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吴必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 ISBN:750321825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11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744页
- 主题词:旅游资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1
一、引言 1
图1.1 全球国际旅游人数的持续增长 1
图目录 1
Contents 1
CHAPTER1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1
《旅游学术文库》出版说明 1
二、游憩与旅游研究及其对区域旅游规划的作用 5
(一)游憩与旅游科学及其对旅游规划之影响 5
1.一些流行概念的评析 7
图1.2 旅游、度假、运动之间的关系 10
2.旅游的广义涵义与旅游规划研究的对应 11
图1.3 游憩活动谱 12
图1.4 旅游活动在各行业中的分布 13
表目录 14
表1.1 旅游业的关联性:北京市旅游规划案例 14
表1.2 《旅游学刊》1986~1999年间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15
表1.3 中国旅游方面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分布(不完全统计) 16
表1.4 部分美国大学及研究生院设立的与旅游有关的专业或研究方向 17
(二)地理学对旅游和旅游规划的研究 20
图1.5 旅游地理学者转入旅游地理学前的专业背景 22
图1.6 旅游地理学家对各项研究内容的支持率:体现其认知水平 23
图1.7 旅游地理学家实际研究的内容:体现与认知水平的差距 24
图1.8 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中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25
(一)旅游人类学:以人为本的规划哲学 26
三、新的理论基础 26
表1.5 旅游业的二元文化结构 27
(二)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规划 29
(三)景观生态学 31
表1.6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及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33
(一)旅游系统 35
四、旅游系统理论与区域旅游规划 35
图1.9 旅游系统的结构 37
(二)旅游规划的系统分析 39
第二章 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 42
一、旅游规划在中国的发展 42
CHAPTER2 General Paradigm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42
(一)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 43
表2.1 区域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的理由 43
1.不同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研究述略 44
(二)中国旅游规划发展述评 44
表2.2 地理学领域内旅游开发与规划方面的硕士论文(不完全统计) 45
2.旅游规划编制实践及其理论思考 47
3.旅游规划批评 48
(三)评论者的建议 50
二、旅游规划的基本类型 51
表2.3 旅游规划的时一空二维分类 52
(一)区域旅游规划 53
(二)旅游社区规划(及设计) 55
图2.1 规划之鹰 56
(三)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性质 56
三、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模式 57
表2.4 区域旅游开发模式 58
图2.2 区域旅游开发思路框架 59
图2.3 国家公园规划与决策的框图 60
(一)确定一个发展目标 60
图2.4 长期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年限 61
(二)进行两个基本分析 65
表2.5 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的表层和里层分析内容 66
(三)设计三个发展板块 67
表2.6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方案的前台、中间与后台板块 67
(四)构建一个支持系统 69
四、区域旅游规划的技术程序 69
(一)规划立题 69
(二)规划提示(TOR,Terms of Reference) 71
(三)规划原则与依据 71
(四)规划成果形式 72
五、区域旅游规划案例范式 73
(一)北京市案例 73
表2.7 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74
图2.5 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结构 75
(二)四川省案例 76
1.规划简介 76
表2.8 不同规划文本允许有内容及格式的差异 76
图2.6 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本结构 77
2.对四川省旅游规划的评价 78
表2.9 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收益—成本分析 80
表2.10 近中期行动计划时间表和任务分解:九寨沟案例 81
