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程地质手册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常士骠主编;《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012929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978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1009页
- 主题词:工程地质-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工程地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工程地质概述 1
第一章地貌 1
第一节地貌单元的分类 1
目录 1
第二节构造、剥蚀地貌 2
一、山地 2
二、丘陵 2
三、剥蚀残山 3
四、剥蚀准平原 3
第三节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3
一、洪积扇 3
第四节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4
一、河谷 4
第四节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 4
二、坡积裙 4
四、山间凹地 4
三、山前平原 4
二、河口三角洲 7
二、河间地块 7
一、冲积平原 7
第五节河流堆积地貌 7
二、沼泽地 8
第七节大陆构造-侵蚀地貌 8
一、构造平原 8
二、黄土塬、梁、峁 8
第六节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8
一、湖泊平原 8
第八节海成地貌 9
一、海岸 9
二、海岸阶地 9
三、海岸平原 10
第九节岩溶(喀斯特)地貌 10
一、岩溶盆地 10
二、峰林地形 10
一、冰蚀地貌 11
三、石芽残丘 11
四、溶蚀准平原 11
第十节冰川地貌 11
二、冰碛地貌 12
第十一节风成地貌 13
一、石漠 13
二、沙漠 13
三、泥漠 13
四、风蚀盆地 13
五、砂丘 13
第二章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 14
第一节地质构造 14
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14
二、褶皱 15
四、断层 17
三、裂隙(节理) 17
五、整合与不整合 19
一、结构面和结构体 20
二、岩体结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20
三、岩体特性的影响因素 20
第二节岩体结构 20
第三节赤平极射投影的应用 24
一、基本原理 24
二、作图方法 25
第三章第四纪堆积物 26
第一节第四纪堆积物成因分类 26
二、坡积物 27
三、洪积物 27
一、残积物 27
第二节主要的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27
四、冲积物 28
五、湖泊堆积物 29
六、沼泽堆积物 29
七、滨海堆积物 29
八、冰川堆积物 30
九、风力堆积物 30
第四章岩土分类和鉴别特征 30
第一节造岩矿物 30
一、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 31
二、主要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 33
第二节岩石的分类 33
一、按成因的分类 33
二、按坚固程度的分类 35
三、按风化程度的分类 35
一、土的结构 37
第三节土的结构和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37
二、土的分类 38
第五章地震 48
三、土的野外鉴别 48
一、基本名词 48
二、震级、烈度、震源间的关系 50
三、地震的分类 51
四、地震烈度表 53
五、我国地震区、带及基本烈度的分布 54
第六章地质力学及其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 55
第一节概述 55
第二节构造形迹与结构面 56
一、结构面的分类 56
二、破裂结构面的特征 57
三、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等级 58
第三节构造体系 58
一、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 58
二、构造体系的类型 59
三、构造体系的复合和联合 60
一、分析岩体的稳定性 61
二、分析区域的稳定性 61
第四节地质力学在工程地质方面的应用 61
第七章常用数学地质方法 62
第一节数据分析 62
一、数据的统计整理 62
二、数据的概率分布 64
第二节统计推断 65
一、分布函数型式的检验 65
二、差异显著性检验 65
三、方差分析 67
第三节回归分析 71
一、线性回归分析 71
二、非线性回归分析 76
第四节判别分析 79
一、岩土工程分级 82
第一章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82
第二篇工程勘察 82
第二节岩土工程分级和建筑物分类 82
第一节工程勘察的基本技术准则 82
二、建筑物分类 84
第三节勘察阶段 85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与初步勘察 85
二、详细勘察与施工勘察 87
第四节评价准则 87
一、定性评价 87
二、定量评价 87
第二章工程地质测绘 89
第一节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 89
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 89
二、测绘的精度要求 89
三、观察点、线的布置 90
一、资料搜集和研究 91
二、踏勘 91
三、编制测绘纲要 91
第二节测绘前的准备工作 91
第三节测绘方法 92
一、像片成图法 92
二、实地测绘法 92
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 93
第四节测绘内容 93
一、地貌 93
二、地层岩性 93
三、地质构造 94
四、不良地质现象 96
五、第四纪地质 96
七、建筑砂石料 97
六、地表水及地下水 97
一、检查外业资料 99
第五节资料整理 99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100
二、遥感的类型 100
二、编制图表 100
第一节基本概念及遥感类型 100
第三章遥感影像的判释 100
三、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101
