示剂和指示液 163

一、定义 163

二、一般规定 163

(一)名称 163

(二)氧化还原指示剂 164

(一)pH指示剂 164

三、指示剂 164

(五)荧光指示剂 165

(四)吸附指示剂 165

(三)络合指示剂 165

(二)双组分混合pH指示液 166

(一)常用pH指示液 166

四、试纸 166

五、pH指示液 166

一、定义 167

第五节 缓冲溶液 167

(三)多组分混合pH指示液 167

(四)单一盐缓冲溶液 168

(三)酸式盐与碱式盐缓冲溶液 168

二、一般规定 168

三、缓冲溶液的种类 168

(一)弱酸与弱酸盐缓冲溶液 168

(二)弱碱与弱碱盐缓冲溶液 168

(三)磷酸盐缓冲溶液 169

(二)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 169

四、缓冲溶液的选用 169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 169

(一)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 169

(五)混合酸盐缓冲溶液 170

(四)邻苯二甲酸盐缓冲溶液 170

(二)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 171

(一)定义 171

六、标准缓冲溶液 171

(一)溶剂 172

二、一般要求 172

(三)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要求 172

第六节 标准溶液 172

一、定义 172

(二)常用的基准试剂 173

(一)基准试剂 173

(二)试剂 173

(三)仪器 173

(四)浓度 173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173

四、标准溶液的管理 174

(四)标定 174

(三)配制方法 174

(二)废液的回收利用 175

(一)废液的贮存 175

五、废液 175

(三)废液的处理 176

(三)沉淀的条件 177

(二)沉淀的类型 177

第八章 实验室操作技术 177

第一节 重量分析操作技术 177

一、沉淀 177

(一)沉淀的形成 177

(一)滤器和滤材 179

二、沉淀的过滤 179

(四)纯净沉淀的获得 179

(三)沉淀的过滤 180

(二)滤器和滤材的选用 180

四、干燥 181

三、沉淀的洗涤 181

(二)灼烧容器 182

(一)灼烧设备 182

五、灼烧 182

(一)称样量的选择 183

六、称量 183

(三)称量误差 184

(二)称量方法的选择 184

(二)移液注意事项 185

(一)移液管的选择原则 185

第二节 容量分析操作技术 185

一、移液 185

(一)滴定终点与等当点不完全符合所致的滴定误差 186

三、容量分析法的误差来源 186

二、滴定 186

(一)容量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186

(二)滴定管的选择 186

(三)滴定量的选择 186

(四)比色皿的使用 187

(三)比色皿的配套性检验 187

(二)滴定条件掌握不当所致的滴定误差 187

(三)滴定管误差 187

(四)操作者的习惯误差 187

第三节 分光光度分析操作技术 187

一、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187

二、比色皿的选择与使用 187

(一)比色皿的材质 187

(二)比色皿的光程长度 187

(五)呈色化合物组成恒定并符合一定的化学式 188

(四)呈色化合物稳定性好 188

(五)比色皿的清洗 188

三、参比液的选择 188

四、显色剂及其选择原则 188

(一)选择性好 188

(二)灵敏度高 188

(三)呈色变化鲜明 188

(一)常压加热干燥 189

一、干燥 189

(六)呈色反应条件易控制 189

五、比色分析的误差来源 189

(一)方法误差 189

(二)仪器误差 189

(三)辨色误差 189

第四节 实验室的一般操作技术 189

(四)吸附干燥 190

(三)化学结合干燥 190

(二)减压加热干燥 190

(五)常用干燥剂 191

(二)常用的消解体系 193

(一)一般规定 193

(六)冷冻干燥 193

二、消解 193

三、萃取 194

(三)消解操作的注意事项 194

(一)间歇萃取 195

四、蒸馏 196

(二)连续萃取 196

(三)减压蒸馏 197

(二)常压蒸馏 197

(一)一般规定 197

(五)其他类型的蒸馏 198

(四)分馏 198

(二)强氧化剂 200

(一)爆炸物品 200

第九章 实验室安全 200

第一节 防火与防爆 200

一、实验室常用的易燃易爆物 200

(四)遇水燃烧物品 201

(三)自燃物品 201

(六)易燃液体 202

(五)易燃固体 202

(一)安全使用 203

二、安全防护措施 203

(七)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203

(二)妥善保管 204

(一)灭火的紧急措施 205

三、实验室灭火 205

(三)高压气瓶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205

(三)灭火器的维护 206

(二)灭火的方法 206

(一)中毒途径与特征 207

一、化学毒物 207

第二节 防中毒 207

(三)中毒的预防 208

(二)分类 208

(四)中毒的急救 209

(一)特性 212

二、腐蚀性化学毒物 212

(三)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 213

(二)分类 213

第三节 安全用电 214

(三)接地与防雷 215

(二)设备与实验室照明 215

一、电气设备安全技术的基本要求 215

(一)管线 215

(二)触电的预防 216

(一)触电的原因 216

