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
  • 夏日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53366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7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沙漠-产业-中国-文集;草原-畜牧业-中国-文集;林业-产业-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重要思想精髓 1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文章、讲话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 4

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 7

中国的草业产业 20

发展沙产业大有可为——在沙产业研讨会上的讲话 24

钱学森院士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 28

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34

钱学森论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书信搞光合作用产物的深度加工,创造包括九业的21世纪大农业——致曹美真(1983年11月4日) 37

您如有志于地球表层学就应对系统学下点功夫——致浦汉昕(1983年11月23日) 38

群众看到实际效果,一定会爆发出极大的积极性——致周曼殊(1983年12月7日) 40

农业系统工程有农艺师和农业工程师合作才搞得成——致陈步、曹美真(1983年12月20日) 41

国土经济学其实是一门老学科——致汪康懋(1983年12月26日) 43

农业将成为“知识最密集”产业——致张沁文(1984年1月3日) 45

以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不要泛泛讲“系统”——致彭永安(1984年1月14日) 46

风能尽量用单级涡轮,提高转速,免去价格高昂的增速齿轮——致贺德馨(1984年2月1日) 47

农村试点,应先进行试验,创造经验——致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1984年2月18日) 48

研究环境也要用系统科学——致胡传机(1984年2月20日) 49

事实将证明建国100周年将消灭三大差别——致唐明峰(1984年4月10日) 51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都一步一步从劳动密集走向知识密集——致王天一(1984年5月3日) 52

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可能出现于21世纪的中国——致吕宗耀(1984年5月10日) 53

环境系统工程的理论学科是地球表层学——致姜学民(1984年5月15日) 54

产业革命的巨大变化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致吴健(1984年5月30日) 55

产业革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体系和经济结构的飞跃——致朱嘉明(1984年6月7日) 56

自负盈亏,办沼气技术服务——致陈际平(1984年6月19日) 58

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致杨挺秀(1984年7月4日) 59

请内蒙古同志对《创造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一文提出意见——致郝诚之(1984年7月7日) 60

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终于批准成立了——致杨挺秀(1984年8月28日) 61

中国的新的产业革命不同于美国、日本新产业革命的形态——致吴健(1984年9月4日) 62

到2000年人均产值一年不到1000元,怎么行——致周曼殊(1984年9月10日) 63

沼气技术非常重要,是国家能源的大事——致沈善炯(1984年9月17日) 64

21世纪荣成县能出现新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海业——致山东省荣成县县委办公室(1984年10月10日) 65

农业经济问题的权威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1984年10月21日) 66

从树叶等提取蛋白质、淀粉,要与饲料工业相结合才行——致周曼殊(1984年10月27日) 67

林业知识密集产业不是农业区中有片林子——致江觉贤(1984年11月5日) 68

产业革命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飞跃——致曹美真(1984年11月7日) 70

每一次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都是科学革命——致姚志学(1984年11月19日) 72

搞农业系统工程的三位联系人——致浦汉昕(1985年1月7日) 74

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所获得的效果是光能的利用改善了——致张沁文(1985年1月14日) 75

系统科学是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致贺建勋等五同志(1985年2月2日) 76

把新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数量地理学,才能划定区域经济——致胡传机(1985年3月4日) 77

现在的任务是弄清“科普学”——科普的理论——致陈恂清(1985年3月4日) 78

科学实验要用事实来判断是非——致宋健(1985年3月15日) 79

园林艺术,除继承外,还应考虑今后发展——致潘基?(1985年3月19日) 80

“人类生态学”、“资源学”和“城市学”都可以纳入“地球表层学”或“数量地理学”——致浦汉昕(1985年3月27日) 81

地理学本来就是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问——致浦汉昕(1985年4月1日) 82

农业、林业、草业和沙业不同于传统概念中的农、林、牧、副、渔,是高度综合的产业——致任继周(1985年4月12日) 83

地理学还包括一部分社会科学,而“地学”不包括这部分学问——致朱瑞兆(1985年4月16日) 84

淡水养殖业是农、林、草、海、沙产业的一部分——致张嘉宾(1985年4月29日) 85

要害是干部文化、知识水平太低,不能领导农民治穷致富——致张沁文(1985年5月6日) 87

树叶含叶蛋白,通过生物就能利用——致张嘉宾(1985年5月27日) 88

教学目的在于能把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实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人才——致杨士尧(1985年5月31日) 90

培育将来的伟业——知识密集林产业——致张嘉宾(1985年5月31日) 91

林业化学化工就是林产业的一部分——致张嘉宾(1985年6月29日) 93

加了个题目叫《中国的草业产业》——致国家农牧渔业部畜牧局草原处(1985年7月10日)  94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个关系到长江上下游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大事——致长江三峡工程综合评价组(1985年7月26日) 95