第二节摄影像片判释 102
一、判释的概念 102
二、直接判释标志 103
三、间接判释标志 104
第三节地形地物和地貌的判释 107
一、地形地物的判释 107
二、地貌的判释 108
三、地震后的喷水冒砂 109
第四节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判释 109
一、岩浆岩的判释 109
二、沉积岩的判释 110
三、变质岩的判释 110
二、倾斜岩层的判释 111
一、水平岩层的判释 111
第五节地质构造的判释 111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判释 111
三、褶皱的判释 112
四、断裂构造的判释 112
第六节物理地质现象的判释 113
一、滑坡的判释 113
二、崩塌的判释 113
三、泥石流的判释 113
第七节遥感影像判释成果的检验 113
第四章地球物理勘探 114
第一节直流电法勘探 114
一、直流电法勘探的种类 114
二、电阻率法 114
三、充电法 120
四、自然电场法 121
第二节交流电法勘探 122
三、交流激发极化法 122
一、频率测深法 122
二、电磁法 122
四、地质雷达 123
五、无线电波透视法 123
一、直达波法 125
第三节地震勘探 125
二、反射波法 126
三、折射波法 128
第四节声波探测 130
一、基本原理 130
二、基本探测方法 130
三、声波探测的应用 131
第五节测井 132
一、电测井 132
二、电视测井 134
三、井径测量 135
四、井斜测量 136
第六节重力勘探 136
第七节磁法勘探 139
第五章勘探 142
第一节探槽和探井 142
一、探槽 142
二、探井 142
第二节钻孔 143
一、钻进方法 143
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 145
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 147
四、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制 149
第三节勘探技术要求及编录 150
一、勘探技术要求 150
二、勘探编录 150
一、钻船的选择与安装 151
第四节复杂地层钻进要点 151
第五节水上钻探 151
三、保护套管 152
二、抛锚定位 152
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 153
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 153
四、钻进中注意事项 153
第一节取土器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 153
第六章取土器及取样技术 153
第二节取土器的种类 156
一、限制球阀式取土器 156
二、活阀式取土器 157
三、回转式取土器(三重管式) 157
四、气压式取土器 158
五、活塞式取土器 158
第三节不扰动土试样的采取方法 159
一、击入法 159
二、压入法 160
三、回转法 160
二、取样技术要求 161
一、土试样质量等级 161
第四节取样质量要求 161
第七章勘探点的测量 162
一、测量内容 162
二、测量座标的方法和要求 162
三、土试样封装、保存及运输 162
三、测量高程的方法和要求 164
第三篇岩土测试第一章室内试验 167
第一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67
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167
二、粘性土的可塑性指标 171
三、颗粒组成及砂土的密度指标 172
四、透水性指标 173
五、土的击实性指标 174
六、土的承载比CBR指标 175
第二节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176
一、压缩性 176
二、抗剪强度 183
三、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 189
四、孔隙水压力系数 190
六、灵敏度 191
五、无侧限抗压强度 191
第三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 192
第四节有关土的经验数据 193
一、经验数据 193
二、经验关系 196
三、土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 198
第五节土的动力特性试验 200
一、概述 200
二、动三轴试验 203
三、地基土弹性系数的测定 207
三、差热分析 210
四、X射线分析 210
五、土的矿物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210
一、粘土矿物的分类 210
第六节粘土矿物分析 210
二、粘土矿物分析的方法 210
二、岩石的力学性质 212
第七节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12
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 212
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 213
第二章动力触探 217
第一节动力触探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因素 217
一、动力触探的适用范围 217
二、动力触探的影响因素 218
三、动力触探影响因素的考虑方法 219
第二节动力触探的类型及规格 219
一、国内动力触探类型及规格 219
二、国外常用的动力触探类型及规格 219
三、特种动力触探 221
第三节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 221
一、轻型动力触探 221
二、中型动力触探 221
三、重型动力触探 223
四、超重型动力触探 224
第四节资料整理和成果应用 225
一、资料整理 225
二、成果应用 227
第五节标准贯入试验 233
一、试验设备 233
二、试验要点 236
三、影响因素及其校正 236
四、成果应用 237
第三章静力触探 246
第一节静力触探的贯入设备 246
一、加压装置 246
二、反力装置 247
第二节探头 247
一、探头的工作原理 247
二、探头的结构 248
三、传感器的贴片工艺 249
五、探头的标定 250
四、探头的密封 250
第三节量测记录仪器 251
六、传感器的质量标准 251
一、电阻应变仪 252
二、自动记录仪 252
三、深度控制机构 252
第四节现场试验 252
一、使用电阻应变仪时的现场试验工作 252
二、使用自动记录仪时的现场试验工作 253
第五节成果的整理及应用 253
一、成果的整理 253
二、成果的应用 254
