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记录 第1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章铮,张大生,王小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50872860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记录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纲 3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论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新构想 3
第一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的初步提出 3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3
二、《新民主主义论》关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内容 4
第二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想的进一步完善 6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6
二、《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7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划分理论提出 9
第三节 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方针、政策的确立 11
一、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1
二、政协会议召开,制定共同纲领 13
第二章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家建设与巩固 1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17
第二节 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 18
一、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斗争 19
二、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作纲领和战略策略总方针 21
第三节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斗争 22
一、全国大陆的解放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22
二、抗美援朝 24
三、土地改革 25
四、镇压反革命 26
五、“三反”“五反”运动 27
第四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和经验 29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成就 29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经验 30
第三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32
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的构想 32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3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依据 34
第二节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6
一、“一五”计划的制定和指导方针 36
二、“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38
三、“一五”计划的投资分配 40
第三节 “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原因 41
一、“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 41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43
第四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45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5
一、土地改革后,中国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 45
二、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发展过程 46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51
第二节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2
一、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52
二、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发展过程 52
三、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54
第三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4
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55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发展进程 55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57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及遗留问题 59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61
第一节 探索的历史背景 61
一、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61
二、1956年国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62
三、以苏为戒,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的新思考 63
第二节 中共八大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3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63
二、中共八大为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6
第三节 中共八大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一步探索 67
一、关于编制1957年建设计划和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 67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与全党整风 69
第六章 “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的经济建设 73
第一节 “大跃进”的历史背景 73
一、国际背景 73
二、国内背景 76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的三面红旗 77
第三节 “大跃进”中的高指标——“二五”计划(1958~1962年)及其提前完成 81
第七章 “三年自然灾害”与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86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86
一、“八字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 86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88
三、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89
第二节 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91
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91
二、西楼会议和五月工作会议 92
三、采取果断措施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9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和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 93
一、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 93
二、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 95
第四节 十年建设的成就和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两个发展趋向 96
一、十年建设的重大成就 96
二、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两个发展趋向 97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建设 10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0
一、“三五”计划的制定和1966年的经济形势 100
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对当年国民经济的影响 101
三、经济建设陷入全面混乱 102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中期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的恢复 104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104
二、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布局和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 105
三、1971年国民经济的“三个突破” 106
四、1972年至1973年的经济调整 107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经济工作的动荡起伏 107
一、“批林批孔”运动使经济建设重新恶化 107
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及1975年的全面整顿 108
三、错误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10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111
一、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111
二、经济工作的深刻教训 113
第九章 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115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115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15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 1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124
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历史任务的完成 124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新“八字方针”的制定 130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132
四、对外开放工作的重大突破 136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137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37
一、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7
二、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139
三、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40
四、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1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14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42
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44
三、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45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 146
第三节 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146
一、治理整顿的开始 146
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核心领导集体的形成和党的建设的加强 147
三、治理整顿的继续 148
四、“七五”(1986~1990)计划的完成 148
第十一章 中共十四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 14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49
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49
二、改革开放的新进展 153
三、中共十四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5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 157