沙漠戈壁也可种植,永续利用——致沈荣骏(1985年8月2日) 97

推荐任继周教授当“内蒙古草原草业新技术开发中心”的名誉技术顾问——致任继周(1985年9月12日) 98

内蒙古草业发展形势大好——致苗永庆(1985年9月12日) 99

现代科学技术完全有能力克服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条件限制——致浦汉昕(1985年10月21日) 100

用系统工程的一般方法组织林业生产,达到高效益——致徐玲(1985年11月27日) 102

草产业是以草原为基础的综合种植、养殖、加工的大产业——致余复陶(1985年12月28日) 103

搞知识密集的草产业,使现代科学技术为大农业服务——致王明昶(1986年1月1日) 104

要研究解决中医现代化的战略问题——致邹伟俊(1986年1月11日) 106

农业系统工程必须扩大到加工业、交通运输、采掘业、商业、服务业等——致张沁文(1986年1月18日) 107

为什么不能设“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致张鸿烈(1986年1月20日) 108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该成立草业系统工程委员会——致苗永庆(1986年3月14日) 109

有许多人名为议论“方法”,实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致李长域(1986年4月10日) 110

我国人民的营养就是动物蛋白少,发展草业是建国大计——致任继周(1986年5月9日) 111

中国风能发展的出路在于横向经济联合——致贺德馨(1986年5月16日) 112

实质是国家规模的人工改变气象的气象工程——致乔培新(1986年5月26日) 113

在草原上大规模经营的产业才是草业——致任继周(1986年5月31日) 114

产业革命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飞跃——致孙凯飞(1986年6月初) 115

祝草(产)业在中国兴起——致王明昶(1986年6月13日) 116

读《草原生态系统生产效益的放大》的文章深受教益——致任继周(1986年6月29日) 117

《中国农业系统结构概论》预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致夏振坤(1986年7月4日) 118

草业系统工程实际是草产业的组织、经营、管理的学问——致王明昶(1986年7月22日) 119

科普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致王天一(1986年7月24日) 121

海产业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一部分——致严宏谟(1986年7月28日) 123

只讲政治经济学是不够的,要讲生产力经济学——致吴健(1986年8月12日) 124

农业的问题常常不是农业内部所能解决的——致张沁文(1986年8月18日) 125

《中国草业科学》改刊创刊是大好事——致任继周(1986年8月23日) 126

知识密集型林产业要包括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致尹润生(1986年9月30日) 127

下个世纪将出现以知识密集型农业型产业为主导的“第六次产业革命”——致张在元(1986年10月4日) 128

山东荣成县委对知识密集型的海产业反映冷淡,无所作为——致李明伟(1986年10月6日) 129

搞林业试点,务必注意社会及经济方面问题——致张嘉宾(1986年10月10日) 130

林业也是立国之本——致尹润生(1986年10月17日) 131

中国草业有几千年历史旧账要总结——致任继周(1986年11月28日) 133

我国林业、林产业问题十分严重,国家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致田纪云(1986年12月4日) 134

内蒙古草产业先从奶、肉、毛、绒四个类型做起很好——致王明昶(1987年1月5日) 135

沼气在我国潜力极大——致陈际平(1987年2月2日) 136

一个国家林业搞不好,农业也必然衰败——致张嘉宾(1987年2月21日) 137

知识密集型林产业可以是商品林业,也可以是公益林业,又可以是多功能林业——致尹润生(1987年4月23日) 138

成立草业系统工程委员会,作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所属的学术组织——致李毓堂(1987年7月2日) 142

使实用人才学发挥作用——致郝诚之(1987年7月27日) 143

草产业的确在于“种”、“养”、“加”、“产”、“供”、“销”综合一条龙——致王明昶(1987年8月14日) 144

要保持在中国适于十亿以上人口生养栖息的环境——致中国林学会学术部(1987年8月20日) 146

把森林作为一项开放的大系统来研究——致尹润生(1987年9月21日) 147

生态经济学实际上应归入“地理科学”——致马传栋(1987年10月4日) 148

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考虑森林问题,其重要性决不亚于农业——致全国政协学委会、工作组办公室一处(1987年11月1日)  149

要害在中国的林业或林产业应该如何组织管理——致张嘉宾(1987年11月2日) 150

林业基层生产组织还不清楚,又怎么谈上层管理——致尹润生(1987年11月11日) 151

林业是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致李铁映(1987年11月18日) 152

“草业系统工程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建议请专家参加——致王明昶(1987年11月24日) 153