三、孔压静力触探(CPTU)成果的应用 265
第六节微型贯入仪 268
一、主要技术指标 268
二、试验操作要点 268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69
第一节平板载荷试验 269
第四章载荷试验 269
二、试验要求 270
三、试验资料的整理 272
四、成果应用 273
第二节螺旋板载荷试验 275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75
二、试验要求 275
三、试验资料整理与成果应用 276
第三节单桩载荷试验 279
一、单桩垂直静载荷试验 279
二、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 283
第五章野外剪切试验 286
第一节大面积直剪试验 286
一、大剪仪法 286
二、千斤顶法 288
第二节水平推剪试验 290
一、水平挤出法推剪试验 290
第三节十字板剪切试验 292
一、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292
二、一次水平剪切法剪切试验 292
二、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294
三、成果的应用 296
第六章旁压试验 298
第一节预钻式旁压试验 298
一、仪器结构及规格 298
二、试验工作 300
三、资料整理 301
四、成果应用 303
第二节自钻式旁压试验 304
一、仪器结构及规格 305
二、试验工作及要求 306
三、资料整理和成果应用 307
第七章波速试验 308
第一节单孔波速法(检层法) 309
一、试验仪器设备 309
二、试验方法 310
四、成果资料 311
三、资料整理 311
一、仪器设备 312
二、试验方法 312
第二节跨孔波速法 312
三、资料整理 313
四、成果应用 313
第三节表面波速法 313
第八章岩石原位测试 313
一、千斤顶法(承压板法) 316
第一节岩体变形测试 316
二、狭缝法(刻槽法) 317
三、水压法 318
第二节岩体的强度测试 319
一、现场岩体直剪试验 319
二、现场岩体三轴试验 320
第三节岩体应力量测 321
一、应力解除法 321
二、应力恢复法 324
第四节洞室岩体变形观测 326
一、收敛位移的量测 326
二、松弛变形的量测 328
第九章地基土动力参数测试 329
第一节动力机器基础计算的基本理论 329
一、质量-弹簧-阻尼理论 329
二、弹性半空间理论 331
一、测试仪器设备 332
第二节地基刚度及阻尼比的测试 332
二、测试方法 333
第三节质量一弹簧—阻尼体系地基动力参数的经验值 337
一、地基刚度、刚度系数及阻尼比 337
二、地基刚度系数及阻尼比的计算式和经验值 338
第四节地面振动的衰减 342
一、振波水平传播衰减计算 342
二、振波随深度衰减的计算 343
一、测试方法 344
第一节利用γ射线测定土的密度 344
第十章放射性同位素测试 344
二、测试成果的整理 347
三、影响测试成果的几种主要因素 347
第二节利用中子测定土的含水量 347
一、测试方法 347
二、测试成果的整理 349
三、影响测试成果的几种主要因素 349
第三节放射性同位素的安全防护 350
一、对人体的影响 350
二、防护要求 350
第十一章桩的动力测试 352
第一节球击动测法 352
一、基本原理 352
二、测试方法 353
第二节桩基参数动测法 354
一、频率法 354
三、测试方法 355
二、频率一初速度法 355
第三节水电效应法 356
一、试验仪器设备 356
二、试验方法及步骤 357
三、资料分析 358
第四节瞬态激励法 360
一、测试方法 361
二、资料分析 361
三、反射波法 362
二、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363
第五节机械阻抗法 363
一、基本原理 363
三、资料分析 364
第六节锤击贯入法 366
一、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366
二、资料分析 366
第七节CASE法 368
第四篇地基评价与计算 369
二、试验数据平均值的计算 371
一、统计准备 371
第一章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371
第一节数据的基本统计 371
三、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372
四、最少试验数量的确定 374
第二节岩土参数的选定 376
一、可靠性估值的理论基础 376
二、岩土参数的可靠性估值 376
第二章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380
第一节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380
一、自重应力 380
二、附加应力 381
第二节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 381
一、接触压力的分布 381
二、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 381
二、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383
三、三角形分布的条形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383
第三节应力分布的平面课题 383
一、垂直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383
第四节应力分布的空间课题 384
一、荷载作用于地基表面时的应力分布 384
二、荷载作用于地基内部的应力分布 391
第五节非均质与各向异性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397
一、双层地基 397
二、变形模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地基 399
第一节需验算地基变形的建筑物类型和地基容许变形值 400
二、《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若干规定 400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若干规定 400
三、各向异性地基 400
第三章地基变形验算 400
第六节软弱下卧层顶面的应力核算 400
第二节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404
一、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确定 404
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计算沉降 405
