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心理研究 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李玫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9944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犯罪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心理研究 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犯罪防控 1
1.1 人类久远的难题 1
1.1.1 “绳之以法”的威慑性与犯罪防控 1
1.1.2 “绳之以法”的惩罚性与犯罪防控 2
1.2 人类曾有的探索 3
1.2.1 刑事法律的视角 4
1.2.2 犯罪的实证研究 5
1.2.3 犯罪异常的探讨 7
1.2.4 中国连续“严打”后的思考 9
2 谁在犯罪 12
2.1 犯罪防控的对象 12
2.1.1 各种犯罪防控思路 12
2.1.2 犯罪人与案件数量 13
2.2 认识犯罪人 14
2.2.1 犯罪人的基本分类 15
2.2.2 犯罪人分类的实证 18
2.2.3 犯罪被罚次数与犯罪数量分析 20
3 心理研究 24
3.1 心理基础 24
3.1.1 生理基础 24
3.1.2 心理早期发展 26
3.1.2.1 依恋现象 27
3.1.2.2 言语发展 28
3.1.2.3 社会性发展 28
3.1.2.4 认知方式发展 29
3.1.2.5 性格形成 29
3.1.2.6 观念形成 30
3.2 日常心理 30
3.2.1 意识活动 31
3.2.1.1 意识现象 31
3.2.1.2 觉知的“有—无” 32
3.2.1.3 有意识的层次分解 33
3.2.2 认识活动 36
3.2.2.1 感知觉 36
3.2.2.2 记忆 37
3.2.2.3 心象 37
3.2.2.4 思维 38
3.2.3 情绪情感 39
3.2.3.1 情绪体验 39
3.2.3.2 情绪表现 39
3.2.3.3 情绪生理 40
3.3 心理风格 40
3.3.1 人格或个性 40
3.3.2 心理动力风格 41
3.3.3 心理制动风格 42
3.3.4 心理表现风格 43
4 危险人格 45
4.1 危险人格概述 45
4.1.1 危险人格的概念 45
4.1.2 危险人格的研究 47
4.1.2.1 天生犯罪人 47
4.1.2.2 异常犯罪人 48
4.1.2.3 人格障碍 48
4.1.2.4 犯罪心理结构 49
4.1.2.5 人身危险性 49
4.1.2.6 犯罪人格 50
4.2 危险人格的分类根据 51
4.2.1 人格的由来 52
4.2.1.1 先天要素:遗传与生理背景 52
4.2.1.2 后天要素:抚养与环境背景 52
4.2.2 危险人格的划分 53
4.2.2.1 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 54
4.2.2.2 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 54
4.3 危险人格的类型 56
4.3.1 反社会人格 56
4.3.1.1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 56
4.3.1.2 反社会人格与“天生犯罪人” 57
4.3.1.3 与反社会人格易混淆的问题辨析 58
4.3.2 犯罪人格 59
4.3.2.1 犯罪人格的概念 59
4.3.2.2 犯罪人格的形成 60
4.3.3 缺陷人格 61
4.3.3.1 缺陷人格的概念 61
4.3.3.2 缺陷人格的形成 62
5 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 63
5.1 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63
5.1.1 异常表现始于早年 63
5.1.2 家庭背景基本正常 63
5.1.3 缺乏自然情感力 64
5.1.4 聪明且善谋划 65
5.1.5 道德白痴不可教化 65
5.1.6 肆意犯罪不会中止 65
5.2 张某的反社会人格剖析——1991~2000年流窜数省持枪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66
5.2.1 案情简述 66
5.2.2 张某的心理画像 69
5.3 王某的人格问题剖析——2003~2004年北京市系列绑架杀人案的主犯 72
5.3.1 案件简述 72
5.3.2 王某的心理画像 74