图2.7 《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四川省旅游资源相对地位的判断 82
第三章 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86
CHAPTER3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of Tourist Market 86
一、旅游市场数据收集与分析 88
图3.1 旅游需求的影响要素 88
表3.1 游客研究中主要的调查法 89
(一)现场流量测定 89
图3.2 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 90
(二)历史数据收集与分析 92
图3.3 1978~1998年北京市国际旅游人次数和外汇收入增长曲线 93
图3.4 北京石花洞1988~1996年分月流量曲线 94
图3.5 上海市国内旅游人数和旅馆入住人数增长趋势 95
(三)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95
1.收入与出游力 96
表3.3 美国人年均家庭收入对游憩活动参与率(%)的不同影响 97
表3.2 美国家庭收入与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关系 97
图3.6 收入水平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弹性 98
图3.7 不同地区购物旅游者在上海的购物消费水平 99
2.闲暇时间与出游力 100
3.年龄与出游力 101
表3.4 美国人年龄与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关系 101
图3.8 上海市民各年龄段的出游率分布 102
图3.9 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出游偏好 103
图3.10 影响不同年龄组被试做出出游决策的因素 104
4.职业与出游力 105
表3.5 上海市民的职业与出游目的的关系 105
图3.11 上海市民受教育水平与出游率的关系 106
5.教育程度与出游力 106
图3.12 家庭规模对游憩活动参与率的影响 107
6.家庭结构与出游力 107
7.旅游动机对市场特征的影响 108
(四)中国各类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与未来趋势 109
1.目的地中国的国际旅游市场 109
图3.13 欧洲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109
2.庞大国内旅游市场基本特征 112
3.旅游市场的新走向 113
图3.14 新旅游者 114
(一)常用空间分析技术 115
1.客源地:出游率、等游线和游憩活动空间(RAS) 115
二、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 115
2.目的地:市场吸引圈分析 117
图3.15 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居民的出游力比较 117
图3.16 上海市民的游憩活动空间和出游半径 118
图3.17 吸引力与距离的关系 119
3.普遍现象:旅游距离衰减 120
图3.18 市场竞争圈 120
图3.20 来沪购物旅游者客源地分布反映的距离衰减 122
图3.19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购物者距离衰减曲线 122
表3.6 厦门市自费旅游者不同年龄组出游半径比率分布(%) 123
(二)旅游需求预测定量方法 124
表3.7 旅游预测技术与适用模式 125
1.探研预测 125
图3.21 旅游预测中使用的几种趋势曲线 126
表3.8 各种假设下的情景分析(泰国旅游预测:1975年~1980年之情景) 131
2.推演预测 132
4.其他预测方法 132
3.标准预测和综合预测 132
表3.9 购买概率调查表 132
表3.11 权重预测法 133
表3.10 销售人员综合意见法 133
(三)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规律 134
图3.22 游客目的地选择的机会组模型 135
(四)旅游市场分析的多学科方法 136
图3.23 心理状态与景观状态之间的关系:一种目的地选择模型 136
表3.12 不同人格特征的游客的旅行偏好 137
图3.24 Plog模型 137
1.有更多的旅游者直接参与研究 139
(五)旅游市场研究的最新趋势 139
2.市场细分分析更趋完善 140
表3.13 被试游客自我报告式问卷调查式样 140
表3.14 旅游市场细分的基本类型 141
3.P—I分析(Performance-Importance Analysis) 142
4.转化研究(Conversion Studies) 142
三、一些适用于国内旅游市场预测的基本规律 142
(一)中国国内客源市场与距离的关系 143
图3.25 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 143
表3.15 中国城市居民在不同距离目的地的到访率 144
表3.16 旅游时间与旅游域范围表 148
图3.26 旅游时间与旅游域范围关系图 148
表3.17 中国双休日客源市场的细分 149
表3.18 西安市国内游客市场在地域上的细分 149
(二)中国客源市场的细分研究 149
CHAPTER4 Inventory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150
第四章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150
一、旅游资源分类 153
表4.1 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系统 154