离岸较远的小岛科学技术开发应列入国家议事日程——致严宏谟(1987年12月9日) 154

可邀请于景元讲系统工程——致王明昶(1987年12月16日) 155

城市体系的形成,地理因素非常重要——致江美球(1988年1月11日) 156

农业工程成果评审,可找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顾基发秘书长——致白人朴(1988年1月16日) 157

“我国人民吃肉不能靠草原”说这种话的人目光短浅——致王明昶(1988年2月15日) 158

林产业恐不能采用包产到户方法——致尹润生(1988年4月4日) 159

现在草业(草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办好试点——致王明昶(1988年4月13日) 160

大力宣传农区营造速生林的成功经验——致尹润生(1988年5月2日) 161

城市学首先要看到城市的体系,即居民点区的体系——致吴承基(1988年5月9日) 162

定居放牧也是草原畜牧业走向知识密集草业必由之路——致额尔敦布和(1988年6月6日) 163

要高度重视草原林业的建设——致尹润生(1988年6月27日) 164

让我们用通信方式合作吧——致额尔敦布和(1988年6月27日) 165

生物工程技术已列入我国高技术计划——致包建中(1988年7月1日) 166

黄土高原林也许是又一类林业——致尹润生(1988年7月4日) 167

按森林生态经济学办事就是林业系统工程——致郝文荣、朱克敬(1988年8月24日) 168

生态农业应是农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致叶谦吉(1988年11月5日) 169

要研究森林生态经济学对我国林业的作用——致张嘉宾(1988年11月9日) 170

林纸结合也只是综合林业,或走向知识密集林产业的第一步——致张明吉(1988年11月15日) 171

只要用科学,草业是可以抓好的——致任继周(1989年1月7日) 172

草原和草业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就可年创产值几千亿人民币——致田纪云(1989年1月24日) 173

建议政协经济委员会专门组织探讨草原草业问题——致任继周(1989年1月28日) 175

关于草产业有何动向,请便中告知——致任继周(1989年5月13日) 179

为使资源永续,我意《发展纲要》仍宜用“再生资源”——致牟惟仲、官月云(1989年6月27日) 180

21世纪的草产业一定要赛过新西兰、澳大利亚——致王明昶(1989年8月16日) 181

要在次生盐渍化土地开展草原系统工程试验——致任继周(1989年8月19日) 182

在科技上要彻底解决核放射性废料的处理及利用问题——致李寿楠(1989年9月29日) 183

建议应加强对国家宏观层次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致《技术经济》编辑部(1989年10月4日) 184

收旧利废使资源永续利用——致牛文元(1989年10月9日) 186

让沙漠为我们服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件大事——致刘恕(1989年10月12日) 187

“瞩目大草原”——致王明昶(1989年11月21日) 188

呈请宋平同志参阅《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系统经营效果》报告——致宋平(1989年12月11日) 189

社会主义建设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致于景元(1989年12月14日) 190

“第二林业”就属于“林产业”——致张嘉宾(1989年12月18日) 192

建议中国创建再生资源学——致孙鸿烈(1989年12月20日) 193

可能有30万平方公里的大漠可以作林地田地——致刘恕(1990年1月11日) 194

关于草业社会主义经营体制问题——致李毓堂(1990年1月27日) 195

建议国务院设专管草原草产业的草原局——致张志美(1990年2月12日) 198

要将系统科学技术引入一代宗师竺可桢的地理科学——致刘恕(1990年3月15日) 200

林业的问题在于体制以及“国内环境问题”——致高德占(1990年4月2日) 201

草产业是“高度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其经济效益一定很高”——致任继周(1990年4月12日) 202

在国务院设“沙业局”,21世纪成立国家沙业部——致刘恕(1990年5月3日) 203

“立体农业”为“农业综合开发”,是否如此——致卢良恕(1990年6月2日) 204

地理建设应包括农业、林业、草业、沙业的基本建设——致王寿云(1990年7月4日) 205

“立体农业”应“正名”为“农业系统工程”——致张沁文(1990年8月1日) 206

内蒙古草业系统工程学会成立是大好事——致王明昶(1990年8月30日) 207

风力发电今后不能停留在小打小闹,要大干——致贺德馨(1990年9月10日) 208

草产业的概念不仅是开发草原、种草,还包括饲料加工、养畜、畜产品加工,毛纺工业——致李毓堂(1990年9月17日) 210

利用生物技术转化废弃物,上千倍增加畜禽的饲料——致李毓堂(1990年9月24日) 211

搞好我国水系统建设——致钱学溥(1990年10月8日) 212

草业到21世纪是草产业——致李毓堂(1990年10月17日) 213

把青藏高原建成世界最先进的“高原乐土”——致田裕钊(1990年11月5日) 214

建议大力发展海产业——致曾呈奎(1990年11月28日) 215

应从科学技术中找门道,加快森林绿化的步伐——致张嘉宾(1990年12月24日) 216

风力发电应该作为21世纪电力的主力——致曲格平(1991年1月14日) 217

草业科学将与农业科学、林学科学并列——致王明昶(1991年1月15日) 218

用科学技术改造地理系统,使它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致全石琳(1991年1月25日) 219

