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全书 黑龙江卷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农业全书  黑龙江卷
  •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168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549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5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全书 黑龙江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 1

一、基本情况 1

序 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 2

二、发展历程 2

(一)农业(种植业)生产发展很快 3

三、主要成就 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 3

(四)渔业生产取得很大进展 4

(三)畜牧业六畜兴旺,全面发展 4

(二)林业生产成效显著 4

(八)农民生活普遍改善 5

(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农副产品出口增强 5

(五)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5

(六)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5

四、存在问题 6

(一)山地 7

一、地形地貌 7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7

第一节 土地资源 7

(三)黑土 8

(二)草甸土 8

(二)台地 8

(三)平原 8

二、土壤类型 8

(一)暗棕壤 8

(十二)石质土 9

(十一)盐土和碱土 9

(四)棕色针叶林土 9

(五)沼泽土 9

(六)白浆土 9

(七)黑钙土 9

(八)栗钙土 9

(九)新积土 9

(十)泥炭土 9

3.耕地土壤含磷量 10

2.耕地土壤含氮量 10

(十三)火山灰土 10

(十四)风沙土 10

(十五)山地草甸土 10

(十六)水稻土 10

三、耕地 10

(一)耕地开发 10

(二)耕地土壤养分 10

1.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10

5.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 11

4.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 11

4.未利用草场 12

3.兼用草场 12

四、草原 12

(一)草原面积 12

(二)草场类型 12

1.草原类草场 12

2.草甸草原类草场 12

3.草甸类草场 12

4.沼泽草甸类草场 12

5.沼泽类草场 12

(三)草场利用 12

1.放牧场 12

2.割草场 12

2.大兴安岭林区 13

1.小兴安岭林区 13

五、林地资源 13

(一)森林面积与林木蓄积量 13

(二)主要林区 13

九、土地资源利用及其评价 14

八、苇地资源 14

3.东部林区 14

(三)宜林地 14

(四)森林土壤 14

六、城市、工矿、交通用地及未利用土地资源 14

七、水域资源 14

2.日照 15

1.太阳辐射 15

(一)耕地资源优势逐年减退 15

(二)易涝面积增加 15

(三)草场利用不均衡 15

(四)森林资源出现危机 15

第二节 气候资源 15

一、气候特征 15

二、气候资源分布 15

(一)光照资源 15

2.湿度 16

1.降水的分布特征 16

(二)热量资源 16

1.气温 16

2.地温 16

3.积温 16

4.无霜期 16

(三)降水资源 16

1.西部干旱农业气候区 17

(三)农业气候综合分区 17

3.蒸发 17

三、农业气候区划 17

(一)以热量为指标划分的农业区 17

1.温和农业区 17

2.温凉农业区 17

3.冷凉农林区 17

4.寒冷林业区 17

(二)干湿区的划分 17

1.干旱农业区 17

2.半干旱农业区 17

3.半湿润农业区 17

4.湿润农林区 17

(七)松嫩平原南部米豆区 18

(六)小兴安岭西南山边豆米稻区 18

2.哈尔滨农业气候区 18

3.富裕农业气候区 18

4.绥化农业气候区 18

5.佳木斯平原农业气候区 18

6.牡丹江山间农业气候区 18

7.绥海农业气候区 18

8.克拜丘陵农业气候区 18

9.三江农业气候区 18

10.尚、方、延农业气候区 18

11.黑龙江沿江农业气候区 18

12.北安农业气候区 18

13.兴安岭山地农业气候区 18

四、粮食作物区划 18

(一)北部大小兴安岭山地麦薯区 18

(二)小兴安岭低山麦豆薯区 18

(三)东部三江平原豆麦稻区 18

(四)完达山西段低山丘陵米豆区 18

(五)南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山间河谷米豆稻区 18

1.江河水系 19

(一)地表水资源 19

(八)松嫩平原北部麦豆区 19

(九)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杂粮区 19

(十)松嫩平原西部杂粮产区 19

第三节 水资源 19

一、水资源数量与构成 19

3.水库 20

2.湖泊 20

3.地下水类型及埋深 21

2.可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及数量分布 21

4.入境水量 21

(二)地下水资源 21

1.地下水资源分布 21

3.地区间分布不均 22

2.年际间水资源分布不均 22

二、水资源特征 22

(一)水资源较欠缺 22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2

1.一年之内春旱秋涝 22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 23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简况 23