三、按《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方法计算沉降 406
五、大型刚性基础沉降计算 407
四、考虑应力历史的地基沉降计算 407
六、特殊条件下地基沉降计算 408
第三节沉降的时间效应 413
一、地基变形延续时间的经验关系 413
二、按K.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计算粘性土地基固结速率 413
第四节计算沉降用表 414
二、有关术语的说明 421
四、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方法 421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考虑的因素 421
一、定义 421
第一节地基土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421
第四章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 421
第二节按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 422
一、按塑性状态计算 422
二、按极限状态计算 423
第三节按查表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427
一、按建筑地基规范 427
二、按公路和铁路规范 429
三、按港口规范 433
第四节几个地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和经验值 436
一、北京市平原地区 436
二、天津市区 439
三、上海市区 443
四、成第五篇特殊性土勘察与评价 443
三、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分区 445
二、黄土的堆积时代及代表地层 445
一、黄土的成因和分布 445
第一书黄土的成因、时代和分布 445
第一章湿陷性黄土 445
第二节黄土的基本性质 448
一、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48
二、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 448
三、黄土的结构特征 450
四、黄土的湿陷机理 452
第三节新近堆积黄土 452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和野外特征 452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53
第四节饱和黄土 454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划分 454
第五节黄土地基的勘察 455
一、对勘察工作的要求 455
二、钻孔内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操作要点 456
第六节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457
一、湿陷性的判定 457
四、室内试验要求 457
三、钻探取样时需注意事项 457
二、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划分 458
第七节黄土地基的承载力 459
一、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 459
二、承载力的确定 459
三、黄土承载力的宽度、深度修正计算 462
四、湿陷性黄土的摩擦力和负摩擦力 463
五、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 463
二、黄土地基的变形计算方法 465
一、黄土地基的变形性质 465
第八节黄土地基的变形计算 465
第九节黄土地基的动力特性 466
三、结构措施 467
一、勘察要点 467
第十一节其它湿陷性土 467
二、地基评价和处理原则 467
二、防水措施 467
一、地基处理措施 467
第十节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 467
第二章红粘土 468
第一节红粘土的形成和分布 468
一、红粘土的定义与形成条件 468
二、红粘土的分布规律 468
第二节红粘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468
一、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468
二、红粘土的矿物化学成分 469
三、红粘土厚度变化与由硬变软的现象 469
一、红粘土的分类 471
第三节红粘土地基的勘察 471
四、红粘上的裂隙性与胀缩性 471
五、红粘土中的地下水特征 471
二、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72
三、勘察工作的布置 472
四、土的计算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473
第四节红粘土的岩土工程评价 473
一、基础埋置深度的确定 473
二、地基均匀性的评价 473
三、地基承载力的评价 474
四、裂隙和胀缩性的评价 474
五、土洞的影响 475
六、人工边坡的评价 475
七、地下水的评价 475
八、压实填料的评价 475
第三章软土 475
第一节软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 475
二、软土的分布和层理构造 476
一、软土的成因类型 476
三、软土的工程性质 478
四、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478
第二节软土地基勘察 480
一、勘察要求及要点 480
二、试验要求 481
第三节软土地基评价 482
一、建筑场地条件 482
二、地基强度和变形评价 483
三、地下水与施工 484
四、地基处理 485
第四节软土地区性经验数据 485
一、上海软土的特性及经验数据 485
二、福建软土的特性及经验数据 487
三、天津塘沽新港软土特性及经验数据 488
四、贵州软土特性及经验数据 489
一、填土的分类 490
二、填土的工程性质 490
第一节填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490
第四章填土 490
第二节填土的勘察 492
一、调查工作 492
二、勘探与测试 492
第三节填土地基的评价 492
一、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496
第一节膨胀岩土的判别及类型 496
第五章膨胀岩土 496
第四节填土地基的利用、处理与检验 496
