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8635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602页
  • 主题词:金融事业-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0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 1

第一篇 总论 3

1 中国金融开放的回顾与展望 3

1.1 引言 3

1.2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 4

1.2.1 以利用外资为主旨的初期开放阶段(1979~1985年) 4

1.2.2 围绕乌拉圭回合的“按现状承诺”开放阶段(1986~1993年) 6

1.2.3 加入WTO的准备阶段(1994~2000年) 9

1.2.4 履行承诺逐步开放阶段(2001年至今) 15

1.3 中国金融业发展前景展望 18

1.3.1 近期目标——资本项目开放 19

1.3.3 远期目标——世界金融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 25

1.3.2 中期目标——人民币国际化 25

2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举措 27

2.1 引言 27

2.2 银行业 28

2.2.1 公布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 28

2.2.2 中银香港IPO上市 29

2.2.3 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获准开办离岸银行业务 30

2.2.4 国家开发银行发行美元债券 31

2.2.5 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32

2.2.6 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券 32

2.2.7 中国建设银行香港上市 33

2.3.1 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开放承诺 34

2.3 保险业 34

2.3.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揭牌运营 35

2.3.3 中国人寿在港、美两地成功上市 35

2.4 证券业 36

2.4.1 证券业对外开放承诺 36

2.4.2 我国首家中外合作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 37

2.4.3 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成立 38

2.4.4 国内首只ETF推出 38

2.5 非银行金融机构 39

2.5.1 加入WTO的开放承诺 39

2.5.2 中外合作资产管理公司获批准 40

2.5.3 我国批准首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 40

2.5.4 银监会批准首家货币经纪公司开业 41

2.6 债券、货币及外汇市场 42

2.6.1 央行授权中银(香港)为香港银行个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42

2.6.2 人民币升值 42

2.6.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首家境外机构投资者 43

2.6.4 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首次获准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 44