表4.2 1992版《规范》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156
表4.3 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系统简表 158
表4.4 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分级系统 159
二、旅游资源调查与创新 163
(一)一般资源调查 163
(二)新资源的发现 164
(三)资源(产品)创新 165
三、旅游资源利用价值与容量评价 166
(一)景观质量评价 167
表4.5 区域景观评价框架 169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170
1.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 171
表4.6 旅游特色资源评价指标界值 172
表4.7 日本交通公社提出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173
2.评价的物理技术 174
表4.8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参评要素层次等级 174
3.价值观的作用:心理感应评价 176
图4.1 北海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结构 177
4.旅游地引力评价 178
(三)专题旅游资源评价 179
图4.2 旅游地魅力度评价体系 179
1.风景名胜区 179
2.自然保护区与森林 180
3.海滩 180
4.喀斯特景观(含洞穴) 180
(四)人类福祉与健康价值评价 181
1.风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81
2.天气与气候 182
3.空气负离子 184
图4.3 加拿大冬季气候的游憩潜力指数分布 184
表4.9 不同环境中的空气离子浓度 185
(五)旅游容量评价 186
图4.4 容量的种类 186
1.旅游容量 186
图4.5 使用强度(容量)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188
2.土地占用 189
图4.6 游客途中遭遇团队的类型 189
四、旅游资源计价 190
(一)附随态度评价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191
图4.7 态度评价的语义差别尺度法 192
(二)简单旅行成本法(Simple Travel Cost) 193
(三)环境享受价格法(Hedonic Price Method) 194
(五)一般旅行成本法(Generalized Travel Cost) 195
(四)多目的地旅行成本法(Multiple Site Travel Cost) 195
(六)环境享受旅行成本法(Hedonic Travel Cost) 196
五、资源一产品转化适宜性评价 197
(一)游憩机会谱(ROS) 198
(二)资源一产品关系(R—P关系)模式 198
1.R—P共生模式 198
2.R—P提升模式 198
表4.10 游憩机会谱 199
3.R—P伴生模式 200
(三)资源产品转化中的机会成本与兼容性 200
第五章 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 201
一、旅游形象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201
CHAPTER5 Destination Image Design and Constructing 201
表5.1 1998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3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 204
二、设计前期基础研究 204
(二)地方性研究 205
图5.1 区域旅游形象的建立程序 205
1.自然地理特征 206
3.民俗考察 207
2.历史过程分析 207
4.案例研究:伊春市 208
5.案例研究:北京市 209
(三)受众调查 210
1.受众调查的作用 210
2.伊春市案例 211
3.北京市案例 213
表5.2 国外游客对北京形象感知的映象组 214
表5.3 国内游客对北京不同映象组的感知率 214
表5.4 国内游客对北京景物的感知率 215
(四)形象替代分析(竞争者分析) 215
三、设计后期显示性研究 216
(一)形象定位策略 216
2.比附定位 217
4.空隙定位 217
3.逆向定位 217
5.重新定位(再定位) 217
1.领先定位 217
(二)界面意象:口号 217
表5.5 美国部分州的形象及其宣传主题口号 218
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伊春市案例 219
(一)物质景观形象 220
1.背景景观 220
2.旅游区景观 220
3.城镇物质景观 220
(二)社会文化景观形象 221
(三)旅游企业形象 221
1.理念识别 222
1.第一印象区和最后印象区 222
(四)核心地段形象 222
3.视觉识别 222
2.行为识别 222
(五)代表性人物或事件 223
(六)视觉识别系统 223
2.光环效应区和地标区 223
图5.2 中国已有的旅游标志:马超龙雀 224
1.视觉识别系统概述 224
(七)其他感觉形象 225
图5.3 经北京市政府颁布施行的北京市旅游标徽 225
2.伊春市视觉识别系统 225
1.听觉形象 226
2.嗅觉形象 226
CHAPTER6 Tourism Products and Attractions Planning 227
第六章 旅游产品(吸引物)开发规划 227
一、产品与目的地 227
(一)目的地的一般特征 228
图6.1 旅游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28
