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业工程概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恩亮编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40661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工业工程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工业工程概述 1
第一节 什么是工业工程 1
一、引言 1
二、工业工程的定义 1
三、工业工程的目标 2
四、工业工程的职能 2
五、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3
第二节 工业工程的发展简史 5
一、工业工程的起源 5
二、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 9
第三节 工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9
一、工业工程学科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9
二、工业工程学科的范畴 10
三、工业工程学科的性质 11
四、工业工程与工程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关系 12
五、工业工程的意识 14
第四节 工业工程师及其学术团体 15
一、工业工程师 15
二、工业工程学术团体 17
第五节 工业工程的应用 20
一、工业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常用技术 20
二、企业中的工业工程组织 20
三、工业工程的应用效果 24
第六节 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25
一、我国应用工业工程的可行性 25
二、我国工业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 26
三、我国工业工程学科教育体系的确立 26
二、与生产率含义相似的术语 28
一、生产率的定义 28
第二章 生产率 28
第一节 什么是生产率 28
三、提高生产率的意义 29
四、产量、就业与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29
第二节 生产率测定 30
一、生产率水平 30
二、生产率指数 30
三、生产率的种类 30
四、生产率计算公式 31
五、生产率测定的实施 32
六、我国工业生产率测定 32
七、全要素生产率 34
八、生产函数 36
二、提高生产率的方法 37
第三节 提高生产率的途径 37
一、影响生产率的因素 37
第四节 生产率管理 40
一、生产率管理的概念 40
二、生产率管理系统模型 41
三、生产率评价 42
四、生产率的提高与平衡化 42
第三章 工作研究 44
第一节 工作研究概述 44
第二节 方法研究 45
一、方法研究的定义、目的与内容 45
二、程序分析 45
三、操作分析 55
四、动作分析 60
第三节 作业测定 63
一、作业测定概述 63
二、时间研究与标准时间的测定 67
三、工作抽样 69
四、预定时间标准 69
五、标准数据 71
第四章 工效学 73
第一节 工效学概述 73
一、工效学的形成与发展 73
二、工效学的定义 73
三、工效学的应用范围 73
一、微气候 74
第二节 工作环境 74
二、空气质量 75
三、照明、噪声与色彩 77
第三节 人体测量 81
一、人体的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 81
二、人体测量数据处理 82
第四节 人机系统 84
一、人机系统的概念 84
二、人机关系 84
三、人机系统类型 85
四、人机系统设计 86
第五节 人机系统分析与评价 87
一、人机系统分析评价的适用范围 87
二、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 87
三、人机系统评价 89
第五章 行为科学 91
第一节 行为科学概述 91
一、人际关系理论 91
二、行为科学 92
三、组织行为学 92
第二节 组织规划与理论 93
一、组织理论 93
二、组织工作的基本原理 100
三、组织设计 101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 103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03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与过程 104
三、人员选聘及培训 106
四、工作绩效评价 107
第四节 激励 109
一、激励的含义 109
二、行为基本模式 109
三、行为激励模式 110
四、激励方式 110
五、激励理论 112
第六章 控制论 120
第一节 控制论概述 120
一、控制论的起源 120
二、控制论的三个基本部分 120
三、控制论的发展与应用 121
四、反馈控制方法的步骤 122
三、反馈控制方法的作用 122
一、反馈控制的分类 122
第二节 反馈控制方法 122
二、反馈控制方法的特点 122
第三节 经济控制论 123
一、经济控制论的作用 123
二、经济控制论发展的社会背景 123
三、经济控制论的应用 124
四、经济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124
五、经济控制论系统的概念 124
六、经济空间和经济时间的概念 125
第四节 大系统理论 126
一、大系统理论概述 126
二、大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127
二、黑箱方法的应用范围 128
第五节 黑箱方法 128
一、黑箱方法的基本特点 128
三、黑箱方法的基本程序 129
第七章 运筹学 131
第一节 运筹学概述 131
一、运筹学的起源 131
二、运筹学的分支 131
第二节 线性规划 132
一、线性规划方法研究的范围 132
二、线性规划的模型 132
三、线性规划问题数学模型的一般形式 133
第三节 非线性规划 133
一、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134
第四节 动态规划 134
二、动态规划的建模与求解 135
第五节 网络图 136
一、网络图的组成 136
二、网络图的种类 137
三、网络图的绘制 138
四、编制网络计划的基本程序 138
第六节 网络计划 141
一、关键路线法 141
二、计划评审技术 142
第七节 排队论 143
二、排队系统的组成与特征 144
三、排队系统的分类 144
一、排队论的研究内容 144
四、排队系统的稳态分析 145