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57
二、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159
三、“八五”计划(1991~1995)的胜利实现 161
四、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61
五、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162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经验 164
一、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64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65
三、在认真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165
四、要努力搞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65
五、要坚持搞好党的建设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165
第十二章 中共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 167
第一节 中共十五大——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 167
一、十五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167
二、中共十五大的历史贡献 168
第二节 开拓创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71
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172
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74
第十三章 中共十六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78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78
一、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79
二、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发展 180
三、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80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82
一、从建立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82
二、实现新阶段战略目标的全面部署 184
第三节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185
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185
二、党的领导集体顺利实现新老交替 186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87
一、波澜壮阔的13年 187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88
第十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 19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 191
一、科学发展观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 191
二、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193
第二节 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 199
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199
二、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经济体制改革的丰富经验 200
第二篇 新中国成立17年经济建设成就与曲折发展 207
第一章 新中国诞生时期经济 207
第一节 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艰苦历程 207
第二节 光明中国与黑暗中国的决战 215
第三节 新中国的蓝图 22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33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国有经济 233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 242
第三节 国有经济的其他来源 251
第三章 统一财经 平稳物价 258
第一节 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 258
第二节 较量 263
第三节 “不下于淮海战役” 268
第四节 调整公私关系 274
第四章 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284
第一节 三大运动 284
一、土地制度的改革 284
二、镇压反革命 289
三、抗美援朝 290
第二节 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92
第三节 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306
一、工业 306
二、农业 308
三、交通运输 309
四、商业和对外贸易 310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和实施 315
第一节 计划的编制 315
一、考察第一方面 317
二、考察第二方面 323
第二节 在曲折中前进 325
第三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33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经济全面确立 347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 347
第二节 全行业公私合营 368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化 384
第七章 中共“八大”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方向 394
第一节 七年总结 394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395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96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397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398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399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401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401
八、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402
九、是非关系 402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403
第二节 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403
第三节 可贵的探索 412
一、试图调整所有制结构 413
二、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设想 415
三、形成改进经济体制的决议和规定 418
第八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的经济建设曲折发展 423
第一节 1958年“大跃进” 423
第二节 人民公社化 431
第三节 巨大挫折 441
第九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57
第一节 逐步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457
第二节 大幅度调整的战略决策 468
第三节 成就 477
第三篇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曲折探索第一章 抓革命,促生产 491
第二章 经济建设的干扰和曲折发展 498
第三章 “三个突破”和新的经济调整 502
第四章 1975年的整顿 517
第四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 531
第一章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 531
第一节 1949年以前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观 531
第二节 1949~1957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观 538
第三节 1958~1976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观 543
第四节 1949~1957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制度变迁 552
第五节 1958~197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制度变迁 558
第六节 毛泽东时期部分学者的经济思想 564
第二章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创 568
第一节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观 568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 588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 594
第四节 经济转轨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606
第五篇 经济改革与全面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631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过渡时期的经济状况 63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经济 631
第二节 党和国家面临的抉择 633
第三节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635
第四节 经济复苏与经济工作中的新冒进 636
第二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与改革初起 639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639
第二节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4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 643
一、调整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643
二、新“八字方针”与国民经济的调整 650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声 651
一、改革前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 651
二、以联产承包为特点的农村改革的展开 656
第五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658
第六节 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660
第三章 “十二大”起航: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663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入 663
第二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669
一、乡镇企业发展是传统体制弊端积累的必然结果 669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阶段——清晰产权、要素集聚和城镇化道路 670
第三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672
第四节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674
一、对外开放的进程 674
二、成绩和作用 680
三、关于对外开放的若干思考 692
第五节 “六五”计划的完成和“七五”计划的制定 698
第六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石 700
第四章 中共“十三大”: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工作成绩回顾 703
第一节 治理整顿的开始 703
第二节 治理整顿的成效 705
第三节 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制定 708
第四节 对外关系的调整 711
第五节 “一国两制”——对港澳台政策的调整 713
第五章 中共“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设 716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面临的形势 716
第二节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三月政治局扩大会议 719
第三节 中共十四大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723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725
第五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28
第六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实现经济“软着陆” 729