三、水质状况 23

(一)天然水质 23

(二)水质污染 23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23

1.大豆 24

(一)粮食作物 24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24

第四节 生物资源 24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 24

4.小麦 25

3.玉米 25

2.水稻 25

11.荞麦 26

10.陆稻 26

5.高粱 26

6.谷子 26

7.糜子 26

8.稷子 26

9.稗子 26

1.亚麻 27

(二)经济作物 27

12.小豆 27

13.绿豆 27

14.芸豆 27

15.马铃薯 27

6.向日葵 28

5.烟草 28

2.大麻 28

3.苘麻 28

4.甜菜 28

1.蔬菜与瓜类 29

(三)园艺作物 29

7.油菜 29

8.大麦 29

9.啤酒花 29

2.果树 30

1.针叶树种 32

(二)树种资源 32

3.花卉 32

二、林木品种资源 32

(一)林木品种资源分布 32

1.森林带 32

2.树种分布 32

3.森林类型 32

2.阔叶树种 33

18.菊科 34

17.紫草科 34

三、饲用牧草资源 34

(一)野生牧草类 34

1.山毛榉科 34

2.荨麻科 34

3.蓼科 34

4.藜科 34

5.马齿苋科 34

6.苋科 34

7.石竹科 34

8.睡莲科 34

9.金鱼藻科 34

10.十字花科 34

11.蔷薇科 34

12.豆科 34

13.牻牛儿苗科 34

14.大戟科 34

15.报春花科 34

16.旋花科 34

(三)人工草场草类品种资源 35

3.五花草类 35

19.禾本科 35

20.莎草科 35

21.百合科 35

(二)主要野生饲草 35

1.羊草(碱草) 35

2.小叶樟 35

(三)羊 36

(二)牛 36

四、畜禽品种资源 36

(一)猪 36

(五)禽类 37

(四)马 37

(二)鱼类 38

3.水生维管束植物 38

(六)蜂 38

(七)蚕 38

五、水产资源 38

(一)水生生物 38

1.浮游生物 38

2.底栖动物 38

7.三角鲂 39

6.长春鳊 39

1.大麻哈鱼 39

2.鳇鱼 39

3.鲟鱼 39

4.哲罗鱼 39

5.滩头鱼 39

(三)两栖、爬行类 40

(二)啮齿类动物 40

8.翘嘴红鲌 40

9.黑龙江鲤 40

10.鲫鱼 40

六、动物资源 40

(一)哺乳类动物 40

一、农业环境演变 41

第五节 农业环境 41

(四)鸟类 41

七、野生植物资源 41

(一)食用植物 41

(二)药用植物 41

(三)野生蜜源植物 41

3.草原退化 42

2.土地沙化碱化 42

二、农业环境现状 42

(一)农业环境质量 42

1.水土流失 42

2.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43

1.工业“三废”排放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43

4.森林覆被率下降,活立木蓄积量减少 43

(二)农业环境污染 43

(五)治理污染 44

2.灌溉工程建设 44

三、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44

(一)农田防护林建设 44

(二)草原建设 44

(三)治理水土流失 44

(四)农田排灌工程建设 44

1.治涝工程建设 44

4.加强生态保护 45

3.加强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45

1.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45

2.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45

(四)人畜粪便 46

(三)柴草 46

第六节 农村能源 46

一、生物能源 46

(一)农作物秸秆 46

(二)薪柴 46

(一)太阳能利用 47

四、天然能源利用 47

二、矿产能源 47

(一)煤炭 47

(二)石油 47

(三)泥炭资源 47

三、电力 47

(三)风能利用 48

(二)沼气利用 48

1.高效节能薄膜日光温室 48

2.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 48

3.塑料棚暖舍 48

4.太阳能利用 48

第七节 农业自然灾害 49

(四)砖窑节能 49

五、节约能源 49

(一)推广节柴灶 49

(二)推广型煤 49

(三)农机节油 49

(一)干旱危害 50

二、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危害 50

一、种类和评估标准 50

(一)干旱灾害 50

(二)霜冻灾害 50

(三)大风灾害 50

(四)洪涝灾害 50

(五)冰雹灾害 50

(六)病虫灾害 50

(四)洪涝危害 51

(三)风灾危害 51

(二)霜冻及低温冷害危害 51

(二)突然降临,来势迅猛 52

(一)一二种灾害为主,多种灾害并发 52

(五)冰雹危害 52

(六)病虫危害 52

三、特点 52

第八节 自然保护区 53

(五)耕作栽培制度不合理 53

(三)周期出现,交替发生 53

(四)季节发生,局部出现 53

四、成因 53

(一)地理环境所决定 53

(二)气候条件的影响 53

(三)人类不科学的开发行为 53

(四)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53

(二)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 54

(一)洪河自然保护区 54

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4

(一)丰林自然保护区 54

(二)扎龙自然保护区 54

(三)呼中自然保护区 54

二、省级自然保护区 54

(八)呼玛自然保护区 55

(七)黑龙宫自然保护区 55

(三)镜泊湖自然保护区 55

(四)凉水自然保护区 55

(五)七星砬子自然保护区 55

(六)牡丹峰自然保护区 55

(十四)凤凰山自然保护区 56

(十三)月牙湖自然保护区 56

(九)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 56

(十)松峰山自然保护区 56

(十一)山河自然保护区 56

(十二)兴凯湖自然保护区 56

(十六)长林岛自然保护区 57

(十五)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 57

1.农村人口自然增长 58

(一)农村人口的演变 58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58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58

一、农村人口 58

2.年龄构成 59

1.性别构成 59

2.农村人口机械变动 59

(二)农村人口发展特点 59

1.增幅大、增速快 59

2.高出生、低死亡 59

(三)农村人口构成 59

1.农村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由大变小 60

(一)农村劳动力的变化 60

(四)农村人口素质 60

1.身体素质 60

2.文化素质 60

二、农村劳动力 60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61

1.种子基础建设 61

2.农村劳动力资源逐年增加 61

3.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 61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61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61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1

(一)种植业基础设施建设 61

(七)农机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62

(六)农业气象基础设施建设 62

3.商品粮基地建设 62

4.农业科研和教育建设 62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2

(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62

(四)地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62

1.种苗生产基础建设 62

2.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62

3.苗圃建设 62

4.森林保护建设 62

(五)水产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62

1.鱼苗鱼种生产建设 62

2.淡水鱼养殖建设 62

3.水产科研学校建设 62

2.支援农村合作生产组织资金 63

1.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 63

(八)农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63

二、财政支农投入资金 63

(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63

3.农村开荒补助费 64

8.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65

7.农村水产补助费 65

4.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 65

5.农村草场和畜禽保护补助费 65

6.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 65

2.农业事业费 66

1.农垦、农场事业费 66

9.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 66

(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 66

三、农用信贷资金 69

11.土地管理事业费 69

3.畜牧事业费 69

4.农机事业费 69

5.林业事业费 69

6.水利事业费 69

7.水产事业费 69

8.气象事业费 69

9.乡镇企业事业费 69

10.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费 69

(二)集体、农户农业贷款 70

(一)国营农业贷款 70

(三)农村工业贷款 71

(四)农村商业贷款 72

(三)农业生产调整恢复时期的农村集体资金投入(1961—1965年) 73

(二)人民公社化初期的农村集体资金投入(1958—1960年) 73

(五)农村信用社贷款 73

四、农村集体和农户资金投入 73

(一)高级社初期的农村集体资金投入(1956—1957年) 73

(五)经济管理体制整顿改革和农业生产全面发展时期的资金投入(1977—1995年) 74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业集体资金投入(1966—1976年) 74