(四)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 216

二、触电的预防与救护 216

(三)触电的急救 217

(十一)消炎粉 218

(十)青霉素软膏 218

第四节 常用外伤药物、器械及敷料 218

一、常用外伤药物 218

(一)碘酒 218

(二)酒精 218

(三)红汞溶液 218

(四)紫药水 218

(五)硼酸液和硼酸软膏 218

(六)新洁尔灭溶液 218

(七)洗必太溶液 218

(八)高锰酸钾 218

(九)氨水 218

第二篇主要参考文献 219

(六)洗眼壶和肾形盘 219

(十二)创可贴 219

(十三)獾油和烫伤膏 219

(十四)云南白药 219

(十五)氧气袋 219

二、常用器械和敷料 219

(一)消毒棉球和纱布 219

(二)绷带和胶布 219

(三)止血带 219

(四)剪刀 219

(五)镊子 219

(一)真值 221

一、误差 221

第三篇 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21

第十章 误差和名词解释 221

第一节 误差 221

(二)随机误差 222

(一)系统误差 222

(二)误差 222

二、误差的分类 222

(三)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 223

(二)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 223

(三)过失误差 223

三、误差的表示方法 223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223

(五)样本的差方和、方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224

(四)极差 224

(二)准确度的评价方法 225

(一)准确度的定义 225

第二节 名词解释 225

一、准确度 225

(二)应注意的问题 226

(一)精密度的定义 226

二、精密度 226

(三)实验用水 227

(二)空白实验值 227

三、灵敏度 227

(一)灵敏度的定义 227

(二)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227

四、空白实验 227

(一)空白实验的定义 227

(二)检出限的几种规定计算法 228

(一)检出限的定义 228

五、校准曲线 228

(一)校准曲线的定义 228

(二)校准曲线的绘制 228

(三)线性范围 228

六、检出限 228

九、最佳测定范围 229

(二)测定上限 229

七、方法适用范围 229

八、测定限 229

(一)测定下限 229

(一)有效数字 231

一、有效数字和数值计算 231

第十一章 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 231

第一节 数据的整理 231

(二)数值修约规则 232

(三)记数规则 234

(四)近似计算规则 235

二、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 236

(一)Grubbs检验法 237

(二)Dixon检验法 239

(三)偏度-峰度检验法 241

(四)Cochran最大方差检验法 243

(五)小结 245

(一)总体和个体 246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 246

第二节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 246

(五)正态分布参数的估计 247

(四)正态分布 247

(二)样本和样本容量 247

(三)统计量 247

(六)统计检验 248

(十)第Ⅰ类错误与第Ⅱ类错误 249

(九)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249

(七)显著性水平和置信水平 249

(八)临界值和临界值表 249

(一)偏度检验 250

二、正态性检验 250

(二)峰度检验 252

(三)偏度和峰度联合检验(多方向的检验) 253

(四)W检验(Shapiro-Wilk检验) 255

(五)D检验(D’agostino检验) 258

(六)正态概率纸检验 260

(一)总体均值与一已知值相等的统计检验 261

三、总体均值的统计检验 261

(二)两总体均值之差等于一已知值和两总体均值相等的统计检验 262

(三)成对观测值情形下两个均值的比较——t检验法 264

(一)总体方差与一已知值相等的统计检验——x2检验法 266

四、总体方差的统计检验 266

(四)多个总体均值相等的统计检验 266

(二)两总体方差相等的统计检验——F检验法 267

(一)区间估计 268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 268

(三)多个总体方差相等的统计检验 268

第三节 测量结果的区间估计 268

二、总体均值μ的区间估计 269

(二)置信区间 269

三、两总体均值之差μ1-μ2的区间估计 270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 271

一、方差分析的定义和用途 271

四、总体方差σ2的区间估计 271

第四节 方差分析 271

(四)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272

(三)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 272

(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272

(一)单因素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 273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273