表6.1 旅游目的地概念的演化 229
图6.2 目的地地带 230
图6.3 目的地地带的三种类型 230
(二)目的地发展的动力学和持续性 231
图6.4 旅游目的地发展动力学 232
二、旅游产品概念与产品生命周期 233
(一)旅游产品 233
1.旅游产品的特性 233
图6.5 旅游产品的普通模型 234
表6.2 旅游产品生产功能 235
2.旅游产品的广义、中义和狭义指称 236
(二)旅游开发项目与可行性研究 237
(三)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与新产品开发 239
1.旅游产品的涨落兴衰现象 239
2.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240
图6.6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 241
图6.8 目的地PLC的两种变形 242
图6.7 PLC中的组合成分 242
3.产品开发与创新 243
图6.9 区域旅游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243
(一)旅游产品的分类 244
三、旅游产品谱 244
表6.3 资源基础型吸引物的类型 245
2.城市风光观光游憩 247
1.自然风光观光 247
(二)传统旅游产品:观光旅游 247
3.名胜古迹观光 248
(三)升级的观光旅游 248
1.缩微景观 249
2.“外国村”或“外国城” 249
4.主题公园 250
3.“仿古村”或“时代村” 250
5.野生动物园 251
6.海洋观光和水族馆 252
7.城市旅游(City Tourism)和都市旅游(Urban Tourism) 252
(四)传统旅游产品:文化旅游 254
1.一般文化旅游 254
2.遗产旅游 255
图6.10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徽志图案 255
3.博物馆、美术馆旅游 257
表6.4 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名单 257
4.艺术欣赏旅游 258
5.民俗旅游与民族风情旅游 258
8.宗教旅游 260
6.怀旧旅游与历史人物遗迹旅游 260
7.祭祖旅游 260
9.文学旅游 261
(五)传统旅游产品:商务旅游 262
1.一般商务旅游 262
表6.5 天安门广场主要吸引物的建构筑物数据 263
2.政务旅游 263
3.会议旅游 264
4.奖励旅游 264
5.大型活动与节事旅游(event tourism) 265
图6.11 节事活动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新奥尔良1984世界博览会 266
(六)“传统旅游产品”:度假旅游 267
6.购物旅游 267
1.海滨旅游度假 269
2.山地度假和温泉度假 269
3.乡村旅游 270
4.度假村和旅游度假区 271
5.环城游憩带度假旅游(周末一夜游度假) 273
6.休闲旅游 273
7.水库旅游和水利旅游 274
8.野营旅游 275
(七)传统旅游产品:社会旅游 276
(八)新兴旅游产品:军体健康旅游产品 277
1.一般体育旅游 277
2.高尔夫运动和高尔夫旅游 278
3.体育观战旅游 279
表6.6 最近若干届夏季奥运会吸引的旅游者人数 280
4.滑雪旅游 280
5.漂流 281
6.汽车旅游 282
7.军事旅游 282
8.医疗保健旅游 282
表6.7 康复及理疗型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的典型保健服务 283
9.疗养保健旅游 284
(九)新兴旅游产品:业务旅游产品 284
1.修学旅游、教育旅游和校园旅游 284
2.工业旅游 285
3.观光农业和农业旅游(agritourism) 285
4.学艺旅游 287
表6.8 观光农业旅游的类型及其特征 287
5.科学考察旅游与地质旅游 288
(十)新兴旅游产品:享受旅游产品 289
1.休闲娱乐旅游 289
6.边境旅游 289
2.豪华列车旅游 290
3.豪华游船旅游(cruise tourism) 290
1.特种旅游 291
(十一)新兴旅游产品:刺激旅游产品 291
2.探险旅游 291
5.超豪华旅游 291
4.美食旅游 291
3.赛车旅游 292
4.秘境旅游 292
5.海岛和海底旅游 293
6.沙漠旅游 293
7.斗兽旅游 293
8.狩猎旅游 294
(十二)新兴旅游产品:替代性旅游产品 294
图6.12 替代性旅游 295
1.生态旅游 295
2.国家公园与自然旅游 298
图6.13 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图案 300
3.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 300
4.摄影旅游 303
5.社区旅游 303
(十三)新兴旅游产品:活化旅游产品(animation tourism) 303
1.运动 304
2.业余爱好 304
3.娱乐活动 304
4.制造经历 304
7.促进交流 305
6.指导游客享受特殊时间 305
5.郊游 305
(十四)非主流产品:性旅游(sexual tourism)和旅游博彩业(gambling) 305
四、旅游产品组合战略(Product Portfolio Strategy) 306
(一)波斯顿咨询公司产品组合法 306
图6.14 波斯顿咨询公司矩阵 307
(二)一般选举组合法 307
图6.15 一般选举组合法 307
图6.16 区域旅游产品组合模型 308
(三)区域旅游组合模型 308
(四)产业—吸引力分析矩阵 308
图6.17 应用于区域旅游的产业—吸引力分析矩阵 309
五、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模式 309
图6.18 旅游产品昂谱(RMP)分析模式 310
(一)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 310