2.6.5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次在境内发行美元浮息债券 44

2.6.6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评论报告 45

2.6.7 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46

2.7 资本市场 47

2.7.1 发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暂行规定》 47

2.7.2 中资企业海外上市 48

2.7.3 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改革 50

2.8 国际交流合作 51

2.8.1 中国人民银行参与设计和筹备亚洲债券基金 51

2.8.2 银监会与美国货币监理署签署双边监管合作文件 52

2.8.3 中国与世界最大期货交易所开展合作 53

2.8.4 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立 54

2.9 小结 54

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经验的反思与借鉴 56

3.1 概述 56

3.2 国际经验的反思 59

3.2.1 慎用新加坡、香港的经验 59

3.2.2 伦敦、新加坡、巴林等资金供给推动模式不可移植到上海 59

3.2.3 离岸金融中心并非必须跨越的门槛 61

3.3 国际经验的借鉴 63

3.3.1 以金融产品创新为抓手,推动人民币产品中心的建成 63

3.3.2 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驻 65

3.3.3 以国内经济为依托,提高上海中心金融的辐射能力 67

3.4 小结 68

4 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安全问题 69

4.1 金融开放下的金融安全理论 70

4.1.1 金融安全的概念与表现 70

4.1.2 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 73

4.2 金融开放与我国的金融安全 77

4.2.1 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相关性 77

4.2.2 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 78

4.2.3 金融开放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 82

4.3 金融开放过程中确保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 87

4.3.1 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87

4.3.2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87

4.3.3 完善金融监控制度,建立安全预警网络 88

4.3.4 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加快法制建设进程 88

4.3.5 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络 89

第二篇 银行篇 93

5 开放中的中国银行业: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 93

5.1 中国银行业2005年经营发展回顾 93

5.1.1 银行盈利空间遭受多重挤压 94

5.1.2 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日渐突出 96

5.1.3 银行运行陷于多重风险压力之中 97

5.1.4 加快推进经营战略转型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和一致行动 100

5.1.5 银行股改上市工作稳步推进 101

5.1.6 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纵深推进 104

5.2 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展望 110

5.2.1 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的三大挑战 110

5.2.2 2006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基本态势 113

5.3 政策建议 115

6 金融开放、金融管制与金融安全 118

6.1 金融开放与金融管制 119

6.1.1 中国对外资银行的开放 120

6.1.2 金融安全现状分析 121

6.1.3 金融危机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 123

6.1.4 国际规则与金融监管 124

6.2 经济开放对中国金融管制的基本要求 127

6.2.1 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管制的要求 127

6.2.2 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管制的影响 130

6.2.3 中国金融安全背景发生了制度性变迁 132

6.3 保护金融主权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根本需要 135

6.3.1 发展中国家正面对金融安全的严重压力 135

6.3.2 中国原有的金融安全体系亟待提升 136

6.3.3 应采取各种手段强化金融安全,维护金融主权 139

7 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研究述评 140

7.1 引言 140

7.2.1 经济增长效应 141

7.2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理论研究 141

7.2.2 经济稳定性效应 143

7.3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实证研究 144

7.3.1 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业效率 144

7.3.2 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信贷资金流向 146

7.3.3 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经济稳定性 148

7.3.4 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研究 148

7.4 结论与研究展望 149

8 最后贷款人制度:香港经验及其启示 150

8.1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LLR角色 150

8.2 香港金融管理局行使LLR角色的情况 157

8.3 内地地方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对地方法人类金融机构风险的积极化解 160

8.4 香港金融管理局LLR角色的有关安排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163

9 开放条件下中国信贷人权利保护的法律评价 171

9.1 信贷人权利保护法律规范综述 171

9.2 法律政策层面上信贷人的权利差异 172

9.2.1 二元化金融结构下民间信贷人权利保护现状 172

9.2.2 正式信贷人之间的权利差异 174

9.3 中国担保法律现状与动产抵押的发展 175

9.3.1 动产抵押物范围太窄 175

9.3.2 信贷实践普遍偏好不动产抵押,忽视动产担保融资功能 178

9.3.3 所有权保留、让与担保、未来取得物抵押及集合抵押方面的立法空白 180

9.3.4 担保创设、转让成本高,存在不完全契约现象 181

9.3.5 动产抵押成立原则不统一 182

9.3.6 抵押、质押登记机构多元化,登记程序繁琐 184

9.3.7 优先权与有担保债权受偿顺序不明晰 186

9.3.8 担保物执行成本高,效果差 190

9.4 国外动产担保交易法律制度及立法模式 191

9.4.1 动产担保立法模式选择 191

9.4.2 统一动产担保法律制度的国际趋势 192

9.5 有关建议与对策 193

9.5.1 扩大担保物范围,打破对动产抵押的限制,适时出台《动产担保交易法》 194

9.5.2 明确契约自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194

9.5.3 建立全国统一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 195

9.5.4 明确动产担保受偿顺位规则 196

9.5.5 简化司法程序,提高动产抵押权实现效率 196

10 效率、市场势力与我国银行并购问题研究——兼论中小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 197

10.1 效率与市场势力之争 198

10.2 威廉姆森并购福利权衡模型及关于并购绩效研究的新进展 199

10.3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与中小银行并购的市场势力效应 202

10.3.1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二重性 202

10.3.2 银行并购后的价格形成问题 205

10.3.3 银行并购的帕累托改进绩效 206

10.4 中小银行并购的效率改进型收益预期 206

10.5 结论 208

1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从“股东至上”到“共同治理” 210

11.1 引言 211

11.2 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至上”:现代企业理论与国际上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 212

11.3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至上主义”传统:基于无限责任的逻辑及其绩效 214

