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制度基础审计学 审计测试、审计风险、审计决策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光远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5207928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75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8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制度基础审计学 审计测试、审计风险、审计决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ABSTRACT 1
第一章 审计环境论——多轮推动的现代审计 2
第一节 审计系统的经济环境 2
一、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受托责任 2
二、两权分离与审计的发展 4
三、经济环境与二十世纪审计范围的演进 6
四、我国两权分离的特殊性与审计的差异 10
五、审计关系与受托责任的多极化 11
杨序 12
郭序 14
第二节 审计系统的法律环境 16
一、传统不规范审计与现代依法审计分野的重要标志——《公司法》 16
二、审计范围扩展、审计重心转移的动因——《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 19
三、现代审计发展的推动器——法律 23
四、法律是审计系统运行的根据 25
第三节 审计系统的科学环境 28
一、审计系统与系统科学 28
二、审计系统与会计科学 32
三、审计系统与行为科学 35
四、审计系统与统计科学 37
五、审计系统与数学及计算机技术 40
第四节 审计系统的社会环境 42
第五节 审计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 47
第六节 审计系统的基本假设 50
一、审计假设的性质 50
二、审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50
三、审计假设系统的基本特征 54
第二章 制度基础审计观念及原则——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理论基础 61
第一节 制度基础审计的善本观念 61
一、审计证据观念 61
二、超然独立观念 65
三、内控制度观念 80
四、审计测试观念 87
五、审计风险观念 95
六、系统决策观念 99
七、公允表达观念 102
八、职业关注观念 107
九、道德行为观念 110
十、审计观念的基本特性 111
第二节 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原则 113
一、重要性原则 113
二、成本—效益原则 120
三、系统信息化原则 122
四、权威性原则 124
五、审计责任原则 125
六、实事求是原则 129
七、审计原则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位置 130
第三节 制度基础审计与传统帐项基础审计的比较 133
一、传统帐项基础审计的基本特征 133
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特征 134
三、多方位比较后的期望 137
一、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目标设计的一般原理 143
第一节 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条件——目标的设计 143
第三章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测试和审计决策的对象 143
二、内部控制制度目标系统的具体构造 147
第二节 重要性标准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149
第三节 内部控制制出的基本功能 153
一、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单位的功能 153
二、内部控制制度对审计师的功能 155
三、审计人与被审计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同思考 156
第四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极限性 158
第五节 构造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161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 167
第六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结构 167
三、系统功能控制制度 169
二、内部资产控制、会计控制和业务控制制度 169
四、预防式控制制度和侦察式控制制度 172
五、交易循环控制制度 173
六、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特征 174
第七节 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方式 176
结语 内部控制制度使审计科学走向成熟 179
第一节 制度基础审计目标的设计 183
一、设计审计目标应考虑的因素 183
第四章 审计循环——制度基础审计的运行机制 183
二、审计目标的结构 184
三、对审计目标的多维分析 185
四、审计目标的演进 187
第二节 权衡风险与利益,确认客户的可接受性 188
一、审计风险的因素分析 189
二、对审计风险的系统评价 191
三、权衡多种风险,承接审计聘约 193
第三节 组建审计小组,实施的审计聘约 197
第四节 确定是否采用制度测试法 202
一、审计方案的实质、功能与构成 204
第五节 决策审计的总体方案 204
二、高效率审计方案的制约因素 206
三、审计方案设计与客户的关系 209
第六节 识别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正用调查 210
第六节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 212
第八节 实施符合性测试 215
第九节 实施真实性测试 218
第十节 签署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 220