(一)以水田区为重点推行施用化肥 75

一、化学肥料(简称“化肥”) 75

第三节 农用化肥、农药与农膜 75

(四)化肥专营、放开、强化科技系列化服务 76

(三)由重点管供,发展到重点管用 76

(二)旱田普遍推广施用化肥 76

二、化学农药(简称“农药”) 77

三、农用药械 78

(三)除草剂农药 78

(一)杀菌剂农药 78

(二)杀虫剂农药 78

(一)棚膜(包括水稻育秧、大棚用膜) 79

四、农用塑料薄膜(简称“农膜”) 79

第四节 农村电气化建设 80

(三)农用塑料输水管 80

(二)地膜(即超薄膜) 80

2.35(65)千伏电网 81

1.110千伏电网 81

一、农村电源建设 81

(一)国家电网 81

2.热电联产 82

1.小型火力发电 82

3.10千伏及以下电网 82

(二)小型火力发电 82

(二)农村通电 83

(一)农村用电量 83

(三)小型水力发电(下称“小水电”) 83

1.小水电资源 83

2.小型水力发电站(下称“小水电站”) 83

二、农村用电 83

1.省直农电机构 84

(四)农电机构 84

三、农村用电管理 84

(一)农电规划 84

(二)农电安全 84

(三)农电标准化 84

第五节 农田水利建设 85

4.乡电管站 85

2.地(市)农电机构 85

3.县(市)农电局 85

一、发展历程 86

(二)水田灌溉工程建设 87

(一)除涝工程建设 87

二、水利工程建设 87

(三)抗旱水源和旱田灌溉工程建设 88

三、水利法规建设 89

(四)防治水土流失 89

(一)发展历程 90

一、农业区划 90

四、水利建设成就 90

第六节 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 90

2.自然条件区划 91

1.综合农业区划 91

(二)主要成果 91

3.农业部门区划 92

4.农业技术改造措施区划 94

(三)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管理 95

(二)农业综合开发的程序 95

二、农业综合开发 95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目的与机构 95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就 96

