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文化传播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跨文化传播学
  • 孙英春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文化传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本土追问” 1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视域 12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与学科诞生 13

一、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 14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18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基础 23

一、人类学的影响 24

二、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启示 27

三、符号学、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贡献 32

四、哲学与文化研究的经验 36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问题视域” 41

一、文化的特征与体系 41

二、传播的特征与功能 46

三、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 49

四、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全球场域” 54

第二章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方法论 61

第一节 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 62

一、文化传播与文化差异理论 63

二、有关有效传播及认同的协商与管理理论 66

三、聚焦于传播网络的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理论 70

四、跨文化调整与适应理论 72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举例 78

一、民族志:田野工作与文本写作 79

二、跨文化比较 85

三、话语分析 88

四、扎根理论 94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98

一、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 99

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辨 103

第三章 传播中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108

第一节 符号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109

一、符号与符号学 110

二、索绪尔、皮尔斯、巴特、卡西尔的符号思想 114

第二节 传播中的语言符号 120

一、语言与文化 120

二、语言与传播 127

第三节 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 133

一、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34

二、身体语的组成 136

三、沉默的意义 141

四、文化中的时间 144

五、文化中的空间 149

六、服饰与颜色 153

第四章 差异与冲突:基于文化的观念与规范体系 158

第一节 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160

一、针对文化差异的理论主张 160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64

三、人际冲突与文化冲突 168

第二节 文化的观念体系 172

一、世界观的差异 173

二、价值观的中西差异 177

价值观差异的四个维度 178

个人主义在西方的演进 181

东西传统中的集体主义 183

价值观的变动 186

第三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188

一、习俗与禁忌 189

二、礼仪与道德 192

三、宗教 199

四、制度与法律 206

第五章 社会互动与认同的建构 211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 213

一、社会互动、社会化与符号互动主义 213

二、文化群体与社会分层 217

三、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22

参考群体与意见领袖 225

创新的扩散 226

四、人际关系理论与中西传统 228

人际需要VS.社会交换 228

个人本位VS.群体取向 231

第二节 认同的定义与建构 235

一、认同: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235

认同的特征 236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237

二、社会性别的角色与认同 241

第三节 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45

一、文化认同的稳定与流变 246

二、民族、族群及其认同建构 250

民族认同、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254

族群认同与认同发展研究 259

移民、族裔散居与跨界族群 262

三、国家认同的定位 266

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 268

国家认同的危机与思路 270

第六章 文化的认知体系与文化心理研究“路线图” 274

第一节 认知的基础:感知与思维方式 276

一、影响感知的文化因素 276

二、思维方式的中西差异 280

三、国民性格:文化群体的“平均人格” 286

第二节 态度的两种类型 290

一、态度的定义与功能 291

二、定势与偏见 293

定势 294

偏见 297

归因理论 300

第三节 面对本土场域的文化心理研究知识谱系 302

一、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的互动 303

二、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心理学 306

三、本土心理学的兴起 310

第七章 文化适应、传播能力与技术的影响 314

第一节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315

一、文化休克与“返回本文化休克” 316

二、文化适应、文化涵化与文化同化 319

个体与群体的文化适应 321

文化涵化与文化同化 323

第二节 传播能力与组织的实践 327

一、传播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 327

二、对话与倾听:一种理想模式 334

三、组织的跨文化传播 341

组织与组织传播研究 342

跨文化培训 345

跨文化谈判 347

跨文化广告 349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技术空间 350

一、技术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本质 351

关于技术发展的文化差异 354

跨国传媒的文化影响 356

二、新媒体传播与虚拟社会 357

三、“数字鸿沟”与网络伦理 360

第八章 文化多样性、文化对话与文化现代化的当代选择 366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367

一、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政策 367

二、文化相对主义:从学术话语到共有观念 374

文化中心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 376

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反思” 379

第二节 文化对话、文化合作与“文化共同体” 381

一、文化对话、文化合作与文化遗产保护 382

二、中韩日文化传统的同质性 386

三、面向未来的“东北亚文化共同体” 393

第三节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本土的“焦虑”与选择 398

一、传统与现代性 399

现代化理论的转向 399

传统与中国 402

二、本土与全球社会 407

文化“同质化”? 408

文化现代化的观念与制度安排 411

第九章 文化权力、国家形象与全球伦理 414

第一节 文化的权力关系与后殖民主义话语 416

一、文化的权力关系与秩序 416

文化帝国主义话语的当代意义 418

文化霸权与“世界信息和传播新秩序” 421

文化外交及对软实力理论的“反思” 424

二、后殖民主义的“话语场” 429

从萨义德到霍米·巴巴 431

对后殖民主义的“批判” 435

第二节 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 439

一、中国形象的衍变 439

二、文化形象的定位 444

三、文化形象的对外传播 447

第三节 跨文化传播的伦理空间 451

一、走向全球伦理 451

二、全球伦理的三个层次 455

三、本土文化的伦理主张 458

后记 463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