第六章 跨世纪改革开放蓝图的摹画 734
第一节 中共十五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734
一、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开放 735
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741
第二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方略 74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742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 743
第七章 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4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74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75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改革的继续深化 753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757
第八章 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成就及主要经验 7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 75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 759
二、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760
三、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 761
四、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761
五、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确立 761
六、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762
七、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初步确立 763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765
第三节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766
一、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释放 766
二、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766
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767
第四节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767
第五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768
第六篇 中国特色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辉煌成就 775
第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历史阶段回顾 775
第一节 对外开放起步阶段(1978~1983年) 776
第二节 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阶段(1984~1991年) 777
第三节 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地域格局基本形成阶段(1992~2000年) 778
第四节 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至今) 779
第二章 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780
第一节 开放型经济发展 780
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780
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785
三、“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787
第二节 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贡献 790
一、对外开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巨大 790
二、对外开放提升了国际地位,增强了世界影响力 795
第三节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797
一、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自主地扩大开放 797
二、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开放之路 798
三、坚持从比较优势出发,主动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 799
四、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对外开放战略 799
五、坚持以开放为动力,实现开放与改革的良性互动 800
六、坚持内外统筹,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发展 801
七、坚持在开放中维护经济安全,扩大开放与防范风险并重 802
八、坚持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道路 802
第三章 中国特色对外贸易辉煌成就 804
第一节 30年对外贸易成绩辉煌 804
一、中国对外贸易飞跃式发展 804
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805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806
第二节 外贸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807
一、20世纪80年代稳步推进外贸体制改革 807
二、20世纪90年代继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 808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808
第三节 外贸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809
一、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较大进展 809
二、以质取胜战略成效显著 810
三、大经贸战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12
四、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发展 813
五、“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814
六、自由贸易区战略拓展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途径和方式 814
七、贸易促进平台日益丰富 815
第四节 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816
一、抓住国际上轻纺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对外贸易进入轻纺产品主导时代 816
二、抓住国际上机电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对外贸易进入机电产品主导时代 817
三、中国牢牢抓住了制造业全球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制造业的重大崛起 818
四、中国制成品出口占世界份额逐年提高 819
五、抓住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向中国转移机遇加快自身发展,对外贸易进入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时代 822
六、中国出口结构优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同类国家 823
第五节 利用外资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826
一、通过利用外资,中国牢牢抓住了制造业全球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制造业的重大崛起,大大提高了出口能力 826
二、实践证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功之举 827
三、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成功的关键之举 828
四、外商投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 829
第六节 对外贸易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方向 829
第四章 中国特色利用外资辉煌成就 832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832
一、中国利用外资制度和政策体系的演变过程 832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833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资法制建设 834
一、在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一部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 834
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吸收外资创造了重要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835
三、利用外资法律制度建设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36
第三节 利用外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36
一、利用外资促进了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 836
二、利用外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37
三、利用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全方位制度创新 838
四、利用外资使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先行示范区 839
五、利用外资促进了国内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 839
六、利用外资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协调发展 840
第四节 中国吸收外资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840
一、“先立法、后实践”保证了吸收外资的顺利起步 840
二、树立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意识,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硬软环境 841
三、适时出台和不断完善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841
四、大胆引进和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升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水平 841
五、加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促进外商投资优化结构 842
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现代服务业吸收外资 842
第五章 中国特色对外经济合作辉煌成就 853
第一节 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 853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几个发展阶段 853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的深化 855
三、近年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针政策及措施 856
第二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858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成绩 858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 860
第三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861
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861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展情况 863
三、进一步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864
第四节 其他领域对外经济合作发展 866
一、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发展情况 866
二、中国援外工作的发展情况 867
第六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对外开放 868
第一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履行承诺的情况 868
一、货物贸易:市场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869
二、服务贸易:按照承诺时间表逐步开放 871
三、知识产权:立法日臻完善,执法力度和水平显著提高 875
四、实现了法律制度的接轨 876