发展生态林业,有些成绩,但困难也不少——致高德占(1991年3月29日) 221

请中科院推动21世纪的产业革命——致李振声(1991年5月20日) 222

要正确认识沙产业概念——致刘恕(1991年6月13日) 223

完全同意报一个沙产业会的《纪要》——致刘恕(1991年6月25日) 224

草业协会即将成立是好事——致李毓堂(1991年7月31日) 225

中国风能开发再不能分散地搞“小炉匠”式经营了——致贺德馨(1991年8月14日) 226

沙产业比治沙防沙要难得多——致刘恕(1991年8月16日) 227

规划和计划中一定要有草产业的试验示范点——致李毓堂(1991年9月2日) 228

组织科技力量切实抓好北方草产业的典型——致李毓堂(1991年10月8日) 229

林科院应该从现在就研究林产业的各方面课题——致雍文涛(1991年10月9日) 230

发展成嫁接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林业——致周肇基(1991年10月10日) 232

海产业已在我国悄然兴起——致张海峰(1991年10月21日) 233

农牧结合就是知识密集型农产业——致高勒琪(1991年10月29日) 234

地理建设是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致潘玉君(1991年11月2日) 235

保护和建设环境,使它让人类活的更好——致李冀蜀(1991年11月7日) 236

农业科学技术应开发新学科,开设新专业,培养新人才——致李振声(1991年11月9日) 237

要建立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的农产业——致王明昶(1991年11月18日) 238

中国林业发展道路应下决心综合治理——致雍文涛(1991年11月25日) 239

树立新概念的城市学,就必须清理思想——致梅保华(1991年12月16日) 240

地理科学要研究防沙治沙和沙产业的课题——致刘恕(1991年12月21日) 242

草产业的理论概念是可行的,大有前途的——致李毓堂(1992年1月1日) 243

作物群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致王永锐(1992年1月3日) 245

引用现代生物科学手段研究嫁接——致周肇基(1992年2月10日) 247

要实干才能开创草产业——致王明昶(1992年3月6日) 248

草原林网化问题应引起草业系统工程学同志的注意——致王明昶(1992年3月12日) 249

如何把嫁接技术用于现代农林业——致周肇基(1992年3月14日) 250

要搞出一套草产业理论,建立“草业学”——致李毓堂(1992年3月23日) 251

要重视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发展方式——致李毓堂(1992年4月2日) 252

有了ABT生根粉,今后嫁接会有新发展——致周肇基(1992年4月18日) 253

应从地理科学上加以研究我国经济区域分为十个“板块”的问题——致瞿宁淑(1992年6月23日) 254

建设甘草基地,深加工后,每年有近亿美元产值——致刘恕(1992年6月27日) 255

林业体制一定要改革——致张嘉宾(1992年7月9日) 256

林业也会出现林产业的“首钢”——致雍文涛(1992年7月24日) 257

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致赵志浩(1992年7月27日) 259

史培才同志向“死亡之海”英勇进军的精神也是沙产业所必需的——致刘恕(1992年8月8日) 260

祝贺您受聘为全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名誉理事长——致刘恕(1992年8月17日) 261

知识密集型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沙产业是于1984年提出的——致郭普(1992年8月17日) 262

建议由国务院召开一次海产业会议——致田纪云(1992年8月18日) 263

沙产业工作者要注意学他人所长——致刘恕(1992年8月28日) 264

试行林价制度,为林产业发展开辟了道路——致田纪云(1992年9月28日) 265

我国沙业工作者要学以色列所长——致刘恕(1992年10月10日) 266

高技术沙产业是前途无量的,我们应搞出榜样——致刘恕(1992年10月27日) 267

现送上短文,请审阅——致方文均(1992年11月16日) 268

第六次产业革命也要作为一个大项目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研究——致王寿云(1992年11月18日) 271

水土保持靠森林——致钱正英(1992年11月21日) 273

及早研究第七次产业革命,以便能制订政策、策略——致郁文(1992年11月22日) 275

综合开发和建设西藏“一江两河”是第六次产业革命中的一个大问题——致卢良恕(1992年12月20日) 278

还是那句话“黄河水清”是可以办到的——致钱正英(1993年1月18日) 279

产业革命的用词应科学严谨——致于景元(1993年1月26日) 280

研究生从以色列学成归来对祖国的沙产业定有建树——致刘恕(1993年1月26日) 281

草产业应与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联营,才能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致李毓堂(1993年2月3日) 282

