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美)斯蒂芬·弗兰佐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9032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75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604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简介 1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19
第一部分 感受人与事 39
第三章 自我 40
第四章 自我展示与社会知觉 73
第五章 社会认知 111
第二部分 评价我们的社会生活 141
第六章 态度 142
第七章 说服 180
第八章 偏见与歧视 215
第三部分 了解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 255
第九章 社会影响 256
第十章 群体行为 296
第四部分 与他人互动 335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336
第十二章 亲密关系 374
第十三章 攻击行为 414
第十四章 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455
前言 1
致谢 1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简介 1
导言 2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如何被他人影响 3
社会心理学不仅仅是常识 4
社会心理学被心理学与社会学所研究 5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揭示其起源于美国 6
社会心理学中解释的组织原则 12
自我由社会环境塑造并塑造着社会环境 12
渗透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热”视角与“冷”视角 13
文化塑造社会行为 13
进化塑造社会行为的普遍模式 17
相关网站 18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19
导言 20
社会心理学研究设计 20
研究进程应该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 20
观察研究的目的是对现象的描述 24
致力于变量间关系的方向和强度的相关研究 27
实验研究可以发现因果关系 31
元分析使用统计技术来分析和理解相似研究 3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 34
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必须提交研究伦理的评估 34
社会心理学是否应该成为价值中立的科学—未结束的争论 36
相关网站 37
第一部分 感受人与事 39
第三章 自我 40
导言 41
自我的本性 41
自我是一种运用符号、可反省的社会存在 41
当代自我理论以乔治·赫伯特·米德和威廉·詹姆斯的观点为基础 42
作为注意目标和积极行动者的自我 46
自我觉知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 46
自我意识是一种人格特征 48
自我调控是自我的最重要功能 50
作为一种知识结构的自我 52
自我图式是自我概念的成分 53
性别身份和性别图式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方面 55
文化塑造自我概念的结构 56
自我提高和自我确认 60
自我提高和自我确认可以是相互冲突的动机 60
自尊影响风险决策 62
高自尊的阴暗面 63
作为社会存在的自我 63
社会身份确定了我们作为社会存在“是什么”和“归属哪里” 63
在社会关系中,自尊通过社会反射和社会比较来维系 66
应用 69
你在通过暴饮暴食来逃避自己么? 69
特色研究 70
自我调控资源的损耗 70
本章回顾 72
相关网站 72
第四章 自我展示与社会知觉 73
导言 74
社会互动的舞台 75
人们通常是谨慎地塑造和监控自我展示 75
自我展示失败后通常会出现尴尬和找借口 78
高自我监控者是社交中的变色龙 80
印象形成 83
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塑造了我们对他们的印象 83
人格印象是基于核心特质而形成的 87
人格判断常常建立在偏见性思维上 90
归因 93
因果归因的首要维度是因果根源 94
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有做品质归因的倾向 95
共变模式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归因 97
归因中的偏差 99
基本归因错误描述了人们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和低估外因的倾向 100
行动者比观察者更加重视外因的影响 102
自利归因能够增强或保护自尊 104
应用 106
你识别谎言的能力如何? 106
特色研究 108
谎言察觉能力的形成 108
本章回顾 110
相关网站 110
第五章 社会认知 111
导言 112
分类与刻板印象 113
我们是分类动物 113
社会归类为刻板印象思维提供了条件 114
性别知识通常基于刻板印象 116
刻板印象常以错觉相关为基础 117
刻板思维更多的是权力持有者的特征 120
思维捷径和模拟 121
启发式:节省时间的“经验法则” 121
心理模拟事件可以改变我们的社会思维 124
社会性世界观 128
我们会夸大与他人的相似性和自己的独特性 128
我们会寻求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129
我们的期望可能会变成自证预言 130
公正世界的信念能够缓和与影响我们如何解读他人的不幸 133
再三的失败常常导致习得性无助 135
应用 136
你如何解释生活中的消极事件? 136
特色研究 138
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能够改变以后的消极体验吗? 138
本章回顾 139
相关网站 140
第二部分 评价我们的社会生活 141