二、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498
三、膨胀岩土的判别 498
第二节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 500
一、胀缩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 500
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 500
第三节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 501
一、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501
三、室内试验 502
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502
四、野外测试 504
第四节膨胀土的地基评价 508
一、膨胀土场地的分类 508
二、膨胀势 508
三、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 508
四、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量 508
五、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10
第五节膨胀岩土地区的工程措施 513
六、膨胀岩土地基的稳定性 513
第六章冻土 516
第一节冻土的分类 516
一、按冻结时间分 516
二、按冻结状态分 517
第二节冻土地基的勘察 517
一、季节性冻土的勘察 517
二、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 517
二、冻土的力学性质 518
一、冻土的物理性质 518
第三节冻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 518
三、冻土的热学性质 519
第四节冻土的工程性质及地基评价 519
一、季节性冻土的工程性质及地基评价 519
二、多年冻土的工程性质和地基评价 520
第五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522
一、季节性冻土地区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522
二、多年冻土地区地基设计的基本原则 524
二、盐渍岩土的形成条件 525
三、盐渍土的分布 525
第七章盐渍岩土 525
一、盐渍岩土的定义 525
第一节盐渍岩土的形成和类型 525
四、盐渍土的类型 526
第二节盐渍岩土的工程性质 526
一、易溶盐的基本性质 526
二、盐渍土的工程特性 526
一、应着重查明的内容 528
第三节盐渍岩土的工程勘察 528
二、勘探点的布置及试样的采取 529
三、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 529
第四节盐渍岩土的工程评价 529
第五节盐渍岩土的地基设计与防护措施 530
一、地基设计 530
二、地基防护措施 530
第八章混合土 530
第一节混合土的特征和分类 530
四、混合土的性质 531
五、混合土的分类 531
一、混合土的定义 531
三、混合土的特点 531
二、混合土的成因 531
第二节混合土的勘察 532
一、工程地质调查及测绘 532
二、勘探 532
三、室内试验 532
一、混合土地基承载力的评价 533
四、野外测试 533
第三节混合土的评价 533
二、混合土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534
三、边坡 534
一、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535
二、地基土腐蚀作用的过程 535
三、地基土的腐蚀现象及危害实例 535
第一节污染土对地基的腐蚀作用 535
第九章污染土 535
第四节混合土的处理措施 535
四、污染前后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化 536
第二节污染土勘察 537
一、污染土勘察的目的和内容 537
二、污染土的勘察手段和工作量布置 537
三、污染土的试验 537
第三节污染土地基的评价 538
一、污染土的外观特征 538
二、污染土地基的评价 538
第四节污染土的防治处理措施 540
第一节岩石的风化剖面 542
第十章风化岩及残积土 542
第二节风化岩及残积土的勘察 543
第三、勘察重点 543
二、勘探 543
三、原位测试 543
四、室内试验 544
第三节风化岩及残积土的评价 544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 548
二、岩溶发育的规律 548
第六篇特殊地质条件勘察与评价 548
第一节岩溶发育的条件和规律 548
第一章岩溶 548
第二节岩溶勘察 549
一、工程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549
二、物探工作 549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 550
第三节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 550
三、勘探工作 550
二、地基处理措施 553
第四节土洞 553
一、土洞的分类及形成条件 553
二、土洞的形成过程 554
三、土洞勘察 555
二、塌陷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 556
一、关于塌陷形成机理的几种理论 556
第五节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 556
四、土洞的工程处理 556
三、塌陷区的勘察 557
四、塌陷的处理方法 558
第二章斜坡稳定性 558
第一节斜坡 558
一、斜坡分类 558
二、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559
三、边坡勘察 560
四、边坡稳定性分析 561
五、稳定性评价及坡形选择 584
六、边坡的加固 585
第二节滑坡 585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 585
二、滑坡勘察 590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 595
四、滑坡稳定性验算 595
五、滑坡推力计算 599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 600
六、滑坡防治原则和方法 600
第三节崩塌 600
二、崩塌勘察要点 601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 601
