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pdf电子书版本下载
- 吕世辰,蒋美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7083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 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社会学概述 2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一、从社会哲学的高度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
三、有关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评述 4
第二节 社会学作为高等院校通识课的重要意义 5
一、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5
二、社会学作为高校通识课的重要意义 6
三、社会学作为高校通识课的条件已成熟 8
四、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主要内容 9
五、社会学作为通识课的实施对策 10
第三节 本书的知识体系 11
一、本书知识体系的特色 11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12
第二章 社会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6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 16
一、欧洲社会学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16
二、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22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社会学的发展 2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学理论 3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36
二、列宁的社会学思想 3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学思想 41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52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 52
二、中国近代社会学 55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社会学 61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69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及体系 69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 69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71
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71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过程 72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72
二、社会学的解释 74
三、研究的基本程序 76
四、研究报告的类型和撰写步骤 78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81
一、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81
二、其他研究方法 85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89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89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史 91
一、初步形成时期 91
二、发展时期 92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当代发展 93
第二编 社会中的人 98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98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分类及特征 98
一、社会化的含义 98
二、社会化的内容 101
三、社会化的分类 102
四、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03
第二节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104
一、库利:“镜中我”理论 104
二、米德:“角色置换”理论 105
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 106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危机”理论 107
五、让·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08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09
第三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机构 110
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10
二、实现社会化的主体 112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 117
一、社会化的历程 117
二、人的自由发展 118
第五章 人们的互动 122
第一节 互动概述 122
一、互动的含义 122
二、互动的类型 123
三、互动的情境、手段与过程 125
四、互动的功能及其时代变迁 127
第二节 互动理论 129
一、符号互动论 129
二、社会交换理论 131
三、本土方法论 133
第三节 集合行为 134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 134
二、集合行为产生的原因和社会条件 135
三、集合行为的理论 136
四、集合行为的过程与主要表现形式 138
五、集合行为与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 139
第四节 网络社区与互动 141
一、网络互动的含义 141
二、网络互动的载体和媒介 142
三、网络互动的特点 143
四、网络互动中的社会问题 145
第六章 人的社会角色 149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149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与要素 149
二、社会角色的特征与本质 151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和角色集 153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获得过程 154
一、少儿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 154
二、青年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 155
三、中年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 156
四、老年期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获得 156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157
一、社会角色扮演的含义 157
二、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 160
三、社会角色扮演的技能 162
四、社会角色扮演的历史变迁 163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与调适 166
一、社会角色的失调 166
二、社会角色的调适 168
第七章 社会心理 172
第一节 社会心理概述 172
一、社会心理的研究意义 172
二、社会心理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73
三、社会心理研究方法 176
第二节 个体理研究 177
一、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177
二、个体的社会认知 180
三、社会动机 182
四、社会情绪 183
五、社会态度 185
第三节 社会交往 187
一、人际沟通 187
二、人际影响 190
三、人际关系 192
第四节群体心理与心理健康 193
一、群体社会心理 193
二、心理健康 195
第三编 社会中的群体 202
第八章 社会群体 202
第一节 社会网络 202
一、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 202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与功能 203
三、社会网络分析 205
第二节 社会群体 206
一、社会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207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208
三、社会群体冲突及其协调 210
第三节 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社会群体 212
一、性别群体与年龄群体 213
二、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215
三、利益群体与信仰群体 216
第四节 初级群体 217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217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218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220
第九章 性别、婚姻与家庭 224
第一节 性与社会性别 224
一、概念 224
二、社会性别的历史与发展 227
三、性别不平等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230
第二节 婚姻 233
一、婚姻的含义 233
二、择偶 235
三、婚姻关系的维持与解除 237
第三节 家庭 238
一、家庭的历史演变 238
二、家庭的结构与类型 239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 241
四、家庭关系 241
五、家庭的功能 242
第四节 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与问题 244
一、中国社会的婚姻变迁 244
二、中国社会的家庭问题 246
第十章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251
第一节 社会流动 251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及类型 251
二、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及其解释变量 253
三、中国社会流动的历史变迁 255
四、中国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 256
五、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258
第二节 社会分层概述 259
一、社会分层的含义 259
二、社会差异 259
三、社会地位 259
四、社会不平等 260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传统 261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61
二、韦伯的分层思想 262
第四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263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263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分析 265
三、多元分层结构分析 266
第五节 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268
一、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 268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 269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271
四、中国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布 273
第十一章 社会组织与设置 277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277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277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278
三、社会组织的功能 281
四、社会组织的结构 282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运行 287
一、社会组织的目标 287
二、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 289
三、社会组织管理 291
四、社会组织理论 293
五、中国的社会组织 295
第三节 社会设置概述 297
一、社会设置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297
二、社会设置的特征 299
三、社会设置的功能 300
四、社会设置创新 301
第四节 社会制度的变迁和创新 302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303
二、社会制度的分类及功能 304
三、基本社会制度 305
四、制度化和制度改革创新 307
第四编 社会运行 314
第十二章 社会及其运行 314
第一节 社会概述 314
一、社会的含义 314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 316
三、社会的功能 317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模式、体制和制度 318
一、社会运行机制 318
二、社会模式、体制和制度 321
第三节 社会结构、关系和网络 323
一、社会结构 323
二、社会关系 325
三、社会网络 326
第四节 社会类型与社会化 327
一、社会类型 327
二、社会的社会化 330
三、全球化 332
第十三章 社会文化 338
第一节 社会文化概述 338
一、文化的含义 338
二、文化特征 339
三、文化的分类 340
四、文化分析 341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343
一、文化的结构 343
二、文化的功能 344
第三节 文化运行、变迁和创新 346
一、文化运行 346
二、文化变迁和创新 347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350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350
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 354
三、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356
第十四章 社区与城市化 363
第一节 社区 363
一、社区概述 363
二、农村社区 365
三、城镇社区建设 369
四、虚拟社区建设 373
第二节 城 市化 376
一、城市化概念 376
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378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城市化 381
四、城市社会学理论 384
五、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388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393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393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393
二、社会保障体系 394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和功能 396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397
一、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397
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400
三、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 403
四、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模式 407
第三节 社会保障理论 409
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 409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 412
第四节 社会工作 415
一、社会工作概述 415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417
三、社会工作的方法 420
第十六章 社会管理与控制 426
第一节 社会政策 426
一、社会政策概述 426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430
三、社会政策的制定 432
四、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和终结 435
第二节 社会管理 437
一、社会管理的概念 437
二、社会管理的功能和特色 438
三、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 439
四、社会管理的实施 441
第三节 社会控制 443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443
二、社会控制的分类 444
三、社会控制体系 446
四、社会控制的度 448
五、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450
第十七章 构建和谐社会 454
第一节 社会建设 454
一、社会建设的意义 454
二、社会建设的理论 455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59
第二节 社会发展 460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和特征 460
二、社会发展观 461
三、社会发展的类型 463
四、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464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465
一、社会现代化的研究意义 465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466
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代化 469
四、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470
第四节 社会和谐 473
一、社会和谐的含义 47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474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47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476
后记 481