5.4 靳某的人格问题剖析——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主犯 78
5.4.1 案情简述 78
5.4.2 靳某的心理画像 79
5.4.3 靳某的人格问题 81
6 犯罪人格犯罪解析 82
6.1 犯罪人格的特征 82
6.1.1 人生早年心理正常 82
6.1.2 基本社会化缺失 83
6.1.3 青春期有生存性违法 84
6.1.4 成年后犯罪升级 86
6.1.5 犯罪心理不可逆转 87
6.1.6 动机简单性质恶劣 88
6.2 董某的人格问题剖析——2006年赣、浙、闽三省系列入室奸、抢、杀人案的主犯 89
6.2.1 董某的案情简述 89
6.2.2 董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90
6.2.3 董某的人格问题 92
6.3 杨某的人格问题剖析——1999~2003年皖、豫、鲁、冀四省系列入室强奸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93
6.3.1 杨某的案情简介 93
6.3.2 杨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94
6.3.3 杨某的人格问题 96
7 缺陷人格犯罪解析 99
7.1 缺陷人格的犯罪特征 99
7.1.1 早年心理正常 99
7.1.2 具有宠溺抚养背景 100
7.1.3 具有情感力 100
7.1.4 懒散且弱能 101
7.1.5 缺乏是非观念 101
7.1.6 犯罪具有择机性 102
7.1.7 善于欺骗与表演 102
7.2 朱某人格问题剖析——2006年安徽宿州杀妻灭女案的主犯 103
7.2.1 朱某的心理画像 103
7.2.2 朱某心理问题的由来 105
7.2.3 朱某人格缺陷的表现 106
7.2.4 朱某杀妻灭女的真正动机 106
7.3 杨某人格问题剖析——2007年江苏某地杀害战友案的主犯 109
7.3.1 案情简介 109
7.3.2 杨某的心理画像 109
8 危险心结 113
8.1 危险心结概述 113
8.1.1 心理障碍的研究 114
8.1.1.1 心理模式:心理障碍即为一种变态 115
8.1.1.2 医学模式:心理障碍即为大脑疾患 115
8.1.1.3 社会模式:心理障碍是社会建构的价值判断 116
8.1.1.4 综合模式:心理障碍是有害的机能失常 116
8.1.2 心理障碍与心结 117
8.1.2.1 广义的心理障碍解释 117
8.1.2.2 狭义的心理障碍解释 118
8.2 危险心结的犯罪特征 119
8.2.1 心智和社会性表现正常——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严重精神病人 119
8.2.2 成长与生活背景相对稳定——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犯罪人格 120
8.2.3 情感活动正常甚至丰富——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反社会人格 121
8.2.4 具有道德判断和知罪能力——这一特点使他们异于缺陷人格 121
8.2.5 犯罪多为令人意外的表现——这是危险心结最突出的特征 122
8.3 危险心结的形成 123
8.3.1 创伤性刺激源 124
8.3.2 特定经历 125
8.4 危险心结的类型 127
8.4.1 意结类型 127
8.4.2 知结类型 128
8.4.3 情结类型 129
8.4.4 成瘾类型 131
9 意结类犯罪心理 133
9.1 意结类的犯罪特征 133
9.1.1 犯罪动机往往令人费解 133
9.1.2 具有正常心智下的心理遮掩性 134
9.1.3 犯罪具有隐秘和谋划特点 135
9.1.4 行为人具有人格保守性 136
9.1.5 心结多与潜意识内容有关 137
9.2 马某犯罪心理解析——2004年云南某大学杀害大学同学案的主犯 138
9.2.1 案发:令人困惑的犯罪动机 138
9.2.2 报道:因贫穷的自尊而杀人 139
9.2.3 调查:犯罪行为—口供—答卷 139
9.2.4 分析:犯罪动机不是贫穷—自尊 140
9.2.5 动机:无法面对潜意识的问题 141
9.3 杨某犯罪心理解析——1992~2004年山西某市系列残害女性案的主犯 146
9.3.1 案情:令人困惑的犯罪心理 146
9.3.2 矛盾:貌似正常的异常人 147
9.3.3 动机:源于久远的压抑 150
10 知结类犯罪心理 154
10.1 知结类的犯罪特征 154
10.1.1 犯罪动机指向性明显或具体 154
10.1.2 具有正常心智下的认识狭窄性 155
10.1.3 犯罪多带有报复特点 156
10.1.4 人格大多具有偏执性 156
10.1.5 心结多与日常挫折有关 157