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 601
五、崩塌的防治 602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 602
第三章泥石流 602
二、泥石流的分类 603
第一节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分类 603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603
第二节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605
一、重度的测定 605
二、流量的计算 605
三、流速的计算 606
第三节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 607
一、泥石流的勘察 607
二、泥石流的防治 609
第四章采空区 609
第一节大面积采空区的地表变形 609
一、地表变形的特征 609
二、地表变形的分区 610
三、地表变形的分类 610
四、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611
一、搜集资料 612
二、变形调查和观测 612
第二节勘察工作 612
第三节地面建筑的适宜性和处理措施 614
一、适宜性评价 614
二、防止地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 614
第四节小窑采空区勘察 614
一、小窑采空区地表变形特征 614
二、小窑采空区的勘探工作 615
三、场地稳定性评价及处理措施 615
二、地面沉降的工程危害 616
三、国内外主要地面沉降实例 616
第五章地面沉降 616
一、地面沉降的涵义和特点 616
第一节地面沉降概述 616
第二节地面沉降的形成和机理 617
一、地面沉降的形成 617
二、地面沉降的原因及机理 617
一、地面沉降勘察的主要内容 619
二、地面沉降原因的调查内容 619
第三节地面沉降的勘察和防治 619
三、地面沉降现状的调查分析 620
四、地面沉降的预测 620
五、地面沉降的防(整治) 622
第六章地震效应 622
第一节强震区地震效应与抗震设计 622
一、强震区的地震效应 622
三、重大工程的地震效应问题 623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 623
四、抗震设计的思路 624
第二节场地与地基 624
一、强震区建筑场地的选择 624
二、场地土类别和场地类别 625
三、设计反应谱 627
四、卓越周期 628
五、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 629
六、地基土与震害的关系 630
一、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 633
七、强震区的岩土工程勘察 633
第三节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 633
二、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634
三、液化势的宏观判别与初判 634
四、液化势的微观判定 636
五、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 642
六、抗液化措施 644
第四节断裂的地震效应 645
一、概述 645
二、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 645
三、断裂的鉴别 646
四、强震的发生与断裂的关系 647
五、断裂的地震效应评价 648
第五节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 648
一、地震危险性分析 648
二、地震小区划 652
一、高层建筑的分类 654
第一节高层建筑的特点和对地基勘察的基本要求 654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 654
第七篇特殊工程勘察与评价 654
第一章高层建筑 654
三、高层建筑的荷载特点 655
四、高层建筑对地基勘察的基本要求 655
第二节勘察要点 656
一、勘探点的布设 656
二、原位测试 657
三、室内试验 658
一、地基均匀性评价 659
第三节地基评价和计算 659
二、地基承载力计算和评价 660
三、高层建筑地基沉降计算 661
四、高层建筑整体倾斜计算和评价 662
第二章动力机器基础 664
第一节动力机器种类及其扰力对地基土的作用 664
一、动力机器的种类及其扰力 664
二、动力机器扰力对地基的作用 664
一、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 666
第二节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和勘察要求 666
二、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要求 667
三、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内容 667
第三节动力机器基础的地基评价 669
一、地基强度的评价 669
二、基岩地基的评价 669
三、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 670
第一节人工洞室的勘察 675
一、洞室位置的选择 675
第三章地下工程 675
二、勘察工作 676
第二节人工洞室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678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678
二、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678
三、几类特殊洞室稳定性评价中的注意事项 692
第三节天然洞室的勘察和评价 694
一、天然洞室的勘察 694
二、天然洞室的稳定性评价 695
一、与静态稳定性评价的区别 697
第四节爆炸应力作用下的洞室稳定性评价 697
二、破坏分区的划分标准 698
三、稳定性评价的方法 698
四、设计加固的方法 700
第四章水上工程 700
第一节水上工程的特点及对地基的要求 700
一、水上工程的分类 700
二、水上工程的特点 703
第二节工程地质勘察 704
一、一般规定 704
二、选址勘察要点 704
三、初步勘察要点 704
四、详细勘察要点 706
第三节地基评价 712
一、稳定性评价 712
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 715
三、抗震设计地基评价 716
第一节核电站功能和结构特点 718
