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任继愈文集 3 中国哲学史研究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任继愈文集 3 中国哲学史研究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哲学史研究二 1
专集二 1
天人之际 1
序 1
一 哲学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 3
二 宗教、哲学与人生 6
三 中国与西方的安身立命之学 8
四 中国哲学史的特点 10
五 如何看待唯心主义 13
六 中国哲学发展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5
七 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 18
八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地区性和多种文化的融合过程 20
九 详细占有历史资料 26
一○ 中国哲学的成长期 29
一一 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的互相转化 32
一二 哲学思想的继承问题 35
一三 继承以谁为主 38
一四 “微言大义” 41
一五 论阴阳五行说 43
一六 重视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 46
一七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 48
一八 “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51
一九 文化遗产的增益现象 54
二○ 先秦两汉的哲学探索 57
二一 《易经》本义与后人的解说 58
二二 《周易》特点和研《易》原则 61
二三 《周易》研究的方法 64
二四 儒道两家思想何以影响深远 66
二五 已具备了研究孔子的条件 71
二六 汉以后的孔子 74
二七 孔子的贡献和被后代的尊奉 76
二八 天文学与老子 79
二九 王夫之反对“道生天地” 82
三○ 不可替古人讲清楚 84
三一 发展观与老子研究 85
三二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 88
三三 庄周的“回到原始” 91
三四 后期庄学:从天道自然无为到宿命论 93
三五 后期庄学:从相对主义到虚无主义 97
三六 后期庄学: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103
三七 庄周的绝对运动观 107
三八 虚静和游世 110
三九 释《庄子·齐物论》篇的“以明” 113
四○ 韩非的参验 116
四一 先秦哲学无“六家” 118
四二 司马迁论历史动力 121
四三 从汉代的神学经学到魏晋的思想解放 123
四四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佛学 125
四五 玄学简论 126
四六 魏晋南北朝哲学概说 129
四七 王弼的“崇本息末” 132
四八 隋唐哲学概说 134
四九 李贽思想的进步性 136
五○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民族哲学家 140
五一 文化发展诸现象 145
五二 中国哲学的前途 150
五三 中国哲学的远景 152
五四 总结传统哲学,发展马克思主义 156
五五 美学是鉴赏之学 161
五六 美的范型、形式 163
五七 论“自然美” 166
五八 美学、艺术与宗教 168
五九 上帝、祖先崇拜及其演变 172
六○ 宗教变化的四种形式 174
六一 宗教学的基本问题——天人(神人)关系 175
六二 宗教产生的两个根源 178
六三 康德论上帝存在 180
六四 泛神论在宇宙观方面对宗教的破坏作用 183
六五 泛神论在方法论方面对宗教的破坏作用 185
六六 重视对儒教的研究 188
六七 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 189
六八 宗教与中世纪 194
六九 中国哲学与中国的宗教 197
七○ 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 202
七一 三教合一 208
七二 佛教向儒教的靠拢 210
七三 三教合一与中国封建社会 212
七四 儒教与封建社会 215
七五 儒教的彼岸世界 218
七六 从儒家到儒教 220
七七 儒教个性与宗教共性 223
七八 儒教是人伦日用中的神学 225
七九 主敬、慎独与坐禅 228
八○ 儒教与国民性 230
八一 韩愈排佛 231
八二 韩愈的道统论 233
八三 佛教与儒教 236
八四 北宋儒教对佛教的继承 240
八五 从程门立雪看儒教 242
八六 朱熹论人性和求仁 246
八七 朱熹的格物穷理 249
八八 朱熹的天人合一 251
八九 事父事君也是妙道 254
九○ 朱熹的天 256
九一 白鹿洞学规的政教合一精神 257
九二 朱熹的宗教感情 260
九三 儒教的国教品格 263
九四 朱熹《四书集注》的特点 265
九五 《四书集注》的历史地位 266
