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审计理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审计理论
  • 陈汉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26558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99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审计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下载压缩包 [复制下载地址] 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

下载说明

审计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原理论 2

第1章 审计需求分析 2

1.1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 3

1.1.1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机会主义行为与理性预期 3

1.1.2 受托经济责任、企业剩余计量与审计需求 5

1.1.3 审计需求的代理理论的经验检验 7

1.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 8

1.2.1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号传递观 8

1.2.2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信息系统观 9

1.2.3 审计需求的信息理论的经验检验 10

1.3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12

1.3.1 财务信息风险的转移:从鉴证机制到保险机制 12

1.3.2 审计保险价值的形成机制:审计师民事责任制度 13

1.3.3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的经验检验 16

思考题 18

本章参考文献 19

第2章 审计职业道德 21

2.1 审计职业道德的性质:一份隐性的公共合约 22

2.1.1 契约理论、受托责任与审计师的角色 22

2.1.2 公众利益、职业服务质量与审计职业道德的性质 24

2.2 审计职业道德的实施:自我履行与强制履行 26

2.2.1 审计职业道德合约的自我履行:中止交易、自我管制与声誉机制 27

2.2.2 审计职业道德合约的强制履行:独立管制、政府管制与法律责任 28

2.3 审计职业道德的变迁:描述与分析 29

2.3.1 萌芽期或合约的口头形式:职业道德观念(1905年及之前) 30

2.3.2 探索期或合约的标准化过程:结构化的职业道德准则(1906—1973) 31

2.3.3 发展期或合约条款的具体化过程:规则导向的职业行为准则(1974年至今) 35

2.3.4 新趋势或合约条款的概念回归过程:概念框架法的职业行为准则(1996年至今) 37

2.4 审计职业道德的准则:框架结构 38

2.4.1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38

2.4.2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 40

2.4.3 英格兰与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 41

2.4.4 香港特别行政区会计师公会(HKICPA) 42

2.4.5 中国台湾会计师公会联合会(FCPACT) 42

2.4.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 43

思考题 44

本章参考文献 45

第3章 审计师独立性 47

3.1 审计师独立性的理论分析 48

3.1.1 独立性的概念:从抽象观念到概念框架 48

3.1.2 独立性的性质:行为约束与核心价值 54

3.1.3 独立性的作用机理:基于程序公平的解读 58

3.2 审计师独立性的制度框架 61

3.2.1 独立性的冲突模式:力量博弈 61

3.2.2 独立性的制度框架:监管视角 66

3.2.3 独立性的规则安排:以“关系”为基础 69

3.2.4 独立性的最新动态:SOX法案 77

3.3 审计师独立性的未来展望 79

3.3.1 制度基础变革:Ronen的财务报表保险制度 80

3.3.2 概念框架变革:Tayloy的审计师可靠性框架 83

思考题 87

本章参考文献 87

第4章 审计法律责任 90

4.1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历程 90

4.1.1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早期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 91

4.1.2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 92

4.1.3 国外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最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 99

