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949-1991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赵德馨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5230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6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经济史-中国-现代-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949-199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八章 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上)——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改造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9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的形成 29
一、基本依据 30
二、经济形态 30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前途 31
四、根本方针与主要矛盾 32
五、运行机制 33
第二节 工作重心的转移 35
一、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与内涵 35
二、转移的过程各地不同步 37
第三节 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定 38
一、国营经济的建立 38
二、平抑物价与国营经济在竞争中夺取市场领导权 42
三、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45
第四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47
一、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 47
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调整 48
三、“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发展战略 49
第五节 两次调整工商业和“五反”斗争 50
一、物价陡降与第一次调整工商业 50
二、“五反”运动和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54
第六节 农村的土地改革 59
一、把减租减息作为土地改革的过渡性步骤 59
二、制定《土地法》 60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民主改革 62
四、工作经验与历史意义 63
一、改造旧城市为新型城市的一个步骤 66
第七节 城市的民主改革 66
二、两类企业与重点行业 67
三、成效与经验 69
第八节 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与重点建设 70
一、恢复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 70
二、“边抗、边稳、边建”方针下的重点建设 72
第九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建立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73
一、几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74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82
结语 88
第九章 经济形态的两次转变与经济现代化的新环境(下)——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改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与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造为计划经济体制(1953~1956年) 89
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90
第一节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90
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97
第二节 粮棉油的统购统销与多种物资的统购派购 100
一、市场紧张状况及其原因 100
二、艰难的决策 101
三、两重作用 103
第三节 将个体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 105
一、土地改革后农村中农化趋势 105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107
三、农业互助合作的三个发展阶段 110
四、历史作用与问题 114
一、手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117
二、个体手工业者合作化的进程 117
第四节 将个体手工业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制 117
三、手工业所有制和经营形式趋向单一 120
第五节 将工商业主私有制改造为国家所有制 121
一、利用、限制、改造——中国式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道路 121
二、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 124
三、理论创新与理论缺陷 129
第六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31
一、历史渊源、苏联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 131
二、加强中央集权与以中央为主的经济决策体系 132
三、逐步形成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节 体系 134
四、具有浓厚供给制和平均主义色彩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134
五、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135
六、从市场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体制 136
一、在不断克服急躁情绪的过程中前进 137
第七节 经济快速发展 137
二、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 139
三、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140
第八节 两翼先飞,主体滞后 144
一、市场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44
二、主体与两翼的关系 145
三、农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46
结语 148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 151
第一节 实践中的创造 151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的诞生 151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理论的丰富 156
一、继承的遗产与担负的任务 162
第二节 生产力的落后性 162
二、历史的实际 164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并存 165
一、本质性特征 165
二、国营经济 165
三、资本主义经济 166
四、劳动者个体经济 168
五、合作社经济 169
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70
第四节 共同发展与“四面八方”政策 170
一、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得到发展 170
二、“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 173
三、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互补与竞争 176
第五节 市场调节 与计划调节 同时发生作用 183
第六节 逐步地向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演变 185
一、必然的前途 186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具体途径 187
结语 190
第十一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代化的徘徊(上)——传统式社会经济形态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10年(1957~1966年) 192
第一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192
一、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提出 192
二、八大的经验总结与经济学界的理论探索 194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形成 196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08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208
二、反右倾和继续“大跃进” 217
三、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224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与提高 231
一、“八字方针”的制定与贯彻的三个阶段 231
二、调整的措施与成效 235
第四节 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大起大落中的教训 244
一、经济建设的成就 245
二、主要的经验教训 246
结语 255
第十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现代化的徘徊(下)——传统式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12年(1967~1978年) 257
第一节 极左思潮与战略转轨 258
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258
二、备战与经济建设转轨的总体设想 265
一、无政府状况给经济带来的灾难 270
第二节 由政治形势多变带来的经济跌宕起伏历程 270
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情况下经济的恢复与冒进 272
三、“批林批孔”运动与“批邓”运动造成经济的两次波动 274
四、粉碎“四人帮”后经济的恢复与“洋跃进” 275
第三节 以“三线”为重点的工业、交通建设与第二次开发西部 280
一、“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 280
二、地方小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县级经济结构的改变 283
三、新兴工业的崛起与工业部门结构的改变 286
四、工交投资重点西移与工交地区布局的新态势 287
五、“三线”建设与工交建设中的问题 289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与农村经济的停滞 291
一、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与“农业学大寨”性质的蜕变 291
二、农业产量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295
三、指令经济下的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生活状况 298
第五节 商业的衰落 301
一、限商的舆论 301
二、批“四旧”对商业的冲击 302
三、商业亏损与供应紧张 304
第六节 又一次不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 306
一、生产领域管理权与企业的匆忙下放 306
二、流通领域的体制反复 307
三、分配领域的体制频繁变动 308
结语 310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农村经济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从传统式向有中国特色式转轨的开端(1979~1984年) 315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契机 315
一、新的工作方针 315
二、新的指导思想 316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318
一、调整、改革、整顿与提高方针的提出 318
二、1979~1980年的初步调整 319
三、1981年开始的进一步调整与“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323
四、从总结历史经验过程中提出新道路的内涵 326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 328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与农村人民公社的废除 328
二、农业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 336
第四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341
一、单项改革试点阶段 341
二、综合改革试点阶段 345
第五节 “六五”计划提前完成与经济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转变 348
一、经济快速增长 348
二、比例趋向协调 349
三、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提高 351
四、从以积累为中心转向以需求为主导 351
五、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352
第六节 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过程中的理论创新 353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5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 354
三、“鸟笼子”理论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目标模式 357
结语 366
第十四章 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与经济在震动中前进——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定位与体制特征的确定(1985~1991年) 369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新与新的基本路线、新的发展战略 37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370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奠定 373
三、“三步走”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 377
第二节 全面改革经济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的转移 384
一、决策与重心转移 384
二、中心环节 与配套措施 385
第三节 1985年:全面改革经济体制的起步与双紧政策的实施 391
一、以计划、价格和工资改革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迈大步 391
二、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经济过热 396
第四节 1986~1987年:巩固、消化、补充、完善已出台的改革措施与再度紧缩 399
一、“七五”计划的安排 399
二、1986~1987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与成果 400
三、经济增速回升与再度紧缩 401
第五节 1988年: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同时加速 406
一、“双紧”方针的提出与放弃 406
二、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 407
三、推进以承包为特色的改革 408
四、价格改革迎着风浪前进 409
第六节 1989~1991年:治理整顿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徘徊 416
一、紧急刹车 416
二、选一步治理整顿 419
三、形势好转 423
四、深层次的矛盾有待解决 425
结语 428
第十五章 新中国50年经济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1949~2000年) 431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之”字路 431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之”字路 432
二、经济波动的“之”字路 432
三、经济增长质量的“之”字路 433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之”字路 435
第二节 经济结构演变的“之”字路 437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之”字路 438
二、体制结构变化的“之”字路 439
三、产业结构变化的“之”字路 441
第三节 “之”字形路径中蕴含的经验与理论 443
一、指导思想是第一重要的 444
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444
三、走自己的路 446
四、确定经济发展速度要从国力出发 447
结语 448
主要征引文献及参考文献目录 450
后记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