(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311
(三)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 312
1.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 312
2.产品开发控制性框架 313
3.重点产品的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14
(四)昂谱(RMP)分析案例研究:伊春市旅游规划框架 314
图6.19 以产品(吸引物)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规划:伊春市案例 315
六、产品开发的意境流设计 316
(一)意境流的理论基础 316
1.意境论 316
2.心理场论 318
3.场所精神(Genius Loci) 318
(二)意境流设计案例分析 318
图6.20 门头沟区蓝龙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320
表6.9 蓝龙山海经文化旅游度假区的意境流设计 321
(一)几种适用模型 322
第七章 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与游路规划 322
一、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322
CHAPTER7 Spatial Structure, Landuse and Itinerary Planning 322
1.旅游空间关系的数学或物理学刻画 323
2.Hills-Lundgren核心一边缘理论 323
3.陆点轴结构模式 323
图7.2 点轴空间结构的系统过程 324
4.Vedenin地域游憩系统理论 324
图7.1 核心—边缘模型 324
(二)旅游区位论 325
1.区位理论 325
2.区位论的旅游应用 326
图7.3 国际旅游区位的若干空间模型 327
(三)旅游中心地理论 328
图7.4 锦州市国内旅游者分布空间模式的一种刻画 330
(四)旅游流空间结构 331
表7.1 中国旅游中心城市(1993年) 332
(五)旅游中心城市体系 332
图7.5 大、中、小旅游中心地之间的游客流量及游憩功能等级结构 333
(六)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 333
1.研究进展综述 333
图7.6 大伦敦周围的游憩地 334
2.机制分析 335
图7.7 ReBAM形成的机制 336
图7.8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RAS的区位差别 336
3.城市型目的地结构研究的意义 336
(一)上海ReBAM的形成机制 338
1.市民近距离高密度游憩需求 338
二、ReBAM研究:上海案例 338
图7.9 上海旅行社节目中反映的环城出游圈 339
2.旅游开发者的投资偏好 340
3.政策导向 340
(二)旅游用地特征和ReBAM的空间特性 341
1.旅游用地特征 341
图7.10 上海市旅游用地分布 341
2.ReBAM的空间特性 342
图7.11 上海市各类旅游用地的进入成本(门票价位) 343
图7.12 上海ReBAM内的等游线 344
三、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345
图7.13 上海ReBAM的圈层结构 345
1.旅游区划 346
(一)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346
3.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347
2.旅游地域系统 347
(二)旅游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348
1.地缘结构分析:北京案例 348
2.空间竞争与区域合作 349
3.旅游发展对地缘结构的改变 351
(三)风景名胜区区际结构与O—D对分析 353
表7.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级阶梯划分下的空间分布 355
(四)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356
1.优先发展地区(地段) 356
2.区域和城市游客活动中心 357
图7.14 旅游区内的分散化集中模式 358
3.边界地区旅游开发空间模式 359
表7.3 TBD和RBD在形式与功能上的比较 360
4.旅游空间布局和组织:北京市案例 361
(五)城市游憩空间结构 362
图7.15 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空间结构 362
(一)游憩土地利用的一般原则 364
四、旅游用地规划 364
图7.16 城市及其度假别墅扩展模型 364
1.Greer-Wall模型 365
2.引景空间 365
(二)游憩用地的空间格局和属性分类 365
图7.17 游憩土地利用的分布模型 366
3.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旅游区 366
1.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 367
(三)第一部类旅游区土地利用规划 367
图7.18 IUCN国家公园分区方案 369
图7.19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公园分区方案 370
2.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郊野公园 371
3.运动型旅游胜地 372
(四)第二部类游憩区土地利用规划 372
1.度假住宅区(Resort/Residential Communities) 372