第六章 态度 142
导言 143
态度的属性 144
态度是对事物的正性或负性评价 144
人们的评价因需要而不同 145
价值观通过态度间接影响行为 146
态度如何形成和保持? 148
简单暴露就可以带来积极的态度 148
态度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 149
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态度 151
自我知觉理论赞同行为造成态度 152
面部表情、头部运动和身体姿势的改变会影响态度 153
功能取向认为态度的形成是为了当前需要的满足 154
态度何时可以预测行为? 157
决定态度一行为关系的若干因素 158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态度通过形成意图影响行为 160
外显态度之下可能还有内隐态度 164
认知一致性是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吗? 166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合理化形成态度 166
认知一致性并非普遍共有的动机 172
挑战认知失调理论的几种理论 173
应用 176
参照团体如何塑造你的社会和政治态度? 176
特色研究 177
政治态度的持久性 177
本章回顾 179
相关网站 179
第七章 说服 180
导言 181
说服的理论演变与研究 181
信息学习观鉴别了增强和减弱说服性信息的因素 182
认知反应观试图确定影响人们考虑说服性观点的因素 182
说服性信息的来源:谁是信息传播者? 184
缺乏可信度是一个折扣性线索 185
吸引力有利于说服 187
说服性信息本身的影响:信息的内容是什么? 188
证据的生动性对说服有促进作用,但有时候也会削弱说服的效果 189
在一定的条件下,激发恐惧能够增强说服的效果 190
幽默能够增强人们对说服性信息的注意,但也可能会对信息加工造成干扰 191
信息的双方面论据比单方面论据更有助于预防信息接收者受对立观点的影响 193
说服性信息的呈现顺序会影响说服效果 194
信息的重复可以增强说服效果 195
说服方式的影响:信息是如何被传递的? 197
语速快有利于说服的外周路径加工,但是常常会阻碍说服的中心路径加工 197
强有力的表达风格通常比软弱的表达风格更有说服力 198
说服对象的影响:说服的对象是谁? 200
积极的情绪通常有促进作用,但有时候也会对说服造成阻碍 200
对信息的精细化加工取决于问题卷入与印象卷入程度 201
影响说服的个人差异因素 202
自我在说服过程中的作用 206
自我产生的说服最有效 206
采用巧妙的贴标签技术能够促进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208
应用 211
你会被阈下信息说服吗? 211
特色研究 212
验证阈下自助磁带的效应 212
本章回顾 213
相关网站 213
第八章 偏见与歧视 215
导言 216
偏见和歧视的定义 216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 217
刻板印象与偏见和歧视的相关如何? 217
社会类化会导致曲解 218
子范畴的刻板印象会促进整体刻板印象的保留 218
身负污名的团体对消极刻板印象的对抗和忧虑 219
引起偏见和歧视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23
偏见作为一种证明压迫正当的方式出现 223
群际竞争导致偏见 225
提高社会身份的愿望导致偏见增加 227
权威主义与对外团体的敌意相关 230
宗教信仰和偏见之间存在正相关 231
偏见和歧视的历史表现 233
种族主义是建立在公开的敌意和厌恶的基础之上 233
既包含敌意也包含善意的性别主义 237
被编织进文化“布”之中的异性恋主义 241
抗击偏见 245
社会科学家对于刻板印象是否能够改变的不同观点 245
接触假说确认了可以减少群际冲突的四个条件 248
应用 250
学校如何既减少群际冲突又提高学习成绩呢? 250
特色研究 252
学生合作与偏见减少 252
本章回顾 253
相关网站 254
第三部分 了解我们在群中的位置 255
第九章 社会影响 256
导言 257
社会影响的定义 258
社会影响涉及社会力量的运用 258
经典从众研究 259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分析了模糊情境中的从众 259
阿希的线段判断研究分析了对多数派的从众 261
信息性和规范性影响会导致从众 264
沙克特的“约尼·罗科”研究分析了遭排斥的异议者 265
影响从众的因素 266
影响从众的情境因素 266
影响从众的个人因素 268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从众模式上的差异 271
在特定情况下,少数派能够影响多数派 271
从众有时候会无意识的产生 274
顺从 275
积极情绪、互惠和说明理由是促进顺从的三个因素 276
两步实施的顺从策略 278
服从 282
米尔格拉姆的研究显示对伤害性命令的服从不是例外而是一种常规 282
对受害者施加心理伤害的命令也可能被服从 286
看到别人反抗权威会明显地降低服从 287
对社会影响的统一解释 289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影响取决于影响者的数量、实力和接近性 289
应用 291
你会在压力下屈打成招吗? 291
特色研究 292
屈打成招 292
本章回顾 294
相关网站 295
第十章 群体行为 296
导言 297
群体的本质 297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凝聚力 298
群体结构形成快速,但难以改变 299
群体成员资格的五阶段 300
群体有助于实现工具性目标和满足社会性情绪的需要 302
群体影响与个体行为 304
社会促进对简单任务有促进作用而对复杂任务有抑制作用 304
当个体努力淹没在人群中时则会出现社会懈怠 306
去个体化会导致失去个人身份 309
群体决策 313
群体决策的阶段与决策规则 313
群体讨论能够增强群体成员已有的态度 316
当群体倾向于寻求共识而不是深入分析时就会出现群体迷思 318
领导行为 320
领导者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 320
变革型领导者会从事冒险与不合常规的行动 321
权变模型强调个人与情境因素在领导效能中的作用 322
性别与文化对领导风格的影响 325