《森林与人类》杂志应刊登讲林业经营、林业经济的文章——致《森林与人类》编辑部(1993年2月5日) 283

禹城县应大力发展农、工、贸—体化经营,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做好准备——致山东省禹城县人民政府(1993年2月24日) 284

建立我国新时代林产业和林业新体制——致吴中伦(1993年3月7日) 285

愿我国森林面积早日达到30%——致高德占(1993年3月17日) 287

要加强中国西半部的铁路交通建设——致瞿宁淑(1993年3月28日) 288

转呈高连国同志给我的论防沙治沙的信——致刘恕(1993年4月3日) 290

我并无治沙的实践经验——致高连国(1993年4月3日) 291

在干旱地区给农作物喷洒甲醇,可以大大促进其生长——致刘恕(1993年4月13日) 292

更全面的提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致李振声(1993年4月18日) 293

我的提法是农产业——致马传栋(1993年4月22日) 294

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学来推动高产、优质、高效农产业——致王寿云等六同志(1993年4月30日) 295

中国科学院应设计出小康村镇实现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蓝图——致李振声(1993年5月16日) 297

人工嫁接应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推广应用——致周肇基(1993年5月16日) 298

林产业,是林加农、草、牧、渔、药、工、贸相结合的企业——致徐有芳(1993年5月17日) 299

剪枝整形和嫁接技术在农业、林业中大有前途——致周嘉槐(1993年6月6日) 301

改造农林业,发展农、林、草、海、沙产业——致瞿宁淑(1993年7月4日) 303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资源是国家所有——致于景元(1993年7月28日) 305

“植物剪接改造学”是一门应用性技术科学——致周肇基(1993年7月) 306

从生物学到农业技术的中间技术科学,要建立一系列专门学科——致周嘉槐(1993年8月2日) 307

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展览,现在恐不是时机——致潘杰(1993年8月8日) 309

把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引入“八五”重点项目——致瞿宁淑(1993年8月16日) 310

利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汇集智慧制订计划,叫黄河清——致刘恕(1993年8月22日) 311

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根本任务——致钱正英(1993年10月11日) 313

要用系统工程来组织经营知识密集型草产业——致王明昶(1993年10月16日) 314

林、农、药、畜、工、贸结合的林产业,不是光种树取材的林业——致刘恕(1993年10月28日) 315

向治沙工作赠30万港元——致刘恕(1993年11月8日) 317

治理黄河是我国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致钱正英(1993年11月21日) 318

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总是集体的活动,决不是个人独自办得了的——致刘恕(1993年11月28日) 320

引入市场经济兴办林、果、木、畜、禽、药和加工相结合的生物产业——致徐有芳(1993年11月28日) 321

农业生产是系统工程——致杨守仁(1993年12月9日) 323

创造生产力是第三次社会革命——致王寿云等六同志(1994年1月2日) 324

借鉴周口地区循环畜牧业经验,找草产业的典型——致李毓堂(1994年1月4日) 328

《生物学通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致《生物学通报》编辑部(1994年1月9日) 329

“生物技术”新专业要培育新人才——致周嘉槐(1994年1月18日) 331

从生产粮、棉、肉到农、畜、药、工、贸结合的现代化企业——致周肇基(1994年1月19日) 332

要“黄河清”是可以做到的——致钱正英(1994年2月2日) 333

组织市场经济的农产业——致于景元(1994年2月23日) 334

新兴起的生物科技是利用菌物进行生产——致朱章玉(1994年2月27日) 335

以植物嫁接改造为基础,发展“树蔬业”——致周肇基(1994年3月2日) 337

设计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农业组织体制——致李振声(1994年3月18日) 339

水利工作是地理系统建设的组成部分——致张汝翼(1994年4月2日) 341

探索培养第六次产业革命所需人才——致余毅(1994年4月5日) 343

要研究植物嫁接改造学——致杨世杰(1994年4月9日) 345

对“盐湖农业”的几点认识——致郑绵平(1994年4月24日) 346

什么叫高新技术产业——致王寿云(1994年4月26日) 348

地理建设的方法在于发展交通——致瞿宁淑(1994年5月12日) 349

“树艺业”如“花卉学”的实业“花卉业”——致周肇基(1994年5月18日) 350

大成智慧和大成智慧教育是人、机结合的劳动体系——致王寿云等六同志(1994年5月20日) 351

创建独立自主经营的农业技术企业,是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有效方法——致刘昌明(1994年5月29日) 353