(二)单因素不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 277

三、双因素方差分析 279

(一)交叉分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280

(二)系统分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285

一、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用途 288

第五节 回归分析 288

三、相关系数及其检验 289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89

四、回归直线的精密度 290

五、一元线性回归的计算 291

(一)截距a=a0的统计检验 294

六、回归直线的统计检验 294

(二)回归系数b=b0的统计检验 295

(三)两条回归直线的比较 296

第十一章附表 298

一、数据流图 306

第一节 微机处理数据的主要环节 306

第十二章 微机处理数据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306

第二节 数据采集 307

五、结果的输出 307

二、数据的采集 307

(一)人工采集 307

(二)自动采集 307

三、数据的输入 307

(一)键盘录入 307

(二)读盘输入 307

四、数据的处理 307

七、培训数据采集人员 308

六、制定数据填写要求 308

一、确定数据采集项目 308

二、确定数据项的数据类型 308

三、确定数据项的计量单位 308

四、确定数据项的数据长度 308

五、设计数据报表或磁盘记录格式 308

(一)保证填写质量 309

二、报表的设计 309

八、建立审核制度 309

第三节 数据报表 309

一、报表的格式 309

(一)财务数据报表 310

三、数据报表实例 310

(二)保证数据填写、录入方便 310

(三)报表的附注 310

(四)体现责任与数据的权威 310

(二)《全国环境监测数据软盘传输统一软件》数据报表 311

(三)全球水质监测系统网数据报表 312

第四节 数据软盘 313

(二)建立数据文件 314

(一)在数据处理程序运行中输入数据 314

一、数据文件名称 314

二、数据文件类型和数据记录格式 314

三、数据文件中对数据项的规定 314

四、数据文件中缺测数据的替代数据 314

第五节 数据的录入与检查 314

一、数据的录入方法 314

(三)比较检查法 315

(二)程序检查法 315

二、录入数据的质量检查 315

(一)人工检查法 315

(五)判断 316

(四)准备 316

第六节 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制和QA/QC 316

一、数学模型的选择 316

二、画流程图 316

(一)数据 316

(二)处理 316

(三)特定处理 316

(十三)并行方式 317

(十二)省略符 317

(六)循环界限 317

(七)连接符 317

(八)端点符 317

(九)注解符 317

(十)流线 317

(十一)虚线 317

三、编写程序 318

(二)高效性 319

(一)易读性 319

(三)动态检查法 320

(二)功能测试法 320

(三)易维护性 320

四、调试程序 320

(一)编译检查法 320

(四)静态检查法 321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322

第二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322

第十三章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322

第一节 概述 322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322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322