五、各方的一些评价 878
第二节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879
一、15年“复关”和加入WTO谈判始终推动着中国的对外开放 879
二、中国经贸体制与多边体制的顺利对接,实现了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 880
三、加入WTO推动中国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良好局面 880
四、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881
第三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882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对外经济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882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883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884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推动了多双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格局形成 885
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更加全面深入地参加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887
第四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开放的经验及启示 888
一、主要经验 888
二、继续做好“后过渡期”应对工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890
第七章 中国特色对外开放成功经验总结 892
第一节 以开放促改革 893
一、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基本上都是封闭半封闭型经济 893
二、中国开创了全球范围内以开放促体制转型的成功范例 895
三、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896
第二节 创办经济特区 899
一、创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900
二、创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和推动的 901
三、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901
四、经济特区是以开放促改革的先行试验区 902
五、经济特区率先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903
六、经济特区充分发挥了港澳作为内地改革开放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903
七、渐进性区域开放成为推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动力 904
八、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也是中国各地以开放促改革的重要试验基地 906
第三节 外贸体制改革 908
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908
二、早期外贸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 911
三、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5年的谈判过程中,外贸体制改革仍然是促进整体改革的重要动力 912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外贸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贸易自由化新阶段 913
第四节 利用外资促进全面制度创新 914
一、早期利用外资法律制度建设是市场化改革的萌芽 915
二、利用外资推动了所有制改革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建设 917
三、外商投资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中国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920
四、利用外资推动了其他方面的体制创新 920
第五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中国经贸体制与世界多边体制的对接 921
一、履行多边义务,全面推进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 922
二、履行开放市场承诺,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大大提高 923
三、中国加入WTO以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925
第八章 经济特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开放历程 928
第一节 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928
一、中国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总体发展历程 928
二、经济特区 930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 938
四、其他类型开发区 944
第二节 特殊经济功能区对外开放的经验 950
一、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加快工业化进程 950
二、以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为抓手,打造竞争优势 951
三、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激励,激发经济活力 952
四、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原则,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953
第三节 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954
一、开发区面临的主要发展难题 955
二、上海关于特殊经济功能区转型发展的一些初步探索 956
三、关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957
四、关于保税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958
第九章 新形势下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 960
第一节 过去30年中国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开放式发展的成功范例 960
一、对外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960
二、中国经济开放度有了显著提升 962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964
一、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和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是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两大重要标志 965
二、经济全球化加快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是新阶段对外开放的重大国际背景 965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966
第三节 按照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 967
一、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渠道,积极有序地推进多层次对外开放 968
二、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继续发挥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先导示范作用 968
三、扩大开放领域,将服务业作为新一轮开放的重点 969
四、推动生产要素双向跨境流动,扩大对外投资 969
五、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970
六、实施互利共赢,推动共同发展 970
第十章 中国和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状况 971
第一节 中国与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关系:基于中方统计的分析 971
第二节 中国与各主要经济体的贸易关系:基于外方统计的分析 973
一、美国统计的中美贸易 973
二、欧盟统计的中欧贸易关系 976
三、日本统计的中日贸易关系 978
第十一章 全球FDI流动格局与中国地位的变化 983
第一节 全球FDI流动格局 983
第二节 中国作为FDI东道国地位的变化 986
第三节 中国对外投资的起步与增长 990
第十二章 贸易摩擦与壁垒的克服 993
第一节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概况 993
第二节 摩擦的扩展和升级:以机电产品为例 995
一、中国部分机电产品贸易摩擦案例分析 996
二、原因分析 1000
第三节 国际经验:日美贸易摩擦 1001
第十三章 加强区域合作,寻求多边共赢 1010
第一节 对外贸易国际地位的提升 1010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曲折发展 1010
二、对外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1011
第二节 商品贸易强劲增长 1014
一、对外贸易增长趋势分析 1015
二、对外贸易增长结构变化 1018
三、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的因素 1026
第三节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1031
一、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 1031
二、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对策 1034
第四节 向贸易强国迈进 1036
一、世界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 1036
二、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 1037
三、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对策 1038
第七篇 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1043
第一章 机遇与挑战共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机遇 1043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时代条件 1043
一、全球化基本矛盾的深入发展:国际条件 1044
二、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国内条件 104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历史机遇 1049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050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052
三、拉美等国新自由主义取向改革的历史经验 1052
四、西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 1054
第二章 求真务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保障 10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 1056
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念的提出 1057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科学内涵 1059
第二节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坚持和深化 1061
第三节 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表述 1065
一、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 1066
二、求真务实是新世纪新阶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 1067
三、求真务实必须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 1069
四、求真务实必须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行动中 1071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核心成果 1074
第一节 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1074
第二节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079
第三节 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082
一、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 1082
二、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1083
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发展 1084
第四节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1085