要林、果、药、畜、禽、工、贸综合经营,使林业变为林产业——致雍文涛(1994年6月26日) 354

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将传统的第一产业改造成现代第二产业——致于景元(1994年6月30日) 355

饮食科学化了,将有助于健康卫生——致杨家栋(1994年7月8日) 356

制订现代中国第三次社会革命的理论——致于景元(1994年7月14日) 358

这是“第六次产业革命”——致黎大爵(1994年7月17日) 359

中国的第三次社会革命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考察——致王寿云等六同志(1994年7月17日) 360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自然随事物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有新的目标——致王寿云等六同志(1994年7月22日) 361

坚持宣传第六次产业革命——致任继周(1994年7月31日) 363

管理国家社会,总的原则是“微观放、宏观控”——致于景元、钱学敏、涂元季(1994年8月15日) 364

地理建设要研究怎样向沙漠要粮、棉、油、肉——致刘恕(1994年8月25日) 366

人民中国进入走向世界大国的大道了——致王寿云等六位同志(1994年8月29日) 367

心系沙产业的会议——致刘恕(1994年9月21日) 370

调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致陈洪经、贾绍凤(1994年9月28日) 373

对内蒙古开发草产业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致王明昶(1994年10月5日) 374

这样的先进集体才是可以步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典型——致李毓堂(1994年10月19日) 375

农、林、草、海、沙几业结合,再加工贸形成知识密集产业体系——致任继周(1994年10月23日) 376

中国西部要大搞地理建设才能发展——致胡兆量(1994年11月6日) 378

21世纪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致严宏谟(1994年11月13日) 380

沙漠、戈壁应建设自然保护区——致刘恕(1994年11月15日) 381

用生物治农林害虫是一个古老技术——致卢良恕(1994年11月20日) 382

通过沙产业规划统一提高大家认识——致刘恕(1994年11月30日) 383

研究社会要向医学学习——致王寿云等六同志(1994年12月2日) 384

宏观经验方法对制定沙产业规划有帮助——致刘恕(1994年12月18日) 387

技术学科是中介学科——致周嘉槐(1995年1月2日) 388

第六次产业革命将在21世纪中国兴起——致包建中(1995年1月6日) 389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理论到农林应用学科的中介——致周肇基(1995年1月9日) 391

生物技术学是水稻高产工程的指导性理论——致杨守仁(1995年1月11日) 392

“系统森林学”是新时代林学体系——致张嘉宾(1995年1月11日) 393

开发耐盐碱农作物是未来农业的大课题——致韩博平、金建华(1995年1月23日) 394

科技宏观决策应由国家科委研究后,提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致宋健(1995年2月2日) 395