结语 高风险与高效率相并存早现代制度基础审计的新突破 223
第一节 收集内控制度“软件”系统信息的基本技术 230
第五章 内控制度“软件”的调查与评价——符合性测试及其风险决策的基础 230
第二节 描述和记载内控制度“软件”系统信息的基本技术 232
一、业务系统测试法 232
二、内部控制说明书 234
三、内部控制调查表 236
四、内部控制流程图 247
五、内部控制概描法 250
六、“基本技术”的合理使用与提高审计效率 250
第三节 核实内控制度“软件”系统信息的穿行测试 252
第三节 符合性测试的样本测定 253
第四节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软件”系统的四大模式 254
一、理想模式评价法 254
一、总体审计风险的意义及其确认 2564
三、贝叶斯模式评价法 263
二、行为科学模式评价法 263
结语“制度评价”的精义在于审计效率 269
四、可靠性工程评价法 269
第六章 符合性测试及其风险决策——内部控制制度可靠性的再评价 275
一、非统计抽样技术 275
第一节 审计测试的基本技术 275
二、统计抽样技术 277
第二节 符合性测试的前提观念 280
一、符合性测试目标及测试程度的界定 280
二、符合性测试的基本类型 281
一、符合性测试中的“属性”及“例外” 283
二、符合性测试风险及其控制 285
三、符合性测试精确度的界定 289
四、符合性测试样本容量的界定 295
第四节 符合性测试的基本程序 307
一、明确内控制度的控制属性 307
二、确定审计总体的构成状况 309
三、抉择属性抽样的基本形式 309
四、测定必需的样本容量 310
五、运用抽样技术抽取样本 316
六、对抽出的样本进行审查 323
七、事后分析、评价符合性测试的结果 325
八、用样本评价结果推断审计总体 327
九、致函管理当局 328
第五节 关于符合性测试技术的再说明 334
一、符合性测试中的60样本容量法 334
二、符合性测试中的连续抽样法 336
第六节 符合性测试时间安排的决策 341
第七节 符合性测试中“致经理人函”的再说明 343
第八节 符合性测试与内部审计 345
结语 符合性测试是现代审计的助推剂 347
第七章 真实性测试及其风险决策——审计测试与决策系统的重心 354
第一节 真实性测试的前提观念 354
一、真实性测试目标及测试程度的界定 354
二、真实性测试的基本类型 356
三、真实性测试与符合性测试关系的一般描述 364
第二节 真实性测试中的样本测定 367
一、变量抽样的基本类型 367
二、真实性测试风险及其控制 371
三、符合性测试风险与真实性测试风险的关系 376
四、真实性测试精确度的界定 378
五、真实性测试样本容量的界定 380
六、审计重要性与样本容量的关系 388
第三节 真实性测试的基本程序 389
一、界定审计总体的范围及相关材料 389
二、选择适当的变量抽样技术 390
三、测定必需的样本容量 391
四、运用抽样技术抽取样本 400
五、对抽出的样本进行审查 404
六、根据新的标准差数据评价样本结果 408
七、用样本指标去推断总体指标 410
一、关于分层随机抽样中的辅助信息估计量 412
第四节 变压真实性测试技术的深层分析 412
二、变量估计抽样与辅助估计抽样的比较 417
第五节 分析性测试的新观察 425
一、分析性测试在职业界的应用急剧增长 426
二、分析性测试程序概述 429
三、分析性测试中的重要性和风险 430
四、分析性测试技术的实证研究 431
第六节 真实性测试时间安排的决策 433
结语 支承和催化制度基础审计的真实性测试 435
一、交易循环法审计的源流与演进 443
二、交易循环的划分 443
第八章 交易循环法与审计测试——制度基础审计的实证分析 443
第一节 交易循环法审计概说 443
三、应用交易循环法的几点声明 444
第二节 销货循环控制及审计测试 445
一、销货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点 446
二、销货循环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451
三、销货循环的真实性测试 454
第三节 购货循环控制及审计测试 458
一、购货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点 459
二、购货循环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464
三、购货循环的真实性测试 466
第四节 生产循环控制及审计测试 470
一、生产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点 471
二、生产循环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476
三、生产循环的真实性测试 480
第五节 薪资循环控制及审计测试 485
一、薪资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点 485
二、薪资循环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488
三、薪资循环的真实性测试 491
第六节 理财循环控制及审计测试 492
一、理财循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点 494
二、理财循环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499
三、理财循环的真实性测试 500
结语 交易循环法是制度基础审计系统化、效率化的重要标志 505
第九章 计算机环境中的审计测试和审计决策——目标和责任的不变与测试技术的突变 510
第一节 EDP系统对会计的影响 510
第二节 EDP系统对制度基础审计的影响 512
第三节 EDP系统的审计程序 515
第四节 EDP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518
一、一般控制制度 518
二、应用控制制度 521
第五节 对EDP系统内控制度“软件”的调查与评价 523
第六节 EDP系统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528
一、一般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程序 529
二、应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程序 530
三、符合性测试中的计算机审计技术 532
四、评价符合性测试的结果 539
第七节 EDP系统的真实推测试 540
一、通用审计软件的适用范围 540
二、通用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 542