(五)农业综合开发法制建设 96

(四)农业综合开发的优惠政策 96

(四)深化改革阶段(1976—1995年) 99

(三)严重挫折阶段(1968—1976年) 99

第三章 国营农场 99

第一节 发展历程 99

一、国营农场的发展历程 99

(一)创建阶段(1949—1957年) 99

(二)大发展阶段(1958—1967年) 99

(一)多头领导时期(1947—1955年) 100

二、国营农场管理机构的变更 100

(三)统一领导时期(1976—1995年) 101

(二)分口领导时期(1956—1976年) 101

(四)荣军、解放团农场 102

(三)东北机械农场 102

三、主要农场介绍 102

(一)县营农场 102

(二)省营机械农场 102

(九)铁道兵农场 103

(八)青年垦荒队农场 103

(五)劳改农场 103

(六)友谊农场 103

(七)农建二师农场 103

(十一)兵团时期新建农场 104

(十)十万官兵新建农场 104

(十二)总局时期新建农场 105

一、土地资源 106

第二节 生产条件 106

二、农业机械装备 107

三、水利建设 109

(一)化肥 111

四、农用化肥、农药与农膜 111

五、良种培育 112

(二)化学农药和农膜 112

(一)人口增长情况 113

九、人口与劳动力 113

六、粮食处理中心建设 113

七、交通运输设施 113

八、电力、通讯设施 113

第三节 生产水平 114

(三)职工的文化结构 114

(二)职工的职业结构 114

一、种植业 115

(二)大豆 116

5.高产攻关 116

(一)小麦 116

1.品种结构 116

2.播种 116

3.田间管理 116

4.收获 116

2.行距与密度 117

1.播期 117

7.产量 118

6.高产攻关 118

3.施肥 118

4.田间管理 118

5.收获 118

(四)水稻 119

(三)玉米 119

(一)畜牧业 120

二、牧、渔、林业 120

(五)杂粮 120

(四)工业 121

(三)林业 121

(二)渔业 121

1.加工业 123

2.支农工业 124

3.建材工业 125

一、管理体制 127

第四节 经营管理 127

二、经营方针 128

三、产业结构 129

(三)第三产业 130

(二)工业 130

(一)农业 130

(二)集体所有 131

(一)全民所有 131

四、所有制结构 131

(三)个体、私营 133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 135

(一)包定奖责任制 135

(四)混合型 135

五、经济责任制 135

(四)家庭农场 136

(三)承包经营责任制 136

2.拖拉机 138

1.新式马拉农具 138

第四章 农业机械化 138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生产 138

一、生产水平 138

(一)机械装备 138

4.耕作农具 140

3.联合收割机 140

5.其他作业机械 141

3.机械播种 142

2.机械整地 142

(二)机械作业 142

1.机耕地 142

3.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143

2.改革耕作栽培制度,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143

4.机械田间管理 143

5.机械收获 143

(三)机械化效益 143

1.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143

(二)普及阶段(1958—1978年) 144

(一)试办阶段(1949—1957年) 144

4.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44

二、发展历程 144

(三)全面发展提高阶段(1979—1995年) 145

2.双城县 146

1.拜泉县 146

三、农业机械化重点县、社、队 146

(一)重点县 146

4.绥化县 147

3.爱辉县 147

1.甘南县中心公社太平大队 148

(三)重点队 148

(二)重点社 148

1.绥化县秦家公社 148

2.肇州县朝阳公社 148

5.甘南县音河公社兴十四大队 149

4.桦南县柳毛河公社“五一”大队 149

2.克山县北联公社黎明大队 149

3.海伦县联发公社百发大队 149

(一)把农业机械化当作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措施来抓 150

四、基本经验 150

6.甘南县长山公社建华大队 150

(三)贯彻“机、马、牛”相结合的方针 151

(二)坚持以耕作机械化为重点,林、牧、副、渔业机械化协调发展 151

(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与农村改革的进程紧密结合 152

(四)机械化生产与科研、修造、培训、供应、资金管理等协调发展 152

1.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153

(一)国家办站 153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经营管理 153

一、农业机械的所有制及经营形式 153

2.农业机械站 154

1.农业社租用 155

(二)国有社营 155

2.人民公社自有自营 156

1.农业社自有自营 156

2.国社合营 156

(三)社有社营 156

(五)承包经营 157

2生产队所有生产队经营 157

(四)队有队营 157

1.大队所有大队经营 157

1.计划管理 158

(一)生产管理 158

(六)户有户营 158

二、农业机械化管理 158

3.质量管理 159

2.生产责任制 159

3.油料管理 160

2.机具保管 160

(二)机务管理 160

1.机具保养 160

2.资金来源 161

1.农业机械总值 161

4.安全监理 161

(三)财务管理 161

4.经济核算 162

3.作业收费 162

1.劳动组织 163

(四)劳动管理 163

3.劳动竞赛 164

2.劳动报酬 164

1.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 165

(五)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165

2.村农机管理服务队 166

(一)农机修造企业的发展历程 167

一、农机修造 167

3.群众性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 167

第三节 农机修造与供应 167

2.县(市)属修造厂 168

1.省直属修理厂 168

4.村队属保养间 169

3.乡镇属修理厂 169

(三)农机修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170

(二)农机修造企业的生产水平 170

5.专业修理户 170

1.省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171

(一)农机供应网络建设 171

二、农机供应 171

4.乡(镇)农业机械供应站 172

3.县(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172

2.地(市)农业机械供应公司 172

2.经营品种 173

1.供应范围 173

5.农业机械商店 173

(二)农机供应范围与品种数量 173

(三)农机供应经营成果 174

(三)稳步调整,协调发展阶段(1979—1995年) 175

(二)徘徊不前阶段(1958—1978年) 175

第五章 农业生产水平 175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与布局 175

一、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与布局 175

(一)单一产业阶段(1949—1957年) 175

(三)积极调整阶段(1979—1995年) 177

(二)停滞徘徊阶段(1958—1978年) 177

二、农林牧副渔结构与布局 177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77

三、种植业结构与分布 178

3.沦陷时期(1932—1945年) 180

2.民国时期(1912—1931年) 180

第二节 种植业 180

一、发展历程 18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180

1.清朝及以前(1911年前) 180

3.陡然下跌阶段(1959—1962年) 181

2.较快发展阶段(1953—1958年) 18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1949—1995年) 181

1.恢复生产阶段(1949—1952年) 181

6.持续高速发展阶段(1977—1995年) 182

5.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年) 182

4.调整恢复阶段(1963—1965年) 182

(一)粮食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184

二、种植业结构与产量水平 184

1.水稻 185

2.小麦 186

3.玉米 187

5.高粱 188

4.谷子 188

6.大豆 189

7.马铃薯 190

1.甜菜 191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191

2.亚麻 192

4.向日葵 193

3.烤烟 193

1.蔬菜 198

(三)其他作物生产与产量水平 198

(四)果树生产与产量水平 199

4.绿肥 199

2.瓜类 199

3.青饲料 199

4.其他 200

3.葡萄 200

1.苹果 200

2.梨 200

(一)商品粮(糖)基地建设投资使用情况 201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201

(二)商品粮(糖)基地建设效益 202

(二)大面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204

(一)开垦宜农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204

四、主要措施 204

(五)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205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防护林建设 205

(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205

1.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1957年) 20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 206