11.4 强化监管与“债权人至上主义”走不出的困境:身份冲突与有效监控的缺失 217

11.5 问题的解决:“共同治理”模式与现有部分政策的重新检讨 221

11.5.1 股东主体的明确与所有者结构的改善 221

11.5.2 存款人利益的实现与监管机构的治理 222

11.5.3 经营者及银行员工的激励约束与治理参与 223

11.5.4 国家无限责任的退出与存款保险制度 224

11.6 几点结论性综述 225

12 认清外资进入的影响,加快我国金融改革 226

12.1 外资进入我国的现状分析 226

12.1.1 外资进入我国的直接投资渠道分析 226

12.1.2 外资进入我国的金融投资渠道分析 228

12.2 外资进入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挑战 229

12.1.3 外资进入我国的其他渠道分析 229

12.3 关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些想法 230

13 寡头均衡、绩效改善与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取向 233

13.1 相关文献及评述 234

13.2 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微观绩效 235

13.2.1 比较静态分析 235

13.2.2 纵向动态分析 237

13.3 存款货币银行机构数量与微观绩效 238

13.3.1 法人机构数量与竞争程度 238

13.3.2 分支机构增量与行业竞争态势 240

13.4 “竞争程度提高与微观绩效恶化悖论”探源 240

13.4.1 费用偏好侵蚀微观绩效 241

13.4.2 竞争目标差异与绩效退化 242

13.4.3 国有银行合谋性垄断与中小银行竞争并存的双轨格局 243

13.4.4 利率管制问题 243

13.5 银行业高集中度的合理性分析 244

13.5.1 生产成本最小化的比较分析哲学 244

13.5.2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支撑 245

13.5.3 竞争程度与组织绩效之间正相关的其他干扰因素 246

13.5.4 银行业业务经营特征与市场集中度 247

13.6 寡头竞争与微观绩效关系的深入分析 248

13.6.1 寡头竞争均衡界定及其微观绩效优势 248

13.6.2 寡头竞争均衡理论的政策意义 250

13.7 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政策导向 252

13.7.1 寡头均衡与金融稳定:一个假说 252

13.7.3 寡头竞争与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聚合 253

13.7.2 中国金融体系的寡头主导格局 253

14 我国商业银行存差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255

14.1 问题的提出 255

14.2 国际银行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258

14.2.1 从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变化看存款功能定位的演进 258

14.2.2 美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数据和经验:1934~2004年 261

14.2.3 小结 264

14.3 “存款多了”是我国商业银行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短期现象 265

14.3.1 转型是“存款多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265

14.3.2 关注“存款多了”现象的直接原因 267

14.4 认识存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经营的长期重要性 269

15.1 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272

15 认清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加快我国金融创新步伐 272

15.2 需要加快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 274

15.2.1 体制创新 274

15.2.2 市场创新 275

15.2.3 加快金融工具创新 277

15.3 关于如何促进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设想 278

第三篇 资本市场篇 283

16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体制改革 283

16.1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必由之路 284

16.1.1 资本市场开放的内涵 284

16.1.2 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85

16.1.3 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外力——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287

16.1.4 资本市场开放的内因——资本扩张运动及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需求 289