九六 佛教与佛教研究 268
九七 佛教文化传播的“势差”现象 270
九八 佛教的本貌和变迁 272
九九 佛教的“判教” 274
一○○ 天台宗的判教 276
一○一 我们对佛教的态度 278
一○二 从儒教经学到佛教经学 280
一○三 南北朝佛教经学 282
一○四 从玄学到般若学 285
一○五 南北朝的社会和各自的佛教 288
一○六 心性论是南北朝佛学的核心 291
一○七 论中观学派 294
一○八 中观学派“十八空” 298
一○九 中观学派“八不缘起” 300
一一○ 关于《物不迁论》 302
一一一 关于《不真空论》 304
一一二 僧肇的《般若无知论》 306
一一三 慧远论“神” 308
一一四 慧远报应观的主体 310
一一五 慧远和鸠摩罗什关于“法身”的讨论 312
一一六 慧远的神和传统的鬼神观念 314
一一七 慧远的报应论 316
一一八 道生的顿悟说 318
一一九 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论的本土血缘 320
一二○ 《维摩诘经》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心态 322
一二一 《维摩诘经》的佛国论 324
一二二 《法华经》的“开佛知见” 326
一二三 《法华经》与观音信仰 327
一二四 《华严经》中的毗卢舍那佛 329
一二五 《华严经》的“一多相即” 331
一二六 《摄大乘论》的“八识说” 333
一二七 关于《大乘起信论》 336
一二八 隋唐佛教宗派与寺院经济 338
一二九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 339
一三○ 法相宗的根本观点 341
一三一 法相宗的“种子说” 342
一三二 法相宗的因缘说 344
一三三 法想宗的成佛论 346
一三四 玄奘的成就和国家的支持 347
一三五 菩提达摩论 349
一三六 弘忍的禅学 350
一三七 用禅宗的思维方法研究禅宗 353
一三八 神秀北宗禅 354
一三九 南北禅宗异同 356
一四○ 惠能南宗禅 359
一四一 宗密的禅法 362
一四二 超脱与成仁 364
一四三 敦煌本《坛经》 367
一四四 《中华大藏经》的校勘方式 369
一四五 论翻译 371
一四六 道教研究的重要性 373
一四七 道教概述 375
一四八 道教的发展阶段 378
一四九 内丹学与心性论 380
一五○ 全真教与儒教 382
一五一 三教鼎立中道教的命运 383
一五二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概况 385
一五三 隋唐道教 388
一五四 宋元道教 392
一五五 明清道教 395
一五六 道家、道教以及对日本等国的影响 398
一五七 由道教衍生的民间宗教 401
一五八 论道书的编辑 405
一五九 《中国行业神崇拜》一书的特点 407
一六○ 《古代基督教史》的特点 409
一六一 整理古籍也要走现代化的道路 413
一六二 族姓之根与文化之根 416
一六三 从孔门说诗看孔子教学 421
一六四 思想家和政治家 425
一六五 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 427
一六六 精神文明的内容 431
一六七 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433
一六八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434
一六九 救亡,与中国近代历届政权的寿夭 436
一七○ 我们应该求助谁 437
一七一 清除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439
一七二 正确对待中医 441
一七三 人才的涌现与配置 443
一七四 人才的选拔与流动 446
一七五 创业人才与守成人才 449
一七六 武则天与宗教 453
一七七 武则天的皇位继承 455
一七八 韩愈的古文 457
一七九 书写工具与书法 460
一八○ 文化思潮与书法风格 462
一八一 “南帖北碑” 463
一八二 隋唐书法 464
一八三 宋代书法 466
一八四 明清以来的书法 468
一八五 汤用彤先生尊重史实的治学态度 470
一八六 汤用彤先生的史学和史识 472
一八七 浩荡为学 高尚做人 474
一八八 虚往而实归 475
一八九 昂首天外 挥斥八极 476
一九○ 伟大而高尚的理想 深挚又悲苦的责任感 478
一九一 谈学术文章的写作 482
一九二 充实的伪书与空洞的真品 485
一九三 知人论世与为人处世 488
一九四 国子监祭酒与北大校长 491
一九五 北大的“大” 492
一九六 松公府旧北大图书馆杂忆 494
一九七 追求——自我小传 498
一九八 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史 500
一九九 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 503
二○○ 我的书斋 505
二○一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508
编后记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