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326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冲突时就会出现社会困境 326
合作是解决社会困境的必要手段 327
应用 329
陪审团是如何裁决的? 329
特色研究 331
陪审团的第一轮投票与最后裁决 331
本章回顾 332
相关网站 333
第四部分 与他人互动 335
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336
导言 337
亲密联系的需要 337
亲密联系的两个起因是比较与交换 337
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建立紧密关系的愿望 339
情境特征与吸引 342
邻近培育好感 342
熟悉产生好感 343
我们建立紧密联系的愿望通常随着焦虑感增加 344
他人特征与吸引 346
我们被外表吸引 347
美丽标准的跨文化差异和相同之处 349
他人的容貌影响我们对自己外貌的知觉 35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55
我们还会受到“互补”的人所吸引 360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363
当社会交往出现问题时 364
社会焦虑会使得我们与他人隔绝 364
孤独是社会孤立的结果 365
应用 369
社会技巧培训如何改善你的生活? 369
特色研究 371
社会交往之前的情绪调节 371
本章回顾 372
相关网站 373
第十二章 亲密关系 374
导言 375
什么是亲密? 376
亲密涉及你自我概念里的另一个人 376
父母—孩子依恋与长大后的成人关系 379
儿童发展出来的不同依恋风格 379
童年时期的依恋风格会影响成年后的浪漫关系 380
友谊 381
自我暴露影响友谊的发展和维系 382
在异性友谊中存在的性别差异 384
异性友谊的中等亲密 386
同性恋间的同性友谊不存在性别差异 388
浪漫关系 389
关于浪漫爱情的神话 390
浪漫从暧昧开始 393
社会科学家区别出浪漫之爱的不同类型 394
在浪漫关系之初,激情之爱是最强烈的 395
兴奋转移可以激发出激情之爱 396
友情之爱比激情之爱更稳固持久 399
女性和男性在爱的体验中有所不同 400
爱情可以持久吗? 402
尽可能积极地看待爱侣会带来满意的关系 403
当两人的所得与付出之比相似时,爱侣会感到满意 404
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关系满意度 405
我们对爱人比对陌生人更吝啬 405
人们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麻烦的关系 406
分手常常引起情绪困扰 408
应用 409
面对嫉妒,你会怎么办? 409
特色研究 411
嫉妒反应的性别差异 411
本章回顾 412
相关网站 413
第十三章 攻击行为 414
导言 415
什么是攻击? 415
社会心理学家把攻击定义为“故意的伤害” 415
传统上“工具性”攻击和“敌对性”攻击的区别 416
性别和人格对攻击行为表达的调节作用 417
将外团体非合法化会增加攻击行为并为其提供正当理由 420
攻击的生物基础 421
生物进化可能形成攻击性行为模式 421
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物因素 422
攻击是对负面情感的一种反应 423
挫折—攻击假设主张攻击行为是挫折的产物 424
解释我们对刺激最初反应的认知—新联结模型 426
饮酒提高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429
兴奋转移会增强敌对性攻击 430
攻击的习得 431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攻击行为的获得和保持 431
媒体和视频暴力助长了攻击行为 435
“荣辱文化”鼓励男性暴力 436
性攻击 438
色情作品助长了“强暴迷思”的信念并增加了男性对女性的暴力 438
以文化为基础的性脚本使得熟人强奸更为可能 442
性嫉妒常常导致家庭暴力 444
减少攻击行为 446
惩罚既能减少也能增加攻击行为 447
引发不相容反应能抑制攻击行为 447
学会对刺激做出非攻击性反应可以有效控制攻击行为 448
应用 450
如何预防熟人强奸? 450
特色研究 452
研究展示强奸预防教育项目的结果 452
本章回顾 453
相关网站 453
第十四章 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455
导言 456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456
亲社会行为是自愿的并对他人有利的行为 456
性别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457
为什么我们会帮助别人? 459
助人行为符合进化论观点 459
社会规范界定了帮助他人的“规则” 461
助人行为的习得需要观察和直接强化 463
什么时候我们会帮助别人? 467
旁观者介入包含一系列的决策 468
结果与信息依赖导致了观众抑制效应 471
责任分散效应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473
旁观者介入还受情绪唤醒和成本—收益评估的影响 475
积极与消极情绪能够促进或降低助人行为 478
有没有纯粹的利他主义呢? 481
移情—利他主义假说认为移情能够产生利他动机 481
移情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483
我们会帮助什么样的人? 485
我们倾向于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 486
我们常常帮助“值得”帮助的人,但是我们也会责备受害者 487
受援助者需要付出潜在的代价吗? 488
无法回报会导致应激 488
接受援助会使自尊受到威胁 489
应用 490
社会心理学知识会促进亲社会行为吗? 490
特色研究 492
寻求援助者的性偏好会影响助人行为吗? 492
本章回顾 493
相关网站 494
附录A批判思考练习的参考答案 495
附录B社会心理学的职业之路 510
术语表 514
人名索引 526
主题索引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