第五章核电站 718
第二节核电站对勘察的基本要求 719
第三节核电站勘察要点 720
一、选址勘察 720
二、初步勘察 722
三、详细勘察 723
四、施工勘察 723
第四节核电站地基评价 724
一、选址阶段厂址评价 724
二、初勘阶段的地基评价 726
三、详勘、施勘阶段的地基评价要点 728
第六章线路、机场场道与桥涵 730
第一节线路地基勘察 730
一、铁路、公路地基勘察 730
二、架空索道、输电线路地基勘察 738
三、给排水管道和岸边取水构筑物地基勘察 738
第二节机场场道地基勘察 739
一、机场场道的设计要求 739
一、桥涵的设计要求 744
二、机场场道的勘察要求 744
第三节桥涵地基勘察 744
二、桥涵勘察要求 748
第七章尾矿坝 749
第一节尾矿坝及尾矿设施 749
一、尾矿设施概述 749
二、坝的类型及坝址选择原则 750
第二节坝址及库区勘察 752
一、勘察阶段及其工作内容 752
三、尾矿库的选择原则及尾矿库的等级 752
二、初步勘察 753
三、详细勘察 753
第三节筑坝材料的勘察及储量计算 755
一、筑坝材料与勘察 755
二、勘探工作 755
三、试样选取与试验项目 755
四、资料整理及储量计算 756
二、工程地质勘察的评价 757
一、资料整理 757
第四节坝址及尾矿库区的勘察评价 757
第五节尾矿堆积坝勘察 758
一、勘察目的及要求 758
二、试验工作 758
三、报告书内容 759
第八章建筑材料 760
第一节饰面石材 760
一、饰面石材的技术要求 760
三、勘察工作内容和要求 761
二、饰面石材的矿床类型 761
四、勘察工作量和工作方法 763
五、储量分级与储量计算 764
第二节水泥石灰质原料 765
一、石灰质原料的质量要求 765
二、开采的技术条件 765
三、勘察工作内容和要求 766
四、勘察工作量及工作方法 766
三、勘察工作内容和要求 767
二、开采的技术条件 767
五、储量分级与储量计算 767
第三节玻璃硅质原料 767
一、硅质原料的类型和质量要求 767
四、勘察工作量及工作方法 768
五、储量分级与储量计算 769
第九章建筑物的加层(加载)与加固 769
第一节加层(加载)与加固勘察的特点 769
一、加层(加载)加固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769
二、已建建筑物地基土的特点 769
三、加层(加载)加固勘察的要求 770
第二节加层(加载)加固勘察要点 770
一、资料搜集和现场调查工作 770
二、勘探工作的布置和勘探方法 771
第三节地基计算及地基评价 772
一、对资料整理的要求 772
二、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772
四、对原位测试的要求 772
三、对室内试验的要求 772
三、加层(加载)后的地基变形分析 773
第十章罐、仓、塔等构筑物 774
一、构筑物的共同特点 774
二、罐类构筑物 775
三、仓类构筑物 776
四、塔类构筑物 777
五、卫星地面站 779
第八篇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782
第一章基坑开挖与支护 782
第一节基坑开挖 782
一、基坑开挖与基础施工的关系 782
二、深浅基坑的界线 782
第二节基坑侧壁支护 782
一、无侧壁支护的基坑 782
二、有侧壁支护的基坑 782
三、立木设计 784
二、水平衬板设计 784
一、坑内支护设计 784
第三节基坑侧壁内撑支护设计 784
四、水平支撑设计 785
第四节基坑侧壁外拉支撑支护设计 785
第五节深基坑开挖的基底稳定验算 785
一、粘性土地基基坑底板稳定性验算 785
二、砂土地基基坑底板稳定验算 785
第六节深基坑开挖与相邻建筑的关系 786
第七节基坑开挖支护的勘察要点 786
第二章支挡结构 787
第一节支挡结构的作用与类型 787
一、支挡结构的作用 787
二、支挡结构的类型 788
第二节土的侧压力 788
一、土体侧压力的分类和计算 788
二、静止土压力 788
四、被动土压力 789
三、主动土压力 789
五、计算土压力的理论 790
六、地下水、超载、不同土层对土侧压力的影响 792
第三节支护桩分类及其破坏形式 792
一、支护桩分类 792
二、支护桩的破坏形式 794
一、常用的设计方法 795
二、图表法 795
第四节悬臂支护桩设计 795
三、图解法 796
四、试算法 797
五、防止管涌的插入深度验算 798
第五节锚拉式支护桩设计 799
一、桩下端的嵌固类型 799
二、在不同插入深度下锚拉桩的工作情况 799
三、等值梁计算法 800
四、图解法 802
一、支护桩锚杆分类 803
二、带锚座的锚杆 803
第六节锚杆设计 803
三、灌浆锚杆设计 804
第七节挡土墙 807
一、挡土墙的分类 807
二、挡土墙的破坏形式 807
三、挡土墙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808
四、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与计算 809
五、锚定板式挡土墙设计 810
六、锚杆挡墙 813
七、加筋土挡墙 813
第八节支挡结构工程勘察要点 818
第三章桩基与墩基 818
第一节桩与墩的分类 818
一、桩的分类 818
一、勘察基本要求 821
三、勘察方法的选择 821
二、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则 821
三、桩(墩)型的选择 821
二、墩的分类 821
第二节桩与墩基的勘察要点 821
四、勘察评价 822
第三节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822
一、单桩竖向承载力 822
二、桩的负摩擦力的确定 846
三、桩(墩)的水平承载力 848
四、单桩(墩)的抗拔力 851
一、单桩与群桩的划分 852
二、群桩的承载力 852
第四节群桩的承载力和沉降 852
五、关于桩的载荷试验 852
三、群桩(墩)的沉降 853
第五节打入桩的沉桩可能性和锤型选择 855
第四章地基处理 857
第一节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则 857
第二节换土垫层法 860
一、垫层的设计 860
二、垫层的施工 862
四、垫层施工实例 863
三、垫层地基的承载力 863
第三节强夯法 864
一、强夯加固的影响深度 864
二、强夯施工 865
三、强夯技术效果 865
四、强夯加固效果的检验 866
第四节挤密桩法 867
一、砂桩挤密加固 867
二、土或灰土桩挤密加固 867
三、爆扩挤密桩加固 870
第五节砂井排水法 871
一、砂井排水法原理 871
二、勘察工作应解决的问题 871
三、砂井地基固结度的计算 871
四、施工方法 872
五、压载 873
六、袋装砂井计算实例 873
第六节堆载预压法 874
一、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的原理 875