第五节 和平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1088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认识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探索 109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界定 1093
一、基于“两个保证”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说明 1094
二、基于本质的视角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 1096
第二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再认识 1098
一、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立意的再认识 1098
二、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再认识 1101
三、关于“共同富裕”的再认识 1103
第三节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探索 1105
一、“以人为本”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 1105
二、“社会和谐”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 1108
第五章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新探索 110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阶段划分 1109
第二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再认识 1112
一、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初衷的再认识 111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和历史跨度的再认识 1114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 1117
第三节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新探索 1120
一、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120
二、深入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各种矛盾 1123
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1125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航程 1128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和溯源 11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与发展 1133
第三节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新探索 1135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 1136
二、重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1137
三、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思路 1139
第四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结束的对话 1141
一、关于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141
二、关于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143
第七章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论的新探索 1147
第一节 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147
第二节 邓小平改革观的再认识 1151
第三节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改革观的新探索 1155
一、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1156
二、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1158
三、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 1159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探索 1161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和历史追溯 1161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对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 1166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要求 1170
第九章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的新探索 1174
第一节 自主发展的理论和历史追溯 1174
第二节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新探索 1179
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说明和实践要求 1183
第八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1189
第一章 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小康与全面小康 1189
第一节 历史新起点、发展新形势、改革新要求 1189
一、经济体制改革由转轨阶段向“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转变 1190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转变为统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与进步 1192
三、经济体制改革从满足生存型发展需求到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发展 1193
四、从经济体制自身改革为主转变为更加注重经济体制改革与“四位一体”改革的协调配套 1194
第二节 新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体现时代特征 1196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改革开放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1196
二、在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1197
三、着力于统筹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1198
四、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1199
第三节 新时期全局性、战略性的改革任务 1200
一、深化市场微观主体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201
二、以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1204
三、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放到重要战略位置 1206
四、健全民生优先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209
五、形成以自治自律为基础的社会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 1212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民主法制建设 1214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 1216
第一节 发展观的演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216
一、世界范围内发展观的三个重要转变 1216
二、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变革 1220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 1222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222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1225
三、科学发展观与生活质量 1229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在小康社会的具体落实 1231
一、统筹城乡发展 1232
二、统筹区域发展 1233
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1234
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35
五、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236
六、实施“五个统筹”的意义 1237
第三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全面小康 1240
一、1978~1991年:由单一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 1240
二、1992~2001年:由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转向公有制、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47
三、2002~2012年:毫不动摇地支持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发展,大力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 1254
第四章 收入分配制度与全面小康 1265
第一节 收入分配制度在全面小康实现中的特点 126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面小康 1265
二、按劳分配在实现小康社会中的变化 1269
三、全面小康进程中的收入分配制度 1272
第二节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理论问题 1273
一、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1274
二、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产权分配 1275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1276
四、按贡献分配 1278
第三节 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小康社会的和谐性 1279
一、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 1280
二、公平与效率 1284
三、和谐的小康社会与社会公平 1288
第五章 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与全面小康 1291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1291
一、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1291
二、现代化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1295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化 1299
第三节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301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之“新” 1302
二、中国为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305
三、中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310
第四节 现代化、工业化与小康社会的进步性 1314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小康 1317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1317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1317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1322
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1324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课题 1329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伟大成就 1329
二、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1336
三、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课题 1341
第三节 新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望 1344
一、城乡统筹配套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345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强化耕地的生产要素功能 1346