4.2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历程 101

4.2.1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萌芽阶段(1992—1995年) 102

4.2.2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发展阶段(1996—2006年) 102

4.2.3 我国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最新进展(2007年至今) 103

4.3 审计师法律责任的理论小结 108

4.3.1 审计师法律责任实践发展的路径分析 108

4.3.2 审计师法律责任的核心问题与争议 110

4.3.3 审计师法律责任实践发展的内在逻辑 111

思考题 112

本章参考文献 112

第5章 审计组织形式 114

5.1 审计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 115

5.1.1 自由选择:1938年以前 115

5.1.2 公司制的全面禁止:1938年 116

5.1.3 专业服务公司的引入:1969年 117

5.1.4 有限责任公司:1977年 121

5.1.5 有限责任合伙制:1991年 122

5.2 我国审计组织形式的历史变迁 123

5.2.1 国有事业单位:1992年以前 124

5.2.2 公司法人:1993年 124

5.2.3 个人独资:1995年 125

5.2.4 有限责任合伙制(特殊合伙):2007年 125

5.3 审计组织形式的经济学分析 126

5.3.1 审计组织形式安排的初始均衡状态 127

5.3.2 推动审计组织形式变迁的主要行动集团 128

5.3.3 意识形态与法律文化 132

5.3.4 知识存量 134

5.3.5 审计组织形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 136

思考题 138

本章参考文献 138

第6章 内部审计论纲 140

6.1 内部审计演进:理论与实践 141

6.1.1 财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142

6.1.2 业务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145

6.1.3 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147

6.2 内部审计的新范式:风险导向 150

6.2.1 背景 150

6.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框架 152

6.2.3 小结 158

6.3 内部审计:未来研究机会 158

6.3.1 内部审计主要著作概述 158

6.3.2 《内部审计思想》与未来研究机会 159

思考题 163

本章参考文献 164

第7章 政府审计理论 165

7.1 政府审计的职能与特征 166

7.1.1 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三种不同的国家理论模型 166

7.1.2 政府审计的职能与特征:基于国家理论视角的分析 168

7.1.3 小结 172

7.2 政府审计环境的变迁 173

7.2.1 引言 173

7.2.2 基于国家建构理论的分析框架 173

7.2.3 我国政府审计环境的变迁:描述与分析 175

7.2.4 小结 186

7.3 政府审计的若干重要问题 186

7.3.1 政府审计体制 186

7.3.2 政府审计结果公告 188

7.3.3 政府绩效审计 190

思考题 192

本章参考文献 192

下篇 方法论 196

第8章 审计模式变迁 196

8.1 审计模式变迁:背景、历程与动因 197

8.1.1 账项基础审计的产生 197

8.1.2 制度基础审计的形成 201

8.1.3 风险导向审计的兴起 206

8.1.4 审计模式演进的动因 213

8.2 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214

8.2.1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在我国的确立 215

8.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 216

8.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研究机会 222

8.3.1 审计模式的演进:技术革新VS政治保险假说 222

8.3.2 风险导向审计会影响会计公司的文化及审计师的品性吗 223

8.3.3 风险导向审计要得到有效的应用是否意味着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走行业专门化的发展道路(必要条件) 225

8.3.4 我们可以预测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的新审计准则会如何影响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行为吗 227

思考题 229

本章参考文献 229

第9章 审计职业判断 231

9.1 审计职业判断:研究历程与框架 232

9.1.1 审计职业判断的研究历程 232

9.1.2 审计职业判断的研究框架 233

9.2 审计职业判断:一个分析框架 237

9.2.1 职业判断环境 237

9.2.2 职业判断主体 241

9.2.3 判断决策过程 243

9.2.4 判断属性特征 246

9.2.5 小结 248

9.3 审计职业判断:决策过程的信息加工 249

9.3.1 信息加工理论 249

9.3.2 透镜模型 250

9.3.3 贝叶斯模型 254

9.3.4 启发法 256

思考题 261

本章参考文献 261

第10章 舞弊审计简析 266

10.1 舞弊审计之嬗变:以美国为例的变迁 267

10.1.1 居主导地位的舞弊审计初期阶段(1900~1930年) 267

10.1.2 公允性审计主导下的舞弊审计阶段(1930~1980年) 269

10.1.3 回归主导地位的舞弊审计阶段(1980年至今) 278

10.2 舞弊审计程序 288

10.2.1 熟悉舞弊的性质与特征 288

10.2.2 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 289

10.2.3 审计小组成员间的讨论 290

10.2.4 获取识别因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所需要的信息 293

10.2.5 识别因舞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 294

10.2.6 在考虑对被审计单位有关计划及控制的评价情况后评估已识别的风险 294

10.2.7 对风险评估结果作出反应 294

10.2.8 评价审计证据 295

10.2.9 与管理当局、治理层等沟通舞弊情况 295

10.2.10 记录审计人员对舞弊的考虑 296

10.2.11 出具审计报告对舞弊的考虑 296

思考题 299

本章参考文献 299

第11章 内部控制评审(一) 301

11.1 内部控制的内涵、边界与定位 302

11.1.1 内部控制的含义与拓展 302

11.1.2 内部控制的定位与边界 304

11.2 国外内部控制的历史演进 309

11.2.1 内部牵制 309

11.2.2 内部控制制度 310

11.2.3 内部控制结构 312

11.2.4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314

11.2.5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318

11.2.6 SOX法案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323

11.3 中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330

11.3.1 中国内部控制的探索历程(1949~2005) 330

11.3.2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发展(2006~2008) 336

思考题 340

本章参考文献 340

第12章 内部控制评审(二) 342

12.1 内部控制评价 342

12.1.1 内部控制的评价要求 343

12.1.2 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 347

12.2 内部控制审计 354

12.2.1 内部控制审计的历史演进 355

12.2.2 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框架 362

思考题 365

本章参考文献 365

第13章 审计信息化 368

13.1 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发展与构想 368

13.1.1 审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368

13.1.2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369

13.1.3 审计信息化的整体构想 370

13.2 信息化审计的特征、准则与方法 372

13.2.1 信息化审计的基本特征 372

13.2.2 信息化审计的相关准则 373

13.2.3 信息化审计的基本方法 374

13.3 审计信息化的软件与互联网 376

13.3.1 审计软件的意义、功能与开发 376

13.3.2 会计师事务所对互联网的利用 378

13.4 信息时代的审计:TRUST、COBIT、IS与CA 381

13.4.1 AICPA的TRUST服务 382

13.4.2 ISACA的COBIT标准 385

13.4.3 ISACA的IS审计 389

13.4.4 CICA等的CA审计 391

思考题 397

本章参考文献 397

后记 40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