第三节 林业 206

一、发展历程 20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林业资源 206

1.沙俄对森林资源的掠夺 206

2.日本帝国主义对森林资源的掠夺 206

二、生产水平 207

4.治危兴林时期(1977—1995年) 207

2.“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6年) 207

3.严重挫折时期(1967—1976年) 207

(二)植树造林 208

(一)建设大兴安岭林区 208

(四)木材生产 209

2.森林病虫害防治 209

(三)森林保护 209

1.森林防火 209

(六)多种经营 210

(五)林产工业 210

(二)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211

(一)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 211

三、基本措施 211

(五)依靠科学技术治危兴林 212

(四)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12

(三)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212

4.东北沦陷时期(1931—1945年) 213

3.民国时期 213

(六)培育市场,对外开放 213

(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13

第四节 畜牧业 213

一、发展历程 21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213

1.渤海时期(698—926年) 213

2.清朝时期 213

2.集体养畜骤增,畜禽曲折发展时期(1954—1965年) 214

1.恢复时期(1949—1953年) 214

5.解放战争时期 214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214

4.全面发展时期(1979—1995年) 215

3.畜禽生产稳步上升时期(1966—1978年) 215

1.马 217

(二)畜禽存栏 217

二、生产水平 217

(一)畜禽结构 217

1.畜群结构 217

2.大牲畜结构 217

3.奶牛 218

2.黄牛 218

4.猪 219

6.家禽 220

5.羊 220

1.猪牛羊家禽出栏 221

(三)主要畜产品产量 221

2.肉类产量 222

3.奶类 223

5.羊毛 224

4.禽蛋 224

(三)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225

(二)坚持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25

四、基本措施 225

(一)适时调整畜牧业发展战略 225

4.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26

3.草原建设 226

(四)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 226

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26

2.家畜家禽保健 22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渔业 227

一、发展历程 227

5.人才培训基础建设 227

6.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 227

第五节 水产业 227

3.养殖为主,养殖与捕捞并举阶段(1979—1995年) 228

2.捕捞为主,捕捞与养殖结合阶段(1958—1978年) 228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渔业 228

1.自然捕捞阶段(1949—1957年) 228

(一)水产品产量 229

二、生产水平 229

(二)渔业产值(当年价格计算) 230

(四)鱼种生产 231

(三)水产养殖面积 231

(五)群众养鱼户 232

(六)渔船、渔具 233

(一)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发展水产养殖业 235

三、基本措施 235

1.发展专业户和家庭渔场为重点的群众养鱼 236

(二)明确发展水产业的指导思想,促进渔业生产全面发展 236

2.充分利用池塘、小水面养鱼 237

(三)调整布局,拓展生产领域 238

5.多渠道筹资解决发展资金,“内联外展”和国家扶持一起上 238

3.科学养鱼,提高单产 238

4.贸工渔同步发展,内外贸一起上 238

1.改革水产品流通体制 239

(四)改革水产品流通体制,放开水产品价格 239

1.建设商品鱼集中产区 239

2.搞好鱼种基地建设 239

3.保护水产资源 239

4.开拓养鱼生产新领域 239

(一)初始阶段(1946—1957年) 240

一、发展历程 240

2.调整、放开水产品价格 240

第六节 乡镇企业 240

(二)转折阶段(1958—1983年) 241

(三)发展阶段(1984—1995年) 242

二、生产水平 243

(一)工业企业 246

三、产业产品结构 246

(四)建筑企业 248

(三)交通运输业 248

(二)农业企业 248

四、资源开发 249

(五)商贸、饮食服务等企业 249

(二)党和政府对革命老根据地的支援 250

(一)革命老根据地的区域 250

第七节 老少边贫地区建设 250

一、革命老根据地建设 250

(三)建设成就 251

1.稳定发展传统产业 252

(二)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252

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252

(一)国家资金扶持 252

(一)贫困标准及贫困地区 253

三、贫困地区建设 253

2.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 253

(三)民族聚居地区群众生活得到改善 253

5.动员社会力量扶贫 254

4.兴办扶贫互助农场 254

(二)贫困原因及特点 254

1.贫困原因 254

2.贫困特点 254

(三)扶贫措施 254

1.发放扶贫资金 254

2.开展科技扶贫 254

3.实行优惠政策 254

(四)扶贫效果 255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56

一、没收分配敌伪地产 256

第六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 256

三、煮“夹生饭”深挖黑地 257

二、开展清算斗争 257

五、颁发土地执照 258

四、平分土地 258

(一)发展历程 259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59

六、开展大生产运动,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259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59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259

(一)发展历程 259

(二)组织类型 259

1.临时(或季节)互助组 259

2.常年互助组 259

(一)发展历程 260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60

(二)基本做法 260

(四)存在问题 261

(三)作用 261

(二)基本做法 261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262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 262

(二)统一生产管理 263

(一)确立基本核算单位 263

二、人民公社的整顿 263

(三)加强劳动管理 264

一、发展历程 266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 266

(三)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 267

(二)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267

二、农业学大寨的积极意义 267

(一)推进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267

(二)随意变革生产关系,搞“穷过渡” 268

(一)人为制造“阶级斗争”,乱批乱斗 268

三、农业学大寨的消极影响 268

(一)联产到组(1979年) 269

一、对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269

(三)不断“割资本主义尾巴”、“堵资本主义的路” 269

(四)鼓吹“平均主义”,破坏按劳分配 269

第五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69

(二)联产到劳(1980—1981年) 270

(三)包干到户(1982—1983年初) 271

1.在耕地承包问题上,实行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原则 27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 272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建立 272

(二)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巩固新的经营体制 273

3.在社会的服务上,逐步建立适应生产商品化的服务体系 273

2.在农业机械的管理和使用上,注意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优势 273

1.农村承包合同管理 274

二、农村合作经济执法工作 274

第六节 农业经济法制建设 274

一、农业立法工作 274

2.农民负担管理 275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 276

4.农村合作经济审计 277

3.东北沦陷时期(1931—1945年) 278

2.民国时期(1912—1931年) 278

第七章 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 278

第一节 农业教育 278

一、发展历程 27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教育 278

1.清朝末年(1907—1911年) 278

1.恢复、创建和发展阶段(1949—1957年) 279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279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1949年9月) 279

