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导论 第3版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哲学导论  第3版
  • 张世英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导论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 3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 3

一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 3

二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 7

三 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 12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 15

一 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 15

二 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 18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26

一 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 26

二 相同与相通 32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41

一 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 41

二 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 44

三 想象的重要意义 47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50

一 两种无限的含义 50

二 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 53

三 “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 55

四 “人生在世”的全过程 56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 60

一 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 60

二 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64

第七章 论境界 68

一 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 68

二 境界的形成 71

三 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 72

四 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74

第八章 境界与文化 77

一 四种人生境界 77

二 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78

三 文化的评判问题 80

四 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 83

五 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活动的具体性 86

六 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 89

第九章 超越自我 90

一 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 90

二 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 96

第十章 超越之路 102

一 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 102

二 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 105

三 超越有限的历程 108

四 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 110

第二篇 审美观 117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 117

一 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117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120

三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125

第十二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128

一 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128

二 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 131

三 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 133

四 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 135

第十三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 138

一 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 138

二 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 140

三 真理的场所——艺术品 143

四 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 147

五 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 150

第十四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 152

一 理论 152

二 历史 159

第十五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 166

一 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 166

二 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 169

第十六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 177

一 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 177

二 语言学转向 180

三 语言意义的转换 183

四 “大言”与“小言” 187

第十七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192

一 语言的诗性 192

二 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 196

三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 198

第十八章 美与真善 204

一 古希腊时期 204

二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206

三 近代 207

四 现当代 210

五 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 212

第三篇 伦理观 217

第十九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217

一 哲学史上的道德观 217

二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221

三 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 225

四 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228

第二十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 231

一 “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231

二 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 232

三 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 234

四 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 236

五 “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 238

六 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 239

第二十一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 242

一 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 242

二 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245

三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248

第二十二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顺应与理解 250

一 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 250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51

三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253

第二十三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 256

一 从独白到对话 256

二 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 258

三 理与情 261

第二十四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 264

一 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 264

二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266

三 “知”哲学与“行”哲学 269

四 道家既“知”“道”亦“行”“道” 272

五 哲学与人生 273

第四篇 历史观 277

第二十五章 古与今 277

一 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 277

二 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 283

三 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 288

第二十六章 传统与现在 289

一 传统的性质与形成过程 289

二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 292

第二十七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298

一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 298

二 时间距离的意义 300

三 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著 302

四 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 304

第二十八章 中心与周边 307

一 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 307

二 “万变不离其宗”剖析 308

三 民族性与时代性 312

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313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 319

第二十九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319

一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 319

二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325

第三十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 339

一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 339

二 主要发展阶段 341

第三十一章 从“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 363

一 “天人合一”的特点 363

二 “万有相通”的特点 365

三 “天人合一”与“万有相通”的区别以及中西文化史上从前者到后者的发展过程 367

四 在中国现实中“万有相通”进展迟缓及其原因 369

五 “万有相通”的哲学要求把“有我”与“忘我”结合起来 371

六 “万有相通”的哲学是中华文化走向未来的明灯 372

余论:希望的哲学 374

一 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 374

二 希望就是虚拟 375

三 希望就是战斗 376

四 希望与命运 376

五 希望与失望 377

六 希望与无限 37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