图7.20 现代冬季胜地的空间结构 373
表7.5 建议的旅游度假区功能区划分 376
表7.4 旅游度假区内部各地段的地价区划 376
图7.21 密集环景型度假区的空间结构 377
2.主题公园 378
图7.22 散布相隔型度假区的空间结构 378
图7.23 组团开敞型度假区的空间结构 379
3.商业游憩区 380
五、旅游线路设计 381
4.附属游憩区 381
(一)研究进展 382
3.楚义芳模式 383
2.Stewart-Vogt多目的地旅行模式 383
1.Campbell模型 383
(二)出游旅行(tourist travel)的空间模型 383
图7.24游憩与度假旅行的Campbell模型 384
图7.25 Branson镇旅游线路模式 384
4.Lundgren旅行模式 385
表7.6 旅游线路的基本类型 385
(三)旅游区内自然游径的设计与解说 385
1.自然游径的主要特点 386
2.游径的开发 386
图7.26 出游旅行模式的变化 386
1.游路景观系统 387
(四)线路设计的主题和产品形式 387
2.线路的意境流设计 387
3.游径的解说 387
3.主题线路例举 388
(五)旅游地域网络与均衡设计 389
1.线路网络 389
2.均衡 389
3.点线旅游模式 389
第八章 目的地营销规划 391
CHAPTER8 Planning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391
一、目的地营销概念 392
图8.1 区域旅游营销战略规划概念性框图 393
1.分析已抵达市场 395
(一)目标市场分析与选定 395
二、目的地营销的目标市场 395
图8.2 京沪粤三地国际游客的结构 396
图8.3 中国部分城市居民的出游率 397
图8.4 1995年中国各类旅游者在季节上的分布 397
图8.5 区域目标市场的模式 398
2.目标市场界定 398
(二)案例研究 399
1.加拿大案例 399
2.伊春市案例 400
三、目的地促销原则与战略 400
(一)促销原则 400
1.产品—市场反馈原则 400
2.产品形象一体化原则 400
3.多部门合作原则 400
4.差异原则 400
5.效率原则 401
(二)促销战略 401
1.联合促销 401
2.产品策略 401
3.价格策略 401
4.绿色营销 401
(二)公共关系 402
(一)人员促销 402
四、目的地促销方式 402
5.分销策略 402
(三)节事活动 403
(四)互联网(Internet)营销 403
(五)一般广告促销 403
表8.1 广告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的运用 404
图8.6 旅游与传媒的双向关系框图 404
(七)旅游展览:策划与设计 405
(八)其他间接促销方式 405
(六)销售激励 405
五、旅游促销近期行动计划制定 406
(一)方案制定 406
1.促销组合方案 406
2.旅游促销实施安排方案 406
(二)投资估算与资金分配 406
表8.2 伊春市旅游促销组合方案 407
表8.3 伊春市旅游促销的实施安排方案 408
1.分期分配 409
3.途径分配 410
表8.4 规划期末日常促销费用估算 410
2.地域分配 410
表8.5 分期日常促销费用预测 410
第九章 出行、旅游接待与服务规划 411
一、服务贸易与旅游经济影响 411
(一)服务与服务贸易 411
CHAPTER9 Planning for Hospitality and Service 411
2.标准化与个性服务 412
1.服务 412
(二)旅游业的经济影响 413
表9.1 旅游的经济影响 414
(三)接待业的持续发展 414
1.航空业与旅游发展 415
二、出行系统规划 415
(一)旅游交能规划 415
2.铁路交通与铁路旅游业 417
3.公路和旅游客车 418
4.租赁车 419
5.国际游船和国内游轮 419
6.旅游风景区道路与交通 420
7.城市旅游交通 421
8.旅游交通与可持续旅游 421
(二)旅行代理机构(旅行社) 422
1.旅行代理的方式 422
3.发展趋势 423
2.旅行商的产品组合 423
(一)旅游接待业概说 424
三、旅游接待规划 424
4.持续发展责任 424
表9.2 中国旅游涉外饭店的客房出租率 425
1.接待业及其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425
2.接待业的结构和设施规模 426
图9.1 接待业的结构 427
图9.2 西班牙1950~1992年间旅游接待设施的类型 428
3.接待设施的布局 428
(二)旅游接待设施的类型与规划 429
1.久住型的度假地和胜地旅馆 430
2.城市居民的郊外别墅(第二住宅) 431
4.小型旅馆(社会旅馆)和家庭旅馆 432
3.城市星级酒店 432
表9.3 美国小型旅馆的种类及设施布设 433
5.汽车旅馆 433
1.餐饮文化 434
(三)餐饮服务规划 434
6.青年旅馆 434
2.餐饮设施类型 434
表9.4 常见签约餐饮服务环境类型 435
四、旅游服务规划 436
(一)文化娱乐设施与服务 436
1.文化娱乐产业 437
2.休闲娱乐业类型与娱乐方式 437
表9.5 小型常规娱乐的类型 438
4.娱乐业的管理 439
3.游乐园与游乐设施 439
5.娱乐场所需具备的条件 440
(二)旅游购物设施与购品开发 440
1.旅游商品的特性 441
2.旅游购物下滑问题 442
3.开发策略 442
表9.6 旅游商品开发中文化因素之体现模式 443
(三)户外运动设施与服务 443
五、旅游解说系统规划 443
(一)概述 443
1.解说系统的功能 445
2.解说系统的媒体 445
3.区域解说系统的结构 447
4.多学科支持 449
(二)旅游解说规划 449
1.美国国家公园的解说规划 449
2.解说规划模式和角度 450
3.中国的解说规划 450
六、旅游接待与服务的季节性 451
图9.3 旅游季节性的影响因素 452
(一)可持续旅游概念之形成 453
一、可持续旅游:一种发展哲学 453