第八节 存贮论 145
一、需求(存贮物的输出) 145
二、补充(订货或生产) 145
三、费用 146
四、存贮策略 146
第九节 对策论 147
一、局中人 147
二、策略集 147
三、赢得函数 147
第八章 系统工程 149
第一节 系统工程概述 149
一、系统工程的概念 149
二、一般系统论 149
三、系统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150
一、系统方法是一种科学方法 151
二、系统方法的类型 151
第二节 系统方法 151
三、系统方法对方法论的深远影响 152
第三节 系统仿真 152
一、系统仿真的概念 152
二、系统仿真的实质 152
三、系统仿真的作用 153
四、常用的系统仿真技术 153
第四节 系统评价 153
一、系统评价的任务 154
二、系统评价的步骤与内容 154
四、评价方法 156
三、系统评价理论 156
第五节 系统设计 157
一、系统设计原则 158
二、系统设计的内容 158
三、系统设计的程序 158
第九章 管理信息系统 159
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59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159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59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60
四、管理信息系统各职能子系统的职能 161
五、系统、信息与管理的概念 162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总体规划 164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164
二、系统调查研究 165
三、管理业务状况的调查 165
四、数据流程的调查与分析 166
五、新系统的模型 169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170
一、系统设计的任务 170
二、硬、软件的配置 171
三、代码设计 174
四、数据库设计 177
五、模块设计 181
六、输出和输入设计 181
七、对话设计 185
八、文件设计 187
九、设计规范和系统设计说明书 188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评价 188
一、系统的调试与转换 188
二、系统运行与维护 190
三、系统评价 192
第五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新发展 192
一、决策支持系统 192
二、专家系统 194
三、办公自动化 195
第十章 现代市场营销 197
第一节 市场营销概述 197
一、市场营销的发展 197
二、市场营销的定义、研究对象与内容 197
三、市场、市场功能与作用 198
五、营销环境 200
四、市场分类 200
六、营销组合 201
第二节 市场调查与预测 202
一、市场调查 202
二、市场预测 203
第三节 购买行为分析 207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207
二、生产者购买行为研究 210
第四节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212
一、市场细分概述 212
二、市场细分的原则、标准与方法 212
三、目标市场及其策略 214
一、产品整体概念 215
第五节 产品策略 215
二、产品组合策略 216
三、产品生命周期 216
四、品牌策略 217
五、包装策略 218
第六节 定价策略 219
一、价格的构成 219
二、定价方法 219
三、定价策略 220
第七节 分销渠道策略 222
一、分销渠道的概念与模式 222
二、批发商、零售商与代理商 223
三、商品储存 225
一、促销及其策略类型 226
第八节 促销策略 226
二、广告 227
三、营销推广 228
四、公共关系 229
五、人员推销 230
第十一章 工程经济 231
第一节 工程经济概述 231
一、工程经济的研究内容 231
二、工程经济的基本特点 231
三、工程经济分析的程序 232
第二节 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的概念及其指标体系 233
一、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的概念 233
二、反映有用效果的指标 233
三、反映劳动耗费的指标 235
四、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236
第三节 现金流量构成与资金等值计算 238
一、现金流量的构成 238
二、资金等值计算 241
第四节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44
一、静态评价方法 244
二、动态评价方法 245
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248
第五节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252
一、可行性研究概述 252
二、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252
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54
四、工程项目的财务分析 255
五、工程项目的国民经济分析 256
六、技术改造的技术经济分析 258
第六节 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 259
一、设备磨损 259
二、设备折旧及其计算方法 261
三、设备更新及其技术经济分析 262
第十二章 价值工程 264
第一节 价值工程概述 264
一、价值工程的起源 264
二、价值工程的传播与应用 264
三、价值工程的应用范围 265
四、价值工程的定义 266
五、价值工程中的价值、功能与成本的含义 266
六、价值工程的特点 267
七、提高价值的途径 267
八、价值工程的工作程序 269
第二节 对象选择 270
一、选择对象的一般原则 270
二、选择对象的方法 271
三、情报收集 275
第三节 功能分析 275
一、功能定义 275
二、功能分类 276
三、功能整理 277
四、功能评价 279
第四节 提案及实施 280
一、方案创造 280
二、方案评价 286
三、试验与最终成果评价 288
二、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范围 290
一、什么是设施规划与设计 290
