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新修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
  • 郑杭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4349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7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9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新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3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

第一节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4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6

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8

四、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10

五、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12

第二节 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15

一、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 16

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 16

三、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手段的内容 17

四、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 18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9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19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20

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 22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22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23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26

第一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26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 26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31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 33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33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36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52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52

一、社会的概念 52

二、社会的特点 53

三、社会的功能 54

第二节 社会运行 55

一、什么是社会运行 55

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56

第三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59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59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60

三、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61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66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66

一、文化的含义 66

二、文化的特性 67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69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69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69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70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70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71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71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73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73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74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75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75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76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76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81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81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81

一、社会化的含义 81

二、社会化的类型 83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84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86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6

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88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91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91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96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98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00

一、政治社会化 100

二、道德社会化 102

第六章 社会角色 106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06

一、社会角色理论 106

二、社会角色概念 107

三、角色集 109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109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109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110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111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12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113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113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114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116

四、角色距离 117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119

一、角色冲突 119

二、角色不清 120

三、角色中断 120

四、角色失败 121

第七章 社会互动 123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124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124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25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30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130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132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134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135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135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36

第四节 集合行为 139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140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140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142

第八章 社会群体 146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146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146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 148

三、群体的类型 149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51

一、群体凝聚力 151

二、群体规范 152

三、群体内部关系 154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156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157

一、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 157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159

三、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 160

四、初级群体的功能 161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163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166

第一节 研究概述 166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166

二、研究的独特角度 168

第二节 婚姻家庭社会学 170

一、定义 170

二、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 172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173

第三节 性社会学 176

一、学科发展史与主要理论 176

二、性存在的概念 179

三、性的社会因素 180

四、性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 182

第四节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184

一、概念的来历 184

二、概念的具体化 185

三、社会性别的定轨 185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 186

第三编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191

第十章 社会组织 191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191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192

二、组织的研究变项 194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19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197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197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198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199

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其评估 200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结构 200

一、组织结构的含义 200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 201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207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208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209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209

三、组织管理方式 213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217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217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217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219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221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223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223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225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229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229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230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231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235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236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238

第五节 社会流动 243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243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243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244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247

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 252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 252

一、社会设置的含义 252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 254

三、社会设置的特征 257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 258

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259

一、社会设置的功能 260

二、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261

三、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与设置创新 263

第三节 社会改革与社会设置 264

一、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264

二、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 266

三、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 267

第十三章 社区 272

第一节 社区概述 272

一、社区概念的含义 272

二、社区的类型 274

三、社区研究的方法 275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276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277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278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280

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281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283

一、城乡协调发展 283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289

第四节 虚拟社区 290

一、虚拟社区的含义 291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 291

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293

四、对虚拟社区研究的几点思考 294

第十四章 城市化 296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 296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296

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98

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300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303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303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305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307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309

一、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 310

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311

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314

一、城市问题 314

二、城市规划 316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321

第一节 社会变迁 321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 321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323

三、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325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327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328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328

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329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333

一、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334

二、理性化 335

三、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36

四、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 337

五、城市化 338

六、人的现代化 340

七、全球化 340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345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345

二、“迟发展效果” 346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347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348

第五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349

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349

二、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350

第四编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57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357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357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357

二、社会问题构成要素 358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359

一、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359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361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362

一、社会整合理论 362

二、文化失调理论 363

三、社会解体理论 363

四、价值冲突理论 364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 364

一、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成因 364

二、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征 365

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368

第一节 人口问题 368

一、人口增长、环境与社会发展 369

二、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问题 373

第二节 环境问题 375

一、环境问题概述 376

二、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 379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381

第三节 贫困问题 382

一、贫困的概念与类型 383

二、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 385

三、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 388

四、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 390

第四节 犯罪问题 391

一、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392

二、国内犯罪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394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 400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400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400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401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意义 404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404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405

一、社会控制手段 405

二、社会控制过程 408

三、社会控制的度 410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412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及其类型 412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412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 417

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 419

第一节 社会政策概述 419

一、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 420

二、社会政策的分类 421

三、社会政策的性质 422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制定 423

一、确认政策问题 423

二、建立政策议程 424

三、制定政策方案 424

四、政策方案选优 425

五、政策合法化 425

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执行 426

一、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其特点 426

二、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 427

三、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428

第四节 社会政策的终结 429

一、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429

二、社会政策评估 430

三、社会政策终结 431

第二十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34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434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434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435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436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437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438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440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440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441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42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 445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445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446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448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449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449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450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451

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 457

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457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 457

一、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 457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458

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461

四、理论与研究 462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过程 465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466

二、研究的实施过程 467

第三节 测量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471

一、测量的特征 472

二、测度的层次 472

三、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474

四、信度的评估 476

五、效度的评估 478

第二十二章 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 482

第一节 个案研究 482

一、参与观察 483

二、个案访谈 484

三、个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86

第二节 问卷调查 489

一、问卷设计 490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496

三、数据处理 497

第二十三章 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 503

第一节 抽样技术 503

一、抽样概述 503

二、简单随机抽样 506

三、系统抽样(等距抽样) 507

四、分层抽样 508

五、整群抽样 508

六、多阶段抽样 509

七、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 509

第二节 定量数据分析基础 511

一、单变量分析 512

二、双变量分析 513

第二十四章 社会指标 519

第一节 社会指标的定义与特点 520

一、社会指标的定义 520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 520

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522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 522

二、社会指标的功能 524

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 525

一、规划性社会指标体系 525

二、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526

三、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 528

四、社会指标体系的层次 529

第四节 社会指标与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 530

一、社会报告制度的建立 530

二、在生活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531

三、在社会运行研究中的应用 533

四、在社会决策中的应用 536

附录一 539

第二十五章 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 539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539

一、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539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540

三、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542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与现状 5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549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549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 550

第三节 社会学中国化与社会运行 552

一、解放前社会学的传入与成长 552

二、解放后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 556

三、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 558

附录二 563

一版前言 563

二版后记 56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