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
  • 童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4142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28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 1

第一节 “社会的发现” 2

一 启蒙运动及其社会后果 2

二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崛起 4

三 自然科学的影响及其他 6

第二节 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7

一 卡尔·马克思 7

二 爱弥尔·迪尔凯姆 9

三 马克斯·韦伯 11

四 格奥尔格·齐美尔 13

第三节 社会学的现代流派 16

一 功能主义 17

二 冲突理论 19

三 交换理论 21

四 符号互动论 23

五 当代社会学的走向 25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26

第一节 方法体系 26

一 方法论 26

二 研究方式 27

三 具体方法和技术 28

四 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9

第二节 研究的过程 30

一 选择问题阶段 30

二 研究设计阶段 30

三 研究实施阶段 31

四 资料分析阶段 31

五 得出结果阶段 31

第三节 研究设计 32

一 研究目的 33

二 研究性质 34

三 分析单位 35

四 时间维度 35

第四节 测量 36

一 测量的概念与要素 37

二 测量层次 38

三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40

第五节 抽样 42

一 抽样的概念与类型 42

二 概率抽样方法 43

三 非概率抽样方法 45

第六节 研究方式 47

一 调查研究 47

二 实验研究 47

三 文献研究 48

四 实地研究 48

第三章 文化与社会 50

第一节 争论中的“文化” 50

一 文化的“协议” 50

二 社会结构与文化 52

三 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文化” 55

第二节 变迁中的文化与社会 58

一 文化的类型与文化的高低 58

二 文化与社会发展 60

三 文化与社会整合 63

第三节 文化与社会化 66

一 “社会化”的涵义 66

二 成人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 69

三 文化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72

第四章 社会规范与角色行为 75

第一节 社会规范:社会行动的规矩与准则 75

一 社会规范的基本涵义 75

二 社会规范的形态与形式 78

第二节 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 82

一 社会角色的本质 82

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 84

三 社会角色的功能 86

第三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87

一 角色的扮演 88

二 角色的社会化 90

三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92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与互动 96