第八节 健全EDP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防止计算机舞弊 543
一、计算机舞弊行为及舞弊者 544
二、计算机舞弊的方法 544
三、抑制计算机舞弊的措施 545
结语 计算机向审计领域的渗透是注册会计师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冲击 546
第十章 审计测试、风险及决策的三位一体化——制度基础审计的系统思考 550
第一节 审计风险的系统论证 550
一、树立系统观念、分析审计风险 550
二、审计风险与审计过程 553
三、审计风险决策模型的构筑 557
第二节 审计风险决策模型分析 564
二、固有风险的意义及其确认 570
三、控制风险的意义及其确认 574
四、察觉风险的意义及其确认 585
五、审计风险决策模型的运用 586
第三节 符合性测试技术与真实性测试技术的归一化 592
一、金额单位抽样的演进及其基本思想 593
二、金额单位抽样法中的样本抽取技术 596
三、符合性测试中的金额单位抽样技术 599
四、真实性测试中的金额单位抽样技术 600
第四节 随机样本抽取技术的合理使用 603
一、分层随机抽样中样本容量的最优分配 604
二、审计总体结构与系统抽样技术 606
三、合理选择抽取样本之技术 610
一、样本容量的界定 611
第五节 审计测试及风险决策中的非统计抽样技术 611
二、样本的抽取与审查 615
三、抽样结果的评价 617
结语 职业判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618
第十一章 审计证据的风险决策——制度基础审计的中心线 628
第一节 系统信息方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628
一、系统信息方法的一般原理 628
二、系统信息方法给我们的启示 630
第二节 审计证据的搜集和输入 632
一、识别审计证据的需求,明确搜集证据的目标 633
二、搜集审计证据的要求 634
三、确定搜集证据的对象和范围 635
四、拟定证据搜集提纲 635
五、搜集审计证据的种类 637
六,搜集审计证据的技术 641
第三节 审计证据的处理和评价 642
一、审计证据处理的动因 642
二、审计证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643
三、评价审计证据初级处理的结果 644
第四节 审计证据的高级处理及其要评价 649
一、审计证据的高级处理 649
二、评价审计证据高级处理的结果 651
三、审计证据风险、成本、可靠性的均衡 654
结语 突出证据评价是审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659
第十二章 审计业务管理系统论——制度基础审计的保障机制(Ⅰ) 664
第一节 审计决策系统 664
一、审计决策主体 665
二、审计决策对象 665
三、审计决策技术 666
四、审计决策信息 666
第二节 审计计划系统 667
五、审计决策结构 667
一、审计计划的结构性和层次性 668
二、审计的实施性计划 668
三、严格审计计划的编制程序 669
四、执行计划的标准制度 669
五、评价审计计划的标准 670
六、审计计划的调整 670
第三节 审计预算系统 671
一、审计预算及其与审计计划的关系 671
二、现金流入预算和现金流出预算 671
四、审计成本预算 673
三、业务量预算和审计时间预算 673
五、分项利润预算和总利润预算 674
第四节 审计调试系统 674
一、审计测试与审计目标 674
二、审计测试与审计计划及操作 676
三、审计测试程序的选择 676
四、审计测试技术的基础 677
五、界定样本容量的程序 678
六、提高抽样推断的科学性 681
七、考核审计测试的效果 682
一、审计工作底稿控制的功能 683
第五节 审计工作底稿系统 683
二、工作底稿的完整性控制 684
三、工作底稿的重要性控制 685
四、工作底稿的结构性控制 685
五、工作底稿的真实性控制 686
六、工作底稿的反馈性控制 687
七、工作底稿的机密性控制 688
八、工作底稿的档案法控制 689
九、工作底稿的技术性控制 689
十、工作底稿控制与审计计划及审计测试 690
一、审计报告控制的功能 691
第六节 审计报告系统 691
十一、工作底稿对审计师既是益友又是对头 691
二、审计报告的实质性控制 692
三、审计报告的形式特征 694
四、审计意见的标准控制 695
五、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 697
六、审计报告的技术控制 698
七、审计报告的后续责任 699
八、审计师对审计报告的责任 700
结语 协调与配合是提高效率和效果的保障 701
一、审计质量的意义及其特性 704
第一节 审计质量管理总述 704
第十三章 审计质量管理系统论——制度基础审计的保障机制(Ⅱ) 704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功能 708
三、审计质量管理与审计循环及审计准则的关系 711
第二节 制约审计质量的基本因素 711
一、审计主体——审计师 712
二、审计客体——审计项目 712
三、审计主体与客体的联系——审计证据 713
四、获取必要审计证据的手段——审计技术 713
五、审计系统的组织方式——审计机构 714
六、审计活动的操作者——审计小组 716
七、审计系统的整体化——协调与配合 717
八、审计系统的环境因素——客户工作质量 718
第三节 审计师素质与审计质量 719
一、审计师应具有现代人的思维观念 719
二、审计师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719
三、审计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722
四、审计师保持超然独立的客观条件 723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度 725
一、审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构造 726
二、政府审计机构的质量责任制度 727
三、会计公司的质量责任制度 728
第五节 优化群体结构,组建审计小组 730
第六节 审计质量的反馈控制 734
一、成立内部质量监督小组 734
二、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标准 735
三、建立健全审计回访制度 736
四、建立复审仲裁制度 737
第七节 同业互检制度与审计质量 738
结语 审计质量是审计职业和审计工作的生命 742
我的几点结论 745
著后记 750
四、审计质量责任制的功能及前提条件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