我们已看到第五、第六、第七次产业革命的光辉前景——致涂元季(1995年2月4日) 397

镶黄旗草产业有了新起步——致李毓堂(1995年2月4日) 399

烹饪工业化是一次产业革命——致邹伟俊(1995年2月12日) 400

“地理建设”治黄河是其中一个大问题——致钱正英(1995年2月26日) 402

发展沙产业需要开发节水林技术——致刘恕(1995年2月28日) 403

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致韩博平(1995年3月2日) 404

科学改造地理环境,使之成为“人间天堂”——致吴传钧(1995年3月12日) 406

一条龙组织的农业实是农业走向第二产业——致周嘉槐(1995年3月14日) 407

镶黄旗是草产业的好典型——致王明昶(1995年3月16日) 408

要研究第六次产业革命,预测中国21世纪中叶的农业——致李振声(1995年3月17日) 409

水利是“地理建设”国家大事——致钱正英(1995年3月19日) 411

我赞成建立草地“开发产业化”示范区——致李毓堂(1995年3月19日) 412

植物学研究成果要应用到农、林、药业等植物工程——致周嘉槐(1995年3月19日) 413

正确理解农产业一词——致于英士(1995年3月21日) 414

煤炭地下气化的开发可提高煤炭资源价值的一、二倍——致余力(1995年3月30日) 415

这对沙产业来讲,是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致刘恕(1995年4月5日) 416

在黄土高原和沙化区造林绿化非常重要——致钱正英(1995年4月6日) 417

开发发展青藏高原的新科技——致朱光亚(1995年4月9日) 419

征求意见稿奉上——致中国工程院咨询与国际合作部(1995年4月12日)  420

垃圾资源化实是资源再生利用的新兴工业——致李向南(1995年4月21日) 422

写农业通史应讲清农业与经济、农业与政治的关系——致周肇基(1995年5月11日) 423

水利决不止于水利,只讲水不行——致瞿宁淑(1995年5月16日) 424

西部如像东部那样发达,人口再增加一倍也不会有困难——致黄顺基(1995年5月17日) 425

《农林系统结构优化模型》一书展示了使用系统工程于农林业——致张嘉宾(1995年5月17日) 427

第六次产业革命要改造农林业成为集团式经营——致黄顺基(1995年6月14日) 428

第六次产业革命主要是把第一产业改造成为第二产业——致于景元、涂元季(1995年6月14日) 429

决策科学是技术理论学科和应用技术的体系——致黄顺基(1995年6月20日) 431

“白色农业”是农业中的高技术产业——致周嘉槐(1995年6月21日) 433

林业一定要产业化——致张嘉宾(1995年6月27日) 434

人民中国的科技人员,向21世纪的尖端科学技术进军——致宋健(1995年7月3日) 435

自古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憧憬——“黄河清”——致钱意颖、时明立(1995年7月13日) 437

解决环境生态“病”要用地理科学和工程技术,以及社会科学——致邹伟俊(1995年7月20日) 439

沙产业启动要有实干家和地方领导结合——致刘恕(1995年8月17日) 440

用节水技术将中国荒漠变为“新绿洲”——致刘恕(1995年9月3日) 441

这是地理建设的业绩——致瞿宁淑(1995年9月10日) 442

沙产业“阳光农业”——致刘恕(1995年10月2日) 443

建设山水城市要靠现代科学技术——致高介华(1995年10月22日) 444

地理科学和地理建设——致瞿宁淑(1995年10月26日) 445

五大产业是从小弟弟沙产业做起的——致刘恕(1995年10月26日) 446

农、林、草、海、沙产业将要登上历史舞台——致刘恕(1995年12月10日) 447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致马传栋(1995年12月17日) 448

要为21世纪的农产业办三件事——致周嘉槐(1996年1月2日) 449

甘肃省能不能办几处草产业示范点——致李毓堂(1996年1月6日) 451

应用植物生理学是大有希望的——致周嘉槐(1996年1月18日) 452

生态问题涉及社会,要用复杂巨系统理论才行——致韩博平(1996年1月21日) 453

这是沙产业的又一喜讯——致刘恕(1996年1月22日) 454

农业和农民将成为工业化的农产业和工人了——致关锐捷(1996年1月31日) 455

动员广大生物科学技术工作者参加即将到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致周嘉槐(1996年2月8日) 457

在沙地上创粮、果、菜高产——致关锐捷(1996年2月11日) 458

农业进入产业革命,除投资外,还需要生物科学技术——致周嘉槐(1996年2月11日) 460

思想认识要跟上发展规律——致刘恕(1996年2月22日) 461

第六次产业革命要起步了——致周嘉槐(1996年4月2日) 463

农产业是通过生物制造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致包建中(1996年4月15日) 464

开发白色农业,要注意产品的应用研究——致包建中(1996年5月1日) 465

盐生草是否直接利用地中的碳氢化合物——致周嘉槐(1996年5月5日) 466

人民开创了沙产业——致刘恕(1996年5月9日) 467

引企业界投资林产业——致张嘉宾(1996年5月9日) 468

沙产业是农业型产业——致瞿宁淑(1996年5月9日) 469

要重视农业企业化问题——致裴重华、杨勇(1996年5月15日) 470

可以提出“水建设在中国”的战略构想——致宋健(1996年5月23日) 471

只有产业化了,才是第六次产业革命——致包建中(1996年5月23日) 472

水的问题是横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复杂问题——致于景元(1996年5月26日) 473

生物间合作已见于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致周嘉槐(1996年5月26日) 474

改造地理环境必须遵循地理科学规律——致瞿宁淑(1996年5月27日) 475

促进我国的沙产业发展——致刘恕(1996年6月9日) 476

科技产业是新时代的重要产业——致隋映辉(1996年6月12日) 477

现代化中国要有花卉文化——致周肇基(1996年6月18日) 478

人民体质建设的飞跃,应称为第七次产业革命——致裘凌沧(1996年6月26日) 479

食用菌可作人们喜爱的食品——致包建中(1996年6月27日) 481

要想到微藻产品的利用——致刘恕(1996年7月4日) 482

“大成智慧”的人工作适应能力很强——致钱学敏、涂元季(1996年8月11日) 483

哲学不是技术,而是最高层次的学问——致张春海(1996年8月18日) 485

实现农业产业化,组成一条龙式经营——致李向民(1996年8月21日) 486

建立开发现代林业示范工程、示范园区取得成功——致张嘉宾(1996年8月22日) 487

中国的白色农业要开步走了——致包建中(1996年8月25日) 488

能否建立一个新产业——种苗产业——致曹效东(1996年9月16日) 489

大棚种植在沙荒地得到丰收——致杨守仁(1996年9月20日) 490

卫生保健工作是一门待建立的现代科学——致黄建平(1996年9月22日) 491

农村转化集中成为小城镇——致鲍世行(1996年9月29日) 492

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在我国将出现于21世纪初——致黄顺基(1996年9月30日) 494