第一节 互动与社会 96

一 什么是互动? 96

二 社会通过互动而形成 98

第二节 关于互动本质的阐释 99

一 互动发生的基础:符号定义 99

二 互动发生的情景定义:前台与后台 103

三 日常生活方法论:互动中的共同理解 105

四 社会互动中的交换关系 107

第三节 关于互动过程的分析和类型 109

一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110

二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110

三 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 111

第六章 生活方式与时尚 115

第一节 西方学者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115

一 生活方式研究的学术渊源 115

二 韦伯和凡勃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116

三 鲍德利亚、齐美尔和坎贝尔对消费方式的研究 117

四 索伯尔和魏洱对生活风格的研究 119

第二节 生活方式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0

一 “生活方式”概念的界定 121

二 生活方式研究的内容 122

三 生活方式研究的方法 124

第三节 生活方式的历史演进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126

一 生活方式历史演进的过程 126

二 生活质量的提高 127

第四节 生活方式的时尚追求 131

一 “时尚”概念的界定 131

二 时尚是消费行为社会性的典型表现 132

三 生活方式的时尚化趋势 132

第五节 未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建构 136

一 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方式的特点 136

二 未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137

三 未来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建构的目标模式 137

第七章 群体与组织 139

第一节 群体的概述 139

一 群体的概念和群体的特征 139

二 群体的形成和功能 141

三 群体的类型 142

第二节 群体的结构 145

一 群体规模 145

二 群体内部关系 146

三 群体规范 147

第三节 群体的运作过程 149

一 群体内的运作 149

二 群体间及其与外界的互动 150

第四节 组织的概念 151

一 组织的涵义 152

二 组织构成要素和特征 152

三 组织的类型 154

四 组织的功能 155

第五节 组织结构与变迁 156

一 组织结构要素 156

二 组织结构类型与变迁 157

三 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 158

四 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159

第六节 组织运行和管理 160

一 组织运行 161

二 管理模式 161

三 管理理论 163

第八章 单位与社区 166

第一节 单位的起源与特征 166

一 单位的定义 166

二 单位的起源与形成 167

三 单位的特征 169

第二节 单位的结构、功能与变迁 170

一 单位的结构 170

二 单位的功能 171

三 单位的变迁 172

第三节 社区及其要素 174

一 社区的定义 174

二 社区的要素 175

三 社区研究与社区发展 176

第四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178

一 农村社区 178

二 城市社区 181

第九章 婚姻、家庭与性 184

第一节 婚姻及其形式 184

一 婚姻的涵义 184

二 婚姻的形式与限制 185

三 生育的合法性 189

四 婚姻的破裂 190

第二节 家庭、家与家族 192

一 家庭的涵义 192

二 同家庭相关的几个概念 193

三 家庭的功能 195

四 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97

第三节 性:认同与活动 199

一 性与性别 199

二 性别与不平等 200

三 当代社会中的性活动及其问题 203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 206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形式 206

一 社会分层的概念 206

二 社会分层的历史发展 207

三 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状况 209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基础 210

一 社会分层的标准 211

二 社会分层的指标 213

三 社会分层的测量方法 218

第三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219

一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分层理论 220

二 韦伯主义传统的分层理论 222

三 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 224

第四节 社会流动 226

一 社会流动的类型 226

二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227

三 社会流动的理论解释 228

第十一章 制度与社会秩序 230

第一节 社会秩序如何构成? 230

一 秩序问题的提出 230

二 社会秩序的涵义与类型 233

三 制度:合作与秩序的基本力量 236

第二节 制度的作用 237

一 制度的定义 237

二 有效制度的特征 241

三 制度与信任 242

第三节 制度的构成与变迁 245

一 制度的起源与类型 245

二 制度如何演化? 246

三 何以由国家建构和执行外在制度? 250

四 外在制度运用的若干限制 252

第十二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254

第一节 越轨的涵义及其理论解释 254

一 越轨的概念及涵义 254

二 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256

三 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259

四 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260

五 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263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特征与过程 264

一 社会控制的涵义 265

二 社会控制的特征 265

三 社会控制的类型 266

四 社会控制的过程 267

第三节 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手段 269

一 社会控制的功能 269

二 社会控制的手段 269

三 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275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与调适 276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276

一 什么是社会问题? 276

二 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 277

三 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280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与分类 282

一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 282

二 社会问题的特殊性 283

三 社会问题分类的标准 285

四 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287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调适 289

一 解决社会问题的方针 289

二 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290

三 社会问题调适的方法 292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294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294

一 社会保障的涵义 294

二 社会保障的内容 296

三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298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 299

一 社会保障产生的客观条件 299

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301

三 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306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310

一 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 310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311

第四节 社会工作 313

一 社会工作的概念 313

二 社会工作的起源 314

三 社会工作的要素 316

四 社会工作的功能 316

五 社会工作的方法 317

第十五章 变迁模式与动力 320

第一节 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20

一 社会结构的概念 320

二 社会变迁的范畴 324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系统要素与模式 327

一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及理论解释 328

二 制度、组织与规范结构的变迁 330

三 人口结构的变迁 332

四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迁 334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动力因” 336

一 城市化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动力 337

二 体制改革是社会结构变迁的推进器 339

三 现代科技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催化剂” 341

第十六章 工业化与城市化 344

第一节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关系 344

一 工业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344

二 城市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346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构关系 348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349

一 工业革命促进了市民社会的生成 350

二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制度的形成 351

三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契约关系的深化 352

第三节 城市现代化与郊区化 354

一 城市郊区化的概念与本质 354

二 郊区化的原因 356

三 后工业社会与城市社会的来临 360

第十七章 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363

第一节 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学说 363

一 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内在缺陷 363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践和理论渊源 367

三 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 37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内涵 374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 375

二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80

三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82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84

一 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385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386

第十八章 全球化与社会学的未来 390

第一节 对“全球化”的不同解读 390

一 对“全球化”概念的不同界定 390

二 对全球化趋势的不同态度 394

第二节 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397

一 全球化的主要后果 397

二 全球化对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399

第三节 网络社会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404

一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 404

二 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 406

三 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 41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