CHAPTER10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453
第十章 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 453
(二)可持续旅游战略 454
表10.1 持续旅游的战略与措施 455
二、旅游的环境影响 456
(一)研究进展 456
(二)正面和负面影响 457
表10.2 旅游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东非地区案例) 458
(三)旅游环境学 459
图10.1 旅游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模型 459
三、软环境与好客度 460
(一)硬旅游(行)和软旅游(行) 460
表10.3 硬旅游和软旅游之比较 461
(二)安全感与安全管理 462
表10.4 硬旅行和软旅行之比较 462
1.灾害和游客安全 462
图10.2 环境对旅游者生命及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463
2.防灾行动与救援系统 465
(三)人本主义规划设计 466
图10.3 一种为残疾人户外游憩而设计的游乐场 467
(四)舒适感与快乐感 468
1.人机工程学与舒适感 468
1.旅游社会学进展 469
2.快乐感 469
(五)主客关系(host and guest relationship)和旅游的社会影响 469
2.主客关系 470
四、原生环境与本土意境的保护 472
3.公众参与规划 472
(一)概述 472
(二)原生自然环境的保护 474
1.规划师的生态责任 474
2.限量利用的生物经济学模型 475
3.主要原生环境 475
图10.4 旅游开发最大可持续产量的生物经济模型 475
表10.5 湿地的主要价值 476
(三)本土文化意境的保护 477
(四)规划设计中的地方性问题 480
1.地方性:Design with Culture 480
2.环境空间的地方化 481
五、旅游环境规划设计 483
(一)旅游环境涉及区域整体 483
1.区域(城市)整体环境整治 483
图10.5 PUD(规划单元整体开发):度假单元强调与景观视野的配置 484
2.规划单元整体开发(PUD) 485
(二)大地景观设计 485
2.水体景观 486
1.陆地景观 486
3.视觉景观 487
表10.6 根据视觉感受对城镇景观的分类 489
(三)建筑环境设计 490
1.建筑环境对旅游经历之影响 490
2.游客经常接触的建筑环境 491
(四)风景植被与景观植物环境设计 493
1.森林保护与区域绿化 493
2.景观植物 494
表10.7 景观灌木的栽植方式和布置地点 495
1.旅游管理容量 496
六、可持续旅游环境管理 496
(一)可持续旅游的资源环境政策 496
(二)旅游开发环境影响的控制与管理 496
图10.6 旅游管理容量评估体系 497
2.资源保护和物理环境控制 499
3.社会文化影响的控制 502
4.以环境伦理教育为中心的旅游者管理 502
(三)VERP管理模式 503
表10.8 旅游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503
1.基础工作 504
2.分析 504
3.提出方案 504
4.监测与管理行动 505
5.中国式的VERP模式:时空差协调法 505
(四)旅游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审计 505
1.环境影响评价(ELAs) 505
2.环境影响陈述(EIS) 506
3.环境管理系统(EMS) 507
CHAPTER11 Supporting System for Tourism Planning 508
第十一章 旅游支持系统与规划实施 508
一、旅游发展的政治与政府管理保障 508
(一)政治对旅游的影响 508
图11.1 政治对国际旅游的显著影响:1980~1997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 509
(二)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509
1.政府的三种角色 509
2.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 510
3.干预手段 510
(三)中国旅游行政管理模式评述 511
1.外国管理模式观察 511
2.中国地方旅游行政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512
3.现有模式的不足及对策 513
(四)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与功能 514
(一)政策分析 515
图11.2 世界旅游组织徽志 515
二、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515
(二)旅游立法 516
三、旅游发展投融资与财务保障 518
(一)旅游投资模式的转变 518
(二)政府与投资 520
1.政府投资方式与投资管理 520
2.政府筹融资 521
1.对旅游的税收 522
(三)区域旅游发展的财政与金融管理 522
4.银行投资 522
3.外国直接投资 522
2.旅游创汇管理 523
3.规划实施的财务安全控制 524
(四)旅游项目财务分析 524
四、旅游企业发展的保障 525
(一)旅游企业制度环境建设 525
(二)集团化与股份化(私营化) 526
五、旅游发展的社区与人才保障 527
(一)社区参与和协作 527
(二)人力资源支持 527
(二)网络化时代的旅游信息技术 530
(一)旅游与游憩的多学科支持 530
六、旅游发展的科技保障 530
(三)旅游与游憩开发中的高新技术 533
参考文献 535
中文 535
日文文献 620
韩文文献 621
西文文献 621
俄文文献 646
主题词索引 647
引文作者索引 680
后记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