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水问题——致宋健(1996年10月1日) 495

“多维人工生态农业经济系统工程”实属农业的一种革命——致瞿宁淑(1996年12月2日) 496

发展沙产业重在实践——致刘恕(1996年12月2日) 497

用现代市场经济及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致周嘉槐(1996年12月22日) 498

愿张掖地区人民在您的领导下,为开发沙产业取得更大成就——致马西林(1996年12月22日) 499

我国农业将面临产业化,即农、工、贸一条龙经营的改革——致周肇基(1996年12月30日) 500

农业产业化则是第六次产业革命——致黄顺基(1996年12月31日) 501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向现代化的第二产业转化——致包建中(1997年1月9日) 502

学术问题是严肃的——致黄顺基(1997年1月9日) 503

第六次产业革命后人们将基本上转入脑力劳动——致戴汝为(1997年3月8日) 504

现代化农业型新产业——贸、工、农一条龙的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致张维(1997年3月16日) 505

要深化改革,政府部门也要改革——致于景元(1997年3月23日) 506

实施现代化林产业,要靠市场经营见成效——致张嘉宾(1997年4月2日) 508

在培养沙产业人才方面多做工作——致刘恕(1997年4月9日) 509

“宏大产业”实是人类社会的社会革命——致王寿云等六同志(1997年4月27日) 510

地理科学是全面研究人居环境的科学——致瞿宁淑(1997年6月18日) 511

山水城市是新世纪的大事,也是高新技术建筑的城市——致朱畅中(1997年8月7日) 512

白色农业——致包建中(1997年8月24日) 513

沙产业也要根据气候条件区别对待——致涂元季(1997年8月31日) 514

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发展草产业——致李毓堂(1997年9月21日) 515

不同地带沙产业应有不同类型——致刘恕(1997年10月29日) 516

应在21世纪加大对海洋的重视——致张登义(1997年12月13日) 517

沙产业成功经验应进一步发展推广——致刘恕(1997年12月13日) 518

我只够得上您的“草友”而已——致李毓堂(1998年2月15日) 519

沙产业在人民中国已经开了个好头——致马西林(1998年3月18日) 520

沙产业是高科技农业生产的试验——致刘恕(1998年4月11日) 521

张掖地区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是促进沙产业的大事——致刘恕(1998年6月28日) 522

近代科学技术成就伟大,但也有不足——致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998年8月1日) 523

微生物中试厂建成投产是件大事——致包建中(1998年8月13日) 524

沙产业实际是农产业的节水高技术化——致刘恕(1998年9月5日) 525

第六次产业革命需要知识面更广的人才——致朱清时(1998年9月9日) 526

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需要草产业——致李毓堂(1999年1月10日) 527

现在开始的是“科技经济”,不是“知识经济”——致钱学敏(1999年2月7日) 528

农业与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也是“科技经济”——致于景元(1999年2月16日) 530

开创了新中国的林业理论,促进了云南新林业建设——致张嘉宾(1999年2月28日) 531

我赞成积极筹备中国沙产业促进会——致涂元季(1999年4月4日) 532

当国力逐年发展了,黄河问题终将解决——致张汝翼(1999年5月1日) 533

21世纪的产业必须服从世界趋势,走新产业革命的道路——致中共中央办公厅(1999年8月15日) 534

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一项重大科技革命——致杨波(1999年10月26日) 536

在2000年将实施阳光培训计划——致刘恕(1999年12月2日) 537

收到《草业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与研究》,十分感谢——致王明昶(2000年8月8日) 538

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致赵永亮、郝诚之(2001年5月30日) 539

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致杨利民、夏日(2002年12月18日) 540

探索出一条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路子——致马西林(2003年2月28日) 541

新华社是在抓21世纪中国西部开发的一件大事——致田聪明(2003年4月18日) 542

把沙产业、草产业推向全国去——对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站的寄语(2007年3月21日)  543

附件储波书记接见刘恕等知名沙产业专家的谈话 545

在内蒙古沙产业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550

产业化开发使生态建设凸现新路——我国沙产业、草产业发展调查(上) 553

新兴生态产业的发展遇到羁绊——我国沙产业、草产业发展调查(中) 558

调整产业政策、发展沙草产业——我国沙产业、草产业发展调查(下) 563

后记 568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