10.2 邱某犯罪心理解析——2006年陕西省汉阴县某道观杀害10人案的主犯 158
10.2.1 审判风波:邱某是否是精神病人 158
10.2.2 认识偏结:源于现实刺激与难题 159
10.2.3 犯罪爆发:压力下的认识狭窄和偏执 162
10.3 高某犯罪心理解析——2005~2007年辽宁省沈阳市系列捶砸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168
10.3.1 案情:自学成为律师的人抢劫 168
10.3.2 人生转折:聪明反被聪明误 169
10.3.3 偏执:不能调整心态而日趋扭曲 170
11 情结类犯罪心理 173
11.1 情结类的犯罪特征 173
11.1.1 犯罪动机具有发泄与泛化性 173
11.1.2 具有正常心智的情感孤独性 174
11.1.3 犯罪多有表达性与满足感 176
11.1.4 犯罪呈现“并非错乱的疯狂” 176
11.1.5 心结多与情绪创伤有关 177
11.2 黄某的犯罪心理解析——2001~2003年河南省平舆县杀害17名青少年案的主犯 178
11.2.1 案情:不具备常态犯罪动机的犯罪 178
11.2.2 线索:黄某渴望的是“酷” 180
11.2.3 动机:亲情匮乏导致的扭曲心态 183
11.3 赵某的犯罪心理解析——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主犯 186
11.3.1 案情:忽略危险心迹的枪击案 186
11.3.2 疑惑:看似精神错乱的谋杀 188
11.3.3 解析:犯罪源于早年的情感创伤 191
12 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195
12.1 相关的基本概念 196
12.1.1 异常及变态的根据 196
12.1.2 精神与心理的关系 197
12.1.3 行为、人、心理的关系 198
12.2 行为变态 199
12.2.1 犯罪与行为变态 199
12.2.2 变态并非都犯罪 200
12.2.3 行为变态不等于人变态 201
12.3 人的变态 202
12.3.1 人格变态者仍有常态生活 203
12.3.2 精神病患者也有程度差别 203
12.3.3 瘾状变态人具有事前能力 205
12.4 心理变态 206
12.4.1 多样的心理异常表现 206
12.4.2 混合的心理异常表现 207
12.5 刑事责任能力 208
12.5.1 精神病与刑事责任能力 208
12.5.2 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210
12.5.2.1 智力因素是责任能力的核心 210
12.5.2.2 有能力还意味着有意识 212
12.5.3 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 214
13 犯罪防控的策略 216
13.1 不同对象的防控思路 216
13.1.1 控制案件数量的关键 216
13.1.2 控制犯罪人数的关键 217
13.2 对危险人格的防控策略 219
13.2.1 反社会人格的防控策略 220
13.2.1.1 反社会人格的识别 220
13.2.1.2 反社会人格的防控——及早发现并建立观察档案 221
13.2.2 犯罪人格的防控策略 222
13.2.2.1 犯罪人格的识别 222
13.2.2.2 犯罪人格的防控——在于对残缺家庭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 224
13.2.3 缺陷人格的防控策略 225
13.2.3.1 缺陷人格的识别 225
13.2.3.2 缺陷人格的防控——通过社会干预矫正家庭教育的缺陷 227
13.3 对危险心结的防控策略 229
13.3.1 普及心理学知识 229
13.3.1.1 家长须知:人在幼年需要心理抚养 230
13.3.1.2 教师须知:性格与能力同样重要 232
13.3.1.3 个人须知:“养生”还须“养心” 233
13.3.1.4 管理者须知:知人心者为上 234
13.3.2 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支持系统 235
13.3.2.1 危机心理与相关人群 235
13.3.2.2 危机干预与社会保障 236
13.3.3 完善社会冲突调解机制 237
13.3.3.1 社会冲突与危险心结 237
13.3.3.2 调解冲突要纳入法治体系 238
附1 本课题收集的大要案、个案情况一览表 240
附2-1 本课题的犯罪人员调查表 242
附2-2 犯罪人分类调查表 244
名词解释 246
后记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