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多重功能 1349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 1351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30年的发展与回顾 1351
一、“两个大局”先富帮带后富 1351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走向协调发展之路 1353
三、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1355
第二节 2008~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走势的评析与展望 1367
一、回顾2007年 1367
二、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危”与“机”中的辩证策略与实践评析 1373
三、展望2009年 1404
第三节 促进未来区域科学发展的建议 1414
一、“十六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评析 1415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思路,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1416
三、对未来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建议 1417
第四节 2008年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1423
一、京津冀经济圈 1423
二、长三角区域 1431
三、珠三角及泛珠三角 1436
四、泛山东半岛城市群 1441
五、成渝经济区 1448
六、东北地区 1449
第八章 对外开放与全面小康 1454
第一节 中国迈向开放型经济的实践基础与理论转变 1454
一、对外经贸体制先行改革和外向型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开放型经济的基础 1454
二、向开放型经济思维转变的过程 1455
三、十七大报告赋予开放型经济新的时代内涵 1456
第二节 开放型经济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1457
一、开放型经济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1457
二、开放型经济的分类 1459
三、转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的一般历程比较 1461
第三节 迈向更加成熟的开放型经济 1464
一、中国选择开放型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465
二、中国开放型经济目标模式的选择 1466
三、迈向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的路径 1467
第九篇 科学发展观与“十七大”以来新一轮经济增长规划实施第一章 发展是硬道理 1471
第一节 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471
一、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 1472
二、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意义 1473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475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的背景 1475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476
第三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479
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479
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实践意义 1482
三、切实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机遇 1483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与资源节约型增长模式 1485
第一节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 1485
一、增长方式对经济的作用 1485
二、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1487
第二节 资源节约型增长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1488
一、中国面临战略资源安全挑战 1489
二、中国资源现状要求增长模式必须走节约型路子 1490
三、资源节约型增长促进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1492
第三节 资源节约型增长模式的国际经验 1494
一、美国模式 1494
二、日本模式 1496
三、欧盟经验 1497
第四节 实现资源节约型增长模式的对策 1499
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1499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1500
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1502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化进程 1505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回顾和现状 1505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简要回顾 1505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1507
三、制约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两大障碍 1508
第二节 以科学发展观深化城市化认识 1509
一、准确把握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1509
二、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化建设的新要求 1510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 1511
第三节 城市化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与国际经验 1513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1513
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 1513
三、中外城市化道路的比较 1515
第四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建设 1516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516
二、正确认识两个关系 1517
三、推进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1517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1518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 152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思想与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1521
一、宏观调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1521
二、科学发展观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1524
三、宏观调控的具体实施要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原则 1526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五次紧缩型宏观调控回顾 1528
一、第一次宏观调控:1979~1981年 1529
二、第二次宏观调控:1985~1986年 1529
三、第三次宏观调控:1989~1990年 1530
四、第四次紧缩型宏观调控:1993~1996年 1530
五、第五次紧缩型宏观调控:2003~2004年 1531
第三节 对第五次宏观调控的思考 1534
第四节 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导宏观调控 1538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与“十七大”以来宏观金融调控改革发展 1543
第一节 中国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1543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金融调控政策的演变 1543
二、现阶段中国宏观金融调控政策 1547
第二节 中国货币管理制度与货币政策的演变 1549
一、中国货币制度——人民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1549
二、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1551
第三节 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 1555
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1555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 1557
第四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变革 1561
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 1562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民营银行的产生 1565
三、保险机构与证券投资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1567
四、信托业的发展 1569
五、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 1570
六、混业经营与控股集团的发展趋势 1571
第五节 金融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573
一、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573
二、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1577
三、外汇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1580
四、黄金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1583
第六节 金融监管与监管体系的发展与变革 1584
一、改革开放前期的中央银行统一监管 1584
二、市场体系基本确立后的分业监管 1585
第六章 稳健财政政策与税制改革 1587
第一节 经济转型期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1587
一、经济转型期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变过程 1587
二、对财政包干制的基本评价 1591
第二节 市场经济确立时期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1592
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1593
二、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1594
三、分税制的缺点和不足 1597
四、分税制的进一步改革 1599
第三节 税收管理体制 1601
一、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1602
二、税收管理权的划分 1602
第四节 税收征收管理 1605
一、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的沿革 1605
二、出口退税管理 1607
三、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1609
第五节 税务行政管理 1615
一、税务管理机构的变迁 1615
二、税务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1617
三、税务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1618
第六节 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展望 1618
一、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 1619
二、税收征收管理的展望 1619
三、改革税务机构设置、设立税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1620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制度 1620
第七节 预算管理体制的初级阶段(1978~1992年) 1621
一、行政单位和国防预算管理 1622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1622
三、健全国库管理制度 1623
四、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 1623
五、预算外资金管理 1624
六、预算监督工作 1624
第八节 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1992~1998年) 1625
一、复式预算改革 1626
二、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 1627
三、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 1627
四、部分地方政府试行零基预算改革 1627
五、预算收支科目改革 1628
第九节 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阶段(1998年以后) 1628
一、收支两条线改革 1628