2.“教育大革命”和调整、整顿阶段(1958—1966年) 280

4.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阶段(1976—1995年) 281

3.“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年) 281

(一)东北农业大学 282

二、普通高等农业教育 282

(二)东北林业大学 283

(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84

(一)黑龙江省北安农业学校 285

三、普通中等农业教育 285

(四)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 285

(五)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 285

(五)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286

(四)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 286

(二)黑龙江省佳木斯农业学校 286

(三)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学校 286

(十一)黑龙江省农垦工业学校 287

(十)黑龙江省农垦农业学校 287

(六)黑龙江省海伦农业机械化学校 287

(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业机械化学校 287

(八)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学校 287

(九)黑龙江省水产学校 287

1.农民文化教育 288

(一)农民教育 288

(十二)黑龙江省农垦经济学校 288

(十三)黑龙江省农垦林业学校 288

(十四)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 288

(十五)伊春林业学校 288

(十六)牡丹江林业学校 288

四、农业成人教育 288

1.农业干部在职教育 289

(二)农业系统成人教育 289

2.农民技术教育 289

3.农民中等专业教育 289

4.农民技术资格证书教育 289

1.农机干部教育培训 290

(三)农机系统成人教育 290

2.黑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290

(五)水利系统成人教育 291

(四)畜牧系统成人教育 291

2.农机手教育培训 291

(八)水产系统成人教育 292

(七)农垦系统成人教育 292

(六)林业系统成人教育 292

1.农业(种植业) 293

(一)创建发展阶段(1949—1965年) 293

(九)气象系统成人教育 293

第二节 农业科学研究 293

一、发展历程 293

4.林业 294

3.农业机械 294

2.畜牧业 294

3.农业机械 295

2.畜牧兽医 295

5.水产 295

6.水利 295

7.农业气象 295

(二)动乱受阻阶段(1966—1976年) 295

1.农业(种植业) 295

2.畜牧兽医 296

1.农业(种植业) 296

4.林业 296

5.水产 296

6.水利 296

7.农业气象 296

(三)蓬勃发展阶段(1977—1995年) 296

5.水产 297

4.林业 297

3.农业机械 297

(一)黑龙江省政府科学大会奖 298

二、科学研究成果 298

6.水利 298

7.农业气象 298

(二)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308

(三)国家部、委以上奖 318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327

1.种植业技术推广 327

第三节 农业技术推广 327

一、发展历程 327

(一)创建发展阶段(1949—1957年) 327

1.种植业技术推广 328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28

3.林业技术推广 328

4.水产技术推广 328

1.种植业技术推广 329

(三)“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年) 329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329

3.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329

4.林业技术推广 329

5.水产技术推广 329

1.种植业技术推广 330

(四)发展新阶段(1979—1995年) 330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330

3.林业技术推广 330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 331

5.林业技术推广 332

4.水产技术推广 332

3.畜牧业技术推广 332

1.耕作栽培技术 333

(一)种植业 333

二、主要推广项目及实施情况 333

3.植物保护 335

2.优良品种 335

4.农肥化肥 337

6.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 338

5.水稻工厂化育秧(棚盘育秧)机械插秧技术 338

5.农业标准化 338

(二)农机 338

1.机引悬挂式垄作七铧犁 338

2.龙江1号播种中耕通用机 338

3.3GZ-6联合耕种机 338

4.2BY-6玉米精密播种机 338

2.冷冻精液 339

1.人工授精 339

7.机械精量少量播种技术 339

8.机械深施肥技术 339

9.机械旱作少耕技术 339

10.农机田间作业标准化 339

(三)畜牧兽医 339

6.疫病防治 340

5.基础建设 340

3.胚胎移植 340

4.家禽孵化 340

3.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术 341

2.鲤鱼人工早繁技术 341

(四)水产 341

1.电厂余热鱼苗场 341

8.枝丫材利用 342

7.冰雪滑道集材 342

4.万亩池塘精养高产技术 342

5.引进推广新优品种 342

6.稻田养鱼 342

7.其他 342

(五)林业 342

1.林粮间作 342

2.采育兼顾伐 342

3.保土防冻更新法 342

4.油锯 342

5.安全伐木法 342

6.拖拉机集材 342

(一)加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综合服务站建设 343

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改革 343

9.贮木场机械化 343

10.套材下料工艺 343

11.造林六项基本技术 343

12.混交林 343

13.农田防护林新技术 343

14.杨树速生丰产林推广 343

15.杞柳栽植及其利用 343

16.薪炭林培育管理技术推广 343

2.实行技术承包 345

1.兴办农业技术服务经济实体 345

(二)转换工作机制向社会化服务发展 345

(四)实行“丰收计划” 346

(三)实施大豆、小麦、玉米、水稻四大作物生产技术规程 346

(三)宣传普及农业技术 348

(二)培训技术骨干 348

四、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348

(一)建立示范基点 348

一、文化艺术 349

第四节 农村文化 349

二、农村广播电视 350

3.蓬勃发展时期 351

2.停滞受挫时期 351

三、农村卫生 351

(一)发展历程 351

1.稳定发展时期 351

3.防治地方病 352

2.控制烈性传染病 352

(二)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待遇 352

(三)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 352

(四)改善卫生环境,控制主要疾病 352

1.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352

(一)古代农业文物 353

五、古代农业文化遗产 353

四、农村体育 353

(一)发展历程 353

(二)竞赛活动 353

(三)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 353

(三)古代农业名特产 354

(二)古代农业技术 354

(四)古代加工的农产品 355

5.两个“一定三年”阶段(1965—1970年) 357

4.定购包干阶段(1961—1964年) 357

第八章 农村市场 357

第一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 357

一、粮油购销体制 357

(一)自由购销体制(1949—1952年) 357

(二)统购统销体制(1953—1984年) 357

1.余粮收购阶段(1953—1954年) 357

2.“三定”到户阶段(1955—1957年) 357

3.产销余算大账阶段(1958—1960年) 35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5—1995年) 358

