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
  • 胡伟希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散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我的哲学之路(代序) 1

第一编 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哲学 1

一、中西形而上学之辨 1

(一)西方哲学重视“转识成智” 2

(二)中国哲学讲究“由智化境” 6

(三)中西哲学如何“会通” 10

二、意象语言把握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13

(一)“康德问题”与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意义 13

(二)中国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意象语言 19

(三)中国诠释学传统:言与境 26

三、意象理论与中国哲学思维之变迁 29

(一)两大思维方式:逻辑与直觉 29

(二)思维方式与心智结构 33

(三)中国思维方式与诗 38

(四)中国思维方式的发展:隐喻及其他 44

(五)余论 52

四、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基本问题 53

(一)“康德问题”的普遍性与哲学诠释学“原型” 53

(二)从日常语言到意象语言 56

(三)智的直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 60

(四)境:从“有我”到“无我” 64

(五)几点结论 69

五、自本体与对本体:论中西哲学诠释学传统 70

(一)神知与人知:哲学即诠释 70

(二)对本体思维与西方哲学问题的追寻 72

(三)自本体思维与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观念 76

(四)中西诠释哲学的对话与融通 80

第二编 从中西哲学比较到中观哲学 85

六、思维态势与哲学类型 85

(一)“中国有无哲学?” 86

(二)中国哲学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87

(三)对以往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反省 89

(四)哲学思维态势与哲学类型 91

七、中西哲学比较与中观哲学 97

(一)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哲学:特点与问题 97

(二)中国哲学与中观思维 100

(三)中国中观哲学的特征与形态 104

(四)中观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的在世方式 109

八、中观哲学论纲 113

(一)世界从“观”开始 113

(二)中观认识论的结构 116

(三)外在关系与内在关系 119

(四)生命的十字架之真 124

九、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 127

(一)“中”的含义与中观思维的起源 128

(二)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的中观思维 131

(三)先秦以后的中观思维方式 136

(四)中国哲学中观思维的特性 140

第三编 儒家社群主义研究 145

十、“社群主义”与儒家观念 145

(一)“社群主义”析名 145

(二)国家与共同体:东西方社群主义之类型 148

十一、作为政治哲学的儒家社会乌托邦何以可能——兼对《礼记·礼运》的分析 152

(一)儒家乌托邦的形成与历史 152

(二)政治范导性原理与政治构成性原理 156

(三)儒家社会乌托邦的意义 161

十二、儒家社群主义:以“四书学”为中心 166

(一)问题的提出:儒家作为社群主义何以可能? 166

(二)“四书”作为儒家社群主义思想体系之开展 169

(三)儒家社群主义的基本特征 175

(四)儒家社群主义的现代转折与发展前景 177

十三、儒家社群主义的两种类型 187

(一)东亚儒学社群主义的共同思想资源与共通文化心理结构 187

(二)中韩儒家社群主义的历史发展 192

(三)东亚儒家社群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 201

十四、由“内圣外王”到“外圣内王”——儒家社群主义政治哲学的现代转型 207

(一)从《政道与治道》谈起 207

(二)“外圣内王”何以可能? 212

(三)“新制度儒学”与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转化 217

第四编 传统哲学智慧的再发现 224

十五、从孔子看儒家人文性伦理何以可能 224

(一)人文主义与伦理 224

(二)孔子“人文性伦理”的涵义 227

(三)人文性伦理何以可能? 230

十六、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人性论 233

(一)先秦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 233

(二)论作为伦理道德基础的儒家性善论 238

十七、儒家心性论的课题及其解决 247

(一)伦理道德观念与性善论 248

(二)儒家心性之学的两种传统 251

(三)儒家心性之学的创造性转化 256

十八、传统文化三论 260

(一)儒家心性之学 260

(二)中国人格心理结构 264

(三)“传统文化复兴” 265

十九、儒家生态学基本观念的现代阐释 267

(一)儒学作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生态学” 267

(二)“天人合一”析义 269

(三)“赞天地之化育” 271

(四)“德性之知” 274

(五)“民胞物与”精神 277

(六)论“执两用中” 279

(七)结语 282

二十、儒道佛休闲思想之比较 282

(一)中国哲学中的休闲观念 282

(二)儒道佛休闲哲学之特质 288

二十一、儒家中观经济思想的当代意义 303

(一)对现行经济学理论的质疑 303

(二)经济哲学何为? 306

(三)儒家的经济哲学:以中观为核心 310

(四)儒家中观经济哲学的方法论 314

二十二、老子的中观哲学与当代人类价值之重建 318

(一)老子中观哲学的含义 318

(二)老子的中观哲学与当代人类社会价值的重新厘定 327

二十三、“幸福的艺术”:从庄子到禅佛学 331

(一)顺生: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331

(二)适意:幸福“由我作主” 337

(三)无执:幸福作为过程 340

(四)幸福的中观之境 345

(五)总结:幸福的境界与分层 351

第五编 中国哲学的未来 353

二十四、中国古典哲学之终极原理 353

(一)主体性与近代以来的伦理危机 353

(二)中国伦理哲学的基本观念 355

(三)结论:传统与伦理理性 359

二十五、“汉话胡说”与现代儒学的重构 360

(一)20世纪儒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省 360

(二)从“汉话胡说”到“汉话今说”:儒学理论的现代重构 364

(三)当代儒学理论建设的新问题与新视野 368

二十六、人文学与中国哲学传统 371

(一)何为“人文学”? 371

(二)人文学的本性 374

(三)人文学的方法:经典与诠释 376

(四)人文学的中国哲学视界——以道为中心 381

二十七、论“境界交融”——人文学作为求道的学问如何可能 384

(一)问题的提出:人文学中的“言意之辨” 384

(二)何为“境界交融”? 388

(三)通感与境遇 392

(四)结论:人文知识与德性的良性互动 396

二十八、中国经验:哲学与人文学的沟通何以可能——兼论人文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 398

(一)缘起:语言作为“道之家” 398

(二)中国哲学的意象语言 400

(三)从“鱼乐之辩”说起——“本体”的分析 405

(四)以“在场”烘托“不在场” 409

(五)言道的三种叙事风格及其契悟:诗、史、思 41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