二、政府采购制度 1631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633
四、部门预算改革 1635
第七章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新的挑战 1638
第一节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与面临的问题 1638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进程 1638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 1641
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642
第二节 WTO后过渡期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挑战 1644
一、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挑战 1644
二、中国券商与国际著名券商竞争的挑战 1645
三、外资参股证券经营机构的挑战 1646
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挑战 1648
五、境外公司在境内发行公司债券的挑战 1650
第三节 加大改革力度,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1651
第八章 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1655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资产运营改革与重组的历程 1655
二、目前国有资产运营改革与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1664
三、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运营改革与重组的新要求 1669
第九章 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1675
第一节 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675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制约 1679
第三节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 1681
一、民营经济的跨区域战略 1681
二、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 1683
第四节 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687
第十章 科技创新体制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690
第一节 高科技产业在中国新一轮发展中的意义 1690
一、国际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1690
二、推进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意义 1693
第二节 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问题 1697
第三节 中国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方向 1700
第四节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1703
第十一章 非均衡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 1707
第一节 中国实行非均衡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1707
一、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是非均衡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 1707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是中西部崛起的必由之路 1708
三、统筹区域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1710
第二节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711
一、西部地区与东西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1711
二、东北地区的振兴受到体制与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约束 1712
三、中部地区的“塌陷”问题亟待解决 1713
第三节 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对策 1715
一、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715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实施非均衡战略中的作用 1717
三、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1718
四、实施特殊人才战略政策 1718
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1719
六、建立向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的公共政策 1720
第十二章 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 1722
第一节 农业支持与农业保护 1722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演变 1723
二、目前中国农业支持与保护的现状 1727
第二节 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保护 1731
一、改革开放以来退耕还林(草)的认识和实践阶段演变 1731
二、中国退耕还林(草)现状 1734
第三节 农村社会保障与合作医疗 1736
一、农村社会保障和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起源 1736
二、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 1737
三、农村社会保障与合作医疗制度财政支持的现状 1739
第四节 农村扶贫与增加农民收入 1742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阶段的划分 1742
二、目前中国农村贫困和扶贫工作的基本现状 1745
第十三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1752
第一节 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 1752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观点综述 1752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756
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1758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759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1760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1763
第三节 后过渡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趋势 1764
第十四章 现代服务业与新一轮经济增长 1767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767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767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结构的改善 1769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 1788
第二节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1801
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1801
二、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805
三、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分布 1813
第三节 服务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1817
一、服务全球化 1817
二、服务全球化的动因 1821
三、服务全球化的特点 1826
四、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和条件 1835
第四节 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 1840
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1841
二、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经验 1846
三、港澳台地区的经验 1852
四、中国内地的成功经验 1858
第五节 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1862
一、中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 1863
二、中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主要行业 1869
三、中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优势 1877
四、中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遇到的主要问题 1880
五、WTO对服务业的详细分类 1887
第十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与新一轮经济增长 1894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与发展历程 1894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与范围 1894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 1897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战略意义 1899
一、文化产业以文化为依托,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1899
二、文化创意产业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1901
三、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901
第三节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解读 1902
一、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1903
二、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1904
第四节 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考 1908
一、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 1908
二、吸收外来文化和人才,促进文化多元化 1909
三、创造外部条件,注重规模效应 1910
四、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护从业人员的利益 1910
五、关注中小企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1911
六、注重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的保护,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 1912
第十六章 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913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回顾 1913
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综述 1914
二、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特点及趋势 1916
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19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成就 1921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历程 1921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 1924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926
第三节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展望 1929
一、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路与目标 1929
二、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策略 1932
三、对建设全覆盖与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展望 1935
第四节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1936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1936
二、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体系存在的问题 1940
三、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