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知识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郑志龙主编;河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培训教材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ISBN:780139827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础知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 1
第一章 道德、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 1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 1
一、什么叫道德 1
二、道德的本质特征 2
三、道德的社会作用 3
第二节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5
一、什么叫公民道德 5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5
第三节 职业道德及其一般特点 14
一、职业、职业道德 14
二、职业道德的一般特点 16
三、学习职业道德的意义 18
第二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21
第一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21
一、集体主义原则及其要求 21
二、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对立 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30
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30
二、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33
三、注重质量,讲究效率 35
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36
五、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38
六、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9
第三章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种类 42
第一节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42
一、职业理想 42
二、职业责任 45
三、职业态度 47
四、职业纪律 50
五、职业荣誉 53
第二节 职业道德的主要种类 55
第四章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宗旨和途径 59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宗旨 59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 63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63
二、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70
一、必须在各行各业大力提倡服务观念 71
二、必须在各行各业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 72
三、要在各行各业之间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协作精神 73
四、必须在商品生产和经营部门大力提倡效益观念 74
五、要教育共产党员把党性原则作为完善自己职业道德的指南 74
第二部分 政治理论 7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79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79
一、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79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2
第二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 84
一、物质 84
二、意识 85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86
四、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87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88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88
二、对立统一规律 90
三、质量互变规律 93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95
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97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97
二、实践和认识 98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99
四、认识的辩证过程 100
五、真理与实践 102
第五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104
一、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 104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5
三、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关系 105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07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9
六、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0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 112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13
一、商品 113
二、货币 115
三、价值规律 115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 116
五、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120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20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12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3
一、市场经济的特征 123
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12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25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 126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26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27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13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义 13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34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35
第四章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7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37
第二节 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141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41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4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45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146
一、“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的伟大法宝 147
二、“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完整准确地实践邓小平理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指针 148
三、“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造就一代又一代忠诚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干部队伍的强大思想武器 149
第四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151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151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53
第五章 时事政治 155
第三部分 法律知识 163
第一章 法学基础理论 163
第一节 法学和法律的概念、本质、特征 163
一、法学 163
二、法律的概念及其本质 164
三、法律的基本特征 164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165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65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 165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167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67
第三节 法律的实施 167
一、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概念 167
二、我国法律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68
三、违法的概念及其种类 168
四、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169
第二章 宪法 172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172
一、宪法的概念 172
二、宪法的特征 172
三、宪法的本质 173
四、我国宪法的作用 173
五、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74
第二节 国家基本制度 175
一、国家制度、国体、政体 175
二、选举制度 176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77
一、公民概述 177
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概念和特点 178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79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81
第四节 国家机构 182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182
二、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182
三、我国国家机构的构成 183
第三章 刑法 186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86
一、我国刑法的概念 186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 187
三、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87
四、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188
第二节 犯罪 188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88
二、犯罪构成 189
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90
第三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191
一、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概念 191
二、共同犯罪的概念及成立要件 191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191
第四节 刑罚 192
一、我国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192
二、我国刑罚的种类 193
三、量刑 194
四、累犯、自首和立功 195
第五节 犯罪的种类和常见的几种犯罪 196
一、我国刑法犯罪种类的概述 196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196
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97
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97
五、侵犯财产罪 197
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198
七、贪污贿赂罪 198
八、渎职罪 199
第四章 民法 201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201
一、我国民法的概念 201
二、我国民法的任务 202
三、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202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03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203
二、公民(自然人) 204
三、法人 205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206
一、民事法律行为 206
二、代理 207
第四节 民事权利 208
一、财产所有权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208
二、债权 210
三、人身权 212
四、知识产权 212
第五节 民事责任 214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 214
二、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215
三、民事责任的分类 215
四、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216
第五章 婚姻法 217
第一节 婚姻法概述 217
一、婚姻法的概念 217
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218
第二节 结婚 219
一、结婚的概念和条件 219
二、无效婚姻和可撤销的婚姻 220
第三节 家庭关系 220
一、夫妻关系 220
二、父母子女关系 221
三、祖孙间、兄弟姊妹间的关系 221
第四节 离婚 221
一、离婚的程序 222
二、关于离婚的两项特别规定 222
三、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和财产处理 223
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224
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