第七节高压喷射注浆法 875
二、高压喷射注浆法的分类 876
三、固结体的性质 877
四、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的质量检验 877
第八节振冲法 877
一、振冲法加固地基的原理 878
二、振冲法的设计与施工 878
三、复合地基的计算 878
四、加固效果检验 879
一、硅化加固法 880
第九节化学加固和热加固法 880
二、碱液加固法 881
三、热加固法 881
第五章地基基础设计 881
一、地基的主要类型 882
二、基础的主要类型 882
三、各类基础的适用条件 883
五、浅基础设计 884
四、基础类型的选择 884
第一节概述 888
一、现场检验的目的与内容 888
二、现场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888
三、现场检验与观测方法 888
第六章现场检验与观测 888
第二节基槽(坑)检验 889
一、基槽检验的一般要求 889
二、基槽的防护处理 890
三、基槽的局部处理措施 890
第三节基坑回弹观测 890
一、观测点的布置和观测方法 890
二、观测点的埋置和高程测量 891
二、观测点的布设 892
三、观测方法 892
四、地基土分层观测 892
一、观测目的 892
第四节地基土变形对相邻影响观测 892
第五节建筑物变形观测 893
一、沉降观测 893
二、平移观测 895
三、倾斜观测 895
四、裂缝观测 896
第六节土中孔隙水压力观测 896
一、观测设备 896
二、埋设方法 897
三、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898
第九篇地下水第一章地下水赋存形式及类型 899
第一节岩土的水理性质及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 899
一、岩土的水理性质 899
二、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 900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901
一、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901
二、泉的类型及其特征 902
一、物理性质 903
第一节地下水的性质 903
第二章地下水的性质及其分析 903
二、化学成分 904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分析 905
一、水质分析种类 905
二、水质分析表示方法 905
三、水质分析审核内容 907
四、取水试样要求 909
一、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环境因素 910
第三节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910
二、环境水的分析与水试样采集 911
三、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评价方法和判定标准 911
四、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的评价结论与防护建议 913
五、环境水对金属结构物的腐蚀评价 913
第四节地下水污染 915
一、地下水污染的概念 915
二、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与方式 916
一、地下水流向的测定 920
第一节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 920
第三章水文地质测试 920
三、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920
二、地下水流速的测定 921
第二节抽水试验 923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923
二、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924
三、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926
四、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 927
五、抽水试验的设备仪器 927
第三节压水试验 930
一、压水试验的目的 930
二、压水试验的方法和类型 930
三、压水试验的主要参数 931
四、压水试验成果整理 934
五、压水试验设备及要求 935
第四节注水试验和渗水试验 935
一、注水试验 935
二、渗水试验 937
第一节地下水的监测 939
一、监测目的 939
二、监测内容 939
三、监测工作布置的原则及要求 939
第四章地下水监测及水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问题 939
四、监测方法 940
五、监测时间与要求 940
六、监测资料的整理 940
一、潜水位上升及其岩土工程问题 941
第二节潜水位的升降及引起的岩土工程问题 941
二、地下水位的下降及其危害 943
三、防止地下水区域性持续过大下降的措施 943
第五章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 944
第一节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944
一、潜蚀 944
二、流砂 945
三、管涌 947
四、基坑突涌 948
一、基坑排水 949
第二节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 949
二、边坡排水 958
附录 961
附录I地层符号 961
1.地层与地质的代表 961
附录Ⅱ岩层倾角换算表 962
1.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不一致时的倾角换算表 962
2.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962
2.纵横比例尺不同时的倾角换算表 963
附录Ⅲ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963
1.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963
2.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单位的换算 965
附录Ⅳ我国历史纪年表 971
附录V电算程序 972
1.地基沉降计算程序 972
2.滑坡稳定性验算程序 976
3.滑坡推力计算程序 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