7.购销包干阶段(1983—1984年) 358

6.两个“一定五年”阶段(1971—1982年) 358

(二)甜菜 359

(一)亚麻 359

二、经济作物购销体制 359

1.分散管理的代购统销体制 360

(三)烟草 360

3.逐步放开时期(1978年以后) 361

2.国营商业统一市场时期(1956—1977年) 361

2.集中管理的统购统销体制 361

三、畜产品购销体制 361

(一)购销体制变革历程 361

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时期(1949—1955年) 361

5.家禽 362

4.鲜蛋 362

(二)肉、禽、蛋曾采取过的收购政策和措施 362

1.生猪及猪肉 362

2.菜牛及牛肉 362

3.菜羊及羊肉 362

四、土特产品购销体制 363

一、粮豆、油料 364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 364

三、土特产品 366

2.鲜蛋 366

二、畜产品 366

(一)生猪及猪肉 366

1.生猪收购 366

2.猪肉销售 366

(二)家禽及鲜蛋 366

1.家禽 366

(一)恢复开放阶段(1978—1982年) 367

一、发展历程 367

第三节 城乡集市贸易 367

(三)完善提高阶段(1992—1995年) 368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3—1991年) 368

(三)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搞好部门配合 369

(二)健全机构,加强管理 369

二、集贸市场的作用 369

(一)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69

(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69

(三)促进生产,稳定物价 369

(四)方便群众生活,丰富人们的“菜篮子” 369

(五)开拓国际市场 369

三、集贸市场培育与管理 369

(一)增强发展集贸市场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369

(四)哈尔滨市太平区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 370

(三)集贤县商贸城消费品综合市场 370

(四)放宽政策,创造宽松市场环境 370

(五)建立市场信息网络 370

(六)规范市场管理,增强创建文明市场意识 370

四、主要农副产品市场 370

(一)黑龙江粮油中心批发市场 370

(二)哈尔滨市道里透笼农贸市场 370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1995年) 371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8年) 371

第四节 农产品价格 371

一、农产品价格沿革 371

二、工农产品比价变化 373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8年) 377

(一)粮食收购价格 377

三、农产品价格补贴 377

四、粮食价格 377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8年) 379

(二)粮食销售价格 379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1995年) 379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1995年) 381

(一)主要经济作物价格 383

五、经济作物价格 383

(一)畜产品收购价格 385

六、畜产品价格 385

(二)主要经济作物的特殊价格政策和价外优惠政策 385

1.甜菜收购中的价外优惠政策 385

2.烤烟价内的灵活政策和价外优惠政策 385

(二)畜产品销售价格 386

1.生猪的特殊价格政策 387

(三)畜产品价格政策 387

2.奶牛的特殊价格政策 388

七、水产品价格 389

一、清朝及以前历史时期 390

第一节 农业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390

第九章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 390

二、民国时期(1912—1931年) 391

四、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1945—1949年) 392

三、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 392

(一)制定政策法规 393

一、招商引资政策措施 393

五、新中国成立后 393

第二节 农业利用外资 393

(四)实行会办制度简化审批手续 394

(三)优化合资企业中方人员素质 394

(二)加大引资工作宣传力度 394

(一)兴办“三资”企业 395

二、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 395

(五)根据资源优势确立引资项目 395

1.多边贷款项目 396

(二)引进国外贷款 396

1.多边项目 397

(三)引进无偿援助项目 397

2.双边贷款项目 397

2.双边项目 398

(四)弥补省内资金和外汇的不足 400

(三)使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成技术优势和生产优势 400

三、引进外资的效果 400

(一)建立一批农业现代化样板 400

(二)引进外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00

(六)水产综合技术 401

(五)日本奶牛节粮型饲养技术 401

第三节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401

一、引进技术 401

(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401

(二)日本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术 401

(三)加拿大塑料管冻精技术 401

(四)美国牛胚胎移植技术 401

3.粮食及食品加工设备 402

2.种子加工设备 402

(七)高密度网箱养鲤技术 402

二、引进农业生产设备 402

(一)农业机械引进 402

(二)非田间作业设备 402

1.蔬菜温室设备 402

(一)交流引进农作物品种 403

三、作物和畜禽品种的交流和引进 403

(三)牧业器械设备 403

(四)林业机械设备 403

(三)引进种畜、种禽、种鱼 404

(二)引进林木品种 404

(三)自营出口阶段 405

(二)以商品调拨为主阶段 405

第四节 农副产品出口贸易 405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副产品对外出口贸易发展历程 405

(一)记账贸易(易货贸易)阶段 405

(二)豆粕 406

(一)黄大豆 406

二、农副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 406

(十一)中药材 407

(十)羊草 407

(三)杂豆 407

(四)玉米 407

(五)活牛及冻牛肉 407

(六)牛肉罐头 407

(七)冻猪肉 407

(八)猪肉罐头 407

(九)甜菜粕 407

(一)发展历程 408

三、边境贸易 408

(十二)蔬菜 408

(十三)蜂蜜 408

(十四)猪鬃 408

(十五)亚麻纤维 408

(十六)森林工业产品 408

(四)边境劳务输出 409

(三)国外建市场,国内建基地 409

(二)口岸建设 409

(一)中苏林业航空调查协作 410

二、边境协作 410

第五节 技术合作与边境协作 410

一、农业技术合作 410

(一)黑龙江省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合作改良草原 410

(二)巴彦县农业科技人员与美国大豆栽培专家合作研究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410

(三)中、日农业科技人员合作改良三江平原白浆土 410

(三)中苏签订《黑龙江流域综合利用科学考察协定》 411

(二)中苏水文交流合作 411

二、种畜援外 412

一、农业良种援外 412

(四)中、俄两国渔政人员互至对方水域进行联合检查 412

第六节 援外工作 412

六、水产技术援外 413

五、农垦技术援外 413

三、畜牧技术援外 413

四、农机技术援外 413

一、农业互助合作时期农村经济收益分配(1953—1957年) 414

第一节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414

第十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414

(二)经济调整和恢复阶段的农村经济收支(1963—1965年) 415

(一)经济滑坡阶段的农村经济收支(1958—1962年) 415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经济收益分配(1958—1978年) 415