第十三章 设施规划与设计 290
第一节 设施规划与设计概述 290
三、设施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291
四、设施规划与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291
五、设施规划与设计的阶段结构和程序模式 291
六、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图例符号 293
第二节 工厂选址 295
一、场址选择的重要性与原则 295
二、场址选择战略 296
三、场址选择的因素分析 297
四、场址选择的分析方法 298
第三节 设施布置设计 301
一、设施布置设计概述 301
二、工厂总体布置 302
三、车间布置 304
四、系统布置设计 307
五、计算机辅助布置设计 315
第四节 物料搬运系统设计 317
一、物料搬运系统设计概述 317
二、物料搬运系统设计的原则 318
三、物料搬运的分析方法 320
四、系统搬运分析(SHA) 322
第五节 现场管理优化 332
一、现场管理 332
二、“5S”活动 334
三、定置管理 335
一、生产管理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339
第十四章 生产计划与控制 339
第一节 生产管理概述 339
二、生产过程的概念及其组成 340
三、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要求 340
四、生产类型及其划分 341
五、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 342
六、流水生产线 343
第二节 生产能力 344
一、生产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344
二、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 345
三、生产能力的计算和查定 345
一、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概念 348
二、产品设计准备 348
第三节 生产技术准备 348
三、生产工艺准备 349
四、生产技术准备计划的编制 351
第四节 生产计划 352
一、生产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352
二、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 353
三、生产计划的编制 354
四、产品出产进度计划的编制 356
五、生产计划中的平衡与生产能力的调节措施 357
第五节 生产作业计划 358
一、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与作用 358
二、期量标准 359
三、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 364
四、生产控制 366
一、物料需求计划 369
第六节 生产管理系统的新技术 369
二、制造资源计划 370
三、准时生产制 371
四、最优生产技术 373
第七节 物资管理 374
一、物资管理的概念与任务 374
二、物资定额管理 375
三、物资储备与库存比例 376
四、物资供应计划 378
第八节 设备管理 379
一、设备经济评价方法 379
二、设备的检查与修理 379
三、工具管理 381
二、现代制造系统的技术经济特点 382
三、面向21世纪的现代制造技术 382
第一节 现代制造系统概述 382
一、现代制造技术的内容 382
第十五章 现代制造系统 382
第二节 机床数字控制 384
一、数控机床 384
二、计算机数字控制 385
三、直接数控系统 386
四、自适应控制 388
第三节 成组技术 389
一、成组技术概述 389
二、分类编码系统 390
三、零件编组方法 395
四、成组工艺和成组生产单元的设计 397
一、柔性制造系统的概念 398
第四节 柔性制造系统 398
二、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 400
三、柔性制造系统的分类 401
第五节 工业机器人 402
一、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 402
二、工业机器人的构造 403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 403
第六节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04
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 404
二、CIMS的单元技术 404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效益与前景 406
四、CAD/CAPP/CAT/CAM 407
一、质量的基本概念 413
第一节 质量管理概述 413
第十六章 质量管理与可靠性 413
二、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416
三、全面质量管理 417
四、质量管理小组 417
第二节 质量体系 418
一、产品质量形成的规律及全过程管理 418
二、质量手册 421
三、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容 422
四、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 423
五、质量认证 424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425
一、排列图法 425
三、直方图法 426
二、因果分析图法 426
四、散布图法 429
五、分层法 430
六、调查表法 430
七、关联图法 432
八、系统图法 433
九、KJ法 434
十、矩阵图法 435
十一、矩阵数据分析法 436
十二、过程决策程序图法 438
第四节 工序质量控制 439
一、工序质量控制概述 439
二、控制图法 442
二、抽样检验所用术语 446
第五节 抽样检验 446
一、抽样检验的概念 446
三、抽样检验的分类 448
四、抽样检验常用的参数 449
第六节 质量成本 450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 450
二、质量成本项目的构成 450
三、质量成本分析 451
四、质量成本指标体系 452
第七节 可靠性 453
一、可靠性的概念 453
二、衡量可靠性的指标 454
三、可靠性管理 455
参考文献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