(二)基本实验 323

(一)方法选定 323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程序 323

(一)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 326

三、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及其特性 326

(二)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特性比较 341

一、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342

第三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342

(二)计划方案 343

(一)工作机构 343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程序 343

(三)核校标准溶液 347

(四)考核样品的测定 348

(五)实验室间质量控制考核报表 349

(二)尤登试验——双样图 351

(一)公用质量控制图 351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图的应用 351

一、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355

第四节 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 355

(一)实验室工作能力的确证程序 356

二、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程序 356

(三)分析仪器的调试和校准 357

(二)样品净化的质量控制 357

(二)样品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程序 357

三、常用的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技术 357

(一)采样及样品保存 357

(二)制定标准分析方法的目的 360

(一)标准分析方法的定义 360

第十四章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360

第一节 概述 360

一、标准的定义 360

二、标准化的定义 360

三、标准分析方法 360

(一)ISO概况 361

四、国外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化概况 361

(三)标准分析方法的级别 361

五、我国水和废水分析方法标准化概况 362

(二)国外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化活动概况 362

二、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 363

一、国外分析方法标准化的组织管理 363

第二节 分析方法标准化组织管理 363

(一)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 364

二、我国水和废水分析方法标准化程序 364

第三节 分析方法标准化程序 364

一、国外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化的一般程序 364

(二)任务和分工 365

(四)测试结果的报告 366

(三)协作实验 366

(五)数据的统计分析 372

(八)有关名词及符号 376

(七)方法评价和验收 376

(六)上交报告 376

三、参照采用原则 377

二、等效采用原则 377

第四节 国际标准的采用 377

一、等同采用原则 377

(三)环境计量 380

(二)环境标准 380

第十五章 环境标准物质 380

第一节 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 380

一、标准物质与环境标准及环境计量 380

(一)标准物质 380

二、环境标准物质 381

三、国外有关水质的环境标准物质 387

(二)国际常用分类法 390

(一)习惯分类法 390

四、标准物质的分类 390

(一)制备标准水样的一般程序 391

一、标准水样的制备技术 391

第二节 环境水质监测用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 391

(二)制备标准水样的基本要求 392

(一)有机污染物及其标准物质研制的现状与发展 402

二、有机污染物标准物质及研制简介 402

(二)有机污染物纯品标准物质简介 405

一、质量控制水样 407

第三节 质量控制水样 407

(一)质量控制水样的设计 408

二、质量控制水样的制备 408

(四)质量控制水样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409

(三)制备质量控制水样的技术要求 409

(二)制备质量控制水样用的水和试剂 409

(六)质量控制水样的制备实例 410

(五)质量控制水样浓度值的确定 410

一、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值中不确定度的含意 411

第四节 环境标准物质的应用 411

四、新分析方法的研究开发 412

三、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 412

二、环境计量器的检定 412

六、使用标准物质应注意的问题 413

五、仲裁实验 413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操作制度 414

第二节 监测质量保证人员岗位责任制 414

第十六章 实验室管理制度 414

第一节 监测分析人员岗位责任制 414

第五节 实验室内化学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415

第四节 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415

第七节 数据管理制度 416

第六节 样品管理制度 416

第九节 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417

第八节 监测结果审核制度 417

第十节 优质实验室评比条件 418

第十二节 质量保证工作报告制度 419

第十一节 合格实验员条件 419

第三篇主要参考文献 420

附录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 422

附录2.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暂行) 424

附录3.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制度(暂行) 425

附表1-1.常用样品保存技术(据GB 12999—91) 426

附表1-2.采样现场数据记录(据GB 12999—91) 431

附表2.样品保存的一般技术(据ISO/DIS 5667/3,1983) 432

附表1-3.管理程序记录卡片(据GB 12999—91) 432

附表3.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水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差 439

附表4.ISO水质监测委员会1982年以来发布的国际标准 443

附表5.NSI提供的美国环保局部分有证环境单一标准溶液 450

附表6.Supelco提供的美国环保局部分有证环境混合标准溶液 459

附表7.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据GB 5749—85) 463

附表8-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据GB 3838—88) 464

附表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选配分析方法(据GB 3838—88) 465

附表9-2.海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据GB 3097—82) 467

附表9-1.海水水质要求(据GB3097—82) 467

附表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据GB 5084—85) 468

附表10.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据TJ 35—79) 468

附表12-2.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据GB 8978—88) 469

附表12-1.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据GB 8978—88) 469

附表12-3.部分行业最高容许排水定额及污染物最高容许排放浓度(据GB 8978—88) 470

附表12-4.污水分析和采样方法(据GB 8978—88) 475

附表14-1.日本新排水标准、地下水标准及测定方法和仪器(据日本环境厅新排水标准通告) 477

附表13.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值(据GB 4284—84) 477

附表14-2.日本自来水水质标准、监测方法及分析仪器(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的新水质标准) 479

附表14-4.日本自来水水质监测项目(26项)(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的新水质标准) 480

附表14-3.日本自来水水质必备性状(17项)(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的新水质标准) 480

附表14-5.日本环境水质标准及检测方法(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的新水质标准) 48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