(三)经济缓慢发展阶段的农村经济收支(1966—1978年) 416

(一)农村经济收入 418

三、改革时期农村经济收支(1979—1995年) 418

(二)农村经济支出 42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民生活 421

第二节 农民生活 421

(一)农民消费水平及其增长速度 42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民生活 422

2.商品性消费增加,自给性消费减少 423

1.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明显变化 423

(二)农民消费支出及实物消费 423

3.实物消费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 424

4.农民储蓄增加,居住条件改善 426

(二)农产品提价与经营领域拓宽 427

(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与收入迅速增加 427

三、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 427

(四)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劳动力负担人数减少 428

(三)农业投入增加与科技运用推广 428

(二)人民公社化前期(1958—1966年) 429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时期(1949—1957年) 429

第十一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第一节 农村党支部 429

一、农村党组织建设 429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10月—1995年) 430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0月) 430

(二)农村党员的素质和管理 431

(一)农村党支部的设置与分布 431

二、农村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431

(四)以提高“双带”能力,强化“三个作用”为重点,加强致富带头人群体建设 432

(三)以换脑增型为主要内容,加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 432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432

(一)强化领导,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432

(二)把握关键,认真整顿后进村党支部 432

二、解放区实行民主建设 433

一、清末民初的“乡自治制”和沦陷时期的“保甲制” 433

第二节 乡村政权组织 433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区村政权 434

五、人民公社化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 435

四、实行并村建乡,建立乡政权 435

六、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436

七、农村基层政权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437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439

九、救灾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39

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开展 439

二、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 440

一、村民委员会的沿革 440

三、整顿提高村民委员会 441

四、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 442

(三)农村人民公社 444

(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44

第四节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444

一、发展历程 444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44

2.社区性合作社的职能 445

1.社区性合作社的作用 445

(四)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445

二、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作用 445

(一)社区性合作社 445

(三)农村合作经济审计 446

2.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作用 446

(二)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446

1.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446

(三)购销服务社 447

(二)扶贫互助农场 447

(四)专业生产者协会 447

1.技术服务型 447

2.综合服务型 447

3.实体经营型 447

4.协调管理型 447

三、其他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织 447

(一)专业合作联合组织 447

(四)进行以综合治理为目标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448

(三)进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 448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448

一、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448

二、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 448

(一)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 448

(二)开展以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科技兴农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 448

第六节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49

(五)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449

三、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成就 449

(一)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明显提高 449

(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明显加强 449

(三)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明显进展 449

(四)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449

(二)稳步发展阶段(1983—1985年) 450

(一)兴起普及阶段(1980—1982年) 450

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历程 450

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 451

(三)全面提高阶段(1986—1995年) 451

(五)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不断发展,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452

(四)促进村容村貌的改观,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452

(一)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452

(二)促进经济大发展,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 452

(三)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452

(一)基本情况 454

一、哈尔滨市 454

第十二章 市(地)、县(市)、场农村经济第一节 市(地)农村经济 454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55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55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56

(二)市、地合并前农村经济 457

(一)基本情况 457

二、齐齐哈尔市 457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58

(三)市、地合并后的农村经济 458

(一)基本情况 459

三、佳木斯市 459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60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60

(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61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62

(一)基本情况 462

四、牡丹江市 462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63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65

(一)基本情况 465

五、松花江地区 465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66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67

(一)基本情况 467

六、绥化地区 467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68

(一)基本情况 469

七、黑河市 469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70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70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70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71

(一)基本情况 471

第二节 县(市)农村经济 471

一、双城市 471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72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72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73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73

二、绥化市 473

(一)基本情况 473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73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74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74

三、海伦市 474

(一)基本情况 474

(四)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75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76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76

四、肇东市 476

(一)基本情况 476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77

(一)基本情况 477

五、安达市 477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78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79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79

六、富锦市 479

(一)基本情况 479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80

(一)基本情况 480

七、五常市 480

(一)基本情况 481

八、巴彦县 481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81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82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82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483

(一)基本情况 483

九、呼兰县 483

(一)基本情况 484

十、克东县 484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84

(一)基本情况 485

十一、讷河市 485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85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85

(一)基本情况 486

十二、宁安市 486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86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86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487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87

(一)基本情况 488

一、友谊农场 488

第三节 农场经济 488

(三)农场现代化试点队——五分场二队 489

(二)农场经济发展水平 489

(四)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490

(三)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492

(二)农场经济发展水平 492

二、克山农场 492

(一)基本情况 492

(二)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494

(一)基本情况 494

三、八五一一农场 494

(一)基本情况 496

四、八五一○农场 496

(二)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497

一、中共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 499

第一节 省级管理农业的党政部门 499

第十三章 农业机构 499

三、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 500

二、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500

(二)黑龙江省畜牧局 501

(一)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局 501

五、黑龙江省林业厅 502

四、黑龙江省水利厅 502

(三)黑龙江省水产总公司 502

七、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 503

六、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 503

八、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 504

十、黑龙江省气象局 505

九、黑龙江省乡镇企业管理局 505

(二)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 506

(一)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506

十一、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 506

第二节 科研机构 506

一、中央直属科研机构 506

5.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507

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507

(三)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 507

(四)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507

(五)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507

(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507

二、省直属科研机构 507

(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507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507

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507

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507

17.黑龙江省农业科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