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俞国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8080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34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651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2
二、社会心理学的对象范围 7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0
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0
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1
三、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15
四、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 20
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20
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21
三、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 23
社会心理学的中国化问题 25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35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 36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源起 36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 37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 41
麦独孤与本能论社会心理学 43
第二节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52
一、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53
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56
三、亚洲与日本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57
一、中国古代社会心理学的思想 58
第三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58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61
三、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62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 63
一、社会心理学理论新进展 63
二、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68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方法的新进展 72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76
一、社会学习理论 77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77
二、社会认知理论 80
三、精神分析理论 82
四、符号交互作用理论 84
五、其他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86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89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89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原则 91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92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95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量研究设计 95
二、社会心理学的定性研究设计 97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步骤 99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理论的作用 101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 102
一、系统观察 103
二、相关研究 105
三、实验研究 107
四、其他方法 109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114
第一节 社会化的涵义 115
一、社会化的概念 115
二、社会化的作用 117
三、社会化的类型 118
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与影响因素 119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19
二、影响社会化的主客观因素 120
三、社会性发展及其基本内容 123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认知 125
一、角色与角色规范 125
二、角色期望与角色观念 129
三、角色行为 133
第四节 性别角色社会化 135
一、性别角色定型 136
二、性别角色的发展 138
三、性别差异问题 141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42
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意义 145
第五章 社会动机和自我知觉 150
第一节 社会动机 151
一、社会动机的界定 151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153
三、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 155
一、人格的界定 159
第二节 人格 159
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162
三、人格的测量 165
四、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168
第三节 自我知觉 169
一、自我研究的理论 169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73
三、自我概念的测量 174
四、自尊的建构与测量 176
自我概念的研究实例 179
第四节 自我意识与自我提升 186
一、自我意识的界定 186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89
三、自我研究的新领域:自我提升 192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201
第一节 态度的概念 202
一、态度的界定 202
二、态度的结构 204
三、态度的本质 206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208
一、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208
二、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 211
三、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 212
四、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13
五、态度的测量 214
态度的研究实例 216
一、态度转变的研究历史 220
第三节 态度的转变 220
二、态度转变的理论 221
三、态度转变的方法 224
四、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227
第七章 情绪与言语交际 246
第一节 社会情绪 247
一、情绪与社会情绪 247
二、情绪的基本类型 248
三、情绪的典型理论 249
第二节 情绪的发展 253
一、儿童的情绪发展 253
二、青少年与成人的情绪发展 255
三、社会文化对情绪的影响 256
四、情绪的调适与管理 257
学业情绪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260
第三节 情绪表达规则 266
一、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 266
二、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论 268
三、情绪表达规则的测量 269
四、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 271
第四节 言语与言语交际策略 274
一、言语的社会功能 274
二、言语沟通与情绪表达 275
三、言语交际策略 277
四、言语交际策略的理解与运用 279
第八章 社会认知 284
一、社会认知的界定 285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念 285
二、社会认知的特殊性 287
三、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 288
四、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 290
五、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293
第二节 图式与社会认知偏差 294
一、社会认知中的图式 295
二、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297
三、社会认知中的偏差 299
社会认知的研究实例 300
第三节 印象及其形成 307
一、印象与第一印象 307
二、印象的形成 309
三、晕轮效应与刻板效应 311
四、印象的管理与控制 314
第四节 归因与偏见 316
一、归因的概念 316
二、归因理论 317
三、归因偏差 322
四、归因的个体差异 324
五、偏见 325
第九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332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念 333
一、人际关系的界定 333
二、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34
三、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 338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理论 340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340
二、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 346
三、前苏联的人际关系理论 360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363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 363
二、不同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 366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370
一、社会测量法 370
二、参照测量法 374
三、贝尔斯测量法 374
第十章 人际喜欢与吸引 379
第一节 人际吸引的理论 380
一、强化理论 380
二、相互作用论 381
三、得失理论 382
第二节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83
四、相等理论 383
一、情境因素 384
二、个人特质因素 388
三、相似与互补 393
第三节 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396
一、亲密关系和自我暴露 396
二、喜欢的回报和得失现象 399
三、家庭中的亲子互动现象 401
人际关系的研究实例 408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417
第一节 从众的概念、理论和范式 418
一、从众的概念 418
二、从众的理论 421
三、从众的研究范例 423
第二节 影响从众的因素 427
一、个体的特点 427
二、群体的特点 429
三、任务的特点 431
第三节 服从、偏离和独立 432
一、服从 432
二、偏离和独立 437
第四节 感染、模仿和时尚 440
一、感染 440
二、模仿 442
三、时尚 444
一、社会舆论 449
第五节 舆论和社会风气 449
二、社会风气 452
牢骚现象 452
第十二章 亲社会行为 457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458
一、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458
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460
三、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462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阐释 464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 465
一、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465
三、亲社会行为发生与发展的理论阐释 469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470
一、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因素 470
二、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内部因素 472
第四节 品德教育与亲社会行为 474
一、品德与人的社会性发展 474
二、品德教育和亲社会行为培养 479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实例 483
第十三章 攻击行为 491
第一节 攻击行为的概念 492
一、攻击行为的界定 492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 493
三、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 494
第二节 攻击的理论 496
一、本能论 496
二、习性学和生理学的观点 497
三、挫折—攻击说 499
四、社会学习理论 500
五、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503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505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 505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 505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508
第四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 509
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 509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 511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 516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517
影视暴力与攻击行为 520
第十四章 群体与个体 529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530
一、群体的界定 530
二、群体的类型 532
三、群体规范 535
一、群体的内聚力 538
第二节 群体的合作与竞争 538
二、群体的合作 541
三、群体的竞争 544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546
第三节 群体中的社会比较 549
一、社会比较的概念 549
二、社会比较的动机和策略 551
三、社会比较的研究趋势 554
第四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555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555
二、集群行为与去个性化 560
三、群体决策对个体的影响 564
第五节 文化对个体的影响 568
一、文化与社会心理学 568
二、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570
三、文化变迁与人格取向 574
四、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心理 576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579
第十五章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585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问题 586
一、对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理解 586
二、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特征 587
三、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作用 589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在政治和军事中的应用 590
一、社会心理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 590
二、社会心理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594
一、社会心理学在犯罪与司法领域的应用 600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在法律、组织和环境中的应用 600
二、社会心理学在工业与组织领域的应用 604
三、社会心理学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608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消费和健康中的应用 611
一、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 611
二、社会心理学在广告与消费领域中的应用 615
三、社会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应用 619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