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朱广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054768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1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5

第一节 物质 31

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3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31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3

三、物质和物质形态 35

第二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 37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7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1

三、运动观与时空观的发展 43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6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6

二、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47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51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53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53

第二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3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8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8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0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62

一、意识的能动性 62

二、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途径 65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67

一、事物、现象的普遍联系 70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70

二、具体联系的多样性 73

三、辩证联系和科学发展 76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78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 78

二、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80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82

一、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82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84

一、质 87

第一节 质、量、度 87

第四章 质量互变 87

二、量 89

三、质和量的统一——度 91

第二节 质变、量变及相互关系 93

一、量变和质变 93

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94

三、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99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00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 100

二、质量互变规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02

一、矛盾、同一性、斗争性 106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106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6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10

一、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113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3

二、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16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0

一、矛盾的普遍性 120

二、矛盾的特殊性 122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28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 133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33

一、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33

二、辩证的否定观 135

三、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3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39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39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41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3

一、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143

二、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 146

第四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8

一、新事物和旧事物 148

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9

三、善于发现、热情扶植新事物 151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53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53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53

二、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55

三、掌握因果关系的实践意义 157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58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59

三、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实践意义 162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3

一、现实性 163

二、可能性 164

三、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实践意义 165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66

一、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166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67

三、掌握内容和形式的实践意义 169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70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70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71

第八章 实践和认识 174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75

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唯心论的对立 176

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 178

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旧唯物论的根本区别 184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87

一、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 187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9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203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运动 203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运动 212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16

四、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 219

一、归纳和演绎的概述 223

第一节 归纳和演绎 223

第九章 辩证思维方法 223

二、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225

三、归纳和演绎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 227

第二节 分析和综合 229

一、分析和综合的概述 230

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231

三、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中的作用 234

第三节 从抽象到具体 236

一、抽象与具体的概述 236

二、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 238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作用 239

第四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 240

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概述 241

二、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242

三、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方法的作用 244

第十章 真理和价值 246

第一节 真理 246

一、客观真理 246

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 250

三、真理和谬误 256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9

第二节 价值 265

一、价值及价值评价 266

二、真理与价值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导引 272

三、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76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278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78

一、劳动在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78

二、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282

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86

第二节 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289

一、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290

二、历史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92

三、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 294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般规律的科学体系 297

一、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298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及其主要缺陷 302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305

第十二章 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律 309

第一节 社会结构 309

一、社会经济结构 309

二、社会政治结构 312

三、社会意识结构 312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一般规律 314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314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18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发展 322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32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25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333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 335

第十三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337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37

一、阶级的实质和阶级结构 338

二、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42

第二节 国家 345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职能 346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350

三、国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351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53

一、社会发展中的进化与革命 354

二、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360

第十四章 社会意识 36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67

一、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368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370

三、社会意识形态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37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形式及其特点 375

一、社会意识诸形式及特点 376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83

一、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386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功能 386

二、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388

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390

四、社会意识的创新功能 393

第十五章 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96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96

一、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96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399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 40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08

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人 408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410

三、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414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