16.2 加入WTO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与改革路径 291

16.2.1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路径 291

16.2.2 中国资本市场对内开放和改革的路径 294

16.3 与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的体制改革 297

16.3.1 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改革 297

16.3.2 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299

16.3.3 与资本市场开放配套的金融体制改革 300

16.4 资本市场管制、开放与稳定的目标取向 304

16.4.1 开放资本市场的风险 304

16.4.2 资本市场严格管制的不良后果 305

16.4.3 正确处理资本市场管制与开放的关系 305

16.5 总结 306

17 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与微观机制变革 307

17.1 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成就与问题 308

17.1.1 证券业产品创新情况 308

17.1.2 债券市场产品创新情况 309

17.1.3 银行业产品创新情况 309

17.1.4 保险业产品创新情况 311

17.1.5 信托业产品创新情况 312

17.1.6 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314

17.2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成就与问题 316

17.2.1 近年来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16

17.2.2 我国在微观机制变革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318

17.3.1 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展望 319

17.3 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展望 319

17.3.2 2006年我国资本市场微观机制变革的选择 323

18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市场稳定 330

18.1 2005年是基金业竞争与分化的一年 331

18.1.1 基金募集规模扩张,结构不均衡性增加,低风险基金产品盛行 331

18.1.2 基金业绩分化明显——股票基金业绩波动大、债券基金普遍较好 333

18.1.3 基金管理市场出现规模梯队分化、业绩聚集化特征,基金托管市场亦成大行垄断格局 335

18.1.4 封闭式基金成为市场关注重点,小盘、大盘基金价格走势发生分化 337

18.2 2005年基金业的创新进展 338

18.3 影响目前我国基金市场安全、健康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 340

18.3.1 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基金业的人才稳定面临挑战 340

18.3.3 基金契约到期日来临,封闭式基金将何去何从 342

18.3.2 基金管理业出现三分格局,内资、非银行系基金公司的生存发展空间可能受到限制 342

18.4 2006年基金市场展望 343

18.4.1 基金业绩展望 344

18.4.2 基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344

18.4.3 基金市场创新 345

19 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与发展现状 348

19.1 机构投资者的内涵与一般特征 348

19.2 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 350

19.2.1 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 350

19.2.2 国内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现状 357

19.3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分析 365

19.3.1 机构投资者行为、证券市场效率与市场稳定 365

19.3.2 机构投资者的委托代理问题与证券市场稳定 368

19.3.3 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与市场稳定 370

19.3.4 波动无关说 373

19.3.5 波动加剧说 374

19.3.6 波动稳定说 375

19.4 中国机构投资者行为与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实证检验 376

19.4.1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取 376

19.4.2 实证研究结果 380

19.4.3 主要结论 382

19.4.4 对结论的进一步分析与政策建议 383

20 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回顾 389

20.1 2005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 389

第四篇 保险篇 389

20.1.1 保费收入继续增长 390

20.1.2 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 397

20.1.3 产品创新 399

20.1.4 保险中介市场有序发展 403

20.1.5 保险监管进一步强化 406

20.2 我国保险业的“入世”承诺 408

20.3 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历程 412

20.3.1 保险业开放的四个阶段 412

20.3.2 保险业开放的特征 414

21 中外保险公司的战略比较 417

21.1 中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 417

21.1.1 保险集团化是大中型保险企业追逐的目标 417

21.1.2 品牌战略逐步成长 420

21.1.3 共保成为新的国际化战略 422

21.1.4 中小型保险公司的战略 423

21.1.5 中资保险公司成功个案 425

21.2 外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分析 428

21.2.1 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进入分析 431

21.2.2 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特点 433

21.2.3 外资保险公司2005年战略发展特点 434

21.3 中资与外资保险公司发展战略的比较 438

21.3.1 不同的标新立异战略 439

21.3.3 外资公司更注重成本战略 440

21.3.2 战略的持久性和谨慎性 440

22 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影响分析 442

22.1 开放前后中国保险市场的比较 442

22.1.1 保险业务稳步增长 442

22.1.2 产品设计与市场接轨 444

22.1.3 营销渠道多样化 444

22.1.4 投资渠道更加广泛 447

22.1.5 保险经营理念转变、经营能力提高 448

22.1.6 保险专业化运作凸现 450

22.1.7 多元化市场格局形成 451

22.1.8 保险股权多元化 452

22.1.9 监管重心以偿付能力为中心 453

22.2.1 保险业开放的有利影响 455

22.2 我国保险业开放的利弊分析 455

22.2.2 保险业开放带来的不利影响 458

22.2.3 总结 459

22.3 保险业开放的安全防范 460

22.3.1 保险业开放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460

22.3.2 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安全策略 463

22.3.3 推进保险业开放的安全策略 465

第五篇 汇率篇 473

23 引子 473

24 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与金融安全 481

24.1.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482

24.1.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最优的现实选择 482

24.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现实的选择 482

24.2 现行汇率制度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483

24.2.1 现行汇率制度的内涵 484

24.2.2 现行汇率制度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485

24.2.3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与路径分析 486

24.2.4 中国金融安全的现状 491

24.3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策略选择 498

24.3.1 从银行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 499

24.3.2 从外汇管理层面来看应对汇率体制改革的措施 500

25 中国的外汇管制能维持汇率稳定及金融安全吗? 501

25.1 问题的由来 501

25.2 涉及汇率制度维持的文献综述 503

25.3.1 基本假设 504

25.3.2 模型分析Ⅰ——高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 504

25.3 模型分析 504

25.3.3 模型分析Ⅱ——低储备情形下的博弈分析 505

25.3.4 模型分析Ⅲ——投机商共同行动(联合投机)的博弈分析 505

25.4 结论和建议 509

26 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误区及政策调整 511

26.1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动因 511

26.2 对我国外汇储备理论误区的评析 514

26.2.1 误区之一:外汇储备等于经济实力 514

26.2.2 误区之二:神化外汇储备功能 515

26.2.3 误区之三:为储备而储备 517

26.3.2 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518

26.3.1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518

26.3 政策调整取向 518

26.3.3 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520

27 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521

27.1 从利率平价论实证来分析人民币汇率机制 522

27.1.1 汇市的即期与远期的关系发展史 523

27.1.2 抛补利率平价论与无本金交割远期汇率 527

27.1.3 外汇收益率的市场波动性检验 530

27.1.4 各个汇市收益率与利率结构的协整关系 532

27.1.5 远期汇率作为即期汇率风向标的探讨 535

27.1.6 最后结论和思考 537

27.2 新汇率机制下涉外企业如何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538

27.2.1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各涉外企业的影响及企业的生产调整 539

27.2.2 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防范——企业利用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 540

28 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与人民币区域性货币的职能 543

28.1 中国放松资本账户的进程 544

28.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 546

28.2.1 逆向选择现象 547

28.2.2 增加道德风险 547

28.2.3 可能引起金融动荡 547

28.2.4 增加中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548

28.3 资本账户开放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548

28.3.1 国际资本流动的压力有力地推动着资本账户开放 548

28.3.2 中国资本管制的成本较高 549

28.3.3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危机之间无必然联系 549

28.4.2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550

28.4.1 提高信息透明度 550

28.4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对策 550

28.4.3 促进企业的发展 551

28.4.4 完善银行体系 551

28.4.5 判定更灵活的汇率政策 551

28.4.6 采用渐进主义的做法 551

28.4.7 合理安排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序 552

28.5 人民币的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 552

28.5.1 经济发展与时机的来临 553

28.5.2 相关的前期研究 553

28.5.3 人民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算货币的可行性研究 554

28.5.4 有序扩大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职能 559

参考文献 56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